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紅
摘 要: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是由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郭思樂教授全力倡導、推廣的一種素質(zhì)教育。生本教育最突出的特點是以生為本,不但高度尊重學生,而且充分相信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fā)出來。結合生本教育理念,做好學困生輔導,讓學困生也能有所得。
關鍵詞:生本教育;學困生
生本教育的課堂給學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在自主、動手、合作、探究、交往的氛圍中去獲取知識,為他們的潛能的發(fā)揮和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生本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為主,以學生的自身感悟為主,教師只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組織者、調(diào)控者、參與者,教師能不講的盡量不講、能少講的盡量少講,只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必要的點撥,生本教育達到的最終目標:學而不教。所以“一切依靠學生”顯得尤為突出。
在生本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由于遵循著“一切依靠學生”的原則,所以我在進行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后,在自己任教的班級中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優(yōu)生越來越優(yōu),這的確是令人興奮不已,但也出現(xiàn)了讓我焦慮不安的情況,差生的隊伍竟然越來越大。
一、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引起了我的思考,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分析,學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困生學習習慣較差。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fā)現(xiàn),這個班級的學生在學習習慣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學習較好的同學在課堂上能夠勤動腦,勤動手,課后也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學困生則不然,課堂行為懶散,注意力不能集中,這跟他們上課習慣有很大的關系。
2.“低入”做得還不夠“低”。
生本教育理念對課堂教學要求貫徹“下要保底,上不封 頂”的原則。要保底,那就必須“低入”,對教學的要求不能過高,門檻不能設得太高,尤其應充分考慮到后進學生的接受能力,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有信心去學習、自覺的去學習,消除學習中遇到困難時的心理障礙,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愉悅感。而我在生本教育教學實踐的初期階段中,由于考慮欠缺沒有更多地關注后進生的第一層次知識基礎和他們的學習能力,所以導致這些學生在學習中信心不足,學習熱情低落,抹殺了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自然越來越跟不上,逐步走“下坡路”進入了后進生的行列。
3.忽視了后進生在小組中的地位。
生本教育的課堂中“討論”是常規(guī),學習的過程主要是以學生的討論為主,學習中的諸多問題是讓學生在討論、合作、探究中解決,學習的討論是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完成的。在討論中,我發(fā)現(xiàn),那些優(yōu)生和中等生都顯得非常活躍和積極,而后進生更多的時候是以一個聽眾、旁觀者的身份參與課堂教學,他們很少有機會發(fā)表個人見解,甚至不發(fā)表任何意見,以致于連其他同學討論到哪兒都不知道,拿著課本亂翻一通。久而久之,他們也習慣做配角、當聽眾,甚至今天自己不發(fā)言反而感到慶幸。感覺“熱鬧的課堂”與自己無關。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教師沒有更多地關注他們,重視他們在學習小組中的地位,教師本人只是關注其他學生的熱烈的討論,而其他小組成員也如老師那般,只注重了自己的發(fā)言,而忽視了身邊的、同組的后進生。在小組中被人這樣忽視,久而久之哪有學習的積極性呢?
二、轉(zhuǎn)化學困生的策略
教學中既然差生的隊伍擴大了,那就應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使后進生不再差下去,應該努力追趕,縮小與其他同學的距離。在解決學困生的問題上,我主要采取了下列的教學對策:
1.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困生的轉(zhuǎn)化應該從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選好能夠起到模范示范作用的小組長,結成一對一的“組中對子”。另外教師在在課后要指導組長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小組,如何關注組中的每一個人。教師在課堂上也要走到學生中間去,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尤其是學困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2.“低入”工作一定要保底。
比如每上一節(jié)新課,給學生布置的前置性作業(yè)時,要考慮到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探究能力,分層次布置作業(yè),尤其是學困生的作業(yè),他們認為這幾件事情自己能做到,盡管他們與其他同學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因為老師提出的要求滿足了他們的意愿,他們便愿意去做,逐漸地對學習有了興趣與信心,他們就會逐步地從差生的隊伍中走出來,縮短與他人的距離。
3.關注后進生在學習中的參與度。
教師在學生學習小組討論時,要時常走到后進生的身旁,多鼓勵他們在小組中勇敢發(fā)言,甚至有時給有些小組硬性任務,一定要多安排后進的同學多發(fā)言。這樣做,就是想讓其他組員擔當起幫助后進生積極參與學習的責任。在共同的全班性的學習交流中,我則更關注后進生的參與度,如果哪個小組中的后進生發(fā)言了,回答對的我會對其進行表揚,即使回答錯了,我也會給其一個鼓勵的眼神。逐漸地后進的學生膽大了,開始發(fā)言了,由說一句話到說幾句話,他們在一點點在發(fā)生著變化。
另外,評價是小組合作學習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小組合作評價突破了傳統(tǒng)學科教學中對學習單一的“作業(yè)評價”、“考試評價”模式。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反映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情況,而且要反映學生思考,解決問題和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不僅要反映學習的結果,而且要反映學習過程。評價的標準應多維、評價方法應多樣、評價主體應多元,尤其突出對學生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的評價。教學策略的改變,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所以我所教班學困生隊伍擴大的情況通過一段時間的改變得到了扭轉(zhuǎn),他們學習的態(tài)度有所改變,課堂上能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能主動找老師和同學幫助自己解決學習上的困難,盡自己的努力提高學習成績。我在生本教育教學的實踐中,真切地體會到,只要教師切實做到“低入”和“以學定教”、保證后進學生的學習時間,關注學困生的學習參與程度,那么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會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他們內(nèi)在的學習潛能得以發(fā)揮,相信他們很快就會從學困生的隊伍中走出來,跟上其他同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