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志 軍, 祖 宏 悅
(大連理工大學 管理與經濟學部, 遼寧 大連116024)
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讀者感知質量影響因素研究
呂 志 軍, 祖 宏 悅
(大連理工大學 管理與經濟學部, 遼寧 大連116024)
從讀者感知質量角度出發(fā),以在校學生、高校教師、科研人員、網絡出版從業(yè)人員等為調查對象,構建了學術質量、出版質量、網絡傳播度、網站性能4個維度的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影響因素關系模型,實證分析了各影響因素對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讀者感知質量的影響及其強度。結果顯示:學術質量、出版質量、網絡傳播度、網站性能均對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讀者感知質量呈現(xiàn)正向影響,其中網絡傳播度的影響最強。
科技期刊;感知質量;影響因素;實證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來,科技期刊的網絡化對我國科技期刊發(fā)展帶來非常大的影響,使科技期刊質量的感知與評價不斷出現(xiàn)新的進展和特點,科學分析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影響因素成為科學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近年來不斷有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傳統(tǒng)科技期刊質量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但對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影響因素研究仍缺乏重視,并且缺乏影響因素與科技期刊質量相關程度以及影響方向的實證性檢驗[1]。M.Monoppli在對希臘佩特雷大學圖書館情報電子期刊服務的研究中提出構建面向用戶的數(shù)字圖書館評價體系[2],進而從用戶角度對電子期刊服務質量影響因素進行評價,將“用戶感知質量”的概念引入到質量評價的研究中。目前,國內從“讀者感知質量”角度對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評價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3]。感知質量是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給予的評價和判斷[4],并不是對于事實給予的客觀評價,而是消費者綜合價值、價格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主觀態(tài)度和判斷[5]。國內有學者對感知質量的定義是:消費者結合不同渠道接收的信息,根據(jù)自身的需求與目的,對企業(yè)產品或服務做出主觀的判斷和評價[6]。本文中讀者感知質量的概念是指讀者結合不同渠道接收的信息,根據(jù)自身的需求與目的,對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或網站服務做出主觀的判斷或評價。
因此,本研究擬從讀者感知質量角度出發(fā),對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的質量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研究,通過逐步回歸分析,實證研究各類影響因素的影響方向和影響強度,為科技期刊提高出版質量提供新的思路和政策建議。
1.模型構建
學術界對傳統(tǒng)科技期刊質量影響因素的研究已經很多,但就其質量影響因素是如何影響讀者感知質量的相關研究卻很少,就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讀者感知質量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少之又少。王磊認為我國學術期刊具有公益性和組織非獨立性的特殊屬性,提出結合定性、定量的方法制定期刊評價體系[7];溫澤宇提出加減分法與定性、定量方法相結合,以編校質量等作為減分定量指標,影響因子和基金論文比等作為加分定量指標,社會聲譽和國際影響力作為加分定性指標[8];藍華通過對科技期刊生產過程進行研究,將科技期刊質量細分為稿源質量、審稿質量、編輯質量、出版質量4部分[9];周金娉通過對編輯部專家和計量學專家問卷調查結果進行MATLAB和SPSS分析,驗證了科技期刊質量評價體系的可行性,認為動態(tài)學術影響力的評價標準是促進科技期刊發(fā)展的關鍵[10];趙躍峰認為傳統(tǒng)科技期刊質量從構成內容來看包括政治質量、學術質量、編輯出版質量、服務質量、綜合質量5方面[11];孫媛媛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性對反映傳統(tǒng)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具有明顯作用[12];侯修洲、任勝利等通過對154位院士、編委和資深審稿人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我國科研人員對科技期刊質量滿意度不高,以影響因子主導的科技期刊質量評價方式是制約科技期刊發(fā)展的主要因素[13]。綜上可見,不同學者提出的影響因素含義實質相同,大部分學者都考慮到了學術質量和出版質量,其中學術質量包括創(chuàng)新性、權威性、連續(xù)性、影響因子、基金論文比、網絡被引頻次、報道時差等方面;出版質量包括編校差錯率、期刊格式、編輯規(guī)范、執(zhí)行出版政策、版式設計、排版規(guī)范等方面。王姣提出的網絡出版電子期刊(Electronic Periodicals Published in the Net-work, EPPN)的質量影響因素模型分別從論文內容、學術評價、期刊自身質量、網站性能4個維度對網絡出版電子期刊質量進行評價[14]。
根據(jù)已有研究成果,基于對20位高校教師、科研人員、網絡科技期刊出版從業(yè)人員、傳統(tǒng)科技期刊出版從業(yè)人員的深度訪談,針對新時代網絡出版的特點,本研究對科技期刊質量影響因素進行以下調整和完善:(1)忽略連續(xù)性等不適用本研究的影響因素。由于科技期刊本身就是連續(xù)性出版物,以其作為影響因素意義不大,故不予考慮;忽略報道時差、執(zhí)行出版政策等難以被讀者感知的影響因素。(2)添加新的、具有網絡化特性的影響因素。根據(jù)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的傳播特征,本文擬提出不同于傳統(tǒng)科技期刊的一些新的影響因素。本文擬提出,將界面設計、穩(wěn)定性、安全性、檢索性、網頁鏈接準確、網頁鏈接速度、版權保護、搜索指數(shù)、網絡述及、訪問量、下載量、鏈接流行度12個因素納入到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感知影響因素中。所以,本研究在現(xiàn)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實證訪談的結果,將從學術質量、出版質量、網絡傳播度、網站性能4個維度構建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影響因素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感知影響因素關系模型
(1)學術質量包括創(chuàng)新性、權威性、影響因子、基金論文比、網絡被引頻次。學術質量是科技期刊質量的核心,它代表著科技期刊學術影響的廣度和深度。影響因子、網絡被引頻次可以作為客觀反映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廣度的影響因素,而創(chuàng)新性、權威性和基金論文比可以作為讀者判斷科技期刊學術影響深度的主要因素。
(2)出版質量包括編校差錯率、期刊格式、編輯規(guī)范、版式設計、排版規(guī)范等。出版質量體現(xiàn)科技期刊出版的規(guī)范性和質量標準,從客觀比率和讀者主觀判斷兩方面進行考察。
(3)網絡傳播度包括搜索指數(shù)、網絡述及、訪問量、下載量以及鏈接流行度。網絡傳播度中5個影響因素涉及讀者在網絡上搜索、瀏覽、點擊、下載以及轉載的一系列過程,可以全面地反映科技期刊的網絡傳播度。
(4)網站性能包括界面設計、穩(wěn)定性、安全性、檢索性、網頁鏈接準確度、網頁鏈接速度、版權保護。網站性能與讀者感知質量直接相關,網站作為科技期刊在網絡環(huán)境下傳播的載體,所涉及的界面設計、檢索能力、網頁準確性以及傳輸速度等都會影響讀者感知的服務質量水平。
2.研究假設
讀者獲取科技期刊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學術研究,因此,科技期刊內容信息質量是最主要的部分。而學術質量作為科技期刊質量的核心,代表科技期刊的層次、學術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讀者對科技期刊質量感知的判斷。它主要反映的是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的權威性、創(chuàng)新性以及科技期刊某一時期內的學術影響力。為此,提出如下假設:
H1:學術質量與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感知存在正相關關系。
除學術質量之外,出版質量對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出版工作貫穿于科技期刊傳播的整個過程,反映科技期刊的規(guī)范性,直接影響讀者閱讀科技期刊過程的質量感知,從編校差錯率、編輯規(guī)范和期刊格式3方面考察編輯質量[15];隨著科技期刊不斷追求精致化,期刊不僅應具有科學美還要具有形式美,版面精致、排版規(guī)范更能激發(fā)讀者的閱讀欲望,故而從版式設計和排版規(guī)范兩方面考察排版質量[16]。為此,提出如下假設:
H2:出版質量與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感知存在正相關關系。
隨著互聯(lián)網的迅速發(fā)展,人們的閱讀方式和信息獲取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被動接受信息到主動使用網絡搜索信息[17]。在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傳播越廣,知名度越高,讀者就越容易全面地感知科技期刊的質量信息。這不僅反映期刊的被關注程度,也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期刊質量水平。為此,提出如下假設:
H3:網絡傳播度與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感知存在正相關關系。
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傳播的主要載體是其依附的網站,網站性能是否優(yōu)越直接影響科技期刊的傳播度,進而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科技期刊的網絡傳播影響力。運行穩(wěn)定、界面設計美觀、分類合理、反應速度快的網站必然更加吸引讀者的注意,從而影響讀者在網絡環(huán)境下對科技期刊質量的感知。為此,提出如下假設:
H4:網站性能與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感知存在正相關關系。
1.問卷設計
本研究通過調查問卷對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讀者感知質量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參考了張千楚對網絡出版電子期刊質量影響因素研究中成熟的量表[18],結合訪談結果以及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的傳播特點,對調查問卷中的題目進行了修改,得到最終量表。
調查問卷均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法計量,讀者感知質量方面共計5個題項,如“對該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滿意程度”“該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的質量是否滿足了讀者的需求”“會向其他人推薦瀏覽/閱讀/關注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以及“會繼續(xù)瀏覽/閱讀/關注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對該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的整體質量滿意程度”等,得分越高表示讀者感知的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越好。學術質量方面共計5個題項,如“您最經常使用的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較高”等,得分越高表示讀者感知的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學術質量越高;出版質量方面共計5個題項,如“您最經常使用的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編校差錯率較低”等,得分越高表示讀者感知的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出版質量越高;網絡傳播度方面共計5個題項,如“您最經常使用的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及其相關信息在學術網站(如中國知網、谷歌學術等)被檢索/搜索次數(shù)較多”等,得分越高表示讀者感知的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網絡傳播度越高;網站性能方面共計7個題項,如“您最經常使用的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所依托網站界面美觀”等,得分越高表示讀者感知的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網站性能越好。
2.數(shù)據(jù)收集
為保證問卷中感知質量影響因素設計的合理性,在3所大學進行了小范圍的預調查,共發(fā)放103份問卷,刪除7份問卷答案呈現(xiàn)明顯規(guī)律的無效問卷,根據(jù)預調查結果對調查問卷進行調整,然后進行大規(guī)模調查。采用線上、線下兩種問卷方式,調查對象主要包括在校研究生、高校教師、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網絡科技期刊出版從業(yè)人員以及傳統(tǒng)科技期刊出版從業(yè)人員等。職業(yè)分布為高校教師占20.1%,科研人員占10.9%,工程技術人員占9.6%,網絡及傳統(tǒng)科技期刊出版從業(yè)人員占21.5%。為確保調查樣本的來源可靠,主要將調查集中在學歷為本科及以上的群體,本科生占17.6%,碩士生占25.2%,博士生及以上占57.1%。共發(fā)放問卷500份,回收215份,其中有效調查問卷210份,有效率達到97.6%。應用SPSS19.0軟件對210份有效問卷進行實證分析。
1.信度分析
對調查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信度分析,以此衡量問卷質量的高低,反映量表的一致性與穩(wěn)定性,一般選取Cronbach’α值進行測量。其中,“學術質量”的α系數(shù)值為0.901,“出版質量”的α系數(shù)值為0.954,“網絡傳播度”的α系數(shù)值為0.893,“網站性能”的α系數(shù)值為0.904,“感知質量”的α系數(shù)值為0.893。可以看出,所有α系數(shù)都大于0.8。一般來說,α系數(shù)值介于0.80至0.90之間,說明5個因子的數(shù)據(jù)可靠性很高,量表的內部一致性與穩(wěn)定性很高,問卷具有較高可信度,能夠滿足后續(xù)的研究需求。
2.效度分析
對調查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效度分析,反映量表的準確性與有用性,以及量表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選取KMO、Bartlett’s檢驗等指標進行測量。結果表示,KMO值等于0.768,表明達到適中程度并接近良好指標,即“讀者對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感知質量影響因素問卷(以下簡稱“影響因素問卷”)”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球形檢驗的近似卡方分布為6 753.520,自由度為351,顯著性概率值p=0.000<0.05,達到顯著水平,表示“影響因素問卷”的27個題項有共同因素存在,適合進行因子分析,量表的準確性與有用性較為優(yōu)質,能夠準確反映研究問題實質。
3.因子分析
根據(jù)信度、效度檢驗結果,對調查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主成分分析,判定因子數(shù)量,根據(jù)Kaiser標準提取因子數(shù)量是因子特征值大于1的數(shù)量。
表1 特征值和解釋的方差部分
注: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由表1可知,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5個,方差的百分比表示每個因子解釋所占原始變量的多少比例,5個因子共解釋了原始變量的75.345%,大于60%,表示萃取的5個因子構建效度較好,5個公因子代表了原始數(shù)據(jù)的絕大部分信息,具有較好的解釋力。
接下來,需要判斷哪些題項可以較好地反映這5個公因子,即5個公因子包括哪幾個題項。
為使結果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對所有因子運用最大方差法進行正交旋轉,經過7次迭代后收斂,旋轉后結果顯示,因子1包含A1、A2、A3、A4、A5,因子2包含B1、B2、B3、B4、B5,因子3包含C1、C2、C3、C4、C5,因子4包含D1、D2、D3、D4、D5、D6、D7,因子5包含E1、E2、E3、E4、E5,5個因子構成與原編制的構成及題項相符合,說明問卷設計合理,結構效度較好。根據(jù)各因子包含的題項變量特征,因子1為“學術質量”,因子2為“出版質量”,因子3為“網絡傳播度”,因子4為“網站性能”,因子5為“感知質量”,驗證了歸納的影響因素能有效地反映因子的屬性。
表2 旋轉成份矩陣a
注: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轉法:具有Kaiser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a旋轉在7次迭代后收斂。
4.回歸分析
運用SPSS19.0軟件對調查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回歸分析。選擇常用的容差、方差膨脹因子(VIF)、標準系數(shù)(β)、非標準系數(shù)(B)、決定系數(shù)(R2)、調整決定系數(shù)(調整R2)、F檢驗7個指標進行分析。
表3 置信區(qū)間和共線性統(tǒng)計量
注:因變量: 感知質量。
通過回歸分析得到置信區(qū)間和共線性統(tǒng)計量,檢驗回歸系數(shù)和常數(shù)估值的準確性以及自變量間是否存在線性重合。表3顯示了4個回歸系數(shù)及常數(shù)的置信區(qū)間(B的 95.0% 置信區(qū)間),可以看出,4個回歸系數(shù)及常數(shù)的置信區(qū)間都明顯小于1.0,因此他們的估計是較為準確的。容忍度值(容差欄數(shù)值)與VIF值互為倒數(shù),若容忍度值高于0.0001的臨界值,VIF低于10的臨界值,則自變量可以記入方程,表示進入回歸模型的自變量間沒有線性重合的問題,即不存在多元共線性問題。表3中容忍度值介于0.345至0.530之間,VIF值均小于10,則該回歸模型不存在線性重合問題,選擇回歸分析方法為逐步回歸分析法。
表4 逐步回歸分析模型匯總
注:因變量:感知質量。
表4為根據(jù)逐步回歸分析SPSS輸出的模型匯總。各自變量對因變量的預測力的大小由高到低逐一進入回歸模型中,將回歸系數(shù)沒有達到顯著水平(p<0.05)的自變量排除于回歸模型之外,因而進入回歸模型的各自變量的回歸系數(shù)均已達到顯著水平,回歸模型整體檢驗的結果也達到顯著水平。
從表4可知估計的標準化回歸函數(shù)為:
PQ=0.280×NCD+0.278×AQ+0.261×PUQ+0.169×WQ
(1)
其中,PQ表示感知質量,NCD表示網絡傳播度,AQ表示學術質量,PUQ表示出版質量,WQ表示網站性能。
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又稱β值,可消除由于回歸系數(shù)的變量單位不同無法作為衡量變量重要性的統(tǒng)一標準問題,而β值可直接作為重要性的衡量標準。由表4標準化系數(shù)可知,4個預測變量的β值均顯示為正數(shù),證明學術質量、出版質量、網絡傳播度、網站性能對“感知質量”的影響均為正向。即學術質量、出版質量、網絡傳播度、網站性能越高,讀者的感知質量越好。因此,假設H1、H2、H3、H4均成立。
根據(jù)表4可知,學術質量對讀者感知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β=0.278)存在正向影響,支持假設H1。這說明促進科技期刊學術質量會提升讀者對其質量的感知程度。這是因為,讀者在感知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過程中,學術質量作為科技期刊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其能夠更為客觀、有效地反映科技期刊的質量,其對讀者感知科技期刊質量的重要程度僅次于網絡傳播度,表明學術質量不僅是傳統(tǒng)科技期刊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
出版質量對讀者感知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β=0.261)存在正向影響,支持假設H2。這說明促進科技期刊出版質量能夠提升讀者對其質量的感知程度。這是因為,出版質量能夠直接反映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編輯排版規(guī)范性和嚴謹性,使讀者能夠更為直觀的感知科技期刊質量,為讀者感知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提供依據(jù)。
網絡傳播度對讀者感知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β=0.280)存在正向影響,支持假設H3。這說明促進科技期刊網絡傳播度會提升讀者對其質量的感知程度。這是因為,隨著科技期刊網絡化的發(fā)展,科技期刊在網絡中的信息傳播面越廣,讀者就能更全面、更方便地獲取科技期刊的學術信息,進而更容易感知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的影響力。隨著互聯(lián)網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普及,網絡傳播度對于讀者感知科技期刊質量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網站性能對讀者感知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β=0.169)存在正向影響,支持假設H4。這說明提升科技期刊網站性能會提高讀者對其質量的感知程度。這是因為,科技期刊網絡化發(fā)展迅速,越來越多的科技期刊依托網站被讀者瀏覽或下載,網站性能將影響讀者搜索、瀏覽、下載文章過程中的服務感受,進而影響讀者對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的質量感受。
如表4可知估計的非標準化回歸函數(shù)為:
PQ=0.316+0.278×NCD+0.261×AQ+0.202×PUQ+0.156×WQ
(2)
非標準化的回歸系數(shù)表示自變量學術質量、出版質量、網絡傳播度和網站性能對因變量讀者感知質量預測影響程度,與標準系數(shù)反映的自變量對因變量重要性程度相吻合,4個自變量對因變量的重要性程度依次為網絡傳播度、學術質量、出版質量、網站性能。
5.檢驗回歸函數(shù)
估計出回歸函數(shù)后,需要檢驗作為反映現(xiàn)實的回歸函數(shù)模型是否適用?;貧w分析中決定系數(shù)(R2)和調整決定系數(shù)(調整R2)用于檢驗回歸系數(shù)與實際數(shù)據(jù)的擬合度。如表5所示,模型1中4個自變量與因變量“感知質量”的決定系數(shù)(R2)是0.686,因而4個自變量共同有效解釋“感知質量”的68.6%。根據(jù)每個變量預測力的大小可以總結出,對“感知質量”預測力最強的自變量為“網絡傳播度”,其解釋量為56.4%;其次是“學術質量”,其解釋量為6.1%;“出版質量”的解釋量為4.6%;“網站性能”的解釋量為1.5%。在不同問題中,并沒有一個恒定標準可以判斷決定系數(shù)大于多少數(shù)值是理想的。以上決定系數(shù)在本課題研究中,是可接受的比例。由于回歸自變量個數(shù)會影響決定系數(shù),回歸自變量的增加,使可解釋部分也隨之增加,引入調整決定系數(shù),當調整決定系數(shù)與決定系數(shù)相比較小時,不應再加入其他自變量。表5所示,調整R2 表5 模型匯總b 注:a. 預測變量: (常量)、網絡傳播度、學術質量、出版質量、網站質量;b. 因變量:感知質量。 以感知質量為因變量,網絡傳播度、學術質量、出版質量、網站性能為自變量進行方差分析,得出F檢驗,表6中給出模型標準差(平方和)、自由度(df)以及它們的商方差(均方),可計算出實際F值的公式形式如下: 其中,R2、J、(K-J-1)分別表示決定系數(shù)、回歸df和殘值df。將實際F值與F分布表中的理論F值相比較,以檢驗假設。為省去查表的步驟,在SPSS中,通過顯著水平(p<0.05)進行檢驗,表6顯示在0.05顯著性水平下p=0.000,說明網絡傳播度、學術質量、出版質量、網站性能對感知質量均有顯著影響,因此,假設H1至假設H4得以檢驗成立。 表6 方差分析b 注:a. 預測變量: (常量)、網絡傳播度、學術質量、出版質量、網站質量;b. 因變量:感知質量。 1.研究結論 本研究從讀者感知質量的角度對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由回歸方程可以得出學術質量、出版質量、網絡傳播度、網站性能是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感知的影響因素,其中,期刊自身的學術質量和出版質量對讀者感知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產生正向影響。除此之外,由網絡傳播特征產生的網絡傳播度和網站性能也會對讀者感知期刊的質量產生正向影響。從回歸方程中還可以看出自變量與因變量的關系強度大?。鹤x者對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感知質量影響因素最為明顯的是網絡傳播度,其次是學術質量和出版質量,最后是網站性能。 2.政策建議 首先,提高網絡傳播度。根據(jù)本文的研究結論,網絡傳播度對讀者感知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提高科技期刊的網絡傳播度,加強網絡環(huán)境下的網絡傳播影響力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注重學術質量和出版質量。在4個影響因素中學術質量和出版質量仍然占據(jù)重要的位置,學術質量代表科技期刊的核心影響力,出版質量代表科技期刊外在規(guī)范,這兩個影響因素是科技期刊內在質量和外在質量的綜合體現(xiàn)。因此,提升科技期刊學術影響的深度和廣度、加強科技期刊的規(guī)范性和嚴謹性對讀者感知科技期刊質量尤為重要。 最后,加強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所依附的網站性能的建設。作為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傳播的載體,網站性能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讀者對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質量的判斷。因此,加強網站建設,提高網站穩(wěn)定性,使其便于檢索,加速網頁鏈接,有助于提高讀者對期刊的感知質量。 [1] 張崇,呂本富,彭賡, 等. 網絡搜索數(shù)據(jù)與CPI的相關性研究[J]. 管理科學學報,2012,15(7):50-59. [2] MONOPOLI M,NICHOLAS D,GEORGIOU P,etal. A user-oriented evaluation of digital libraries:case study the“electronic journals”service of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of the University of Patras,G-reece[J]. Aslib Proceedings,2002,54(2):103-117. [3] 武海東. 用結構方程模型構建圖書館讀者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J]. 情報科學,2011,(2):227-230. [4] AKER A D,JOACHIMSTHALER E. Brand Leader-ship:Building Assets in an Information Economy[M]. McGraw-Hill:Free Press,2009. [5] JAVA A,SONG X,F(xiàn)ININ T,etal. Why We Twitter:Understanding Microblogging Usage and Communities[M]. New York:ACM,2007:56-65. [6] 姚磊. 微博營銷對品牌感知質量的影響研究[D]. 濟南:山東大學,2014. [7] 王磊,趙文義,孫守增,等. 基于我國學術期刊屬性的學術期刊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 科技與出版,2012,(3):78-81. [8] 溫澤宇,關毅,厲艷飛,等. 學術期刊質量評價體系分析[J]. 科技與管理,2015,17(4):47-51. [9] 藍華,劉微微,于渤. 基于影響要素的科技學術期刊質量模糊綜合評價[J]. 中國軟科學,2009,(1):144-150. [10] 周金娉. 我國網絡發(fā)表科技論文的學術影響力評價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2010. [11] 趙躍峰. 學術期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建立[A]. 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第七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C]. 云南: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出版,2010. [12] 孫媛媛. 科技期刊質量影響因素及改進策略[D]. 天津:天津大學,2012. [13] 侯修洲,任勝利,劉培一. 我國科技期刊現(xiàn)狀及發(fā)展舉措問卷調查[J]. 編輯學報,2012,24(1):57-59. [14] 王姣,張千楚. 網絡出版電子期刊質量影響因素實證分析與對策研究[J]. 情報科學,2015,33(3):135-140. [15] 任晶鈺. 編輯綜合素質對科技期刊質量的影響[J]. 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5,18(12):239-240. [16] 宮福滿. 高校學報要以整體質量求發(fā)展[J]. 編輯學報,1999,11(4):235-236. [17] 杜秀杰,趙大良,蔣汀華,等. 高校學報與專業(yè)期刊網絡傳播效果的比較[J]. 編輯學報,2012,24(2):162-164. [18] 張千楚. 網絡出版的電子期刊質量影響因素及其實證研究[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The Influence Factors for the Readership’s Quality Perception of Sci-tech Journals Online LV Zhijun, ZU Hongyue (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 This paper did a surve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aculties, academics and online publication profession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adership’s quality perception, proposed a model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including academic quality, publishing quality, online transmission and website performance, and did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he four factors on the reader’s quality perception of sci-tech journals onli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ur factors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reader’s quality perception of sci-tech journals online , among which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transmission is the strongest. sci-tech journals; quality perception; influence factors; empirical research 10.19525/j.issn1008-407x.2017.03.021 2017-03-27; 2017-05-22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高校學術期刊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14YJA63003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業(yè)務流程再造的科技期刊數(shù)字化出版模式研究”(71473030) 呂志軍(1968-),男,遼寧大連人,編審,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企業(yè)管理、文化產業(yè)管理研究,E-mail:dllg@dlut.edu.cn;祖宏悅(1990-),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文化產業(yè)項目管理。 G124 A 1008-407X(2017)03-0136-07五、結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