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萬通
摘 要 廣場恐怖癥是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心理疾病,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和社會交往造成嚴重危害。此前的有關研究注重探討廣場恐怖癥的癥狀特點和治療手段,但缺乏對廣場恐怖癥概念的清晰界定和對其形成原因的綜合論述。并且,近年來針對廣場恐怖癥的治療手段也有了較大發(fā)展。本文從廣場恐怖癥的概念界定、癥狀表現、形成原因和治療方法等方面對廣場恐怖癥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 廣場恐怖癥 癥狀表現 形成原因 治療手段
中圖分類號:R39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7.077
Research of Agoraphobia
QIAO Wanto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 Agoraphobia is a higher incidence of mental illness, will cause serious harm to the patient's daily life, work and study and social interaction. Previous studies focused on the symptoms and treatment of agoraphobia, but lacked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agoraphobia and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f its causes. In recent years, the treatment of agoraphobia has also been greatly developed.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goraphobia from the concept of phobia, symptoms, the formation cause and the treatment approach.
Keywords agoraphobia; symptoms; formation cause; treatment approach
廣場恐怖癥(Agoraphobia)是成人常見的一種焦慮障礙,患者常表現出對在公共場所或開闊地帶停留時的恐慌癥狀。在全世界范圍內廣場恐怖癥的終身患病率約為6.7%,女性多于男性,且有年輕化的趨勢。由于廣場恐怖癥患者很難面對獨自出門在外的情況,且發(fā)病時伴有明顯的生理癥狀,因而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較大影響。
1廣場恐怖癥的界定
廣場恐怖癥于1871年首次提出,當時被描述為患者不能步行通過某些街道或廣場,即在這些地方行走會產生焦慮或恐懼。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Ⅳ)中,將廣場恐怖癥列為恐怖癥的一種,并且認為廣場恐怖的發(fā)生多與驚恐障礙有關,表示廣場恐怖癥不是一種可編碼的精神障礙,只需在某種所診斷的障礙中注明有廣場恐怖即可。根據有無廣場恐怖,DSM-Ⅳ將驚恐障礙一分為二,稱作驚恐障礙伴或不伴廣場恐怖,而只有無驚恐障礙史者方可被診斷為廣場恐怖癥。但在2013年出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Ⅴ)中,驚恐障礙與廣場恐怖不在關聯。因為認識到相當數量的廣場恐怖癥患者并不體驗驚恐的癥狀。因此在DSM-Ⅳ里被診斷為驚恐障礙伴或不伴廣場恐怖,以及廣場恐怖不伴有驚恐障礙歷史者,現在被放入兩個門類里:驚恐障礙與廣場恐怖,且分別有獨立的診斷標準。
國際疾病分類第10次修訂本(ICD-10)對廣場恐怖癥的描述為:一個相當明確的恐怖癥集群,害怕包括離開家,進入商店、人群或公共場所,獨自旅行在火車、公共汽車或飛機等情況。并表示抑郁、強迫癥狀和社交恐怖也通常作為輔助特征存在,且患者避免驚恐情況的出現是明顯的。廣場恐怖癥的確定要符合相關的診斷標準,綜合DSM-Ⅴ和ICD-10中對于廣場恐怖癥診斷標準的相關描述,這兩種標準都強調的廣場恐怖癥的基本特征是:①面對獨自在外,站在隊伍或人群中,在市場、停車場等公共場所,在火車、公交車或飛機等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情況時產生恐懼或焦慮;②害怕或避免引起驚恐發(fā)作的情況出現;③強迫癥狀和社交恐懼是其輔助特征。只有當患者符合恐怖癥的診斷標準,排除患其他類型恐怖障礙的可能,且同時符合以上所有診斷要點時,方可初步診斷其患有廣場恐怖癥。
2廣場恐怖癥的癥狀表現
根據DSM-Ⅴ和ICD-10中對廣場恐怖癥診斷標準的相關描述,可以得知廣場恐怖癥患者最突出的癥狀表現是對一系列情境產生的回避行為。由于廣場恐怖癥患者害怕在特定情境中出現驚恐發(fā)作,于是便刻意逃避出現在這些情境之中。但與此同時也會引發(fā)患者的焦慮,第一次出現時可能只是輕微焦慮,但此后焦慮的程度會逐漸增強,每次焦慮持續(xù)的時間通常在幾分鐘到幾小時不等。廣場恐怖癥在生理上的癥狀表現也較為明顯,Starcevic等人(1993)認為,心悸、呼吸急促、出汗、眩暈、震顫、面部潮紅是絕大多數廣場恐怖癥患者驚恐發(fā)作的特征,這些也被視為是驚恐發(fā)作的核心特征。此外,田志宏等人(2001)的研究表明惡心與腹部不適也經常作為廣場恐怖癥患者的癥狀表現。
3廣場恐怖癥的成因
廣場恐怖癥的發(fā)病與多種因素有關,但具體病因尚不明確,目前的研究表明其成因涉及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的因素。
3.1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影響廣場恐怖癥發(fā)病的重要方面,這其中包括遺傳因素和生物化學因素。Carey(1990)在做雙生子的調查研究之后,發(fā)現13對同卵雙生子中,有4對同時患有廣場恐怖癥;而在16對異卵雙生子中,其同病率為零,這表明廣場恐怖癥的發(fā)病可能與遺傳有關。Dykens(2003)的研究發(fā)現,患有Williams綜合癥(一種由于DNA錯位導致的非遺傳性疾?。┑娜嘶伎植腊Y的比例要明顯高于正常人群;方必基等人(2006)的報告中也提到廣場恐怖癥的發(fā)病與人體的5-HT系統以及NE功能失調有關。這都表明廣場恐怖癥的發(fā)病與個體的生物化學因素密切相關。endprint
3.2 心理因素
在心理因素方面,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理論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假設。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恐怖癥又被稱為是“焦慮性歇斯底里”,他認為這是由于兒童時期的戀母情結沖突導致的。到了成人階段,因為性本能的驅使,個體依然表現出較強的戀母或戀父色彩,于是個體便激起了一種害怕被閹割的恐懼或焦慮,從而導致恐怖癥的發(fā)生。行為主義的理論認為,廣場恐怖癥是由于某些情境與令人恐懼的刺激多次聯合出現,個體獲得了引起恐怖的特征,因而形成了條件反射,久而久之這些情境便成為了個體恐懼的對象。
3.3 社會因素
不良的社會環(huán)境,家庭和學校不當的教育方式等都有可能成為廣場恐怖癥的發(fā)病原因。Swanson(1986)的研究顯示恐怖癥與家庭結構、父母教養(yǎng)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兒童的出生次序等有密切關系。Swanson的研究也表明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程度的群體,其恐怖癥的發(fā)病率也存在差異。不但如此,甚至其恐懼的內容、恐懼的表現方式也有所不同。這說明恐怖癥的發(fā)生與社會文化的關系同樣極為密切。
此外,吳東輝等人(2006)的研究表明廣場恐怖癥患者較多使用反向形成、理想化、投射等不當的防御方式,推測其借助于使用過多的不成熟的防御機制來逃避本能的威脅,但也因此啟動了驚恐發(fā)作的過程。Hoffart等人(2016)的研究也顯示出了患者的災難性認知模式對廣場恐怖癥焦慮發(fā)作的驅動作用。
4廣場恐怖癥的治療
針對廣場恐怖癥的治療,目前較多采用的方法有三種,分別為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按患者的病情輕重可獨立或合并使用。
4.1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是指使用心理咨詢、支持療法或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療廣場恐怖癥。心理咨詢和支持療法主要是心理咨詢師通過運用心理咨詢的相關技術,鼓勵患者重新進入到其所害怕的場景當中,減輕患者面對特定情境時的焦慮程度,但對于某些廣場恐怖癥患者來說,這種方法的治療效果有限。精神分析療法從患者的潛意識入手,通過自由聯想等方式讓患者回憶其記憶中與其癥狀有關的創(chuàng)傷經驗,將此部分潛意識意識化,并通過現實原則予以糾正,從而使患者的病情得到緩解。由于精神分析療法需要耗費治療者大量的時間,患者通常會因為缺乏反復就診的耐心而焦急。基于以上原因,目前較少單獨使用心理治療的方法治療廣場恐怖癥。
4.2 藥物治療
使用藥物手段治療廣場恐怖癥已相當廣泛,Banerjee SP等人(2005)的研究也表明藥物療法對廣場恐怖癥具有不錯的療效。藥物治療主要是通過影響大腦中的化學成分而較少焦慮等癥狀的發(fā)生。其中,加拿大精神病學會出版的“驚恐障礙伴或不伴廣場恐懼癥”臨床診療指南(2008)中認為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是治療廣場恐怖癥的首選藥物。在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中,氟西丁、帕羅西丁和舍曲林具有顯著功效,且具有高安全性、低或無依賴性和耐受性的特點。藥物治療一般需持續(xù)8~12個月,一些患者需長期治療以保證獲得良好療效和預防復發(fā)。
4.3 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CBT)被認為是針對廣場恐怖癥最有效的心理治療手段,它的主要特點是通過改變患者對自己、他人或事件的看法和態(tài)度來改善患者的心理問題。當下,研究者對CBT療法進行了進一步的發(fā)展。Bouchard等人(2000)首創(chuàng)了采用遠程視頻技術對廣場恐怖癥患者進行CBT治療的方法,并稱之為視頻CBT療法。目前的研究已經表明,遠程視頻傳輸的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成為代替面對面治療的一種可行方式。之后,Vincelli和Bouchard等人(2003)將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 VR)整合進傳統的CBT治療策略當中,將之命名為經驗認知療法(Experience-Cognitive Therapy, ECT)。此方法作為對系統脫敏療法(一種誘導求治者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焦慮、恐懼的情境,并通過心理放松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焦慮或恐懼的方法)的創(chuàng)新,可使得廣場恐怖癥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水平降低,并且ECT在減少驚恐發(fā)作的效果方面也比CBT來得更快。可以推斷,在傳統的CBT療法中加入VR技術,將為廣場恐怖癥的治療提供一種新的、有前途的治療方向。但是,Pitti等人(2015)的研究表明雖然使用虛擬現實的新技術給廣場恐怖癥的治療帶來改善,治療的依賴性問題卻依然存在。
國內外的相關研究表明,廣場恐怖癥是一種起病于成年期的焦慮障礙,發(fā)病原因與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多重因素相關。目前,針對廣場恐怖癥有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等多種療法,并都取得了一定的發(fā)展。廣場恐怖癥這類心理問題的產生會給個人的工作學習和社交活動帶來嚴重損害,它不僅能導致個人主觀上的強烈痛苦,也會對社會生產帶來損失?,F代社會各種文化繁衍交融,個人競爭壓力激烈,食品安全、藥物濫用等問題令人擔憂,這些因素也對預防廣場恐怖癥的發(fā)生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廣場恐怖癥進行深入的系統研究,探索治療廣場恐怖癥的本土化手段,提高國民心理素質,促進國民健康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Starcevic V,Kellner R,Uhlenhuty E H. The Phenomenology of Panic Attacks in Panic Disorder with and without Agoraphobia[J].Compr Psychiatry.1993:34.
[2] 田志宏,張震,嚴善明.不同亞型驚恐障礙的臨床癥狀比較[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1.11(2).
[3] Carey Gregory. Genes,Fears, Phobias, and Phobic Disorders[J].Journal of Counseling&Development,1990.68(6).endprint
[4] Dykens Elisabeth M. Anxiety,Fears,and Phobias in Persons with Williams Syndrome[J].Developmental Ne,ropsychology,2003.23(1/2).
(下轉第187頁)
(上接第165頁)
[5] 方必基,鄒煥聰,童輝杰.生物心理社會因素與恐怖癥[J].河南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06.4.
[6] Swanson Guy E. Phobias and Related Symptoms: Some Social Sources[J]. Sociological Forum,1986.1(1).
[7] 吳東輝,胡赤怡,胡紀澤,余常紅,林雄標,翁茵茵,周云飛.有無廣場恐懼的驚恐障礙患者防御方式研究[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6.16(4).
[8] Hoffart, Asle. Cognitive models for panic disorder with agoraphobia: A study of disaggregated within-person effects[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16.84(9).
[9] Banerjee SP, Bhandari RP, Rosenberg DR. Use of low-dose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for severe, refractory choking phobia in childhood[J]. Develop Behavior Pediatrics,2005.26.
[10] 馮威,吳文源.加拿大精神病學學會“驚恐障礙伴或不伴廣場恐懼癥”臨床診療指南[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8.35(4).
[11] Bouchard S, Payeur R, Rivard V, Allard M, Paquin B, Renaud P, Goyer L.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panic disorder with agoraphobia in video conference: preliminary results[J].Cyber Psychology Behavior,2000.3(6).
[12] Vincelli F,Anolli L,Bouchard S,Wiederhoid B K,Zurloni V,Riva G.Experiential cognitiv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anic disorder with agoraphobia:a controlled study[J].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3.6(3).
[13] Pitti CT, Pe ate W, de la Fuente J, Bethencourt JM, Roca-S€醤chez MJ, Acosta L, Villaverde ML,Gracia R. The combined use of 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in the treatment of agoraphobia[J].Actas Esp Psiquiatr. 2015.4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