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哲文
長城雖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即已修筑,但是由于諸侯林立,屬境較小,一般小國長城都只有幾百里,一些大的諸侯國家的長城也不過三四千里。萬里長城之名,自秦始皇才開始,因此,人們提到萬里長城的時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聯(lián)系起來,這確屬事實。據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上記載:“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标P于秦始皇派遣大將蒙恬修筑長城的情況,在《史記·秦始皇本紀》和當時其他的文獻中均有不少記述。如《淮南子》中也有記載:“(秦)發(fā)卒五十萬,使蒙公、楊翁子將,筑修城,西屬流沙,北擊遼水……”(《人間訓》)“秦之時,……丁壯丈夫,西至臨洮、狄道,……北至飛狐、陽原,道路死人以溝量。”(《氾論訓》)
可以看到,它西起于臨洮。西段是因秦昭王的舊長城修繕而成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記載:“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王念孫以為即陰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笨梢姳倍问敲商袷諒土它S河河套,沿黃河、陰山設立亭障要塞的。
記載說它北面、東面沿了趙、燕的舊長城,西起高闕,東到造陽,再東行,抵達遼東。
從《史記》看到,這長城是秦始皇三十年伐匈奴開始,到三十七年,秦二世賜蒙恬、扶蘇死,共八年筑成的。
對于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的評論,兩千多年來,眾說紛紜,有褒有貶,各抒己見。褒揚的有漢文帝、桑弘羊、唐太宗、杜甫等等。桑弘羊說:“自古明王,不能無征伐而服不義,不能無城壘而御強暴也?!袀鋭t制人,無備則制于人。故仲山甫補袞職之闕,蒙公筑長城之固,所以備寇難而折沖萬里之外也。今不固其外,欲安其內,猶家人不堅垣墻,狗吠夜驚而暗昧妄行也?!边@一派的主張就是要備戰(zhàn)設防,否則就不能保衛(wèi)國家的安全,人民的安定。但另一方面對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貶斥的也不乏其人,有漢朝的賢良唐生、文學萬生、賈誼、司馬遷,唐朝的貫休,宋朝的鄭震等人。這一派的意見斥責秦始皇暴虐,筑長城勞民傷財。今天我們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應該肯定秦始皇為了鞏固新建的中央集權封建制國家的安全,保障中原地區(qū)較先進的農業(yè)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而修筑長城是有積極意義的。這應是主要的一個方面。至于秦始皇作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代表人物,對勞動人民殘酷壓迫的一面也是應當指出予以批判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了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割據稱雄的紛爭局面宣告結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開始了。為了適應統(tǒng)一國家的需要,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諸如設郡縣、實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以及統(tǒng)一度量衡和其他各種統(tǒng)一的制度以促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發(fā)展。這些措施是鞏固中央集權封建制國家所必需的。修筑萬里長城即根據鞏固中央集權封建制統(tǒng)一國家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種政治軍事措施。
我國自古以來即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國家,各民族統(tǒng)治集團之間不時發(fā)生矛盾和戰(zhàn)爭,在秦始皇時期主要的民族矛盾仍然是匈奴、東胡等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區(qū)以漢族為主的各民族統(tǒng)治集團之間的矛盾,而當時的長江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qū)已經處于以農業(yè)生產為主的封建社會發(fā)達階段。農業(yè)生產需要安定經營,長期培植,才能獲得好的收成。而當時的匈奴、東胡還處在奴隸制的早期階段,匈奴、東胡等奴隸主貴族除了殘酷剝削壓迫本民族的奴隸之外,還經常南下掠奪財產、牲畜并擄掠人民,給中原地區(qū)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的威脅。因此,秦始皇對匈奴的戰(zhàn)爭實際上是保衛(wèi)進步的生產關系的戰(zhàn)爭,是有利于生產力的發(fā)展的。
秦始皇并滅六國,統(tǒng)一了天下,原來燕、趙等國的北部地區(qū)生產比較落后,為了發(fā)展這些地區(qū)的經濟文化,鞏固其統(tǒng)治,在北部地區(qū)設置了隴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十二郡,用以進行管轄,主要是進行墾殖發(fā)展農牧業(yè)經濟。同時也是為了防御匈奴、東胡奴隸主貴族騷擾中原的一項措施。
在秦始皇并六國以后的十五年中,由于采取了修筑長城來防御和墾殖北方土地等措施,是收到了效果的?!爱敶酥畷r,匈奴單于不勝秦,北徙?!笔嗄瓴桓夷舷露榴R??梢娭L城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出于防御而采取的一種較好形式。
在歷史記載上還說有方士向秦始皇進奏圖書說:“亡秦者,胡也。”于是發(fā)大軍擊匈奴,并筑長城。這也有可能是秦始皇借方士之口而修筑長城,或是方士察覺了秦始皇在政治軍事上的需要而獻策的吧。
秦始皇修長城是統(tǒng)一的措施,而且拆長城也是統(tǒng)一的一項措施。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稱霸,就各自筑長城以自衛(wèi),長城成了諸侯割據的屏障,進可攻,退可守,如果讓它存在就給地方割據保存了條件。因此,秦始皇在統(tǒng)一天下之后,立即下令拆毀內部各國的長城、關隘,“夷去險阻”。在秦始皇東巡海上到今天的秦皇島一帶時所刻碣石門之辭“碣石銘”上曾記述了這一件事:
銘曰:……皇帝奮威,德并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咸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yè),事各有序。
所說的隳壞城郭、夷去險阻,就是拆除六國互防長城、關隘和防御性城垣等設施。
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對于防止匈奴奴隸主的騷擾,保障北部十二郡的開發(fā),保護中原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使用的民力過多,刑法苛暴,強迫大量農民脫離生產服役。當時全國人口約二千萬左右,勞動力不到一千萬,男勞力僅五百萬左右,修阿房宮、始皇陵和其他宮室苑囿占去了約一百五十萬,守五嶺占約五十萬,筑長城約五十萬,加上其他雜役約在三百萬人,占全國丁男勞力的一半以上。因此,全國生產必然受到影響,人民生活更加痛苦,促使社會矛盾更為尖銳。秦始皇死后不久便暴發(fā)了陳勝、吳廣的大起義,秦王朝不到二十年就宣告覆滅。歷史上不少人以此斥秦始皇之無道,并借一個早于秦始皇多年的“杞梁妻”,編造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用來批判秦始皇和其他一些封建帝王對人民的強暴奴役。由此而來,孟姜女的故事廣泛流傳了一千多年,不是沒有緣由的。
(選自《古跡》,中華書局2016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