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庭梅
摘 要:提到哲學,人們往往會想到“深奧”“晦澀難懂”等詞語。不知不覺中,馬克思主義哲學被人們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的確,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于看小說,不等于讀散文,它的字里行間充滿著哲理,人們對它的頓悟絕非一時半刻。對于新疆學生而言,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絕非易事。結(jié)合任教“新疆班”的教學經(jīng)驗,闡述了如何巧用“講故事”教學法激趣哲學課堂,用感性的事物激發(fā)學生的理性思維。
關(guān)鍵詞:高中;新疆班;“講故事”教學法
提到哲學,人們總是會想到“深奧”“晦澀難懂”等詞語。然而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卻是高中學生必須要攀越的一座大山。對于在其他省份上高中的新疆學生而言,讓他們用漢語言文字去深刻領(lǐng)悟哲學思想,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
為了能夠使哲學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很多老師會引用一些名言、成語來助推教學??墒窃囅胍幌?,當老師們在講臺上口若懸河地講著成語時,臺下的新疆孩子們卻一片茫然、無動于衷。不是學生不愿意聽課,而是他們不太了解這些成語的內(nèi)涵,更別說用漢語的成語去理解哲學了。面對新疆學生這些現(xiàn)實的困難,教師必須要反思自己:如何才能夠讓教學內(nèi)容深入淺出,讓學生感性地去理解這些理性的哲學思維呢?
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將“講故事”教學法融入其他省份高中新疆班的哲學教學中。即在哲學教學中以故事敘述的方式來講授哲學理論觀點,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故事的編排有機結(jié)合,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哲學知識,同時積累名言、成語知識,鍛煉學生的漢語言表達能力。
一、什么時候“講故事”
1.導入新課時,用故事吸引學生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導入能夠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對即將學習的新知識有了解、探究的欲望。比如,在導入“認識運動、把握規(guī)律”一框時,筆者選擇了經(jīng)典故事“打人的我已經(jīng)不是現(xiàn)在的我了”。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為了弄清緣由,學生鉚足了勁認真聽課,打算一探其中之奧妙。通過說故事教學法進行導入,新疆學生既能聽懂,又感興趣。
2.講授新知時,用故事剖析理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很多原理知識思維性強,新疆班的學生在理解時難度較大。如果授課教師不注重教學藝術(shù),只照本宣科,學生既聽不懂,也提不起學習興趣。運用“講故事”的教學法授課,學生的難題就迎刃而解了。在講授“矛盾的對立與統(tǒng)一”知識時,筆者講述了“自相矛盾”的故事。以故事的“矛”與“盾”為切入點,引領(lǐng)學生進行辯駁,逐層分析,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該知識。如此一來,教學過程既不枯燥呆板,學生也愿意參與到這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中來。
3.課堂結(jié)語時,用故事升華感情
一節(jié)好課,要有始有終。如果課堂結(jié)尾獨具匠心,將為整節(jié)課增色不少。在講授“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一框時,老師引用了李嘉誠先生的勵志故事作為結(jié)尾,瞬間將整節(jié)課的情感升華到了頂點,留給了學生回味無窮的空間——“作為學生的我們,該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呢?”最關(guān)鍵的是,這樣的結(jié)尾方式,學生完全能領(lǐng)悟其蘊含的深意。
二、如何“講故事”
面對同一個故事情節(jié),詮釋的方式不同,所獲得的效果也迥異。因此,在設(shè)計“講故事”環(huán)節(jié)的時候,老師要把握技巧,注意方式方法。
1.師生齊上臺,互動效果佳
課堂教學雖然經(jīng)歷了數(shù)次的理念更新,但始終強調(diào)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對于理論性極強、原理內(nèi)容難以理解的知識,老師則扮演“舵手”的角色,將哲學思維融入故事情境中,幫助學生去感悟;對于難度不大的哲學知識,則放手讓學生用“講故事”的方式來詮釋哲學觀點。只有學生真正參與進來的課堂才是靈動的、有生機的課堂。鑒于新疆學生的漢語理解能力有限,老師可以課前布置一些能夠說明哲學觀點的名言、成語,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了解名言、成語背后蘊含的故事,然后在課堂上將自己的理解講述給同學們聽。這個過程既加深了學生對成語、名言和哲學知識的理解,也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漢語言表達能力。
2.借助多媒體,故事形象化
多媒體是傳播信息的工具,它具有集聲、影于一體的優(yōu)勢。讓故事通過多媒體“講出來”,將生動的畫面直接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產(chǎn)生最直觀的沖擊力,使學生印象深刻,易于理解和感受故事中蘊含的哲學道理。例如,在講解“量變與質(zhì)變關(guān)系”時,學生觀看了兒童故事“吹氣球”。生動的故事畫面清晰地展現(xiàn)了量變和質(zhì)變的過程。隨著氣球一點點變大,當“嘭”的一聲響,氣球爆炸的剎那,學生也明白了什么是量變和質(zhì)變。伴隨著輕快的歌聲,學生既舒緩了疲勞的情緒,也于無形中掌握了哲學原理。
3.巧用修辭手法,理論素材成故事
雖然很多的哲學知識可以借助故事來分析、講解,但并非所有的哲學考點都能找到恰當?shù)乃夭膩碓忈?。那么對于那些晦澀難懂的名詞、專業(yè)術(shù)語,我們該如何進行故事敘述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將語文教學中的擬人手法搬到哲學知識的講解中來,把物當成人來看待,讓枯燥的知識變成生動活潑的故事主人公。在講授“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tài)”時,筆者將唯物主義擬人化,編成一段小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小時候想法很單純,覺得自己就是金、木、水、火、土等具體的物質(zhì)形態(tài);漸漸的他長大了,眼界開闊了,覺得自己應(yīng)該更高級,應(yīng)該是原子;后來當它思想逐漸成熟后,它開始客觀地審視自己,對自己有了一個全面、辯證的理解。在這個故事中,老師把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tài)看作一個人成長的三階段,每一個階段特點與一種形態(tài)相對應(yīng),新疆學生既耳目一新,又容易理解和區(qū)分。
三、講什么樣的故事
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乏故事素材:有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有感人肺腑的民間溫情,也有痛心疾首的歷史悲劇等等。老師在選擇素材的時候,就需要有所篩選,有所側(cè)重。要選擇與哲學理論知識相關(guān)的歷史故事、哲學寓言,將其穿插在知識點講解中。這個過程相當于為每一個哲學觀點搭配一個背景故事,既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又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涵養(yǎng),讓哲學課堂充滿文化的
氣息。
1.選擇生活化的故事,讓哲學貼近生活
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阿爾都塞認為,要想避免論點的枯燥,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一個事例來說明。選擇學生生活中的故事來講述,最便于新疆學生理解,產(chǎn)生共鳴。在講解“意識的反作用”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fā)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fā)展”這句話,老師設(shè)置了一個生活化故事情境:張同學和李同學正在討論如何快速擰開水杯的蓋子。張同學認為應(yīng)該順時針擰,結(jié)果擰了半天也沒擰開瓶蓋,而李同學認為逆時針擰,很快擰開了蓋子。老師由此引導學生感知:在不同的意識指導下,我們完成事情的效果不同。這個例子貼近實際,屬于生活常識,學生一聽就懂。甚至不少學生在課堂上就動起手來“擰瓶蓋”,為活躍課堂氣氛增色不少。
2.善于使用寓言典故,為思辨創(chuàng)造空間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很多的寓言故事中都蘊含著人生智慧,給人以思想啟迪。鑒于新疆班學生對漢語的了解程度較低,授課老師在課堂中可以合理運用那些充滿哲學思想的小故事來詮釋知識點。例如,為了讓學生理解“做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老師帶來了故事“鄭人買履”,同學們在嘲笑鄭人的同時,體會到了做事情不能只信奉教條,不顧實際,而應(yīng)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老師在敘述故事時,將其與所要講授的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讓抽象的哲學知識變得立體化,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并牢固掌握。
哲學的本義是熱愛智慧,追求真理,充滿著濃厚的人文色彩。自古希臘時期,先哲們就以其獨特的智慧以及對人類社會深刻的見解,留給后人們一系列的哲學思考。正所謂小故事中蘊含大智慧,希望通過這種“講故事”的教學方式,能夠讓新疆班的學生走進哲學,讓感性的認識碰撞出理性的火花。用“講故事”來對話先哲,用“講故事”來解讀知識。
參考文獻:
[1]胡曉瓊.故事教學在小學品德與社會中的應(yīng)用分析[J].讀天下,2017(5).
[2]崔繼強.淺析新課程理念下的中學哲學課教學[J].教育界,2014(1):78.
[3]許光偉.讓政治課堂有趣起來[J].學苑教育,2014(18).
[4]俞吾金.論中國哲學中知性思維的欠缺與重建[J].中國哲學,2012(9).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