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臨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7-0226-01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反映1975年-1985年十年間中國城鄉(xiāng)社會生活巨大變遷的現實主義巨著。作者塑造了孫少平、孫少安、田曉霞、田潤葉、孫蘭花、賀秀蓮等等成功的人物形象。拜讀這本書,源于對同名電視劇的喜愛,懷揣著對少安與少平兩兄弟拼搏努力的向往,細細咀嚼,慢慢品味。我的心被面對重重困難,卻依然純樸且堅韌挺拔的那片陜北黃土高原上的農民所觸動;被少平與少安兄弟倆即使是苦難與挫折也要自強與自信、奮斗與拼搏、無限追求與堅定信念所渲染;被曉霞和秀蓮面對天災人禍時那無私的犧牲所震撼。這些美好的人和事,無時無刻不激勵我為了這份平凡的工作而努力奮斗!
1.于平凡中展現教師人格魅力
孫少平是作者重墨渲染的角色,也是本書中我最敬佩的人物。孫少平從一名高中畢業(yè)生成為一名煤礦工人,其間經歷了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 貫穿他的思想的主線是堅韌不拔,奮斗不息的精神。無論面對何種挫折,從學生時代的食不裹腹,衣不蔽體,到攬工生活的顛沛流離,到愛情泯滅的悲痛欲絕,再到因工毀容后的埋頭痛苦,少平嘗盡生活的艱辛,飽受命運之苦難,然而,他卻從未屈服,從未放棄對美好生活的渴望,默默承受,頑強的堅持。正是這樣的苦難,給了他富足的精神家園,使他具有了最頑強最震撼的生命力,讓讀者深刻地體會到在一個平凡的世界里的不平凡的人生。
作為老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我們不朽的追求,但這絕不是一味的壓榨自己和學生。對于新時代的教師來說, "為人師表"提出了更高的人格要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可能在那一節(jié)節(jié)的品德課中反復強調這種堅韌不拔,奮斗不息的精神,可是對于學生來說那也僅僅是一個個好聽的故事。好教師理應具備高超的教學能力,更應憑借自身獨特的人格魅力來吸引學生,培養(yǎng)出幸福、快樂、全面發(fā)展的學生。
2.于平凡中創(chuàng)造教師勞動幸福
孫少平從學生時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時代的"攬工漢",他經歷的是艱苦卓絕的人生奮斗,然而在痛苦與磨礪中,他形成了一種對苦難的驕傲感、崇高感。我欣賞他的苦難的哲學,欽佩他對勞動的認識,羨慕他對生活的理解。
我們每一位教師起初都是懷揣著教書育人這個偉大的理想而進入教師隊伍的,然而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考試的循環(huán)中我們的這個理想還剩下多少?教書育人仍然還是"教書育人",但是于細微處我們已偏離自己的初心。因為我們不快樂!如何從這種循環(huán)中跳脫出來,這需要我們有少平式的樂觀。盡管攬工漢的日子已經磨平了少平的脊背,但是每當夜幕降臨,他還是孜孜不倦地汲取著文化的乳汁。作為教師的我們,只有不斷地從日常中找到與學生的幸福,找到教書的樂趣,不斷地豐富精神世界,我相信于平凡中必能創(chuàng)造不平凡的勞動幸福。
3.于平凡中感受教師人性關愛
在本書中,路遙老師用細膩的筆鋒描述了潤葉與蘭花的溫柔與賢惠。倔強的潤葉為了與少安的愛情,倔強的與生活默默的抗爭著;蘭花為了維系這個危如累卵的家,也倔強的與生活默默的抗爭著。她們刻苦耐勞、勤儉持家、尊老愛幼,她們面對生活的種種困境從不抱怨,總是盡心盡力地操持著家,有的只是為了心中的那一份執(zhí)著,對于愛情的執(zhí)著,對于親情的執(zhí)著。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們不也有著這樣一份對于師生情的執(zhí)著嗎?教師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用自己博大的胸懷包容著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老師的愛心呵護下健康地成長。崇高的師愛是對學生的一視同仁,不僅愛優(yōu)等生們給我們帶來的職業(yè)幸福感,也愛學困生們給我們帶來的種種煩憂。我想:學生犯錯時,先寬容再引導;學生生病時,一句暖人的關懷;學生失敗時,一份真誠的安慰;學生進步時,一個衷心的祝賀……我始終相信老師的愛心學生是體會得到的。
4.于平凡中發(fā)揚教師奉獻精神
秀蓮和曉霞的奉獻精神深深地震撼著我,也使我感慨良多。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yè),就要無怨無悔,不計名利,積極進取,為了學生無私奉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的奉獻精神體現在對學生強烈的責任感;體現在教師的職業(yè)態(tài)度和職業(yè)行為中。我想:我的奉獻,學生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我們——我想這就是我們全體教師樸素而又高遠的追求吧!新時代的教師不僅能熟練駕馭教材、運用現代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施教,更要有獨有的人格魅力、無限的愛心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平凡的我有一個平凡的心愿:成為一位學生喜歡的老師,我想可能要為之奮斗一生吧!平凡的我們,不平凡的人生……
注釋:
①摘自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一章
②摘自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五十四章
參考文獻:
[1] 路遙.《平凡的世界》[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
[2] 朱棟霖.《中國現代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 曹文軒.《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