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偉
【關鍵詞】漢代;席鎮(zhèn);鹿;貝;鑲嵌
【摘 要】嵌貝鹿形席鎮(zhèn)是漢代席鎮(zhèn)中一種特殊類型,由青銅鑄成鹿身,鹿背鑲嵌貝殼而成,精致典雅,集實用性和藝術性于一身。文章對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嵌貝鹿形席鎮(zhèn)的特征、流行年代等方面進行了梳理,分析了其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認為它反映了漢代人向往長壽富貴、功名利祿的心態(tài)。同時,文章也對嵌貝鹿形席鎮(zhèn)的使用情況和出現(xiàn)原因等作了初步討論。
席鎮(zhèn),是用來壓席子角的。漢代人的主要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席子被廣泛使用,為避免起身和落座時折卷席角,遂在其四隅置鎮(zhèn)[1]。根據(jù)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漢代出土的席鎮(zhèn)造型豐富多樣,大多為動物造型,常見的有虎、豹、羊、鹿、熊、龜、駱駝等,少數(shù)為人形鎮(zhèn)、博山形鎮(zhèn)等,一般一套4件,質(zhì)地主要有銅、鐵、石,少量金、銀等,常使用鎏金、錯金銀、鑲嵌等工藝[2]。在眾多席鎮(zhèn)中,嵌貝席鎮(zhèn)形制較為特殊,是以青銅鑄造,再鑲嵌貝殼而成,造型有鹿形、羊形、龜形等,尤其以鹿形最為常見。嵌貝鹿形席鎮(zhèn)在漢代墓葬的考古發(fā)掘中屢有出土,下文將對已發(fā)表資料進行初步梳理,并分析其文化內(nèi)涵。
一、嵌貝鹿形席鎮(zhèn)的考古發(fā)現(xiàn)
1957年,河南陜縣(今三門峽市陜州區(qū))后川第3003號墓出土4件。一為雄鹿,作蹲伏狀;另外三個為雌鹿,作側(cè)臥狀,皆轉(zhuǎn)首左視。四鹿頸部細長,臀寬而豐圓,短尾或曲卷,或曳后,四肢前躬后屈,背嵌褐色斑紋大貝殼。以3003∶49為例,長11.2厘米,高10.2厘米(圖一)。該墓為大型磚室墓,年代約為西漢中期[3]。
1975年,遼寧新金縣(今普蘭店市)花兒山漢墓M7出土4件。銅鑄鹿身,表面鎏金,背嵌虎斑貝殼,內(nèi)填細沙。貝殼上的斑紋已被腐蝕掉。為雌雄各兩件,均作屈臥狀。雄鹿頭部較寬,額有花紋,背上嵌銅角,繪紅彩。雌鹿頭部窄小,無角,背上只繪紅彩為耳,長11.4厘米,高6.2厘米(圖二)。該墓為大型積貝墓,夫妻合葬,年代為西漢晚期[4]。
1975年7月,山西右玉縣常門鋪西漢晚期墓葬M4出土4件。形制相同,大小一致。均置于棺前,擺放成方形。鹿作屈臥狀,二目涂染朱紅。頭、角、身軀為銅質(zhì)鎏金,背嵌一大型斑紋貝,內(nèi)以鉛填充。長10厘米,高5厘米,寬6.3厘米(圖三)。此墓為大型豎穴木槨墓,墓主人龍未央被認為是中級武職官員[5]。
1987年3月,山西襄汾縣吳興莊一座俗稱“將軍墓”的大型漢墓被盜,追繳回4件鹿鎮(zhèn)。形制、大小均一致。鹿似為幼鹿,體型稍小,鹿身銅鑄鎏金,背嵌虎斑貝(原文稱玳瑁,恐有誤)。長7.5厘米,高4.2厘米,寬5厘米(圖四)。該墓年代為西漢晚期,隨葬有精美雁魚燈、博山爐等,墓主人身份顯赫[6]。
1994年秋,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八拜西漢晚期墓葬M3出土2件。此墓曾被盜,原本應為4件。兩件形制相同。以M3∶17為例,臥鹿狀,昂首,圓眼,鹿角呈枝狀向后延伸,平底。腹部中空,包嵌一虎斑貝,斑紋已模糊不清。銅鹿表面鎏金,鹿眼、頸、角部繪有紅彩。長10.4厘米,高5厘米(圖五)。此墓規(guī)模較大,雖遭嚴重破壞,但征集回的隨葬品豐富[7]。
1996年6月,安徽巢湖市放王崗1號漢墓出土4件。因鹿背部呈盤狀內(nèi)凹,原報告稱“鹿盤”,通過與保存完整的鹿鎮(zhèn)比較,筆者認為定為鹿鎮(zhèn)較為合適。鹿身銅鑄,表面鎏金,4件形制、大小相同。臥鹿造型,鹿頭昂起,雙眼圓睜,兩耳豎起,背部中空略呈橢圓形淺盤狀,出土時還殘留有少許白色粉狀物,可能是貝殼腐朽的痕跡。四足屈伏,平底。外底部用雙線刻劃出粗獷的云氣紋(圖六)。其中FM1:294“盤口”長10.2厘米,寬6.5厘米,通高5.6厘米。該墓為大型豎穴木槨墓,年代約為西漢中期。墓主人呂柯被推測為西漢中期該地區(qū)的最高行政長官或富甲一方的大商賈[8]。
2010年3月,遼寧普蘭店市姜屯漢墓M41出土4件。形制、尺寸均一致。臥鹿狀,銅鹿表面鎏金。昂首,圓眼,雙耳下耷,四肢蜷臥,平底。背上鑲嵌有虎斑貝,貝殼內(nèi)填充有細沙,斑紋現(xiàn)已腐蝕剝離。通長11厘米,通寬5.9厘米,高5厘米(圖七)。該墓為大型積貝墓,年代為西漢晚期,墓主人身份地位較高[9]。
2015年,江西南昌市?;韬顒①R墓及其墓園的考古發(fā)掘中出土數(shù)件鹿鎮(zhèn)。鹿身銅鑄,表面鎏金。均為臥鹿造型,鹿首上揚,或長角或無角,背部中空(圖八)[10,11]。筆者推測與放王崗漢墓出土鹿鎮(zhèn)情形相似,背部可能原來鑲嵌有貝殼,或因保存環(huán)境不佳而腐朽。
除考古發(fā)掘出土外,嵌貝鹿形席鎮(zhèn)在博物館等文博機構也有收藏。如上海博物館收藏有一套4件鹿形席鎮(zhèn),三雄一雌。鹿身均為青銅鎏金,鹿背鑲嵌虎斑貝。鹿首昂起,四肢屈臥。貝殼內(nèi)灌滿鉛料(圖九)[12]。
綜上所述,漢代嵌貝鹿形席鎮(zhèn)的基本特點有:1.鹿身均為銅鑄鎏金,背嵌虎斑貝,內(nèi)填充鉛或細沙以增重。2.鹿多呈屈臥狀,昂首前視,鹿角或有或無。3.一套4件,形制、尺寸皆相近,長約10至11厘米,個別尺寸略小。4.大部分出土于西漢晚期墓葬,少數(shù)年代稍早至西漢中期,墓葬規(guī)模較大,等級較高,墓主人身份地位高貴。
二、嵌貝鹿形席鎮(zhèn)的文化內(nèi)涵
鹿在我國古代被賦予了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從秦代起,鹿始有帝位、政權的寓意,為漢代及以后各代所共識[13]。《史記·淮陰侯列傳》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迸狁椉庖龔堦淘唬骸耙月褂鞯畚灰??!?[14]又見于《漢書·蒯通傳》[15]?!爸鹇埂北扔鳡帄Z政權,諸如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等都是此意。鹿也是利祿的象征?!奥埂迸c“祿”諧音,漢鄭眾《婚物贊》曰:“鹿者祿也?!盵16]此外,鹿,尤其白鹿,還被視為神獸、仙獸,寓意祥瑞、長壽。漢樂府《長歌行》有“仙人騎白鹿,發(fā)短耳何長”[17]之語。仙人乘鹿是漢代重要的藝術形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畫像石、畫像磚上[18]。由此看來,把席鎮(zhèn)制作成鹿形,不僅反映了漢代人對鹿這種充滿靈性的動物的喜愛,也寄托了人們對功名利祿、長壽富貴的精神追求。endprint
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以貝殼作裝飾品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xiàn),夏、商、周時期普遍流行,通常作為人身配飾、車馬飾、棺飾等[19]。漢代亦盛行以貝飾物,《西京雜記》載:“武帝時……長安始盛飾鞍馬……皆以南海白蜃為珂” [20],說的是漢武帝時人們使用南海白蛤作馬身飾物之事。除用作裝飾外,貝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充當貨幣。貝幣興于夏,盛于商、周時期,衰于春秋、戰(zhàn)國之后[21]。秦代廢除貝幣,實行鑄錢,龜貝等主要作為器物裝飾或?qū)毑?。?jù)《漢書·食貨志》載:“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為名,上幣;銅錢質(zhì)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22]漢承秦制,亦行錢。西漢末年王莽曾嘗試推行貨幣“寶貨制”,其中貝貨有大貝、壯貝、幺貝等五品,“大貝四寸八分以上”[22],大小與虎斑貝相近。漢代人將色澤鮮艷、光彩奪目的虎斑貝鑲嵌在席鎮(zhèn)上,充分滿足了裝飾的外在需要。同時,虎斑貝的斑斕色彩似有象征鹿身斑點紋理之匠意,使鹿鎮(zhèn)整體造型和諧自然。另一方面,貝的使用也反映了漢代人對財富的向往之情。
三、余 論
嵌貝鹿形席鎮(zhèn)制作上采用鑄造、鎏金、鑲嵌等工藝,造型精美,是極為珍貴的實用器物。其主要流行于西漢中晚期,使用者身份、地位都比較高,屬于漢代上層社會。不僅如此,隨葬席鎮(zhèn)的數(shù)量與墓主人身份等級高低成正比。如在最近發(fā)掘的?;韬顒①R墓中共出土了64件各式各樣的席鎮(zhèn),除鹿形外,還有龜形、雁形、虎形、人物形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虎斑貝本屬“南?!敝?,之所以出現(xiàn)在內(nèi)陸,應當與漢代國家對嶺南地區(qū)的統(tǒng)治以及中原內(nèi)陸與南海周邊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有關。據(jù)《漢書·地理志》載:“粵地……處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23]通過貿(mào)易、貢納等方式,嶺南和南海地區(qū)盛產(chǎn)的玳瑁、珠璣等異物得以流入內(nèi)陸。隨著漢朝對嶺南地區(qū)控制的加強,尤其是漢武帝平定南越國之后,嶺南與中原內(nèi)陸的聯(lián)系也更加緊密。使用虎斑貝裝飾席鎮(zhèn)之風在西漢中晚期流行,應與這一歷史背景相關。
總之,嵌貝鹿形席鎮(zhèn)既是精美的實用器物,也是難得的藝術珍品,集實用性和藝術性于一身,展現(xiàn)了漢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漢代手工業(yè)的發(fā)達水平,既反映了漢代貴族的生活面貌,也蘊含了漢代人對長壽富貴、功名利祿的精神寄托。從宏觀層面而言,它也是漢帝國勢力達到嶺南,以及內(nèi)陸與南海周邊地區(qū)交流日益密切的實物見證。
[1]孫機.漢鎮(zhèn)藝術[J].文物,1983(6).
[2]曹棟洋.考古所見先秦兩漢的“鎮(zhèn)”[J].武漢文博,2010(3).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縣東周秦漢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4]旅順博物館,新金縣文化館.遼寧新金縣花兒山漢代貝墓第一次發(fā)掘[M]//文物編輯委員會.文物資料叢刊:第4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5]戴尊德,胡生.右玉縣常門鋪漢墓[J].文物季刊,1989(1).
[6]李學文.山西襄汾縣吳興莊漢墓出土銅器[J].考古,1989(11).
[7]魏堅.內(nèi)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8]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巢湖市文物管理所.巢湖漢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9]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普蘭店市博物館.遼寧普蘭店姜屯第41號漢墓發(fā)掘簡報[M]//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邊疆考古研究:第10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10]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市博物館,南昌市新建區(qū)博物館.南昌市西漢?;韬钅筟J].考古,2016(7).
[11]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館.五色炫曜:南昌漢代?;韬顕脊懦晒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12]馬今洪.說鎮(zhèn)[M]//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文博論叢:第一期.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13]呂勁松,楊琦.秦鹿小考[J].文博,2013(6).
[14]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2629 .
[15]班固.漢書:蒯通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2165 .
[16]鄭眾.婚物贊[M]//杜佑.通典.王文錦,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1650.
[17]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442 .
[18]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十八:畫像石、畫像磚[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19]吳旦敏.出土貝現(xiàn)象分析研究[M]//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九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
[20]葛洪.西京雜記[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79—81.
[21]黃啟善.試論貝幣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J].廣西金融研究,2004:增刊.
[22]班固.漢書: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1152.
[23]班固.漢書: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1669—16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