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摘 要:時觀當下,中學語文教學的相關(guān)教研活動可謂是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有研討作文課堂的有效性,有針對文言文教學的實用性,也有針對語言積累與運用教學的實效性等諸如此類的教學研討活動。
關(guān)鍵詞:中學語文教學;課堂有用性;生動有趣
筆者參與類似這樣的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可謂是家常便飯。但在這家常便飯之后似乎總感覺到所有的“有效課堂”教學中幾乎呈現(xiàn)出模式化的教學傾向。課堂步驟如下:
首先,先亮出此課知識模塊的高考要求;其次是分析高考考點的動態(tài)及試題的典型性;緊接著拿出歷年來所謂精選的試題進行課堂小練;最后試著總結(jié)規(guī)律,順便布置類似考題的作業(yè)。
這樣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可以說是讓我們的教師屢試不爽。但大多的現(xiàn)狀是——語文課堂沉悶,聽課老師一聽就知道接下來的教學步驟了,學生的學習完全是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試想一下:如此的語文教學的“有用性”難道真的“有用”嗎?
更讓人遺憾的是聽課之后的評課教研活動。一些資深的專家或一線老師也幾乎心有靈犀不約而同地探討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際上,筆者最后都強烈感受到一點:那就是急于在一節(jié)課就馬上提高同學的考試能力,或者說得更直接一些就是如何更快地在考場上提高分數(shù)。長期以來的此類教研活動有時真的不得不讓人感到遺憾,甚至痛心。原因呢?一言以蔽之:語文教學的功利化趨向太嚴重,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已經(jīng)與當下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貌合神聚。實在難以不讓人困惑與憂慮。
筆者想借此回到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去思考。語文課堂該教給學生什么呢?僅僅是考試內(nèi)容和應(yīng)試技巧嗎?課堂模式化才顯得思路清晰嗎?能不能把我們原本亮麗多彩的語文課堂上得生動有趣一點呢?
帶著對上面幾個問題的思考,并結(jié)合自己十四年的中學語文教學實踐,鄙人借此與各位同仁共同分享幾點淺薄的教學隨想與心得。
在中國,語文作為一門特殊而博大精深的人文學科,它幾乎涵蓋了中華語言、文字、文化及這種文化的傳承與運用等問題。因此筆者認為語文的課堂教學一定要建立在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基礎(chǔ)上進行,而這種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更不是依靠所謂的模式化、功利化的課堂能解決的?它應(yīng)該是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的,靠的是語文老師們表面看是“無心插柳”似的潛移默化的人文熏陶。
中學語文課堂為何不可以豐富多彩些,為何不可以生動有趣呢?
回到課堂的有用性與實效性,我想說:豐富生動有趣,對學生有用,而且是終生受用。“無心插柳柳成蔭”是鄙人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很受用的一句話,在課堂上注入一點一滴的人文之“柳”,這看似無心之“柳”,定會不知不覺中在學生身上形成鮮活之“蔭”的。
筆者暫且舉自己在文言文教學中的實例來分析:說到文言文教學,文言文字詞的解釋通常是擺在學生面前難以逾越的一道深坎。但如能把文言文字詞的理解與中華優(yōu)美的漢字聯(lián)系在一起解釋,相信同學們對文言字詞的掌握會終生難忘,而且還受益無窮。
如在《過秦論》一文的教學中,其中有一句是“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其中“追亡逐北”的理解中,對“亡”的理解同學是沒有問題的,但對于“北”解釋成“敗兵”,相信絕大多數(shù)老師是讓學生利用這種并列句式來推斷出“敗兵”的意思,當然這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但對于“北”為何能解釋成“敗兵”,學生一直是有想“知其所以然”的強烈愿望的。此刻,鄙人便把漢字“北”的魅力以甲骨文及篆文的板書展現(xiàn)給同學們,他們一眼便看出“北”是兩個人背靠背的樣子,我解釋道:“‘北是會意字,是表背部的意思,因為人體的‘背部不好畫出來,所以便用兩個人背靠背的形式表示出來,它體現(xiàn)了我們先祖造字的智慧。后來啊,表示‘背部的‘北字被代表方向的‘北字借走了,而且長期不還了。因此,只得在‘北字底下加一個‘肉(月)來表背部的‘背。”
“為何‘北字會被借去代表方向呢?”隨著我拋出的懸念,同學們的好奇心再次被調(diào)動起來了。
此時,筆者耐心解釋:“大家想啊,我們的中華文明主要是受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的影響,早期的先祖無論是建造房子還是在家里尊貴的坐向,都是背部向北,面朝南。大家在想象一下北京故宮的建造朝向,還是天子臨政的朝向,包括我們現(xiàn)在建造房屋大門朝向問題,是不是都是坐北朝南???這樣才符合自然科學,冬暖夏涼喲!因此‘背部的‘北不經(jīng)意間便自然而然代表了方向的‘北字啊!”(“哦,原來是這樣,想不到漢字還有這樣的文化淵源呢。那老師,‘北為何可以解釋成‘敗兵呢?我們還是迫切想知道啊?”)
“同學們,別急,聽為師慢慢道來,‘追亡逐北的‘北用的是‘北字的本義,就是‘背的意思,為何會解釋成‘敗兵呢?你們想,古代雙方面對面打仗,被打敗的一方肯定扭頭就跑啊,逃跑肯定就得‘背向追擊的一方啊,所以‘北字就順理成章做‘敗兵解釋嘍!現(xiàn)在我們在各種比賽的報道中,也有一個出現(xiàn)頻率非常高的詞語,而且依然保留著‘北的本義,大家說是哪一個詞語呢?”
筆者再次質(zhì)疑,同學們異口同聲回答:“敗北?!薄皩Φ模捅硎颈荣愂Ю蜉斀o對方嘛!”(大家掌聲一片。)
在很多老師看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詞教學,在筆者口中,卻能把漢字的魅力、先民的居住文明、作戰(zhàn)習性與文言文字詞翻譯充分融合在一起,這種融知識性、文化性、趣味性為一體的語文課堂,難道不正是我們中學語文課堂所需要的嗎?請問,這樣的課堂就是無用嗎?
再舉個筆者最近自己開設(shè)的一堂課:《中國飲食文化里的語文生活》。都說我們中國有吃的文化,那怎么體現(xiàn)出來呢?我平時就有意識去收集跟“吃”有關(guān)的語言表達慣用語,這種隨心的積累便拿來做課堂教學內(nèi)容了。我在課堂上舉了很多例子:例如“吃苦”“吃虧”“吃回扣”“吃醋”等,我就與同學們一起分析這些充斥在我們生活中各種領(lǐng)域的“吃文化”,這樣的課堂,哪怕學習基礎(chǔ)再差,平時再厭學的同學也都饒有興趣地聽起課來,大家都對這樣的語文課堂感到耳目一新。尤其是筆者舉出當下的熱門詞匯——“啃老族”時,就讓同學們?nèi)ケ容^:是“吃老族”“咬老族”“吞老族”形象,還是“啃老族”形象,大家都爭先恐后指出“啃”字充分反映出年青一代不思進取,不勞而獲,恨不能榨干父母辛苦積攢的心血的特點,當然比“吃、咬、吞”字來得形象生動。這樣的教學實踐不知不覺把飲食文化與語文中的語言錘煉(煉字)結(jié)合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到飲食文化里的豐富語文生活的同時,又不經(jīng)意間掌握了語言錘煉的技巧??芍^是兩全其美,又樂在其中。endprint
試問,如此的語文課堂是不是來得生動而又富有生活的情趣呢?教學嘗試證明:學生更愿意積極主動并欣然接受這樣的課堂。倘若老師平時能插這支“無心之柳”,久而久之,不僅能讓學生輕松應(yīng)對考試,更重要的會變成他們終身受用的一片語文生活之“蔭”。
“學以致用”,經(jīng)典的一句話,語文的學習除了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還應(yīng)學會語文知識的實際運用。這一點尤其體現(xiàn)在語言積累與運用上。對此,我個人想方設(shè)法在語言運用教學中努力探索出能讓同學在樂中學,學有所得,學有所樂的方法。
例如在對聯(lián)的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按部就班把對聯(lián)的特點及要求講授給學生,學生還是被動接受的。這樣的課堂即使有效也顯得單調(diào)乏味得多。而我是這樣嘗試的:事先出一道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的國文試題:上聯(lián)——孫行者,讓學生對出下聯(lián),便馬上把學生的興趣疑問調(diào)動起來,筆者提示也是一個人名,而且眾所皆知的人名,最后經(jīng)過一番熱烈的討論,同學得出一個最佳的答案——“祖沖之”。
此時,筆者再讓他們思考為什么“祖沖之”是最佳答案。他們就自行總結(jié)出對聯(lián)的特點。第一:結(jié)構(gòu)相同;其二:詞意相對(相近或相反);其三:內(nèi)容相符(盡管此聯(lián)是無情對);最后區(qū)分上下聯(lián)的標志:“仄起平收”。大家看,對聯(lián)教學就不用像平常大費口舌單向?qū)W生講授。學生完全是在一種自覺快樂中獲得知識,而且終生難忘。
這樣的有趣的語文課堂教學有用嗎?鄙人堅信一條道理:無論是考試與否,凡是學生感興趣的有關(guān)語文本質(zhì)的內(nèi)容,作為一線老師都可以自行靈活拿來做教學內(nèi)容。當下的語文教學更看重實惠,就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就是所謂的課堂有效性。但我堅信西哲之言:“有趣必有益”。
當然,教無定法,只要老師們能結(jié)合自我的個性特點并充分挖掘自身長處,相信我們的語文課堂可以盡快告別當下急功近利的單調(diào)模式,完全可以變得豐富多彩、有趣生動。因為語文與生活本來就處于同一片多姿多彩的藍天。
借此也希望各位同仁插好這支“無心的語文之柳”,以便日后水到渠成長出一片旺盛鮮嫩的“人文之蔭”!
參考文獻:
[1]駱秀瓊.淺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13,5(6):35.
[2]陳金嬋.淺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J].大觀周刊,2012(30):2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