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衛(wèi)玲 黃玉彩 鄧瑞妍
運動想象療法聯(lián)合偏癱體操治療腦梗死偏癱的效果分析
鄧衛(wèi)玲 黃玉彩 鄧瑞妍
目的探討腦梗死偏癱應用運動想象療法聯(lián)合偏癱體操的臨床意義。方法78例腦梗死偏癱患者, 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39例。對照組予以偏癱體操進行康復訓練,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配合運動想象療法進行康復訓練。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肢體功能及生活能力。結果干預前,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肢體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 兩組患者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能力評分為(64.45±3.29)分, 高于對照組的(50.71±4.24)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偏癱體操聯(lián)合運動想象療法應用于腦梗死偏癱患者治療中, 效果較佳。
腦梗死;偏癱;體操;運動想象療法
腦梗死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 患者大多會出現(xiàn)肢體功能障礙等后遺癥[1-4], 對患者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常規(guī)康復療法并不能收獲較為理想的效果。本文旨在探討偏癱體操聯(lián)合運動想象療法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的臨床意義。現(xiàn)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 選取78例2015年4月~2016年7月于本院就診的腦梗死偏癱患者進行此次研究, 根據(jù)隨機分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9例。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獲知情權, 且同意加入此次研究。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22∶17,年齡56~77歲, 平均年齡(68.71±4.24)歲。觀察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23∶16, 年齡57~76歲, 平均年齡(68.59±4.0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 對照組采取偏癱體操進行康復訓練:①針對軟癱期患者, 引導其進行協(xié)同運動, 健肢向各方向實施主動運動, 同時用力握拳, 以便于促進患側肢體的肌肉收縮;將頭部向患側轉動, 或者引導其軀干向健側轉動, 或者保持頭部后仰, 以便于改善上肢肌張力, 通過俯臥位提高下肢肌張力[5]。②針對痙攣期患者, 可予以Bobath握手運動, 通過健肢引導患肢進行主動運動, 如上舉、擺動、屈曲等;取坐位, 引導患者輕微伸展患肢, 取抗痙攣體位, 將其置于床面;仰臥位,屈曲雙膝, 并雙手交叉抱住, 進行屈伸軀干運動, 或者平放健側下肢, 將其置于床上, 同時患肢進行屈抱運動;平放雙足將其置于床上, 或者保持健足抬起動作, 之后抬高臀部,促使其與骨盆保持水平[6-8]。③針對分離運動期患者, 引導其站立, 并保持背部靠墻, 足跟與墻面距離為10 cm左右, 同時健側上肢握住患肢, 并盡量向前伸, 進行前后轉移重心運動;雙膝微微屈伸, 實施交替上提膝關節(jié)或者上下移動重心運動[9,10];跪立位或者跪位, 患側足部應保證始終接觸地面,并予以前后滑動, 患側髖關節(jié)進行內外旋轉;足跟始終接觸地面, 踝部進行跖屈、背伸運動;下肢進行交叉行走、站立,同時雙手應對異側大腿分別觸碰, 或者患肢試探性行走[11,12]。上述各項操作每次重復15~20遍, 1~2次/d, 連續(xù)干預10 d。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 實施運動想象療法, 在實施偏癱體操前, 予以患者運動想象指導錄音, 時間為12 min;①保持其處于安靜環(huán)境, 引導患者閉目仰臥, 通過語言、撫觸, 促使其全身放松, 此時間為2 min;之后引導患者進行想象其躺在一個溫暖、放松的地方;②讓患者張開眼睛, 用2 min時間, 根據(jù)音樂的節(jié)奏做雙下肢關節(jié)運動和肌肉交替放松、緊張;③腳不動, 用2 min時間做雙上肢關節(jié)運動和肌肉交替放松、緊張;④用2 min做雙上肢和雙下肢肌肉同時交替進行;⑤讓患者閉上眼睛2 min, 進行間斷的“運動想象”, 想象的內容應集中于自己偏癱患肢在未發(fā)病時最熟悉的活動以改善患肢功能, 同時強調利用全部感覺, 想到自己現(xiàn)在好了,引導患者進行平時最熟悉的運動如:夾食物、抓杯子、梳頭發(fā)等動作;⑥讓患者張開眼睛, 用2 min時間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身體偏癱的肢體做運動, 雖還做不到, 但盡量去想象, 想到現(xiàn)在就能做到一樣。旨在改善肘屈伸、肩外展等功能,在引導想象過程中, 應注意對全部感覺的利用, 如抓杯子時,看到杯子在前方, 并用手抓住, 感受到涼爽的杯子;⑦最后引導患者將注意力置于所處環(huán)境, 幫助其聆聽周圍聲音, 充分體會身體感受, 每次做完六個步驟后, 休息10 min后再繼續(xù)重復做一次以上運動, 直至相關運動模式形成, 再引導其行做更高一層的運動想象。
1. 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干預前后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情況。利用手法肌力檢查評價肢體運動功能, 0級表示全癱, 肌肉無收縮;1級表示肌力收縮輕微, 關節(jié)無法自行活動;2級表示去除重力時, 關節(jié)可進行活動;3級表示在未施加外力影響時, 關節(jié)可全范圍活動;4級表示肌肉可對部分阻力及重力進行抵抗;5級表示為正常肌力[2]。日常生活能力利用Barthel量表評估, 最高100分, 以得分高為優(yōu)勢。
2. 1兩組肢體功能比較 干預前,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肢體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兩組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干預前, 兩組患者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生活能力評分為(64.45±3.29)分, 高于對照組的(50.71±4.24)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功能比較[n(%)]
表2兩組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表2兩組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例數(shù)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3943.26±5.78 64.45±3.29a對照組3944.09±6.0250.71±4.24 t 0.6215.99 P 0.540.01
想象主要是在外界刺激基礎上, 加工改造原有記憶的表象, 促使新形象形成。通過運動想象療法可促使大腦重復訓練某一活動[3,4], 同時身體不會出現(xiàn)明顯肢體活動, 通過想象可使相關動作要領形成記憶, 之后通過練習有效激活大腦皮層中的活動痕跡, 幫助相關動作更為準確、順利的實施,臨床證實此方法對運動功能的改善具有較佳效果。
本文結果中, 干預前,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肢體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 兩組患者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生活能力評分為(64.45±3.29)分, 高于對照組的(50.71±4.24)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偏癱體操聯(lián)合運動想象療法應用于腦梗死偏癱患者中, 可有效改善病情, 促進康復。
[1] 劉結梅.早期介入綜合康復對腦梗死后上肢功能及肩手綜合征的影響研究.南方醫(yī)科大學, 2015.
[2] 周麗平.腦梗死患者偏癱肢體的康復訓練護理方法探討.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5, 13(20):117-118.
[3] 張偉.運動想象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 2016, 25(6):599-600.
[4] 王占想, 林艷, 畢俊忠, 等.運動療法對急性腦梗死遠期功能預后的影響.山西醫(yī)藥雜志, 2016, 45(9):999-1002.
[5] 張俊華, 邱桂才, 于明, 等.繩帶捆綁技術在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中的運用.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6, 19(26):3227-3230.
[6] 吳舟娜, 應紅芳, 何松彬, 等.早期神經康復護理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的影響.浙江醫(yī)學, 2014, 36(11):1023-1024.
[7] 劉強瑞. 運動想像療法聯(lián)合偏癱體操治療腦梗死偏癱的研究.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 2013(22):126-127.
[8] 陳麗娜. 針灸聯(lián)合運動想象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進程的作用分析. 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6(3):102-103.
[9] 黃丹丹, 鄧耀芳, 黃漢寧, 等. 運動想象療法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的作用.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 2011, 49(8):1-2.
[10] 吳芳, 楊萬章, 盛佑祥, 等. 針刺結合運動想象療法對腦梗塞偏癱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 中國中醫(yī)藥咨訊, 2010, 2(12):164-165.
[11] 冉茂勝, 葉建軍, 馬東兵, 等. 運動想象療法對急性腦梗死患者上肢癱瘓的效果及腦功能MRI的改變.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2013, 26(2):102-104.
[12] 賈秋紅, 李莉, 李逸然. 瑜伽休息術聯(lián)合運動想象療法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中的應用. 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 2016, 25(1):87-8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3.112
2017-02-21]
523000 廣東省東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康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