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
“折耳根炒臘肉”是貴州遵義的一道特色美食,也是當(dāng)?shù)氐囊坏纻鹘y(tǒng)家常菜。說起“折耳根”,云貴川一帶的老百姓并不陌生,但對于北方地區(qū)的人來說,可能就不知道其為何物了。其實(shí),“折耳根”只是民間的一種通俗叫法,它的本名叫魚腥草。
魚腥草有許多別稱,諸如:■菜,岑草,狗心草,狗點(diǎn)耳,九節(jié)蓮,肺形草,臭腥草,豬鼻孔等。最早見于東漢趙曄撰寫的《吳越春秋》,隨后《名醫(yī)別錄》中也有相關(guān)記載。關(guān)于“折耳根”的記述,唐蘇頌說得最為詳細(xì):“生濕地,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如蕎麥而肥,莖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關(guān)中謂之菹菜,葉有腥氣,故俗稱魚腥草。”
之所以云貴川一帶將魚腥草叫做“折耳根”,這是因?yàn)樵谑秤脮r(shí),人們習(xí)慣去其葉,留其根莖,用手折斷,能聽到清脆的響聲,故而形象地稱其為“折耳根”。除貴州人喜食“折耳根”外,四川人也非??釔?,筆者就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在我的家鄉(xiāng),幾乎每個(gè)人都喜歡吃“折耳根”。買菜時(shí),大家手里總少不了一把“折耳根”,而大酒小宴上,更是隨處可見它的影子,仿佛沒有“折耳根”就無法成席一樣,可見這道菜受歡迎的程度。北方人很難理解這種行為,但云貴川人就是喜歡這種獨(dú)特的味道,與貴州人不同的是,四川人更鐘愛于涼拌“折耳根”。
“折耳根”幾乎是貴州的標(biāo)識,據(jù)說要看一個(gè)人是不是地道的貴州人,只需看他進(jìn)入菜館點(diǎn)的菜,二話不說連點(diǎn)兩盤“折耳根”的就是了。而在遵義,“折耳根炒臘肉”也是居家席宴必備、百吃不厭的一道菜,折耳根的魚腥氣與臘肉、辣椒的香氣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奇特的香,一為冷香,一為暖香,繚繞不去,令人贊不絕口。
在制作“折耳根炒臘肉”時(shí),需選用半肥半瘦的臘肉,如果不喜歡煙薰的味道,可以選用“風(fēng)肉”(不經(jīng)過煙薰的臘肉)。首先,將臘肉燒皮后刮洗干凈,煮熟,并切成薄片。接著,把姜切成片,把青、干辣椒斜切成節(jié),把芫荽、香蔥均切成段。折耳根去掉葉子和須根,洗凈后切成2~3 cm的節(jié),并用食鹽腌漬幾分鐘。隨后,將鍋置于旺火上,油燒至六成熱時(shí),下青、干辣椒、花椒,炒至青辣椒八成熟時(shí),鏟出待用。下臘肉片,爆炒呈“燈盞窩”形,放入姜片、白糖、料酒,略炒。再下折耳根和炒熟的青、干辣椒、花椒炒勻,最后放入香蔥、芫荽,即可起鍋裝盤。由于“折耳根”生吃腥味比較重,而炒熟后比較淡,因此,可以根據(jù)個(gè)人的喜好,合理控制烹飪時(shí)間。值得一提的是,切“折耳根”時(shí)不能用金屬刀具,最好用手折斷,這樣才能保持“折耳根”的原有風(fēng)味。
“折耳根炒臘肉”不僅美味可口,而且還有著極好的食療作用,能清熱解毒、消腫除濕、健胃消食、抗菌、抗病毒、提高機(jī)體免疫力等,是一道難得的具有鄉(xiāng)土氣息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