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濤 丁美文
(南開大學,天津300350)
國外“鄰避”沖突研究的理論流變及學術動態(tài)*
孫濤 丁美文
(南開大學,天津300350)
近年來,各地鄰避沖突呈點狀式密集爆發(fā),成為影響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穩(wěn)定和政府公信力的掣肘。要細化對鄰避沖突的探究,加強對預防和化解鄰避沖突實踐的情境分析。相比國內(nèi)“鄰避”沖突的研究,國外起步早,成果也更豐富。目前,發(fā)達國家的研究跳出了解決鄰避問題的傳統(tǒng)思路,提出了“不要建在我家前院(NIMFY)”“后鄰避主義”“能見度”等觀點,研究視角也有調(diào)整,對鄰避沖突成因的分析更全面。追蹤國外學術動態(tài),對中國鄰避沖突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對策化解有借鑒意義。
鄰避沖突;沖突管理;后鄰避主義;環(huán)境決策;不要建在我家前院
鄰避沖突產(chǎn)生于鄰避設施的負外部性影響,鄰避設施所產(chǎn)生的效益為社會全體成員所共享,但其負外部效果卻由附近的民眾來買單,當這些公共服務設施的影響達到一定程度時,便會引起當?shù)孛癖姷目咕苄膽B(tài)和反對行動。[1]鄰避設施包括垃圾焚燒發(fā)電廠、變電站、火化場、高速公路等具有負外部性的基礎設施等。我國自2007年廈門PX事件引發(fā)社會熱議后,鄰避沖突事件在全國范圍內(nèi)頻繁爆發(fā),如廣東番禺垃圾焚燒廠選址抗議事件、四川什邡反對千萬噸鉬銅冶煉項目等?!班彵堋睕_突已然成為當下政府治理亟待解決的難題,也對消解社會風險和推進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提出了重大挑戰(zhàn)。鄰避沖突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所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日益嚴重這一現(xiàn)實情境下,公民權利意識發(fā)展、現(xiàn)代科技知識普及與公民環(huán)保理念樹立交互作用的結果。相比之下,美國、西歐等發(fā)達國家工業(yè)化進程較早,鄰避事件的出現(xiàn)也早于我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國外學者已經(jīng)就鄰避沖突的形成原因、作用機理與解決對策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到目前為止,國外有關鄰避沖突的研究仍在向縱深方向持續(xù)推進,對國外前沿理論的梳理能夠為我國鄰避沖突的預防、治理和解決提供最新的理論借鑒和實踐啟示。
鄰避沖突在發(fā)達國家學者的視野中并非新鮮的研究話題,各國政府在平衡經(jīng)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天秤時,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jīng)驗,并通過多種治理手段創(chuàng)新,在避免與解決鄰避沖突的行動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然而,無論對哪個國家而言,經(jīng)濟發(fā)展不會停滯,經(jīng)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破壞之間的矛盾很難根除,因而,國外學者對鄰避沖突的理論挖掘與實踐研究未曾停滯。帶著批判的眼光對既往理論進行審視和反思,國外學者跳出了鄰避沖突業(yè)已形成的分析框架,進行了反思、修正與再闡釋。
(一)對傳統(tǒng)“鄰避”理論的反思與重構
“NIMFY”(NOT IN MY FRONT YARD),可譯為“不要建在我家前院”或“不要建在我能看得見的范圍內(nèi)”,這是由希臘學者A.Kontogianni,Ch.Tourkolias等通過對傳統(tǒng)鄰避理論的逆向研究而提出。[2]他們以艾維亞(希臘)南部地區(qū)的風能發(fā)電場選址為研究案例,采取問卷調(diào)查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受訪者①進行調(diào)查得出結論,在居民可以參與公眾協(xié)商并且在政府建立有效的選址規(guī)劃程序的前提下,居民可以接受如風能發(fā)電場等這類不具備強烈“鄰避”情緒的基礎設施在本區(qū)域看不見的范圍內(nèi)建設。鄰避設施選址與居民的居住區(qū)之間不能有直接的視覺接觸,故而將該理論稱為“NIMFY”,或者“前院綜合癥”。
傳統(tǒng)的“鄰避”研究認為公眾非理性的自私心理是“鄰避”沖突爆發(fā)的重要原因,在對傳統(tǒng)觀念反思與重構的基礎上,該理論提出了兩個層面的核心觀點:第一,強調(diào)能見度(visibility)的重要作用。能見度指處于某一生活區(qū)內(nèi)的居民對“鄰避”設施能夠直接進行視覺接觸的地域范圍大小。能見度作為解決“鄰避”設施所帶來的視覺侵擾問題的關鍵要素,能夠緩解“鄰避”設施選址與居民之間緊張關系。能見度這一理念的提出,驗證了“個體”“后院”等概念是根據(jù)被預期的發(fā)展能夠直接可見的程度而定義的。認識到傳統(tǒng)理論對“后院”概念界定的模糊性,該理論重新界定了能見度對“后院”的范圍,即傳統(tǒng)概念上的“臨近”不能被稱為后院,只有居民可直接接觸的范圍內(nèi)才被稱為“后院”。因為能見度與當?shù)氐奈锢憝h(huán)境與社會經(jīng)濟參數(shù)都密切相關,所以能見度對公眾對“鄰避”設施的接受度具有支配性的影響。第二,區(qū)別于傳統(tǒng)“鄰避”情境下的公眾認知與行為,持有“不要建在我家前院”這一態(tài)度的居民,往往是積極參與政府決策并能掌握許多信息的人,他們并非偏愛搭便車的人,也不是自私和狹隘的利己主義者。在針對如風能發(fā)電場這類為生產(chǎn)可再生能源資源(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而建設的基礎設施選址決策中,絕大多數(shù)公眾表示全面支持。只是以此為前提,“鄰避”設施附近的居民對(將要或者已經(jīng))在非本區(qū)域建設的風能發(fā)電場的支持率會更高。“對被貼上‘鄰避’標簽的恐懼,以及對可再生能源概念的正面道德標準都可能使許多受訪者的答復‘豐富多彩’。[3]”
上世紀90年代,國外學者批判“鄰避”沖突源于居民自利的“經(jīng)濟人”心理,是居民公共理性缺失的產(chǎn)物,給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造成不必要的社會成本,因而對社會公眾“鄰避”行為的評定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相比之下,“NIMFY”理論代表了與之相悖的觀點:在可持續(xù)發(fā)展型能源設施的選址中,公眾體現(xiàn)了更強烈的犧牲精神。雖然“鄰避”設施本身具有的負外部性給附近居民帶來心理、健康、房產(chǎn)貶值等一系列可見的或潛在的利益受損風險,“對于風能類基礎設施的公眾接受度類似于‘U’型曲線,通常公眾抗議在設施建設階段被觀察到,但一段時間過后,接受度就會增加。[4]”這種更為高尚的公共利益取向反應了社會公眾價值觀的轉(zhuǎn)變,同時體現(xiàn)了環(huán)境公平意識已經(jīng)上升到了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層面,對環(huán)境問題的重視和保護不再是小部分人的義務,其正在轉(zhuǎn)化為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二)“后鄰避主義”思潮的形成
20世紀末,隨著發(fā)達國家工業(yè)化進程持續(xù)推進與“鄰避”沖突爆發(fā)的升級,國外學者重新審視既有“鄰避”研究的普適性問題。北美、法國和西班牙學者對“鄰避”理論提出了兩個質(zhì)疑:其一,“鄰避”理論研究與“鄰避”沖突實踐的脫節(jié)。大量的理論框架并不能有效指導具體的案例分析,核心理論內(nèi)容的普適性與解釋力不強,“鄰避”理論的豐富完善并沒有對化解“鄰避”沖突做出實質(zhì)性的貢獻。其二,對“鄰避”沖突的發(fā)展過程缺乏動態(tài)性的、發(fā)展式的理解視角。通常情況下,“鄰避”沖突過程被認為是單一的,沖突隨著公眾反抗行為的結束而結束。據(jù)此,北美、法國和西班牙學者指出,“鄰避”沖突的發(fā)展是一個持久而動態(tài)的過程,存在著特點鮮明的兩個階段,故而提出“鄰避”兩階段論。[5][6][7]
他們認為,“鄰避”沖突存在兩個可被識別的階段:第一階段為“鄰避時刻”,此階段內(nèi)沖突猛烈爆發(fā),公眾持有明顯的回應式態(tài)度。其形成機理是地方主義者對物質(zhì)利益和利益受損公眾的維護,以及一些充當“催化劑”的示威行動;第二階段“鄰避”沖突已發(fā)展成為一個成熟的社會運動,問題參與主體的多元化趨勢明顯加強。在這一階段,“鄰避”主體的覆蓋范圍變得更廣泛,除直接相關的利益主體外,也包括社會中其他成員,“鄰避”沖突參與者已不僅僅局限于“受到嚴重影響”的人群。[8]公眾被動回應式的態(tài)度開始轉(zhuǎn)變,采取更積極主動的預防式措施,這是源于對集體價值觀的維護。
21世紀初,在對上述學者關于“鄰避”理論質(zhì)疑以及對“鄰避”沖突演變兩個階段重新認知的基礎上,西班牙學者Pere Suau-Sanche等提出“后鄰避主義”思想,英文為“Post-NIMBY”(Post-Not In My Back Yard)。以巴塞羅那機場周邊的社區(qū)居民為研究對象,該觀點指出,各利益主體之間信任缺失、噪音出現(xiàn)的不可預測性、公眾表達機會欠缺和難于獲取政府決策的信息,都會加劇機場附近居民的抵觸情緒。在這種情境下,社區(qū)居民的回應會進入“后鄰避”主義階段,主動的參與式態(tài)度會代替被動的回應式逃避。機場周邊的公眾作為利益相關方,能采取更為積極活躍的方式和渠道,積極主動地采取行動加入到?jīng)Q策過程中來,為自己的利益訴求向決策者吶喊并與之“討價還價”。[9]正因為與傳統(tǒng)鄰避行為的行動反差,并且對居民話語權利及話語表達的強調(diào)和重視,據(jù)此提出“后鄰避主義”的理論建構。
縱觀各地“鄰避”沖突的爆發(fā)原因以及過程,矛盾的激化主要集中在公眾與政府之間不對等的地位上。作為直接利益相關者,公眾應在“鄰避”設施的規(guī)劃選址中擁有與政府平等的參與決策權。實際卻不然,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執(zhí)掌者,掌控絕對的核心信息和決策話語權,繼而將公眾排除在整個“鄰避”設施的規(guī)劃決策之外。公眾作為相對弱勢的一方,只能被動接受政府最終做出的政策選擇。“后鄰避主義”的出現(xiàn),意味著公眾開始主動尋求改變,訴諸實際行動以“自救”,這不僅是公民維權意識的體現(xiàn),也對政府決策的民主化改革形成外部壓力,倒逼公眾參與環(huán)境決策的制度化、體制化改革。
(三)對“鄰避”一詞解釋力的批判
近年來,隨著發(fā)達國家對可再生能源資源(如風能、潮汐能、太陽能、地熱能等)推行力度的加強,在可再生能源設施選址建設中出現(xiàn)了一系列嚴重的“鄰避”沖突事件。在這一社會背景下,Wolsink、Devine-Wright等學者重新詮釋了“鄰避”一詞的內(nèi)涵,對其進行了修正性的學理解讀,從四個角度對傳統(tǒng)鄰避概念進行了深刻而辯證的批判。
第一,此前近十年對鄰避的研究已經(jīng)表明,距離上的臨近和房地產(chǎn)貶值作為傳統(tǒng)“鄰避”理論的兩個假設,其合理性被逐漸削弱。首先,距離上的臨近假設是“鄰避”理論最根本的支持因素,“規(guī)則很簡單,居民離‘鄰避’設施越近,就有越大的可能性反對該設施的修建”。[10]但大量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風力渦輪機距離居民生活區(qū)越近,居民對風能發(fā)電廠選址決策的方案反而更為積極。這意味著沒有一個固定的規(guī)律,也不是一個確定的主張,能確定距離上的臨近是“鄰避”沖突的主要基礎。在實際規(guī)劃中已證實,鄰避理論缺乏實踐的檢驗和驗證。[11][12][13]其次,房地產(chǎn)貶值的假設被認為是居民想要“保護他們地盤”的最初動機[14],他們首要考慮的是“鄰避”設施會對財產(chǎn)價值造成威脅。但研究發(fā)現(xiàn)表明,無論是風能設施的建設與否及其選址距離都不會對該地房地產(chǎn)的銷售價格產(chǎn)生影響。[15]第二,“鄰避”概念不能刻畫風能發(fā)電廠選址決策中社會態(tài)度和價值偏好的復雜性及多樣性。[16]Maarten Wolsink指出,在針對可再生能源資源(如風能、潮汐能、太陽能、地熱能等)設施的選址和建設中,學術潮流是廢除對傳統(tǒng)“鄰避”的認知,對鄰避理論進行后現(xiàn)代的解讀與重構。[17]第三,作為一種“不言自明的真理”,“鄰避”理論并沒有進行反思,反而成為一種不斷被重現(xiàn)和強化的思維模式。既有趨勢是將公眾反對所有鄰避設施修建的行為統(tǒng)稱作“鄰避”,認為這是一個“不言自明的真理”。[18]這一解釋強化了現(xiàn)有沖突的惡性循環(huán),減緩了可持續(xù)能源資源的推行速度。第四,“鄰避”概念只是政府人員和專家學者為推脫責任而故意編造的借口。運用“鄰避”理念對可再生能源計劃遭致公眾反對進行解釋,籍此避免重新考量和審視制度化的因素。因此,“鄰避”一詞對公眾和政府之間產(chǎn)生矛盾并不斷激化的現(xiàn)狀并不存在合理有效的解釋力。
基于對傳統(tǒng)“鄰避”概念解釋的批判及對當前發(fā)達國家可再生能源設施選址的研究,國外學者認為,制度化的路徑依賴是新的社會技術系統(tǒng)(如風能)推廣和政府環(huán)境決策受阻及“鄰避”沖突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廣泛存在于政府機構與社會各領域中的制度化約束已成為一種僵化的模式,導致行動者采取共同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以符合正式和非正式的規(guī)則、規(guī)范、程序的要求,同時會加強社會公眾對政府決策的不可接受性。故而持續(xù)不斷地創(chuàng)新,改變政府組織既有的路徑依賴模式,才是克服可持續(xù)能源推行困境中至關重要的因素。
對“鄰避”問題的研究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迄今已經(jīng)形成相對成型且系統(tǒng)的研究架構。就上個世紀的研究成果來看,早期“鄰避”沖突多爆發(fā)在基礎設施的選址決策領域,學者對“鄰避”問題的研究以定性分析為主。進入21世紀,“鄰避”沖突現(xiàn)象在可再生能源、生物、醫(yī)藥等領域呈點狀式爆發(fā),而國外學者對“鄰避”問題的研究視角也日趨多元化,研究方法也出現(xiàn)定性向定量的轉(zhuǎn)變?,F(xiàn)階段,國內(nèi)對“鄰避”問題的研究尚處于持續(xù)發(fā)展階段,歐美學者對鄰避研究的系統(tǒng)化成果為我國提供了豐富的經(jīng)驗。本文梳理了2010-2015年之間,歐美與我國學者有關“鄰避”問題的主要研究情況(表1所示),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對“鄰避”問題研究的轉(zhuǎn)變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表1 2010-2015年國外“鄰避”研究方向歸納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jù)相關文獻整理
第一,研究對象從單一領域向多領域轉(zhuǎn)變,研究視角的廣泛化與多元化成為學界主流。歐美對“鄰避”問題的研究最初集中在典型、具有強烈負外部性的基礎設施領域。隨著研究的深入,“鄰避”研究對象逐漸多樣化,如從垃圾焚燒發(fā)電廠等擴展到轉(zhuǎn)基因商業(yè)農(nóng)作物的種植、針管分銷服務場所的選址、飛機場的選址以及休閑設施的修建等領域。國外學者開始關注如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等一系列為生產(chǎn)清潔能源而建造的設施選址所出現(xiàn)的“鄰避”問題?!埃ōh(huán)境沖突中)垃圾填埋等在過去的15年內(nèi)持續(xù)增加,基礎設施項目的數(shù)量隨時間增加,關于建立無污染的能源產(chǎn)業(yè)的抗爭從1999年開始出現(xiàn),休閑設施(如高爾夫球場、滑雪場)和住宅開發(fā)區(qū)的爭論從2003年開始流行起來。[19]”可以看出,歐美學者對“鄰避”問題的研究視角更為廣闊,在每一領域的研究更為細致深化,努力揭示出個案的差異性和特殊性。相比之下,我國“鄰避”沖突的研究有待細化、深化和具體化。
第二,研究方法從規(guī)范向?qū)嵶C轉(zhuǎn)變,更為多樣化。歐美學者擅長實證分析,包括問卷調(diào)查、結構化訪談搜集數(shù)據(jù),以及對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例如,Byung Duk Song等采取線性和非線性的整數(shù)規(guī)劃數(shù)學模型分析鄰避設施的選址和分配[20]:最遠的距離限制和最近的分配限制,使鄰避設施的規(guī)劃選址過程能夠?qū)崿F(xiàn)最小化的“鄰避”程度。相比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使用更廣泛,其方法主要有:(1)個案分析法:Ting Liu和Yung Yau分析了香港屯門土地開發(fā)項目背景以及進展過程,構建了制度分析與發(fā)展框架對案例進行探討,從而對香港“鄰避”設施選址問題提出了針對性意見和建議。[21](2)焦點訪談法:多數(shù)研究通過設置研究中心小組進行面對面訪談,以獲取“鄰避”設施附近居民和相關利益主體的真實動機和態(tài)度,填補定量分析的不足。(3)案例研究法:通過多案例的比較,得出相似案例的共性,為研究提供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如Anna Drazkiewicz等人以德國四個地區(qū)的案例為對象,通過交叉比較分析得出在公眾參與和地區(qū)環(huán)境規(guī)劃中,影響決策質(zhì)量和執(zhí)行的因素。[22]
此前研究成果已對鄰避沖突爆發(fā)的作用機理有所認知,隨著研究的持續(xù)推進及外部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國外學者對鄰避沖突成因進行了經(jīng)驗反思和重新審視,對“鄰避”沖突成因的二次評判與剖析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
第一,打破了公民意識和公共理性的局限性,認為公眾偏見是導致“鄰避”沖突不斷升級的導火索。公眾偏見強調(diào)居民本身認知的局限性及對“鄰避”設施價值評判的曲解。公眾偏見率先體現(xiàn)為公眾對自身群體性抗議活動的認知存在著片面性。對于新建的基礎設施項目,公眾會過度估計和他們持有相同觀點的人數(shù)。與支持該項目的人相比,認為項目具有高風險性的人群更容易達成統(tǒng)一的虛假的偏見,這就是所謂的“虛假共識效應”。[23]隨著這一“虛假共識效應”的出現(xiàn),催生了公眾抗議的升級,提高了矛盾激化的風險,導致爭端難以解決。富有爭議的是,抗議活動并沒有形成同質(zhì)群體,尤其是當抗議的“去地域化”情形發(fā)生時,對“鄰避”設施持反對態(tài)度的群體甚至持有相矛盾的立場。[24]此外,公眾反對“鄰避”的動機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抗議中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動機以體現(xiàn)所謂的公共意識。[25]同時,公眾偏見也體現(xiàn)在公眾對“鄰避”設施外部性的非理性評估方面。公眾對“鄰避”設施的反感更多的是源于情緒刺激和心理恐懼而不是科學依據(jù)。[26]在這種情況下,“鄰避”設施的未知風險會被放大,對“鄰避”設施外部性的審視將會被公眾情緒所左右。
第二,民主政治的推進與環(huán)境保護的訴求對政府決策形成倒逼,公眾參與被提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鄰避”設施的規(guī)劃決策過程因長期公眾參與的不足而廣為詬病,多元主體參與政府決策過程的訴求已經(jīng)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共識。目前,香港關于“鄰避”設施的選址決策采取自上而下的“決定—宣布—維護”方式,將公眾咨詢和社會影響排除在外,不僅引起當?shù)鼐用竦募ち铱棺h,也遭到政府官員、專家和環(huán)保人士的反對。[27]隨著臺灣地區(qū)民主政治愈加復雜化,科學的說服和補償已很難解決問題,公眾對“鄰避”設施的態(tài)度不再是要求項目停建,而是上升到訴諸全民公決進行選址決策的地步。[28]盡管公眾參與的過程看起來費時費力,但從長遠來看,公眾參與對化解“鄰避”沖突具有難以替代的積極作用。[29]
第三,制度設計的扭曲和制度資本的低效,使“鄰避”沖突緊張局勢升級。制度因素作為一系列環(huán)境決策過程的基礎,其重要性在所有與環(huán)境相關的決策中都會得到體現(xiàn),良好的制度因素對“鄰避”設施決策中公眾接受度有積極作用。制度設計的真空導致沖突惡性循環(huán),扭曲公眾咨詢,使決策者缺乏企業(yè)家精神,新興的協(xié)作治理模式會被壓制,“鄰避”沖突的解決陷入困境。[30]而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鄰避”設施的成功修建依賴于三個維度上制度資本的建立:即知識資源、關系資源和動員能力。[31]這三個維度為規(guī)劃提供了一種協(xié)同的方式。在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的選址過程中,這一協(xié)同方式比自上而下的決策更為有效。因此,有必要遏制政府部門對資源的壟斷權,充分獲悉社會態(tài)度,克服“鄰避”設施選址中的信息排斥問題,著眼于制度的變革與完善。
第四,政府信息的封閉性與尋租的社會現(xiàn)實不斷強化公眾的抵觸情緒,觸碰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底線。信息不對稱使得只有政府決策者才能得到核心信息,“鄰避”設施的受眾被排除在信息之外。然而,公眾一旦從網(wǎng)絡、傳媒等渠道獲得所謂的“外顯知識”時,公眾和政府之間的對立態(tài)勢會被加劇。[32]在可持續(xù)能源基礎設施的選址過程中,信息同樣被認為是與信任相關的關鍵因素。為保證居民可被及時告知項目信息以及預期影響,建立一種信息系統(tǒng)有很大的必要性。[33]同時,政府的信任危機還源于權力尋租,政府與企業(yè)之間的特殊關系,導致企業(yè)的私人利益被隱藏在偽裝的環(huán)保旗幟之下。[34]Aitken指出,信任作為基礎設施能夠成功建設的關鍵因素,應當在公眾和政府之間雙向流動。公眾應該增加對政府決策的信任度。政府決策人員應該相信公眾意見存在一定的合理有效性,并且對建設一個開放的參與系統(tǒng)持積極態(tài)度。[35]
最后,居民地區(qū)依附感的強弱對“鄰避”沖突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了全新闡釋。地區(qū)依附感作為解釋“鄰避”沖突的新概念,主張“鄰避”沖突的爆發(fā)是居民對該居住區(qū)的情感依賴,而不是基于公眾參與、政府信任等原因。Devine-Wright等認為,公眾對某一地區(qū)依附感的破裂可為該地區(qū)反對“鄰避”設施做出解釋,但并不意味著地區(qū)依附感的變化一定會導致“鄰避”沖突。[36]公眾參與地區(qū)抗議行動的意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依附感的強弱決定的。[37]對某地具有強烈情感依附的個體更容易導致對“鄰避”設施的消極看法和反對行為。[38]
通過對國外研究的梳理看出,對“鄰避”沖突的分析更深入,研究視角更為多元,研究手段多樣化,研究目的以問題為導向。這些研究為我國化解“鄰避”沖突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借鑒。
第一,前沿理論的出現(xiàn)打破了固有“鄰避”研究的框架約束,批判性成果為“鄰避”困境尋求嶄新的突圍之路?!安灰ㄔ谖壹仪霸海∟IMFY)”理論的提出,意味著“能見度”對化解“鄰避”矛盾具有重要作用。能見度理論提示在鄰避設施選址決策和鄰避沖突預防解決的研究中,應關注居民對鄰避設施的可視程度,分類型探討公眾對設施的認知和接受程度。同時,在對“鄰避”問題的研究中,可以從“鄰避”設施的選址距離、設施性質(zhì)、具體功能等方面切入,以減少設施建設中的阻力,提升公眾對決策的認知度和認可度?!昂筻彵苤髁x(Post-NIMBY)”理論指出了既有研究對“鄰避”沖突爆發(fā)過程的認知局限,“鄰避”沖突的發(fā)生過程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反抗—壓制—停建的單一階段,而是一個公眾會在后期采取積極參與行為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目前,我國對“鄰避”沖突過程的理解需要更為動態(tài)和積極的眼光,沖突解決的事后控制應當成為政府的主要治理手段,要強化對沖突的預防和治理的前瞻性預判。事實證明,2007年廈門PX事件出現(xiàn)后,在近七年時間里,各地相繼爆發(fā)了多起反對PX項目建設的沖突行為,說明事后控制并不能有效解決“鄰避”沖突的傳染和擴散。歐美學者研究表明,“鄰避”沖突的有效化解得益于認識到第二階段中公眾話語有效表達的重要性。因此,將公眾參與提升至事前預防可以有效化解沖突升級和持續(xù)擴散的問題,變事后控制為更加理想的事前控制。
第二,強化制度控制,修正制度體系,對“鄰避”沖突的化解最終將訴諸于制度完善。發(fā)達國家實踐表明,制度因素可對“鄰避”沖突做出根本性的解釋。國內(nèi)對“鄰避”問題的解析更關注“鄰避”設施本身的負外部性、政治環(huán)境背景的變化及公民意識的覺醒等方面。如學者王佃利等探析鄰避問題的內(nèi)在屬性[40];何艷玲強調(diào)“中國式鄰避沖突”產(chǎn)生的政治背景是單位制的式微和社區(qū)運動的興起[41];管在高認為直接原因是房產(chǎn)貶值、環(huán)境污染風險等因素,而本質(zhì)原因是公民的權利意識覺醒及基層政府的權威削弱[42];張樂等認為,在風險彌散的特定情況下,個體、企業(yè)和政府趨向于選擇被動——模仿式的社會學習方式,是應對“鄰避”壓力的現(xiàn)實考量[43]。相比于這些觀點,西方學者對“鄰避”問題的分析更強調(diào)制度因素的根本解釋力,國內(nèi)未來研究也應多關注這一層面。此外,國外研究顯示“鄰避”沖突的產(chǎn)生更多是制度扭曲的結果。制度設計的不合理會直接將公眾參與排除在政府決策過程之外,加劇信息不對稱的現(xiàn)狀,降低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導致“鄰避”沖突循環(huán)出現(xiàn)。而公正透明的決策過程,如協(xié)商決策、信息反饋、直接對話等,能帶來更高的社會認可和接受度,是對“決策—宣布—抵制”模式和“不要建在我家后院”認知的反思與超越。[44]在唯GDP論的政績導向下,追求地方經(jīng)濟增長而犧牲環(huán)境的案例不勝枚舉,致使環(huán)境的群體性事件爆發(fā)在所難免。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轉(zhuǎn)型,將公共利益置于絕對優(yōu)先的地位,對制度體系進行修正與重構,強化公民參與的制度化,應是我國治理“鄰避”沖突的重中之重。
第三,國外“鄰避”研究視域的調(diào)整,為我國突破“鄰避”研究瓶頸提供了經(jīng)驗借鑒。近三十年來,國外對“鄰避”沖突的認知上升到更成熟的地步,其理論成果已對實踐起到有效的指導性作用。從研究對象來看,我國對鄰避問題的關注點仍較宏觀,對具體領域的鄰避設施建設研究較為薄弱。發(fā)達國家對鄰避問題的關注更具前瞻性和針對性,其對鄰避設施的關注擴展到了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就研究方法來說,下一步研究既要重現(xiàn)對理論的青睞,也要善于對鄰避沖突進行解讀,將“鄰避”沖突現(xiàn)象置于我國現(xiàn)代化與后現(xiàn)代化相交織的視野下,尋求沖突發(fā)生的共性,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公共治理解決之道。同時,注重實證分析,按研究對象的不同分類歸總,嘗試在案例研究的基礎上,體現(xiàn)各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和多樣性。
注釋:
①希臘學者A.Kontogianni,Ch.Tourkolias在2001年希臘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按照分層抽樣原則,隨機抽取的希臘艾維亞南部地區(qū)的永久居民。
參考文獻:
[1]陳寶勝.公共政策過程中的鄰避沖突及其治理[J].學海,2012(5).
[2]A.Kontogianni,Ch.Tourkolias,M.Skourtos,D.Damigos.Planning globally,protesting locally:Patterns in community perceptions towards the installation of wind farms[J].Renewable Energy.2014(66).
[3]Dan van der Horst.NIMBY or not?Exploring the relevance of loc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voiced opinions in renewable energy siting controversies[J].Energy Policy.2007(35).
[4]Paul Gipe.Wind energy comes of age[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5.
[5]Dean W.Hestermann,Joseph F.Dimento,Dru Van Hengel,Brenda Nordenstam.Impacts of a consent decree on'the last urban freeway':interstate 105 in Los Angeles Count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1993(4).
[6]Champris,A.,Les conflits d'aménagement et le syndrome NIMBY,nouvel enjeu du management public[J].Techniques,territoires et sociétés,1997(34).
[7]Alfama,E.,Casademunt,á.,Coll,G.,Cruz-Gallach,H.,Martí,M..Per una nova cultura del territori?Mobilitzacions i conflictes territorials[M].IcàriaEditorial,Barcelona.2007.
[8]Alberdi Bidaguren,J.,Pe?a,A.,Ibarra,P.,Una reflexión sobre la acción colectiva Nimby:El caso de Hontza[J].Inguruak,2002 (33).
[9]Pere Suau-Sanchez,Montserrat Pallares-Barbera,Valerià Paül.Incorporating annoyance in airport environmental policy:noise, societal response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1(19).
[10][14]Dear,M.,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the NIMBY-syndrom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92 (58).
[11]Kristina Ek.Public and private attitudes towards"green"electricity:the case of Swedish wind power[J].Energy Policy,2005 (33).
[12]Jessica B.Graham,Janet R.Stephenson,Inga J.Smith.Public perceptions of wind energy developments:case studies from New Zealand[J].Energy Policy,2009(37).
[13]Jones,C.R.,Eiser,J.R.,2010.Understanding'local'opposition to wind development in the UK:how big is a backyard?[J].Energy Policy 38,3106-3117.
[15]Hoen,B.,Wiser,R.,Cappers,P.,Thayer,M.,Sethi,G.Wind energy facilities and properties:the effect of proximity and view on sales price[J].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2011(33).
[16][17][18]Maarten Wolsink.Undesired reinforcement of Harmful'self-evident truths'concer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wind power [J].Energy Policy,2012(48).
[19][29][33]I?aki Heras-Saizarbitoria,Ibon Zamanillo,Iker Laskurain.Social acceptance of ocean wave energy:A case study of an OWC shoreline plant[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3(27).
[20]Byung Duk Song,James R.Morrison,Young Dae Ko.Efficient location and allocation strategies for undesirable facilities considering their fundamental properties[J].Computers&Industrial Engineering,2013(65).
[21][27]Ting Liu,Yung Yau,Institutional inadequacies and successful contentions:A case study of the LULU siting process in Hong Kong[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4(44).
[22]Anna Drazkiewicz,Edward Challies,Jens Newig.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local environmental planning:Testing factors influencing decision quality and implementation in four case studies from Germany[J].Land Use Policy,2015(46).
[23]Terri Mannarini,Michele Roccato,Silvia Russo.The false consensus effect:A trigger of radicalization in locally unwanted land uses conflict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5(42).
[24][34]E.Pol,A.Di Masso,A.Castrechini,M.R.Bonet,T.Vidal.,Psychological parameters to understand and manage the NIMBY effect [J].Revue européenne de psychologie appliqué,2006(56).
[25]Peter Esaiasson.NIMBYism-A re-examination of the phenomenon[J].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14(48).
[26]Ryunosuke Kikuchi,Romeu Gerardo.More than a decade of conflict between hazardous waste management and public resistance:A case study of NIMBY syndrome in Souselas(Portugal)[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172).
[28]Shu-Hsiang Hsu.NIMBY opposition and solid waste incinerator siting in democratizing Taiwan[J].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06(43).
[30][32]Yi Sun.Facilitating generation of local knowledge using a collaborative initiator:A NIMBY case in Guangzhou,China[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5(46).
[31]Maarten Wolsink.Wind power and the NIMBY-myth:institutional capacity and the limited[J].Renewable Energy,2000(21).
[35]Mhairi Aitken.Why we still don′t understand the social aspects of wind power:a critique of key assumptions within the literature[J].Energy Policy,2010(38).
[36]Devine-Wright,P.Rethinking NIMBYism[J].Journal of Community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9(19).
[37]Maria Lewicka.Ways to make people active:the role of place attachment,cultural capital and neighborhood ti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5(25).
[38]Stedman,R.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y of place:predicting behaviour from place-based cognitions,attitude,and identity[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ur,2009(34).
[39]Maarten Wolsink.The research agenda on social acceptance of distributed generation in smart grids:renewable as common pool resources[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2(16).
[40]王佃利,徐晴晴.鄰避沖突的屬性分析與治理之道——基于鄰避研究綜述的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2(12).
[41]何艷玲.“中國式”鄰避沖突:基于事件的分析[J].開放時代,2009(12).
[42]管在高.鄰避型群體性事件產(chǎn)生的原因及預防對策[J].管理學刊,2010(12).
[43]張樂,童星.“鄰避”沖突中的社會學習——基于7個PX項目的案例比較[J].學術界,2016(8).
[44]Nadejda Komendantova,Antonella Battaglini.Beyond Decide-Announce-Defend(DAD)and Not-in-My-Backtard(NIMBY)Models?Addressing the social and public acceptance of electric transmission lines in Germany,Energy Research&Social Science.2016(22).
The Theoretical Changes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Study on"Not-in-My-Back-Yard"Crisis
Sun Tao/Ding Meiwen
Recently,"not-in-my-back-yard"(NIMBY)crisis erupted intensively in lots of places in China,which affected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tability and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It is necessary to refine the study of NIMBY and contextual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s of preventing and solving NIMBY crisis.In recent years,new ideas such as"not-in-my-front-yard","post-NIMBY"and"visibility"were propos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Moreover,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 also adjusted to some new directions.It is meaningful to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NIMBY and solving relevant practical problems in China.
"Not-in-My-Back-Yard"Crisis;Crisis Management;Post-"Not-in-My-Back-Yard";Environmental Decision;Not-in-My-Front-Yard
(責任編輯張敏)
D035
A
1009-3176(2017)04-013-(9)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基于大型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基礎上中國城鎮(zhèn)社區(qū)結構異質(zhì)性及其基層治理研究”(編號:15ZDB173),教育部哲學社科重大攻關項目“我國特大城市舊城區(qū)生態(tài)化改造策略研究”(編號:15JZD025)。
2017-3-29
孫濤男(1967-)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丁美文女(1992-)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