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志英 編輯/丙丁
食品安全謠言粉碎機
——識破謠言慣用伎倆
文/馬志英 編輯/丙丁
馬志英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技術總監(jiān),上海市食品學會食品安全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上海市食品協(xié)會專家委員會主任。
每天看到微信朋友圈等網絡傳播的有關食品安全的信息特別多。由于專業(yè)工作的原因我總要看看,一看發(fā)現(xiàn)里面的謠言或片面的信息比比皆是。來訊問者眾多,無法一一作答,每天的辟謠多得無法應對。因此想集中針對其中典型的謠言和片面信息作個一一剖析:看看它們的核心謬誤在何處,科學真相到底如何,這些文章有何手法使人們熱衷點擊和轉載,它抓住了讀者什么心理來博眼球。
用“恐怖”“致命”等詞語,來激發(fā)讀者的恐懼情緒。這些“謠言”的標題往往語不驚人死不休,如:《出大事了,吃下這個必死無疑》《緊急通知家人,央視曝光劇毒食品名單》《天啊!最常吃的水果竟然比砒霜還要毒!》《千萬別再吃這些食品了——毒性賽砒霜》《太可怕了,你還敢吃這種致癌食品!》《不要再買這個菜了!因為它100%致癌!》等。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fā),公眾對健康問題、食品安全問題普遍感到擔憂,相關的負面報道層出不窮。而在互聯(lián)網巨量信息中,有關食品安全和疾病、健康的信息則又是大眾關心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不實信息發(fā)布者只要抓住吸引眼球的題目,就容易引發(fā)人們注意,繼而大量轉發(fā)傳播等。而且大部分的關注和轉發(fā)者為中老年人群,這是利用了這部分人群“長壽和健康的期望”“疾病和死亡的焦慮”的心理。他(她)們往往看到關于食品安全的帖子容易擔憂,很少想著去甄別是真是假,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tài)轉發(fā)給周圍朋友們看。當然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食品安全信息交流的不對稱、不透明、不順暢,是由大眾和科學真相之間的“信息真空”造成的誤讀、誤解、誤信。
我們再來看看標題黨的“死穴”在哪兒,就在“食品”“致癌” “劇毒”“百分百”這些關鍵詞上。因為我們每天吃的食品,是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tǒng)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引起人類致癌的物質為致癌物,具有強毒性的物質為毒物,一般我們最常食用的水果、蔬菜、糧食、肉禽和水產品雖然達不到百分之百的安全,但也決不會比砒霜還要毒、百分之百致癌。如果是這樣的劇毒、致癌物品,哪里還能叫食品!
仔細看看這些標題下的文章內容,無非是收集一下過時的消息內容,把一些被查出的因不符合食品安全規(guī)定而生產的砷超標的食物夸大為比砒霜還要毒的食物;如果果蔬中測出有農藥或者有農藥超標的就稱其為劇毒;糧食中只要有黃曲霉毒素的就稱其為百分之百致癌。食物里真的被檢出致癌物或有毒物,也并不意味著該食物就一定會致癌或有毒,進而斷然宣稱其為絕對致癌食物或有毒食物。其中有個量效關系的科學原理,此部分內容將在以后的文章中詳細解讀。所以各位今后看到諸如《10種強致癌食品》《千萬別吃隔夜菜,一對夫妻因此喪命》《蘋果早上吃是金,中午吃是銀,晚上吃便是砒霜》等等題目,別去看它,肯定是忽悠你的!
標題黨往往有“兩手”:一手是“毒”“癌”“死”關鍵字來嚇唬人,還有一手是“健康”“減肥”“不生病”“抗癌”“活到一百歲”來誘惑人。諸如《收藏好!抗癌食品大全》《生姜堪比還魂藥,可惜99%的人只當作料》《天天吃三顆,活到一百歲》《糖尿病人一定要吃的10種食品》《只要吃了它,“三高”遠離你》《白醋讓你年輕10歲,你知道嗎》《會使你變苗條的七種食品》等。
記住,食品不是藥品,除了衛(wèi)生部公布的100多種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外,絕大部分食品不具有治療疾病的功能。即使像山藥、山楂、阿膠、金銀花、姜、枸杞子、黑芝麻、蜂蜜、薏苡仁等大家熟悉的食品,雖然具有一定藥品的功效,但也不能夸大其功效。即使是保健食品也不會像藥品那樣對疾病具有確切的療效。所以目前不存在可以治好“三高”疾病的食品,也沒有單憑吃哪樣神奇的食品就能抗癌、減肥、長壽的。所以你只要看到寫的是食品,又夸大其宣傳治病效果的標題,看也別看,刪去!
其實,一些造謠傳謠者的背后往往有商業(yè)利益,一些文章在宣傳某種食品或保健品療效后,甚至直接推銷產品,最后還推出商家和產品名字。因此有個方法可以識別謠言,就是查看信息來源和出處,那些證據(jù)來源不明、穿插廣告、專業(yè)性不強、數(shù)據(jù)不客觀的信息,基本上可判定為謠言。一些打著“健康”“抗癌”“長壽”標題的謠言通常都會推薦一個公眾微信號,甚至有些還附有公司的地址和電話。這是一些營銷公司用作營銷、推廣盈利的工具,在看到類似信息有很明顯的廣告植入時,千萬不要輕易相信。有些公眾號通過造謠文章博取點擊出售廣告,微信公眾號廣告的“潛規(guī)則”是粉絲群的數(shù)量直接與廣告收費多少掛鉤,利益已經成為其內在驅動,因此可以對微信公眾號的定位和所發(fā)內容進行對比,比如房地產商轉發(fā)醫(yī)學問題,拍賣商轉發(fā)食品安全問題等,就要留個心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