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芳穎
摘要:二語習得問題是針對現(xiàn)代語言教育實踐領域相關問題展開探索研究過程中的重點話題,切實做好二語習得相關問題的研究分析工作,對于切實優(yōu)化現(xiàn)階段我國語言教學工作的綜合性組織開展水平,具備不容忽視的實踐意義,本文圍繞二語習得中互動的意義,擇取兩個具體方面展開了簡要的分析論述。
關鍵詞:二語習得;互動;意義;淺論
二語習得最早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的歷史階段,并且時至今日已經逐步發(fā)展成為了一個具備充分獨立性的學科門類。通過對目前已經公開發(fā)表的二語習得研究領域文獻資料展開的梳理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世界各國學者在針對多元化學科理論展開借鑒參考組合的實踐背景之下,已經初步給出了關于二語習得本質內涵,基礎實踐過程,以及基礎性實踐規(guī)律的基礎性認識和闡釋,并在此基礎上為二語學習行為參與者,構筑和提供了基礎性的實踐方法指導條件。遵照目前已經獲取的實踐性研究經驗,在二語習得活動的具體化組織實踐過程中,本身具備著表現(xiàn)程度較為鮮明的動態(tài)性和互動性特點,因而要求具體化的二語習得學習行為參與者,在具體化的學習行為實踐過程中,應當始終做好基于語言信息要素應用層次,以及人際交往實踐層次的互動體驗行為,保障和支持我國二語習得學習者在具體化的學習體驗行為參與過程中,能夠較為穩(wěn)定且順利地獲取到最優(yōu)化的預期效果。有鑒于此,本文將會圍繞二語習得中互動的意義展開簡要闡釋。
一、互動與語言輸入行為的關系分析
在針對二語習得學習實踐體驗過程中的語言輸入問題展開研究分析過程中,通常認為著名學者Krashen創(chuàng)立并且獨立提出的“輸入假說”理論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在“輸入假說”理論的具體化學理表述語境中,通常認為語言習得實踐行為具體發(fā)生過程中的必要前提條件,在于具體參與語言知識信息要素學習體驗行為的實踐者,能夠切實接觸,或者是感知到數(shù)量規(guī)模較為充分的,能夠被現(xiàn)有的語言學習行為參與者充分理解的語言材料性學習要素(comprehensible input),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能夠適當超越語言學習行為實踐體驗者目前具備的語言學科基礎知識掌握水平,但卻能夠被語言學習行為實踐者充分閱讀理解吸納的目標語言學習材料。在“輸入假說”理論的具體化學理描述呈現(xiàn)過程中,學者Krashen借助于(i+1)語言針對語言知識要素學生體驗者實際具備的基礎性語言學科知識要素學習和掌握水平,以及基礎性語言學科知識要素應用能力建構發(fā)展水平進行了衡量和描述,其中“i”、表示語言知識要素學習實踐者目前具備的語言知識要素學習掌握狀態(tài),而“1”則表示語言知識要素學習實踐者目前具備的學習能力水平,與期望實現(xiàn)的下一個設定學習目標之間的相互差距。
在世界各國學者針對二語習得問題相關理論展開的研究分析過程中,盡管學者Krashen創(chuàng)立并且獨立提出的“輸入假說”理論曾經遭遇過較多的質疑和非難,但是這一假說理論中本身包含的”可以被理解的語言輸入“學理概念要素,卻本身引起了世界各國相關領域研究學者的廣泛關注,并且在此基礎上,接連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系統(tǒng)且深入的研究分析探索,且逐步形成和輸出了一系列具備廣泛深遠影響的理論性研究成果,其中以學者Long具體參與的相關研究工作最具代表性。
作為最早關注人際互動行為對二語習得學習實踐效果獲取狀態(tài)影響價值的代表性學者,學者Long在充分關注和肯定學者Kreshen在分析語言輸入行為的可理解性特征背景之下對簡化性語言輸入要素,以及基礎語境要素的引入呈現(xiàn)行為背景之上,結合自身在以往參與的基礎性研究實踐體驗過程中所獲取的相關經驗,率先提出并且創(chuàng)立形成了“互動假說”理論,為世界各國學者關于二語習得相關問題研究實踐過程中的基本成果獲取狀態(tài)不斷豐富,做出不容忽視的實踐貢獻。
從宏觀性學理分析角度展開闡釋,互動泛指不同變量要素之間具體發(fā)生的關聯(lián)滲透現(xiàn)象,相互作用機制,互動融合關系,以及推動變化過程。而在具體化組織開展的二語習得問題研究分析過程中,互動問題的基本內涵,泛指不同的獨立語言知識要素信息學習體驗者,基于特定化的語言交際實踐環(huán)境的支持背景之下,運用具體學習的目標語言知識要素展開的交際互動行為,而且通常泛指以意思協(xié)商行為,和反饋性信息要素提供行為為主要外在表現(xiàn)形式的人際互動實踐行為,其在具體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層面,與基于目標語言本體性學理考量層面之下的詞句互動模式,以及形義互動模式之間具備顯著的相互差異。學者Long創(chuàng)立并且創(chuàng)立形成的“互動假說”基本理論,重點強調了語言知識要素學習體驗者,在具體運用目標語言展開交際實踐行為過程中,為切實彰顯目標語言在交際互動實踐過程中所具備的協(xié)商意義,而具體基于語言形態(tài)的人際互動性特點而組織開展的調整處理行為,而遵照具體發(fā)生的調整處理行為的形態(tài)特征角度展開分析,可以將如上所述調整行為,具體劃分為語言調整以及會話調整兩個具體表現(xiàn)類型。所謂語言調整,是基于目標語言形態(tài)本體研究視角的多個具體層面展開的調整處理行為,其內容構成結構,具體包含了音位層面(減慢在運用目標語言展開交際表達過程中的語速,大量使用重音表達或者是停頓式表達,重點關注交際語言表達過程中的發(fā)音清晰度,以及在大量使用完整語言表達形式背景之下避免使用縮略語言表達形式等)、詞法或者是句法層面(盡可能引入運用形式簡單但語義表達完整的話語表達形式,盡量運用正常陳述語序展開話語表達,以及嚴格遵循明確化語法規(guī)則展開話語表達等),以及語義表達層面(大量引入運用具備明確化語義表示關系的標識語,針對常規(guī)化目標語言詞項的標記用法,以及盡量減少對習慣用語的引入運用)等多個具體層面。
二語習得學習體驗行為的具體化組織開展過程中,借由對大量第二語言語料學習素材的輸入和吸納,能夠顯著且有效地改善提升二語習得學習者對目標語言的閱讀感知水平,借由對自身實際獲取的第二語言學習素材展開多元化且細致性的解讀分析,不斷收集獲取關于第二語言的基礎性詞匯和句法知識要素,確保自身對第二語言基礎知識要素的學習掌握水平不斷改善提升。與此同時,借由針對二語習得學習者組織開展基礎性的輸入式教學工作環(huán)節(jié),能夠為不斷鍛煉優(yōu)化相關學習者基于第二語言的表達能力構支持條件,對于相關學習者不斷改善自身的語言互動實踐本領,具備不容忽視的現(xiàn)實意義。
二、互動與語言輸出行為的關系分析
在基于二語習得理論研究背景之下的基礎性語言輸出理論的指導約制條件下,語言性知識要素學習實踐體驗者,在具體參與語言輸出表達體驗的實踐行為過程中,通常需要不可避免地遭遇和面對選擇性注意實踐境遇,也就是說,只有在語言知識要素學習實踐體驗者,基于目標語言知識要素應用行為背景下,具體形成和輸出的語言表達行為成果形態(tài),切實獲取到預先制定的語言知識信息要素的接收者的關注和感知,才能切實獲取到對象接收者的接收和吸納,并且在此基礎上切實獲取到必要性且充分性的學習吸納體驗感知反饋結果。從二語習得學習實踐活動的具體體驗過程角度展開分析,語言性學科任課教師在具體組織開展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充分調動語言知識信息要素學習者,具體參與開展基于目標學習語言背景之上的語言表達輸出實踐體驗行為,能夠保障和支持語言學習者切實實現(xiàn)對基礎性語言學科知識要素應用價值的充分認識,并且在上述學習實踐體驗行為的具體組織實施過程中,能夠根據自身實際遭遇的具體問題,具體擇取和引入更多數(shù)量的目標語言學習信息形態(tài),繼而在不斷改善提升自身對目標語言基礎性詞匯語法知識要素的學習掌握水平背景之下,保障和支持自身基礎目標語言形態(tài)背景之下的交際表達實踐體驗本領,能夠切實獲取到表現(xiàn)程度較為顯著的改善
優(yōu)化。
語言知識要素在理解認知,以及具體化引入運用過程中的錯誤問題,在具體組織開展的語言知識內容學習體驗過程中,本身具備表現(xiàn)程度顯著的不可避免性。遵照現(xiàn)代第二語言教育事業(yè)實踐領域的基礎性輸出理論,語言輸出表達行為的實質,就是二語習得學習行為的實踐者,在充分調動和運用自身已經學習掌握的第二語言知識要素的實踐背景之下,借由設定學習探究假設以及檢驗學習探究假設的實踐方式,切實發(fā)現(xiàn)和認識自身在已經完成的二語習得學習實踐過程中所遭遇的具體問題,并且借由擇取和運用適當表現(xiàn)類型的學習實踐性改良優(yōu)化手段,保障和提升自身在具體參與二語習得學習體驗過程中所獲取的綜合效果水平。
從整體性教學工作的組織開展路徑角度展開闡釋分析,針對二語習得學習者展開基礎性語料輸入教學工作,能夠在學生實際參與多元化語言交際互動實踐行為過程中,不斷改善提升學生對第二語言學科基礎性詞匯句法知識要素的學習吸納豐富度,保障和支持二語習得學習者,在基于第二語言背景之下的語言知識要素學習應用能力水平不斷改善提升。
三、結束語
針對二語習得中互動的意義問題,本文具體擇取互動與語言輸入行為的關系分析,以及互動與語言輸出行為的關系分析,兩個方面展開了簡要的分析論述,旨意為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展開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馬冬梅.影響互動性交際中意義磋商的主要因素——二語習得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07:32-36.
[2]俞理明,袁平華.應用語言學還是教育語言學?——對二語習得研究學科屬性的思考[J].現(xiàn)代外語,2004,03:282-293+329.
[3]王璐璐,戴煒棟.二語習得研究方法綜述[J].外語界,2014,05:29-37.
[4]劉正光,馮玉娟,曹劍.二語習得的社會認知理論及其理論基礎[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3,06:42-52.
[5]戴運財,楊連瑞.二語習得的一體化模式及其動態(tài)性研究[J].外語教學,2013,06:49-53.
[6]袁博平.從漢語二語習得中的界面問題看影響成人二語習得成功的因素——以習得漢語wh-詞做不定代詞為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06:856-874+960.
[7]戴運財,王同順,楊連瑞.跨學科的二語習得研究——對二語習得學科屬性的思考[J].外語界,2011,06:88-94.
[8]謝蓉蓉.數(shù)字化學習背景下三維虛擬學習環(huán)境的模式與分類研究——以二語習得語境為例[J].遠程教育雜志,2015,01:87-92.
[9]倪傳斌,劉治.二語習得與磨蝕的基本目標水平對比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05:28-31.
[10]楊烈祥.二語習得研究:從普遍語法到認知處理[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08:27-30.
北方文學·上旬2017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