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娜
(蘇州健雄職業(yè)技術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系,江蘇 太倉 215411)
?
基于差異性的分層走班教學在高職數(shù)學課程中的實踐研究
周 娜
(蘇州健雄職業(yè)技術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系,江蘇 太倉 215411)
職業(yè)院校生源參差不齊,學生數(shù)學基礎差,個體差異較大。通過實驗研究探討在高職數(shù)學教學中實行分層走班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將蘇州健雄職業(yè)技術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系2016級新生154名學生分為三個層次四個班,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學期結束后對兩組進行測試,結果實驗組數(shù)學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從而說明在高職院校應用數(shù)學教學中實行“分層走班教學”模式,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
差異;走班分層;應用數(shù)學
近幾年,江蘇省高職院校逐步形成了高考統(tǒng)招、高考提前單獨招生、高考注冊、中職對口單招、中職注冊、3+3轉段等復雜生源結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生源的文化基礎、專業(yè)基礎參差不齊,同一課程標準已經(jīng)無法滿足正常教學的需要。
對于我們院校生源類型半數(shù)將為中職起點的學生,這些學習基礎較差的同學往往其行為規(guī)范等各方面都很差。如果我們不能因人施教,而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對待每個學生,勢必使“好學生吃不飽”、“差學生吃不消”。
1.1 分層對象確定
以蘇州健雄職業(yè)技術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系2016級5個班級154名學生為研究對象,該年級有高考提前單獨招生、高考注冊、中職對口單招、中職注冊四類復雜生源結構。其中高考提前單招的學生為58人,占37.66%,高考注冊的學生為30人,19.48%,中職對口單招的學生為42人,占27.27%,中職注冊的學生為24人,占15.58%。
1.2 分層依據(jù)確定
對于走班制分層教學的學生分層,主要參考2016年入學第一學期進行的數(shù)學學科摸底測試成績,根據(jù)年級擬定試點分層的班額及能容納的學生人數(shù)、從而劃定相應的分數(shù)線,分成A、B、C三層次四個班級進行教學。A班:成績在60分以上;B班:成績在45-60分之間;C班:成績在45分以下。各類型各層次學生人數(shù)分布如下表1。
表1 各類型各層次學生人數(shù)分布
1.3 分層內容確定
走班分層的特點是教師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學生重新組織教學內容,確定與其基礎相適應又可以達到的教學目標,使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shù)姆謱硬呗院拖嗷プ饔弥械玫礁玫陌l(fā)展和提高。這四個教學班實行“教學目標彈性分層”:A班課堂教學容量大、涉及的知識面廣;B班適當加大容量和難度;C班則降低起點,加強反饋,以保證學生學有所得。
1.4 教學效果評價
要進行一項教學改革,首先要進行改革方案的可行性評價;在改革過程中,只有加強形成性評價才能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某一項教學改革在告一段落時,必須進行終結性評價。
三層次學生期末測驗時,A班34人平均成績?yōu)?5.4分、B班40人平均成績?yōu)?6.9分、C班80人平均成績?yōu)?3分。全年級5個班級的平均成績?yōu)?2.3分。三個班級的考試試卷難易程度不同,學生成績要回到原班級中錄入,考慮到學生評選獎學金等,為體現(xiàn)成績的公平性,課程組將期末考試試卷成績進行了更改:A班學生成績*1.09(82.3分/75.4分)、B班學生成績保持不變、C班學生成績*0.99(82.3分/83分)。原行政班的數(shù)學期末試卷成績和不分層的相同類型的其他班級(稱為對照組)成績進行對比,見下表2。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成績對比分析
注:滿分為100分,<60分為不及格
從表2得知,提前單招班、高考注冊班、中專注冊班實驗組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對口單招班學生學習基礎好,學習能力強,從表1可見這個班級的學生基本分在A班,A層次班級的學習內容多,學習進度快,考試試卷難。而對照組移動1601班執(zhí)行的C層次班級的課程標準,故平均成績略高于實驗班。
1.5 二次分層分班
在確定了初步的制度后,通過一學期成績數(shù)據(jù)而確定的學生班級層次在大體上是科學合理的,在A層次班級的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領悟能力、思維水平明顯比C層次班級的學生要高出一定比例。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一學期的數(shù)據(jù)畢竟時間有限,并不完善。為鼓勵先進、鞭策后進,在第二學期《應用數(shù)學2》的課程學習前,課程組老師根據(jù)學生第一學期期末成績和平時表現(xiàn),對實驗組學生進行二次分層。各類型各層次學生人數(shù)見下表3。
表3 各類型各層次學生人數(shù)分布
比較表1和表3,原A班轉出5人到B班或者C班,原C班轉入39人近50%的學生進入B班。調整的結果就是一方面讓更有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學生進入到了更加適合其發(fā)展的學習環(huán)境中,從而更加促進其后期學習和發(fā)展;另一方面就是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起到了刺激C、B兩個層次班級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和效果。
2.1 分層教學明確了學生的學習目標
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目標明確。比如A班的同學大部分想專轉本,要求深入學習高職數(shù)學內容,為日后轉本打基礎;C班的同學想能順利通過課程考核,拿到學分,順利畢業(yè)。實施分層走班制教學后,學生基本能達到預期目標。
2.2 分層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采用分層次教學的形式,學生學習自身能力范圍內能接受的課程內容,體驗到完成能力所及的教學內容的成功滋味,從而對數(shù)學學習有了興趣,就更容易確定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并盡力實現(xiàn)。當學生從自己的學習中體驗成功而且得到肯定時,就會產(chǎn)生滿足感,增強自信心,從而升華情感,將此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環(huán)。
2.3 分層教學提高了任課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業(yè)務能力
分層教學的發(fā)展方向首先就是課堂教學上要以精彩的內容來吸引人。這就要求教師不僅精心備課,而且要深入到學生中間去了解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加強自身的再學習。通過課題的實踐研究摸索出了如何進行學生分層、教學目標分層、教學方法分層等的操作方法,為以后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
3.1 加大了班級管理的難度
在“走班制”模式下學生之間的交往范圍擴大,同學之間的相互影響加大,這種相互影響雖能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但由于原班級的教風、學風不同,學生間不良學習習慣、態(tài)度等方面影響也很大,如何解決好這個矛盾是走班制分層教學實驗成敗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
3.2 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
有些被分到C班的學生(他們自認為是“差生”)可能產(chǎn)生了抵觸心理。教師應注意尋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時刻多表揚和鼓勵他們,以增強他們的上進心。要和學生強調,分層是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的分層,并不是學生人格的分層。“分層”的目的不是為了“分層”,而是由于學生之間理解能力和反應能力等方面本身存在著差異性,通過分層給一個適合他們學習的環(huán)境。
綜上所述,實行分層教學“走班制”更有利于人性化管理,體現(xiàn)“因人施教”,分層教學的落實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他們的自信心。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還需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1]董文,初雪燕. 分層走班教學模式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 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5,(5):49-50.
[2]慶利贏,李海霞,李志榮. 高職公共英語“走班制”分層教學的實踐與分析[J]. 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10):28-32.
[3]張萍,李萍. 分層走班教學在高職院校綜合英語學科中的實踐[J]. 教育科學,2008,(11):142-143.
(編輯 文新梅)
Practice Research of the Layered and Mobile Class Teaching based on Differe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ZHOU Na
(Department of Biolog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uzhou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icang 215411, China)
Student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uneven, with poor mathematical basis and great individual difference.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study, the feasi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layered teaching mode in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ve been discussed. The 154 students in Grade 2016 of the Department of Biolog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Suzhou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r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and four classes,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has been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the test of two groups shows the result that the mathematical performance of experimental group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est show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l(fā)ayered and mobile class teaching mode”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ould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need to be solved further.
difference; layered and mobile class teaching; applied mathematics
2017-06-01
本論文是2015年學院教改課題——《以生為本探究走班分層教學模式在高職生化類專業(yè)應用數(shù)學課程中的實踐》(項目編號:JG201512))階段性成果、系2015年教改課題“以生為本探究4321教學模式在應用數(shù)學課程中的實踐”的階段性成果。
周娜(1984-),女。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教學管理和應用數(shù)學課程改革研究。
G42
B
1672-0601(2017)08-0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