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同+++李虎
摘 要:本文對初中體育課程籃球教材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原地單手肩上投籃”“行進間體前變向換手運球”和“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三項基本技術為課題的教學現場進行回溯與思考,分別對其所列的成功范例或生成的教學方法的中位(模式、策略)和下位(具體手段)層次進行剖析并尋求理論支撐;通過教學現場→反思→二度設計→“同課異班”→驗證提煉的研究路徑,以探求高效、適切且具有示范意義的初中籃球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籃球;教學方法;現場;適切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7-0029-03
初中體育課程之籃球教學的有效性,與其教學方法的適切性高度相關。教學方法,是指向特定課程與教學目標、受特定課程內容所制約、為師生所共同遵循的教與學的操作規(guī)范和步驟[1]。特定課程——初中體育與健康、特定內容——科學構建的初中籃球單元。適切,意為恰好、切合。對籃球教學方法適切性地考量:一是“中位”層次的教學方法(策略),其教學程序和教學步驟的邏輯性,或所選教學模式的合理性;二是“下位”層次的教學方法(具體),其教學中具體的操作方法即方式和手段的有效性[2]。
籃球教學方法是動態(tài)生成和發(fā)展變化的——在以籃球為主題的教育教學現場,會出現與“預設”有偏差的“問題”或靈感機智“生出”的“亮點”[3],對稍縱即逝的現場中捕捉到的“問題”和“亮點”進行反思,在教學方法層面進行該課的“二度設計”[4],即生成新的教學方法。其二,相同的教學內容,在不同的課次所運用的教學方法不盡相同,教學方法需隨著學習目標、學生的運動認知水平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基于常態(tài)下初中籃球教學的行動研究,是通過教學現場→反思→二度設計→“同課異班”→驗證提煉這一研究路徑,以發(fā)展的視角對教學方法數次“刷新”至較為適切[5]。本文通過“原地單手肩上投籃”“行進間體前變向換手運球”和“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三項基本技術為課題的教學現場,以其所運用的教學方法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初中籃球教學方法的適切性。因上述三項技術在教材的選用、技術的特性、單元地位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其相對應的教學方法的有效和切合,對于其他籃球教學內容的教學有著較強的借鑒和示范意義。
一、“投中”——程序教學法的“快捷鍵”
籃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技術是人教版《體育與健康》教材(七年級)籃球單元的教學內容之一,是需要“精學”而基本掌握的技術。學生在短時間內初步掌握較為規(guī)范的單手肩上投籃技術且能近距離投中,選用“程序教學法”最為快捷有效。
案例背景:
2015年5月,筆者面對全市初中體育骨干教師開設一節(jié)《原地單上肩上投籃》展示課,展示課所定基調為:展示常態(tài)下的籃球教學。課前的5分鐘,與學生見面簡單互動(借班、了解大多數學生沒有籃球基礎),指明上課時的隊形和籃球場的站位。
現場片段:
1.“扣腕”與“空投”。(1)右臂前平舉、手掌立,左手掰住右手四指——突松開。(2)右前臂屈與大臂成“L”形,重復“掰”與“松”練習。(3)“扣腕”,提示:利用手腕被動發(fā)力的肌肉記憶,主動發(fā)力“扣腕”。(4)模仿上肢與手腕的伸、壓動作,連貫用力后“定格”。(5)加入“蹬”——重復練習(4),協(xié)調用力的自我體驗:按各環(huán)節(jié)的用力順序、將分解的慢動作和正常動作結合進行練習。
2.腳步靈活性練習。利用場地上的線做:(1)雙腳側向快速折返跳。(2)單腳側向快速折返跳。(3)原地或側向“碎步”。(4)依次做(1)~(3)(腳步練習,由慢至快的頻率)、聽哨音,即做原地投籃的準備姿勢(提示:雙腿微曲,右手臂“L”形)。
3.“自投”。(1)教師示范、講解。(2)學生2人一組、間距3米面向站立,1人練習:左手將球放于做好投籃姿勢的右手上后自然放于體側,蹬、伸、壓、撥,體會上下肢的協(xié)調用力。(3)結合教師“壓腕、撥指后、球沿著橫軸向后轉動”的提示,改進技術。(4)同伴觀察與評價,聽教師指令,兩人互換角色。
4.“對投”。(1)教師示范講解,強調要點:用力、定格、弧線。(2)學生2人一組、間距4米面向站立,按照教師提示要點進行“投籃”練習。(3)選2組學生示范,教師引導學生共同評價。
5.“近投”。(1)教師講解練習的組織形式。(2)分別在兩底腳、正面并距籃圈(投影點)2~3米處以錐形物設置成“投籃點”,男女生分處各半場,每投籃點后2路縱隊(2人一組、無球同伴站在其側方),每點學生按順序投籃,無球同伴接、撿“籃板球”至下一投籃點投籃,依次交替進行練習(順時針方向輪轉)。(3)同伴間相互鼓勵、合作與評價。
教學方法剖析:
鑒于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的單元地位和“快”“省”的原則,該課“中位”層次的教學方法定為“程序教學法”——按照規(guī)定的教學程序將教學內容分成一些有規(guī)律的、邏輯上完整的“小步子”,即“空投”(徒手模仿)→“自投”→“對投”→“近投”等“小步子”,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調控學習進度,循序漸進直至基本掌握。此法利于增加學練的密度和效率、減少錯誤動作的出現,并提高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下位”層次教學方法的適切性,應檢視教材“重難點”突破所運用的手段。本次課的教學重難點分別為:持球的準備姿勢和投籃的順暢、協(xié)調用力。“持球的準備姿勢”的相關教法手段:(1)教師領做并講解——右臂前平舉(右手投籃為例)、前臂屈與大臂成“L”形并翻腕,五指自然分開,“前平舉”,可讓學生容易定位大臂的高度及保持肘內收。(2)腳部靈活性與準備姿勢的結合練習——快速的腳步練習、聽指令即做原地投籃的準備姿勢,可刺激和強化準備姿勢的技術定型?!皡f(xié)調用力”的相關教法手段:(1)各環(huán)節(jié)用力的“倒敘”:先“扣腕”為“壓腕”做鋪墊,而后“伸、壓”,最后再加入下肢的“蹬”;(2)形象的、易內化的講解——從腳趾到手指順暢的用力,即蹬、伸、壓、撥等環(huán)節(jié),且保持球出手后的定格(跟隨);在巡回指導中,教師提示語“pose”,旨在提示學生球出手后的壓腕、撥指的技術定格。(3)“空投”時,各環(huán)節(jié)分解的慢動作模仿與正常速率的發(fā)力相結合。(4)屈膝與直腿、“蹬”與“不蹬”的下肢發(fā)力順暢傳遞的自我體驗。endprint
小結與建議:
1.基于課時分配和練習密度等因素的考慮,在七年級籃球單元中,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行進間高手上籃等技術的教學也適用此法。
2.上述現場只是單手肩上投籃的第一次課,因沒有另一只手的護球,不是完整的單手肩上投籃技術。為保證相對規(guī)范技術的動力定型,可在第三次課學習:基本站立姿勢的雙手持球(兩只手拇指呈“T”形的穩(wěn)定包球、掌心空出)→翻腕持球于肩上、另一手護球→近距離投籃;同時,在隨后的籃球教學中,沒有護球手的單手投籃,仍需作為“投準”的練習手段不斷強化。
二、“突破”——發(fā)現教學法的“被發(fā)現”
行進間體前變向換手運球技術是人教版《體育與健康》教材(七年級)籃球單元必學內容,是其他運球變向的基礎技術,常作為課題在各級基本功比賽、優(yōu)質課評比中出現。此技術的運用多是為了運球突破防守者,當關注“突破對手”這一技術運用層面的教學目標時,其教學方法上也需尋求“突破”。
案例背景:
某日下午,連續(xù)3節(jié)七年級(7~12班)男生的體育課(男女分班,每節(jié)同時2班、2名體育教師執(zhí)教),教學內容即行進間體前變向換手運球。學情方面:經過1個學期的籃球學習,6個班男生多數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籃球技術,具備一定的球性和球感,每班均有少部分學生可以遵照籃球簡易規(guī)則進行半場“斗?!?。
現場片段:
1.第一節(jié)課。(1)原地換手運球,提示:球的高度控制在腰、膝以下的兩種變換。(2)原地換手運球→跨步、側肩→運球。(3)教師與1名學生(防守者)示范行進間體前變向換手運球,分做左右兩側的突破以及分解動作與正常動作的演示;講解:“變”“蹬”“側”“超”。(4)2人一組,1人作為障礙物,同伴做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突破并超越同伴,2人互換角色。(5)在3分線外2個45°處分別設置錐形筒標(分別在4個半場、學生分成8組),學生距其3米左右,做行進間運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行進間上籃。
課間,與一位聽課的同事交流:“用了四個字代替冗長的動作要領,效果尚好。且教學時,不宜用分解法,一旦分解,技術環(huán)節(jié)割裂,不利于實戰(zhàn)運用。”
2.第二節(jié)課,基本延用第一次課的設計。(1)換手運球的高度上運用了限制的方法——1名學生做換手運球,同伴蹲其對面同時一只手臂前平舉,換手運球在其手臂之下進行。(2)2人一組,1人做障礙、同伴做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的練習;部分小組在“松動防守”下進行練習。(3)“松動防守”逐漸演變成“強硬防守”,多數學生無法突破對手,所學技術走樣或丟球;集合,教師拋出問題“無法突破防守,有無加速?身體姿勢和重心應如何?”“為何丟球?換手時球的高度?有無側肩護球?”教師做高低重心的對比、換手運球以及帶有防守的完整技術示范。(4)所有學生在積極參與1對1的攻防實戰(zhàn)中(統(tǒng)一規(guī)定進攻的方向、以免相互間碰撞),其表現出的興趣、參與度以及教學效果超出預設。
3.第三節(jié)課,確立以“突破”為教學目標且引領“1攻1守”的教學內容,在攻防轉換中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究、練習中提升和改進技術,所以施教過程和教學方法更為簡約實效。(1)因多數學生在變向時為“右變左”(習慣右手),防守者提前預知進攻者的突破路線——只需向右橫跨一步,初學者則無法突破。教師將此問題拋出,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6~8人)在實踐中找尋應對之策。(2)各小組推薦代表展示討論的解決之道。(3)師生共同討論、總結:A.加速強行超越;B.突破前連續(xù)換手;C.“晃”的假動作以及變向不換手(即內外運球)突破(拓展);D.雙變向的運用(拓展、介紹);E.“阻擋”與“帶球撞人”的簡易區(qū)分與判罰。
教學方法剖析:
“籃球”屬于“同一場地內交錯進行的進攻-防守型運動”,它以球的傳遞(傳接球和運球)和反傳遞的對抗為過程,以達到本方得分(進入籃筐)和阻止對方得分為目的,即籃球教學應以“人-球-人”關系的運動形態(tài)為主線,而不是將缺乏對抗和實戰(zhàn)運用的對球控制的學習即“人-球”關系作為課程內容。[6]
縱觀連續(xù)3節(jié)的“同課異班”,因為有生成及二度設計——課間的簡短思考,教學方法連續(xù)“刷新”,教學主線的變化也暗合了從“人-球”到“人-球-人”的修正,直至第三次課所生成的教學模式為“發(fā)現教學法”。所謂發(fā)現教學法,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圍繞一定的問題,依據已有的知識、經驗、技能,積極思考、探索與發(fā)現(掌握)相應的原理或新的知識技能的教學方法,它可激發(fā)學習的內在動機,利于鞏固和加強原有動作技能的掌握和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當學生在對抗過程中發(fā)現自己在運動技能方面的不足時——丟球、無法突破對手,也就意味著發(fā)現了“體前變向換手運球”在這一運動中的價值,也只有此時,對技術動作進行教學的必要性才能為學生理解,才能夠產生學習該技術動作的欲望。[7]
本次課下位層次的教學方法,體現在為主教材鋪墊的手段運用上:(1)原地換手運球的快慢、高低、幅度的變化。(2)用同伴舉起的手臂限制運球的高度。(3)換手運球、跨步側肩護球。
小結與建議:
1.發(fā)現教學法適用的對象應具備一定技能基礎,如學習行進間體前變向換手運球技術時,其行進間直線運球、原地換手運球應做到能基本控制球。
2.在籃球教學中,不宜將一些具有完整性、連續(xù)性的技術動作實施分解法教學,因技術環(huán)節(jié)的割裂,易衍生錯誤的動作技術,并與實戰(zhàn)運用相脫節(jié)。
3.籃球基本技術教學,應以“運用”為目標,以“人-球-人”關系的運動形態(tài)為主線。不僅是用實戰(zhàn)和對抗來檢驗運動技術的學習成效,而且可將對抗和實戰(zhàn)“前置”,創(chuàng)設對抗的情境或模擬、簡化規(guī)則的比賽,在對抗中提升技術以形成運動技能。
三、“兩步半”——支架式教學法的“腳手架”
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作為教材內容,在初中籃球單元中并非常見。通常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時,將“全場往返二人迎面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等同于“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常以后者作為前者的簡稱或代稱;前者實為后者的練習手段之一并作為教學內容存在。該組合技術之于初中生,在發(fā)展和促進體能(速度、耐力、協(xié)調)、技能(傳接球、上籃等)、情意(合作)方面具有較高的學練價值。endprint
案例背景:
筆者剛入職不久執(zhí)教的一節(jié)高二男生籃球課,教學內容是“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
現場片段:
教師在示范講解之后,讓學生兩兩相對、向前走動中徒手模仿:上步接球→跨步→傳球,同時口中配合腳步說“接、跨、傳”,而后由走過渡到慢跑……其機械的模仿讓學生感覺極不自然,那時的教學方法只會:示范講解→徒手模仿→由慢至快的持球練習,其實重復做分解的慢動作對于即將串聯而連貫完成的技術動作是一種“負遷移”。
案例背景:
觀摩本市一位名師開設的一節(jié)示范課——籃球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高一男生)。
現場片段:
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2人相對間距4米左右、側向滑步中傳接球→2人跑動1步傳接球→跑動2步傳接球,其教學重點為接球后引、傳球正確手法,難點為手腳協(xié)調配合。
教學方法剖析:
機械的模仿練習法以及從“一步”到“二步”跑動中傳球的遞進練習法,無疑不是適切的教學方法;解構“行進間”技術發(fā)現:“一步”到“二步”并非行進間傳接球的遞進關系存在。在觀摩這節(jié)課之前,筆者曾在本校八年級6個班級上過此內容,兩課時后多數學生即能做到兩人快速、流暢地全場行進間傳接球。
通過觀摩結合自己的課進行再思考,認為支架式教學法與此教學內容最為切合。支架式教學定義為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它是根據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對較復雜的問題通過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學習者自己能沿著“支架”逐步攀升,從而完成對復雜概念意義建構的一種教學策略[8]。對應支架式教學的幾個環(huán)節(jié),該內容教與學設計如下:
搭建支架——教師與優(yōu)生共同示范,輔以講解以構建概念框架:全場往返2人迎面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是2人在側身跑動中連續(xù)完成雙手胸前傳接球的組合技術。行進間上籃的步法是“兩步半”,行進間傳球是否相同?跑動的方式是側身跑,用其他方式的跑是否可行?原地雙手胸前傳球的落點是同伴胸前,跑動中如何傳至移動中的同伴?“不走步違例”的“兩步半”、雙手胸前傳接球的手法、側身跑等,是建立在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學習目標之間容易理解的“腳手架”。
進入情境——教師講解并與2名學生配合演示以創(chuàng)設情境:(1)三分線外運球行進間→預上籃、遇籃下防守即變成回傳球給中路(跟進)的同伴。(2)空切→接傳球(跨步)→上步→投或傳;引導學生思考:行進間傳接球與定位傳接球上籃步法的異同。行進間傳接球之側身跑的必要性以及傳球的落點(提前量)。
獨立探索——2人1組、在全場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接行進間上籃的練習中探索:情境中所提取的問題;如何達成連續(xù)、流暢的完成技術的學習目標?
協(xié)作學習——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小組內相互觀摩學習、交流協(xié)商,使得組內對問題探索的答案和結果趨向一致。小組推薦代表展示,并闡釋如何解決“連續(xù)”和“流暢”等;教師簡短點評,師生共同推導出: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的動作要點;所有學生在提速、流暢的要求下再次練習。
效果評價——對于本次課的學習和探索,做出個人自我評價(自主學習能力)和小組對組員的評價(對本次協(xié)作學習的貢獻)等。
小結與建議:
1.就本課題而言,支架式教學模式是對“自主、合作、探究”的最好詮釋。教師應學會“放手”,信任學生的運動認知水平和運動技能基礎,給學生較多的時間和空間,真正做到課堂的“調控”而不是“把控”,“點撥”而不是“灌輸”。
2.教師應學會合理地解構作為課題的籃球技術(組合),使“技術”“教材化”,“教得輕松學得容易”,進而達成將有限課時的籃球課變成高效課堂的目標。
綜上所述,初中籃球的教學方法適切與否并非一成不變,它受教學目標、學情、場地器材以及教師教學技能等因素影響,所謂的“范式”只是在相對時空內較為適合的教學方法,只有保持對教學現場不斷反思的行動研究,方可做到預設的教學方法最適切,教學方案的實施更有效。
參考文獻:
[1]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6.
[2]朱文,等.教學方法的概念剖析及實例解讀[J].中國學校體育,2013(7):37-38.
[3][4][5]鄭金洲.教師如何做研究: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9-41,53-55,142-144.
[6][7]賈齊.體育課程與教學研究的方法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05-207.
[8]張仁賢,等.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4:86—88、99-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