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嘯
[摘要]教學語言是交流思想、溝通情感的重要載體。加強歷史教學語言的文學性,可從標題語言、導入語言、評價語言三方面著手,以切實推動歷史教學從機械地傳授知識向注重理性和情感蛻變,從而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和生動性。
[關鍵詞]歷史教學語言;文學性;歷史理解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22007002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歷史理解)提出:“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币蟀焉驳臍v史知識傳輸,上升為有血有肉的理性認識,并在情感上做出明確導向。這對歷史教學語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歷史教學語言的文學性,是指在教學中借助漢語言的魅力,賦予一般歷史教學語言文學性,在教學中采用一種形象的、有趣的、富有創(chuàng)意的語言去解讀歷史。文學化后的歷史教學語言,能夠再現(xiàn)栩栩如生的歷史面貌,將縹緲久遠的歷史變得觸手可及;將嚴肅的歷史演繹得通俗易懂、趣味盎然;讓師生以文為媒,自由穿梭于古往今來,領略歷史的滄海桑田。簡而言之,就是把理性的、邏輯性強的歷史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來,這就很好地契合了“歷史解釋”的題中之意。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歷史教學語言的文學化,不是程式化的嫁接,不是生硬的套用,不能簡單等同于文學手法的個別使用,而應該消融于一般教學用語的過程中,以詩般的敘述語言,自然表述,潤物無聲。
一、情境再現(xiàn),凸顯標題語言的文學性
標題,以其明確的指向性和高度的概括性,把課文分成各個小的子目,并從宏觀上搭建了課文的框架。比如《抗日戰(zhàn)爭》,標題分別為:全民族的抗戰(zhàn)、日軍的滔天罪行、抗戰(zhàn)的勝利。這三個標題,分別是抗日戰(zhàn)爭的片段式體現(xiàn),不僅難成體系,指向性也略顯模糊,這給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都帶來了困難。感性尚不足,何談理性與情感?不妨通過情境描寫的手法,重新擬定以下標題:山雨欲來(抗戰(zhàn)的背景);兵臨城下(日軍的暴行);與子同袍(全民族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九九歸一(抗戰(zhàn)勝利)。這樣的標題,指向性明確,分別從背景、經(jīng)過、結果三大塊,形成了知識體系的有機網(wǎng)絡。文學化的詞匯,勾勒出一幅完整的中國人民不畏暴行,同仇敵愾,最終揚眉吐氣的瑰麗畫卷,讓學生第一時間被吸引,提升學習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情境的呈現(xiàn),標題的字里行間,傳遞了授課者對抗日戰(zhàn)爭這一歷史事件的理性反思與情感寄托,讓人身臨其境?!吧接暧麃怼斌w現(xiàn)了戰(zhàn)前的憂心忡忡;“兵臨城下”體現(xiàn)了對日軍暴行的申斥與國防脆弱的無奈;“與子同袍”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及時醒悟一致對敵的激情;“九九歸一”則體現(xiàn)了這個多難的國家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爭勝利的由衷自豪。
二、先聲奪人,增強導入語言的文學性
導入是歷史課的先聲,導入的成功與否,關系到歷史課的成敗。一般來說,導入分直接導入和間接導入兩種。前者借助一定的背景資料(文字、圖片、視頻、音頻),順理成章地切入主題,開門見山。后者則往往借助預設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層層推進,逐步進入主題。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成熟,歷史課的導入日益精彩紛呈,形式也不斷創(chuàng)新??墒牵覀兊慕虒W語言明顯與之不相匹配。諸如“下面我們來學習”“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那么,請跟我學習”等,這些生硬的導入語言,大大折損了導入的魅力與作用,讓人索然無味。這時候,如果讓導入語言的文學色彩濃一點,往往能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如《抗日戰(zhàn)爭》一課的導入,有教師從全面侵華前中日兩國的國情對比入手,分析日本為轉(zhuǎn)移經(jīng)濟危機,推行既定大陸政策后,就開門見山地引出主題。但這樣的導入,歷史味太重,并且語言蒼白,毫無新意,激發(fā)不出學生的參與熱情,是可有可無的。于是筆者采取了管中窺豹的手法,避開沉重的歷史事件本身,選取了一個并不常見的細節(jié),進行文學淬煉,以小見大,引人入勝。
筆者從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大屠殺受害者水滴展館”入手,做了這番描述:凝望著每12秒滴落一次的水滴,和每一個遇難者遺像前亮起來又漸漸熄滅的燈光,我痛心萬分。日軍占領南京六個星期,每12秒就會失去一個美好的生命!其實,南京的遭遇只是當年全國抗戰(zhàn)的冰山一隅,八年抗戰(zhàn),多少英勇善良的中華兒女帶著屈辱和不甘閉上了眼睛!斗轉(zhuǎn)星移,逝者已逝,同胞們的生命伴著劃破天空的流星永遠定格在了那個不堪回首的歲月,但是,那段歷史并不會被忘卻,忘卻意味著背叛!今天,讓我們穿越歷史長河,回顧那場血淚交織、波瀾壯闊的抗日戰(zhàn)爭。這樣的文學化描述,情理交融,吸引了學生的目光,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從抗戰(zhàn)的背景、艱辛、意義,立體地還原了歷史的厚重,并迅速沉淀了本課的感情基調(diào),讓學生浮想聯(lián)翩、心潮澎湃,自然而然就有了學習的興趣。
三、感同身受,提升評價語言的文學性
歷史的評價是對歷史事件主觀能動的總結。文學性的歷史評價,不單涉及事件本身的是非對錯,還承載著今人對此事件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它最能體現(xiàn)“歷史理解”核心素養(yǎng)的考量,并且關乎一節(jié)課的情感教育質(zhì)量。
在《抗日戰(zhàn)爭》一課中,中華兒女,浴血奮戰(zhàn)八年,終于收復失地,河山一統(tǒng),給近代中國百年屈辱史畫上了句號??箲?zhàn)勝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領導下的全民族抗戰(zhàn)。本課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之一,就是弘揚中華兒女英勇抗擊敵人,不怕犧牲的民族氣節(jié)與愛國主義精神。
“10月,日軍攻入上海市區(qū),副團長謝晉元率四百多名官兵,堅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孤軍奮戰(zhàn)四晝夜,殲敵二百多人?!?/p>
“營長姚子青率領守城勇士,抱定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奮斗到底的決心,激戰(zhàn)兩晝夜,最后在巷戰(zhàn)中全部壯烈犧牲?!?/p>
這是教科書所有關于抗戰(zhàn)英雄的描述,出于篇幅限制,教科書這種寫實性的描述不能苛求。然而,歷史是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要把歷史概括成學生可以感知的歷史形象,把不能重演的歷史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并讓學生從情感上受到感染,感同身受,這才是歷史教學語言文學化的妙處。
為此,筆者選取了幾個抗日將士的臨別遺言,配以低沉渾厚的交響樂《英雄的黎明》,在每一句遺言掠過的時候,配上筆者的“畫外音”。
1.“軍人戰(zhàn)死沙場乃是本分,只是老母年高,請副軍長予以照顧?!?——29軍132師師長趙登禹
畫外音:自古忠孝兩難全,兒子今生為國盡忠,來世再報娘的養(yǎng)育之恩!
2.“我們一定會勝利,但那時候,我已經(jīng)死了。”
——八路軍無名戰(zhàn)士
畫外音:可就算讓我重新來過一千次,一萬次,我依然愿意,戰(zhàn)死疆場,馬革裹尸!
3.“我是中國人哪,不能做這樣的事情。如果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咱們中國就完了。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楊靖宇將軍
畫外音:做中國人,此生無悔,守土護民,流盡最后的血,這就是我的良心!
4.“南陽就是我葬身之地,各位好友來生再見!”
——68軍143師師長黃樵松
畫外音:來生,老子還是鐵骨錚錚的中國軍人,殺!
然后,人民英雄紀念碑從遠而近,漸漸放大,最終定格。筆者總結道:“同學們,愿中國歷史上,所有為這個國家、民族的獨立解放事業(yè),拼搏,戰(zhàn)斗,犧牲,無怨無悔的英雄兒女們,永垂不朽!華夏英魂,浩氣長存!讓我們把最崇高的敬意,化作掌聲送給他們!”
筆者的話音剛落,學生不約而同地獻上了自己的掌聲,包括筆者在內(nèi),眼角都噙著淚珠。
文學化的教學語言,鏗鏘有力地敲開師生的心門,實現(xiàn)靈與肉的交融,讓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jié)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把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以《抗日戰(zhàn)爭》為例,歷史教學語言的文學化,切實推動了歷史教學從機械地傳授知識向注重理性和情感蛻變,更好提升了歷史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和生動性,把歷史課堂帶入一個“絕美”的新境界!
(責任編輯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