任友群 鄭旭東 馮仰存
【摘要】
我同的扶貧開發(fā)已進入攻堅階段,要完成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的戰(zhàn)略目標,必須抓住今后幾年扶貧工作的關鍵點,將“輸血式扶貧”傘面升級為“造血式扶貧”。但以往的教育扶貧工作存在教育日標失當、對象失焦、重點失實、布局失準等問題,“走向精準”是教育扶貧工作的必然取向。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扶貧中有著對象識別、項目實施、追蹤評估、監(jiān)察管理、教師隊伍建設和扶幫效果六方面的“精準”優(yōu)勢,是傘面推進教育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但貧困縣域的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緩慢,在較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所以,在明確貧困對象和扶助內容的基礎上,貧困縣域可以按照先實施低門檻、低投入的教育信息化解決方案,再逐步推進教育精準扶貧的思路開展工作。在具體工作的開展中,應將移動端作為工作整體推進的突破口,做好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在確保用戶數據和隱私安全的前提下,既實現教育精準脫貧,也幫助其他貧困人口成為數寧公民。
【關鍵詞】教育扶貧;教育精準扶貧;精準扶貧;教育信息化;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458 x(2017)05-0051-06
黨和政府一向高度重視并致力于扶貧開發(fā),通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聯合國2015年《千年發(fā)展目標報告》顯示,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李忠峰,2015)。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工作,陸續(xù)頒布了一系列扶貧政策與行動計劃。特別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定》(簡稱“《決定》”)明確提出,“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qū)域性整體貧困”。在2020年前,針對全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包括縣級行政單位區(qū)、旗、縣級市)的扶貧工作,將是我國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最后一役。此外,習近平同志對新時期扶貧工作提出了“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精準扶貧”等重要論斷。教育是“扶志”與“扶智”的根本手段,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貧困縣域的教育扶貧工作必須轉變思路、策略與方式,應充分發(fā)揮教育信息化的優(yōu)勢,有效推進教育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
一、造血式扶貧:全面脫貧的關鍵
長期以來,我國各級政府投入大量財政“輸血”支援貧困地區(qū)、家庭和群眾,這種做法立竿見影、效果顯著,但從長期實踐來看存在三方面問題:
(一)“輸血式扶貧”長于脫貧,短于致富
從長期來看,“脫貧”只是階段目標,共同富裕才是長期愿景。貧困實質上是地區(qū)、家庭、群眾的財富生產與累積能力薄弱,這種“薄弱”局面的形成是資金、資源、環(huán)境、機制、能力等多種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資金、資源的短期注入固然可解燃眉之急,但并未觸及環(huán)境、機制等更本質的層面。不系統(tǒng)解決這一系列問題,貧困地區(qū)的發(fā)展以及建立在持續(xù)性發(fā)展之上的小康也就無從談起。
(二)“輸血式扶貧”長于見效,短于鞏固
貧困是沉疴痼疾,貧困的反復也甚為常見。從以往的扶貧經驗來看,“輸血”脫貧之后的“返貧”現象也屢有出現。病、災造成的“外部性返貧”可以通過相應的社會保障機制解決,而慣于依賴“被輸血”的貧困家庭和群體具有的“內生性返貧”,從本質上暴露出“輸血式扶貧”的結構性短板。脫貧需要鞏固,檢驗脫貧鞏固與否,關鍵看撤除外部支持后,這些地區(qū)和群體能否內生性地持續(xù)創(chuàng)造財富。
(三)“輸血式扶貧”面對“復雜貧困形勢”力所不及
“易扶”的貧困對象和地區(qū)在“輸血扶貧”中逐步脫貧,難扶的群體幾乎都面臨著缺乏資源、環(huán)境、機制、能力的“復雜貧困形勢”。從根本上看,“難扶”對象實則是由于缺乏知識、意識、能力、意志等內部條件,使得“所輸之血”無法形成持久效應,脫貧目標無法達成。此外,“輸血”只是構建“造血”機制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從這個角度來說,在當前形勢下我國的扶貧策略必須從“輸血”走向“造血”。
二、教育扶貧:造血式扶貧的基礎
“造血式扶貧”是當前全國扶貧工作的重要理念。所謂幫助貧困地區(qū)和群眾建立財富“造血”功能,實質上是在良性市場環(huán)境的基礎上,幫助他們了解市場、理解市場,使他們明確市場、環(huán)境與自身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而有效參與和積極利用市場,了解得越廣、理解得越深、參與得越勤、利用得越好,才能越快、越好地擺脫貧困,走向富裕。所以,帶領貧困地區(qū)、家庭和群眾“融入市場”是“造血式扶貧”的關鍵。
融入市場有兩層含義:一是有市場可以融入,這需要政府創(chuàng)設良好的市場環(huán)境和秩序,提供便利的金融和技術工具,為貧困群體融入市場創(chuàng)造條件,這是“造血式扶貧”的外部條件和必要條件。二是使貧困主體有意愿走進市場、有眼光理解市場、有能力參與市場、有方法利用市場、有毅力持續(xù)在市場中摸爬滾打。這五項是“造血式扶貧”的內部條件和充分條件。
相較于“造血式扶貧”的外部條件,其內部條件更重要,因為即使外部條件不好,主體也可以通過自身的意愿、眼光、能力、方法和毅力等內生性因素改變環(huán)境,實現脫貧。但這些內部條件并非與生俱來?!爸呜毾戎斡蓿鲐毾确鲋恰?,貧困地區(qū)要從根本上實現脫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還是要靠教育。
教育扶貧包含兩個層面的內涵:其一是“扶教育的貧困”,即對貧困地區(qū)和貧困家庭的孩子進行教育層面的扶助,使他們享有公平接受優(yōu)質教育的機會和條件。其二是“以教育扶整體的貧困”,從這一層面來看,教育實際是實現貧困人口和貧困人群“內生性”脫貧的根本手段,一方面可以轉變貧困人群的脫貧觀念,使他們具有“內生性”脫貧的意愿、意識、信念和毅力;另一方面使他們具有參與市場經濟的知識、能力、方法和手段,從而實現脫貧和走向富裕。因此,這一層面的“教育扶貧”不僅會涉及基礎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更需要成人教育、職業(yè)技術教育和農民教育的支持。
三、走向精準:教育扶貧的必然取向
黨和政府一向高度重視教育在“扶貧攻堅”戰(zhàn)略中的重要作用,為了實現“教育扶貧”的目標,從中央到地方花了大氣力、大資金進行貧困地區(qū)的教育建設。2015年9月,習近平同志在談及扶貧與教育之間的關系時指出,“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fā)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習近平,2015)。在2016年9月21日召開的“全面改善貧困地區(qū)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作現場推進會”上,劉延東同志強調,“要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精準發(fā)力,持續(xù)推進,協力攻堅,確保如期實現全面改善基本辦學條件目標,讓貧困地區(qū)學生接受良好教育,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奠定基礎”(劉延東,2016)。目前,我國貧困地區(qū)的教育狀況正在持續(xù)改善,教育扶貧的效應也正在日益顯現。
形勢雖好,我們也應冷靜和清醒地看到教育扶貧中的問題。一直以來,在各級政府的教育扶貧工作中,“大水漫灌”的扶貧方式普遍存在,習近平同志在寧夏考察時也指出,“手榴彈炸跳蚤”“遍撒胡椒面”解決不了扶貧工作的大問題(王子暉,2016)。總體而言,在“教育扶貧”戰(zhàn)略實施過程中,部分地區(qū)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教育扶貧目標失當
實現人的發(fā)展是教育發(fā)展的根本目標,教育扶貧的根本目標在于通過教育的手段讓人具備擺脫貧困的能力和精神。但在一些貧困地區(qū),教育扶貧卻異化成對樓堂等硬件設施的扶貧援建,輕視貧困學生及其家庭和當地教師的觀念轉變與能力提升,前者援建易,后者轉變難,而后者實際上才是教育扶貧的根本目標,所以存在教育扶貧的目標失當問題。
(二)教育扶貧對象失焦
“因材施教”是教育實施的核心,并不存在一條適用于所有人的普適教育路徑。當前接受高等教育對于許多人來說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從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和人的成長規(guī)律來看,并非所有人都適合接受高等教育,特別是貧困地區(qū)的學生,一旦錯位走上自身所不適應的教育路徑,其中的風險就更高。缺乏對真實、嚴重貧困對象的精準識別,尤其缺乏對貧困對象、家庭致貧原因的精準判斷,就會出現“漫灌”難解“久旱”的尷尬現狀。實際上對于貧困地區(qū)學生而言,可能更需要接受的是職業(yè)教育、技能培訓,使其能迅速獲得脫貧技能,但目前的教育扶貧還比較缺乏對貧困地區(qū)中職高職學校的有效扶持,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教育扶貧的“南轅北轍”。
(三)教育扶貧重點失實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是脫貧攻堅戰(zhàn)的“作戰(zhàn)”原則,也是教育扶貧的戰(zhàn)略實施原則。教育扶貧的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是指在安排教學內容、開展教學實踐時必須結合貧困區(qū)域、環(huán)境、主體等實際情況。但在一些貧困地區(qū),教育扶貧的重點卻異化成簡單照搬城鎮(zhèn)或發(fā)達城市學校的所教、所學,輕視地區(qū)實際發(fā)展狀況和關鍵需求,使得教育扶貧效果有限。
(四)教育扶貧布局失準
教育扶貧的根本目標在于解決現有問題,但也應極力避免和減少隨之引發(fā)的新問題。從現實情況看,貧困地區(qū)往往群落分散、學生分散,各級政府雖然投入巨大,但資源畢竟有限,要將“好鋼用在刀刃上”就更需要從規(guī)劃布局、頂層設計上下功夫。一些地區(qū)在資源布局上仍然比較隨意,只從管理的便利性著眼,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適宜性,提高了學生入學的外部成本,反而造成部分學生輟學和流失。
以上問題說明,在以往落實和推進教育扶貧的工作中,精準性缺失的問題制約了教育脫貧的進程,教育精準扶貧是今后推進扶貧和脫貧工作的必然取向。
四、教育信息化是推進貧困縣城教育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
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fā)的《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教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完成教育脫貧攻堅任務,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效果充分顯現”(中國政府網,2017)。中央針對扶貧工作在《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六個精準”,即“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新華社,2016)。這“六個精準”為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提供了思路。加之,當前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及在教育中的深度應用,使教育信息化推進的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在開展落實方面更具優(yōu)勢。教育信息化將是今后全面推進教育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一種有效途徑。
(一)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精準扶貧的優(yōu)勢
1.識別對象精準。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從“以學校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扶貧工作思路,為實施教育精準扶貧提供了前提。通過為貧困地區(qū)所有學生建立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家庭信息、學業(yè)信息和成長信息在內的綜合數據庫,一方面,既能了解貧困學生在學業(yè)方面的動態(tài)趨勢,也能識別在個人成長方面的精準面貌和生活變化等狀態(tài),為幫助貧困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教育解決方案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以數據挖掘技術深入分析上述多維度海量數據,在精準識別“真貧”學生的基礎上,對“貧困”方面和“貧困”程度進行精準識別,為后續(xù)教育“扶貧”工作提供精準“標靶”。
2.項目措施精準?;诖罅繑祿畔⒌臎Q策使制定項目措施更為精準。既可在提供教育扶貧項目上達到精準,使得為貧困縣域學校提供的設施設備類型、課程類型和管理服務符合該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因地制宜,也可在引導個體選擇具體教育類型時實現精準,并依據個體的個人情況、家庭狀況、發(fā)展意愿幫助其選擇對路的學校、課程。在教育扶貧措施的設計和實施中,一方面,通過貧困地區(qū)學校和教師的數據信息,在扶助資金投放、學校建設、教師培訓和課程發(fā)展方面做到精準;另一方面,針對被幫扶者的學習風格、學習內容采取精準的措施,可根據不同貧困地區(qū)、不同貧困群體的各自特點設計、提供相關課程,給予相應學習指導,讓被幫扶者的學習效能得到充分提升。
3.追蹤評估精準。由于貧困對象識別、項目決策和項目實施均基于數據開展,這就為項目落實、成效檢驗提供了基礎。其一,為扶貧項目的持續(xù)實施提供了可見和便捷的追蹤方式。其二,對教育扶貧效果可進行實時監(jiān)測、分析和評估。其三,根據階段性扶貧項目的實施效果,一方面,基于追蹤數據可不斷精準識別貧困群體和脫貧群體,并對“返貧”對象進行預警;另一方面,根據追蹤和評估結果,可有針對性地修訂和完善項目實施,優(yōu)化資源配置,有效緩解數字應用鴻溝等“新”教育貧困問題的加劇。
4.監(jiān)察管理精準?;谛畔祿臎Q策和基于數據流的工作流程,提升了監(jiān)察、管理和服務的精準程度:其一,通過實時、可視化和數字化的管理服務,為貧困學生的學習、生活、成長以及教師的教學提供精準支持。其二,使教育扶貧各環(huán)節(jié)的工作邊界和權責分明,有利于扶貧工作的“管辦評”分離。其三,基于真實、海量和透明的數據信息,既可以有效監(jiān)察扶貧資金的精準投放及違規(guī)使用情況,也可以有效監(jiān)察和減少扶貧工作中的“假扶貧”問題。
5.教師隊伍建設精準。教育信息化在教師精準選派中具有以下方面的優(yōu)勢:一是著重選派有信息化教學經驗的教師,在提升農村信息化教育質量的同時,教師可成為農村信息化的傳播者和示范者。二是能利用現有的網絡系統(tǒng)平臺,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靈活開展農村教師培訓,緩解“派不出”的培訓難題。三是有助于抓好和落實“三個課堂”模式,通過向名校學習、與名師教研和同上一節(jié)課的方式,創(chuàng)新“在線派人”模式,從而幫助農村教師提高信息化教學的能力和效果,有效解決“教不好”的教學困境。此外,還應通過各種手段留住貧困地區(qū)的優(yōu)秀師資。
6.幫扶效果精準?;诮逃畔⒒慕逃鲐毠ぷ?,使教育精準扶貧能夠真正“落地”。其一,對教育扶貧工作人員而言,有利于他們在扶貧理念和推進方式上均做到精準。其二,教育扶貧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基本上都是基于透明化和海量化的數據信息,在貧困的識別、預警、施策、干預、評估和監(jiān)管方面更為精準客觀,對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和個人成長的扶助效果更為精準。
此外,教育信息化不僅是教育扶貧的有效手段,也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可促進、發(fā)展農村教師、家長和學生的互聯網思維與數字化技術應用能力,有效縮小數字鴻溝。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培養(yǎng)信息時代的數字公民,讓他們學會借助數字化工具進行學習、工作和生活,從根本上阻斷造成貧困的生存觀念和生活方式的代際傳遞,幫助他們獲得在數字社會中的新身份,從而實現脫貧。
(二)以教育信息化推進貧困縣域教育精準扶貧的基本思路
正如前文所言,“扶教育的貧困”是教育扶貧工作的起點,也是“以教育扶整體的貧困”的重要基礎。特別是全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的教育形式以基礎教育為主,且教育貧困現狀比較嚴峻。除了校舍環(huán)境等客觀條件的“貧困”之外,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和健康成長、教育的管理服務水平、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與教學能力,是更應該優(yōu)先、高效、精準解決的教育貧困。因此,在貧困縣域實現教育的精準脫貧、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關鍵要轉變以往貧困縣域基礎教育扶貧的工作方式,按照以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精準脫貧的思路開展。
1.聚焦貧困縣域基礎教育精準扶貧的對象。貧困學生是貧困縣域推進基礎教育精準扶貧的唯一對象。貧困學生所表現出的貧困問題有兩類:第一類是學生在生活狀態(tài)、精神面貌、個人成長等生存發(fā)展方面的問題。第二類是學生在學校的課程學習、應用實踐和探索發(fā)現等學業(yè)發(fā)展方面的問題。家庭經濟貧困在很大程度上帶來了以上兩類問題,但無論學生存在這兩類問題中的哪一類,都會影響到另一類問題的產生。在貧困縣域推進的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如果忽視了貧困學生存在的任何一類問題,必然難以使所有的學生實現脫貧,這與以往的教育扶貧工作也無差別。再者,無論是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水平,還是提升教育管理服務效能,都是為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和個人成長而服務。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推進貧困縣域教育精準扶貧的工作中,貧困學生存在的以上兩類貧困問題都應無差別地精準解決。
2.確立貧困縣域的教育信息化解決方案?!笆濉币詠?,貧困縣域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提升,但存在以下三類問題:一是缺系統(tǒng)、少應用、少資源現象仍常見;二是人員、資金、資源匱乏仍是貧困縣域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掣肘;三是發(fā)達地區(qū)的教育信息化解決方案并不適用于貧困縣域。因此,教育信息化推進的貧困縣域教育精準扶貧,需要一套低成本、低門檻和高成效的教育信息化解決方案,從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和健康成長、教育管理服務水平、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三個方面推進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在此方案中,以混合云部署的“教育數據中心”作為數據層,匯聚和共享服務層中三類平臺的教育數據:第一,教育管理服務平臺中的學校管理、辦公管理、家校互動等教育管理服務類數據;第二,教師教研平臺中的教學評價、教師培訓、教研資源共享等教師信息化教學專業(yè)發(fā)展類數據;第三,網絡學習空間和各類在用的教/學平臺中的學生課前導學、課堂教學、作業(yè)輔導等學生學業(yè)發(fā)展類數據。在應用層,用戶用PC端或移動端通過統(tǒng)一的門戶和身份認證獲取相應平臺的服務。(任友群,等,2017)
3.以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按照以上低成本、低門檻的教育信息化解決方案,在貧困縣域初步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設后,按以下思路進一步開展教育信息化推進的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第一,創(chuàng)建“教育精準扶貧支持平臺”,按需與各省市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系統(tǒng)、學生學籍管理系統(tǒng)、網絡學習空間、家校互動系統(tǒng)等平臺聯通,精準采集學生的家庭狀況、個人成長、生活狀態(tài)、精神面貌等個人生存類數據。通過對上述數據的多維度分析,對貧困學生的個人成長施以精準跟蹤、評估、干預、反饋和修正等精準扶貧措施。第二,通過學生使用的網絡學習空間和各類在線學習平臺,動態(tài)采集、匯聚和分析學生的課程學習、應用實踐和探索發(fā)現等學習行為數據,并對貧困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進行差異化的精準跟蹤、評價和干預。第三,依托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等相關信息化平臺工具,精準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教研能力和教育管理服務能力,以便為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和健康成長提供精準支持。第四,通過構建“教育信息化精準管理服務平臺”,打通上述各類平臺接口,實現各平臺數據的交換和共享,并為不同角色用戶提供統(tǒng)一的門戶和身份認證,使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實現管理服務可追蹤、評估反饋精準實時、教育數據伴隨式收集等差異化、精準化的教育服務。
(三)貧困縣域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教育精準扶貧需注意的事項
以上從教育信息化的視角,為貧困縣域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提供了一條基本思路。但在具體工作的開展中,還應注意以下事項:
1.移動端是推進整體工作的突破口。在教育精準扶貧工作中,貧困縣域普遍存在時間短、任務緊、資金缺、資源少等問題。而迅速發(fā)展的移動應用和終端技術,為貧困縣域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教育精準扶貧提供了突破口。第一,相較于PC端,移動終端投入低,即使是貧困縣域的教師和貧困家庭也基本擁有移動終端,并且根據條件和需求,學生也可以開展自帶設備學習活動。第二,移動終端只是獲取各種教育服務的“端”,各種數據的匯聚、交換和處理都在云端的“教育數據中心”進行,平臺投入和管理難度都較低。第三,移動端的輕社交應用門檻低(如QQ和微信),有很好的應用基礎,并已將不同的教育群體聯通,不會由于應用門檻原因使大量用戶流失。第四,學生若能在學習中實現移動終端的常態(tài)化應用,學業(yè)數據和成長數據就可以實現伴隨式收集,進而能提供精準實時的追蹤、評價和干預,實現對貧困學生的精準扶助。(任友群,2017)
2.教育信息化也是重要的扶貧內容。教育信息化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是推進教育精準扶貧的一種有效途徑,同時,教育信息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扶貧內容。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事業(yè)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影響教育貧困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貧困縣域通過教育信息化實現了教育脫貧,倘若減緩或停止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設與發(fā)展,教育還是會因此而“返貧”。特別是如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極大地推進了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重點和應用趨勢發(fā)生轉變,教育的數據化、精準化、共享化、扁平化和可視化成為教育信息化的新“標簽”。因此,無論是正在推進的教育扶貧工作,還是以后實現教育脫貧,教育信息化都是不能荒廢的建設內容。
3.幫助其他貧困人口成為數字公民。以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精準扶貧思路是針對貧困縣域的貧困學生而言的,但并非意味教育信息化對非教育貧困人口具有排他性。相反,他們也應該在教育信息化的支持下向數字公民轉變。貧困人口的這種身份轉變,會對他們的生存觀念、生產思維和致富手段產生重大影響。因而《決定》中也提出要“加大‘互聯網+扶貧力度”“實施電商扶貧工程”。在面向貧困學生的教育精準扶貧工作中,通過移動終端開展的家?;雍徒?學活動,一方面,對貧困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和生活成長進行了扶助;另一方面,則為貧困家庭父母或留守老人提供了接觸、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的重要途徑,也為他們提供了向數字公民轉變的機遇。所以,在貧困地區(qū)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不僅要在幫扶貧困學生精準脫貧方面著力,還應以此為契機,通過“傳、幫、帶”幫助學生家長、留守老人等貧困人口成為常態(tài)化使用信息技術的數字公民。
4.確保教育數據和用戶隱私安全。教育扶貧工作的“精準化”是建立在貧困學生的家庭信息、學習行為數據、個人成長數據、教學數據和管理服務數據的基礎上,這些數據在采集、傳輸、存儲、分析和交換等環(huán)節(jié)都需要確保安全。特別是伴隨式收集數據和伴隨式評價,更對數據和隱私的保護提出了高要求,倘若疏于管理,甚至發(fā)生數據泄露等問題,將嚴重威脅學生的個人隱私和成長發(fā)展。因此,盡管貧困縣域開展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采取了低投入和低門檻的推進思路,但需要在教育數據和個人隱私保護方面加強警惕、加大投入和強化管理。應確立數據信息的安全機制、響應機制和問責機制,在數據和隱私受到侵害時,能及時響應、啟動和實施相應的防護與挽救方案,并進行追責。
五、總結與展望
本文所做的探討提供了一種理解教育扶貧和以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扶貧的思路。對貧困縣而言,教育扶貧是全面脫貧的關鍵,而教育信息化則是實現教育精準扶貧的有效路徑。但信息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王美,等,2014),若在貧困縣域的教育扶貧中合理應用,則是推進教育精準扶貧和實現彎道超車的利器。如在國家級貧困縣之一的江西上饒縣,依托信息技術開展的教育精準扶貧攻堅戰(zhàn)已經打響。上饒縣與國家信息中心、騰訊公司積極開展合作,采用具有用戶基礎好、投入成本少、應用門檻低等特點的微信“騰訊智慧校園”作為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務平臺,不僅實現了學校管理、學生學習、家?;?、移動辦公等教育應用服務的精準供給,而且極大地促進了農村教師、學生、家長和老人向數字公民轉變。
相反,若在貧困縣的教育中未能充分重視教育信息化,不僅難以通過教育扶貧推進全面扶貧工作,而且當前加速發(fā)展的教育信息化趨勢,會進一步加劇貧困縣與發(fā)達地區(qū)在學生發(fā)展、教育管理、資源配置、教師教學能力等方面的差距。當前教育扶貧工作必須轉變思路和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將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扶貧工作融合,使教育信息化成為推進教育精準扶貧的主要途徑和重要內容。今后貧困縣域開展的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應將教育信息化作為全面推進教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抓手,充分發(fā)揮貧困縣域教育發(fā)展的后發(fā)優(yōu)勢,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率先實現教育脫貧。在后續(xù)的研究和實踐中,我們將按照以教育信息化推進貧困縣域教育精準扶貧的思路,更為深入地探討貧困縣域教育精準扶貧的具體開展方式和相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