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建構主義理論為現代教學帶來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學方法和途徑。本文基于翻譯實踐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課程特點,探索合作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下《科技翻譯實踐》這一門課程的實際教學實施過程,論證合作建構思路下翻譯實踐教學的可行性,并分析總結合作建構理論為特征的教學模式對于相關翻譯實踐課程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合作建構 翻譯實踐課程 教學
一、引言
全球化和商業(yè)化背景下,翻譯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自2006年復旦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河北師范大學三所院校首次招收翻譯專業(yè)本科學生后,本科翻譯專業(yè)在全國范圍內迅速發(fā)展起來。《高等學校翻譯專業(yè)本科教學要求》要求翻譯本科專業(yè)能力是:能熟練運用翻譯原則和技巧翻譯不同的文體文本,能夠將政治、經濟、外交、法律、管理、商務、科技等不同領域、中等難度的文章譯成漢語,能夠將相關領域的文章譯成外語。實現這一目標,大量的翻譯實踐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各種各樣的翻譯實踐課程,或文學翻譯實踐、或商務翻譯實踐、或科技翻譯實踐,或影視翻譯實踐等等被納入專業(yè)必修或選修課程。雖然名稱各異,但實質上翻譯實踐課程有很多相通之處。實踐課程教學過程一般由教師,學生和翻譯材料三個要素組成。但是其與絕大多數大學課程一樣,現行的主要教學模式是以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的,該教學模式有很多優(yōu)點。但是,對于翻譯實踐課程來說,該教學模式過分地強調教師的“教”,以“老師講學生聽”為理所當然,而導致學生的“學”不能很好的發(fā)揮其主體性作用。學生如何將掌握的理論知識,也就是翻譯理論運用于翻譯實踐當中,并且學生在實踐過程當中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得不到相應的發(fā)展。以《科技翻譯實踐》這門課程為例,本文將討論合作建構主義理論翻譯實踐課程的教學模式的啟示作用。
二、合作建構主義教學理論闡述
“建構”一詞最早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Piaget)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他從認知發(fā)展領域研究兒童發(fā)展。之后柯爾伯格、斯騰伯格、卡茨等人在詞理論基礎上做了進一步地研究,強調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并對認知過程中如何發(fā)揮個體主動性進行深度探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建構主義理論包括以下幾個要素:首先是學生,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在知識意義的建構發(fā)揮著主動作用。其次是學習情境,學習者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積極有效地建構知識。第三,學生、師生之間的協(xié)作交流以及學生和教學內容之間的相互作用,協(xié)作學習對知識意義的構建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最后,學習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者作用,這包括教師在學習過程中提供各種資源、鼓勵學習者提高主動性、幫助學習者達到學習目標等等。
合作學習理論最早由古羅馬昆體良學派提出。合作學習理論是以群組為主、以學習者為中心來組織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模式和方法,其強調學習者的自我指導、個人發(fā)展、個性和內在的動機及合作意識。國內外多年的合作學習實踐已經證實,合作學習在激發(fā)學生能力、促進學生間互助共同提高、增進同學間的感情交流、改善他們的人際關系、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效率,使學習成績的提高效果顯著。
Kiarly最早將合作建構理論理論應用于翻譯教學中,并在其專著《譯者教育的社會建構方法——從理論上到實踐》及其論文“從教學到合作建構——是轉瞬即逝的時尚還是譯者教育轉向的前兆”中指出,翻譯教學不是傳播式的,而是合作建構式的。祝吉芳等通過對美國翻譯工作坊教學經驗進行項目實證研究,指出為促進譯者教育,合作建構應式的教學方法值得借鑒。
三、合作建構主義思路下翻譯實踐課程教學探討——以《科技翻譯實踐》課程為例
傳統(tǒng)的翻譯實踐教學中,通常將“改錯為教學手段,將教師提供的參考譯文為翻譯課的終極目標,不符合真實情境下翻譯的本質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在該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合作探討,建構意義”、“人無完人、譯無完譯”、“沒有最好的譯本,只有更好的譯本”等這應該才是翻譯實踐課程中的正確觀點。下面以課程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采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例。
1.分析教學目標。任何活動都始于目標,學生的學習更是如此。有了目標的指向性活動,才能實現事半功倍。《科技翻譯實踐》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以學生興趣和社會對科技翻譯人才的需求為導向,通過將翻譯理論教學和翻譯實踐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合,通過提高學生掌握并靈活應用科技領域理論進行翻譯的水平,培養(yǎng)其能夠獨立完成科技翻譯任務的能力。要實現該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考慮學生對科技翻譯相關理論知識的掌握,同時,確保學生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進行大量的翻譯實踐活動,提高其翻譯能力。
《科技翻譯實踐》課程是一門為期16周的翻譯課程,同樣需要將合作構建模式貫穿于整個課程始終:第一階段理論教學。在理論教學階段,通過學生自主討論、發(fā)現并總結了解科技文本的特點、英漢科技語言的異同,掌握科技翻譯翻譯中的翻譯策略以及常用的翻譯方法。第二階段為翻譯實踐階段。實施以教師引導、學生為主體實踐,通過學生自主完成實踐、小組內合作討論、小組間比評、師生共同評定的相關環(huán)節(jié)進行選定材料的實踐活動。第三階段為重難點解析和總結。把在學生小組合作討論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未能得到解決的問題和新發(fā)現的重難點進行師生共同討論。
2.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從問題開始,根據合作建構模式理論,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學生的興趣和思維才會打開。在《科技翻譯實踐》課程理論教學階段,教師發(fā)揮引導作用,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為話題,選取英漢兩種不同語言的科技文本,創(chuàng)立相關話題的學習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實踐教學階段,教師更是可以選擇學生關注的主題類的科技文本,或是利用學生們的興趣,收集大家感興趣的文本進行翻譯實踐。
3.獨立思考。只有每個學生以獨立的方式思考,構建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各抒己見,互相補充并相互啟發(fā),每個學生才得以發(fā)揮其主體作用,互教互學,共同促進。在《科技翻譯實踐》課程教學中,不管是在理論教學階段還是實踐教學階段,對于教師所導入的關于科技翻譯理論問題或布置的科技文本翻譯任務,每一個學生需要自主完成獨立思考過程,就科技翻譯理論或科技文本的翻譯都需要完成自己的理解和認識。
4.合作研討。合作研討是基于個體獨立的思考和學習上的,每一位學生都拿出自己的理解和認識進行共享和討論,共同形成知識的一種構建。在《科技翻譯實踐》課程理論教學階段,學生以科技文本的特點和英漢科技語言的異同為問題對教師分發(fā)的材料開展思考、分組討論、并進行小組發(fā)言和小組間互評,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構建。在實踐教學階段,教師確定好科技翻譯的文本,分發(fā)至個人,課后學生對教師提供的科技文本進行初譯;完成初稿后,學生將初譯稿帶至課堂上與小組成員進行互評,進行小組討論,哪位學生譯本較好,或者譯本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等等聽取各位學生的意見,選出小組中最好的譯本并記錄小組討論疑難點;接著各小組間進行討論,互評,指出譯本中可以借鑒之處以及需要改進之處,教師和學生共同解決出現的疑難點。
5.反饋評價。教師和學生的反饋和教師最后的總結在整個合作建構教學過程中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方面是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成果的總結和歸納,另一方面是對學生在合作構建過程中的表現作出反饋,了解學生在該過程中值得繼續(xù)發(fā)揚的地方,并且在以后自覺彌補不足之處。在《科技翻譯實踐》課程教學階段,對于學生合作研討、共同構建的科技翻譯的相關理論,比如科技文本的特點,教師會在最后階段會將現有的系統(tǒng)理論與學生自己合作構建的理論進行對照比讀,指出在合作構建過程當中學生總結的好的方面以及不足的方面,并幫助學生構建一個系統(tǒng)的理論框架。在之后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對學生經過自主翻譯、小組討論、小組間比評的譯本進行集體交流,將科技翻譯相關的理論和科技翻譯中英注意到的問題一起進入譯本的構建過程。
四、合作建構思路下翻譯實踐課程教學啟示
相對于傳統(tǒng)的行為主義教學,基于合作構建思路下的課程新教學模式,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立體、全方位的要求。教師需要準備教材、備翻譯材料、備學生,備合作教學的環(huán)境,還要考慮學生水平、科技翻譯實踐的主題、特點以及學生翻譯實踐進行情況和學生共同討論合作構建的成果。教師和學生不僅僅是一種教與學的關系,其之間更是一種合作與共同構建學習成果的關系。
1.教師的引導式教學。教師確定的課程教學目標、每次科技翻譯實踐的主題、以及每一次教師引導學生課后創(chuàng)造實踐環(huán)境等等,在《科技翻譯實踐》課程實施中體現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合作建構思路下的教學思考能夠最大限度地帶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不管是課堂上還是課后讓學生都能參加到科技翻譯實踐過程中。
2.學生自主的獨立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實踐練習、基于自愿原則成立小組、自發(fā)地課后小組學習都是《科技翻譯實踐》課程實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相關翻譯實踐課程實施中不可忽視的。
3.學生合作討論、構建知識。合作構建思路下的《科技翻譯實踐》課程中強調的是學生之間的合作,主動發(fā)現和構建相關的知識,并非教師對于知識的直接傳授。古人云,“告之,則忘之;教之,惟記之;行之,則學之”,學生基于自主合作構建的知識能夠正真被其所掌握。
4.教師進行合理有效評價反饋。在《科技翻譯實踐》課程中對于學生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小組間比評以及知識構建過程中的表現教師要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并作出有意義的反饋和引導,對于學生的積極性和下一步知識構建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五、結語
合作建構理論在《科技翻譯實踐》課程實施中,學生不僅自己能夠自主地進行合作構建科技翻譯的相關理論,在大量的科技翻譯文本實踐中運用合作構建的科技翻譯理論,學習科技翻譯的技能,并且也學會了如何運用合作構建的科技翻譯理論進行多個科技文本譯本的翻譯批評,提高其翻譯受眾意識。同時,該理論的應用也是對于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講學生聽”模式的一種變革,對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課堂教學效果,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發(fā)揮著有效作用。將合作建構理論應用到翻譯實踐課程的教學當中,既是考慮到了翻譯專業(yè)中不同內容的職業(yè)化教育及教師學者不同的教學觀念的影響,也是認識到現今社會對譯者人才的大量需求,翻譯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所需要的教育機制建設事實的。
參考文獻:
[1]Dillenbourg P.Collaborative Learning—Cognitive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M].Oxford Elsevier,1999.
[2]Kiraly,D.From Instruction To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A Passing Fad Or The Promise Of A Paradigm Shift In Translator Education?[A]In Brian James Baer And Geoffrey S.Koby(Eds.).Beyond The Ivory Tower:Rethinking Translation Pedagogy[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3.
[3]林克難.翻譯教學在國外[J].中國翻譯.2000(2).
[4]劉和平.翻譯教學模式——理論與應用[J].中國翻譯.2013(2).
作者簡介:梁心愛(1988-),女,湖南衡陽人,南華大學外國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