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婕昕++郭磊
【摘 要】批評話語分析和認知理論的結合使話語分析途徑得到擴展,揭示了話語中傳達的意識形態(tài)。認知隱喻研究為批評話語分析提供理論依據(jù)的同時,成為有效的意義識解策略。本文以《時代》雜志為語料范本,以認知理論為基礎,對該文進行批評性分析,以揭示話語中蘊含的意識形態(tài)。
【關鍵詞】批評話語分析;認知語言學;意識形態(tài)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3-0256-02
批評話語分析(CDA)是一種致力于語言、權利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關系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話語實踐被社會現(xiàn)實所塑就,并反作用于社會現(xiàn)實這一現(xiàn)象。雖然批評話語分析因其獨特的解讀備受關注,但是它的主觀性和系統(tǒng)性卻飽受爭議。功能語言學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為批評話語分析提供了可靠而系統(tǒng)的分析依據(jù)。而認知隱喻理論的發(fā)展更開闊了批評話語分析的前景。兩種理論之間的聯(lián)系主要表現(xiàn)在描述隱喻和話語的社會性之間的關系上。本文基于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對《時代》雜志美國媒體的新聞報道進行批評話語分析,呈現(xiàn)出語言和偏見之間的微妙關系。
一、批評語言學的認知路徑
在社會交際的新環(huán)境中,語言研究逐漸呈現(xiàn)出“語言轉向”和“話語轉向”的趨勢,語言和社會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社會學家通過語言解釋社會現(xiàn)象,語言學家以社會為背景研究語言。其中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就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符號。Halliday(2000)就指出語言是意義系統(tǒng),應從語言系統(tǒng)和實際使用中來體會其文化屬性。他認為對語言的研究應該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立場出發(fā),闡述語言在人類建構和維系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是說,要關注的不是語言符號本身,而是所實施的社會功能。以功能語言學作為主要研究手段的批評話語分析(CDA)的開創(chuàng)者們就看到語言使用者在選擇字、詞、語法等方面都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左右。也就是說,語言是意識形態(tài)驅使的社會行為(武建國,2015)。
雖然CDA開辟了語言學研究的新天地,但是CDA卻始終遭遇眾多批評。Blommaert (2005) 指出CDA存在語言學偏見,它過多借鑒系統(tǒng)功能學的觀點,過于關注語言的社會功能,忽略了人的認知功能。van Dijk(2001)也對CDA提出質疑,認為社會認知的缺失是CDA的主要理論缺陷之一。由此,CDA迫切需要與社會認知進行交叉借鑒,以取得更加長足的發(fā)展。
所幸Charteris-Black在2004年提出了一種隱喻分析方式:批評隱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為CDA提供了新的路徑。他(2004)認為隱喻不再是詞與詞之間的簡單轉移,而是思想之間的交流,即語境之間的互換,且應該把隱喻分析作為批評話語分析的首要組成部分。隨后,van Dijk于2008年出版著作《話語與語境:社會認知途徑》,將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視角引入CDA的研究當中,使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認知在CDA的研究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批評認知語言學這一新的交叉學科由此誕生。
二、批評隱喻分析
傳統(tǒng)上,隱喻和轉喻都是修辭格,屬于文學家和修辭學家的研究范疇,但Lakoff 和Johnson把語言就是隱喻的認識提到了新的層面,使隱喻研究從此擺脫了以文學和修辭為本的傳統(tǒng)理論束縛,將它納入認知學科領域。他們在1980年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成為隱喻進入主流語言學家視線的標志。所謂隱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域之間的映射關系,即從簡單概念向復雜概念的語言特征投射(劉宇紅,2011)。認知語言學家認為隱喻無處不在,其本質都是認知的。隱喻充當一種框定機制,在話語意識形態(tài)傳達和勸說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通過一個隱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產(chǎn)生出語言,從而影響話語接受者的思維。隱喻由兩個域構成:一個結構相對清晰的源域(source domain)和一個結構相對模糊的目標域(target domain)。隱喻就是將源域的圖示結構映射到目標域,讓讀者通過源域的結構來構建和理解目標域(孫嵐,2015)。因此,對話語進行隱喻分析可顯示說話者的政治動機,評估語篇對聽者的概念勸導作用。
在新聞報道《一代人之聲》(“Voice of a Generation”)中,《時代》雜志的作者通過報道,映射了政府和特區(qū)之間的關系,字里行間透露著作者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目的,企圖影響和左右信息接受者對該事件乃至兩地關系的理解和看法,例[1]所示:
[1]Already, many locals worry that Chinas communist rulers are eroding the freedoms—like an independent judiciary and an open press—that differentiate the city and the rest of China.
句中出現(xiàn)動詞“erode”來形容政府對香港的管轄。動詞erode的中文解釋是“侵蝕”,其核心含義是“破壞”。報道者通過簡單概念“erode”,讓讀者知道了對政府和地區(qū)之間的關系形成一種負面理解,產(chǎn)生香港是“弱者”,其價值觀被“侵害”的效果。由此強調了兩者間的力量和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這樣的不同在例[2]中也有所表現(xiàn):
[2]If Wong is wary of adulthood, his beloved home, Hong Kong, is also suspended in adolescence.
該句中出現(xiàn)了多重隱喻表述。報道中的主要人物王姓學生代表著香港,其所對應的概念域是目標域,而“adolescence”所對應的概念域是源域。句中同時出現(xiàn)了與單詞“adolescence”意義相反的單詞“adulthood”。從上下文中我們得知,中國政府是目標域,“成年人”是源域。通過這樣的隱喻,作者把中國政府比作成年人,使其區(qū)別于處于“青少年”時期的香港,從而對中國政府和香港做了明確的劃分,也就刻畫出一老一少相互對立的形象。這兩者的關系用單詞“suspend”連接,體現(xiàn)了年輕學生不想長大,香港叛逆這一概念。這樣的對比讓運動合理化,因為“青春永駐”是每個人的夢想,香港為保持“青春”采取了特立獨行的做法也就無可厚非了。endprint
在報道的后半部分,“老少之爭”通過隱喻被進一步渲染,處處能隱藏著兩者不融合的表述和偏見,如例[3]:
[3]Hong Kongs very public struggle now ranks as Chinas most consequential protest since the 1989 pro-democracy rallies were crushed at Tiananmen—and young Hong Kong residents have provided the crusade with both its population and its passion.
該句凸顯了新聞報道者對事件的偏袒,揭示了隱喻的本質及其在語言中的作用,讓話語成為傳播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句中對名詞的使用尤為激進,用“struggle”和“crusade”來表述該運動。將“拼搏”和“圣戰(zhàn)”兩詞作為源域映射到目標域“香港青少年”之上,不僅把源域的特點:被暴力鎮(zhèn)壓和為道義而戰(zhàn)這兩層意義映射到目標域中,凸顯出該事件某一方面的特質,簡化它的復雜性,引導和歪曲讀者對它的理解,同時還將報道者對源域的態(tài)度以及相應的情感因素投射到目標域上,從而激發(fā)讀者對香港青少年的同情和對中國政府的不滿,偏見由此而生。
三、結語
作為當今迅速發(fā)展的兩個流派,認知語言學和批評話語分析各有特色,也都有缺陷。兩者之間的結合具有很多的互補性。認知語言學為批評話語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論基礎,批評話語分析讓認知語言學關注到社會和意識形態(tài)。批評隱喻分析更將語言分析和認知理解與社會知識結合在一起,解釋說話人/作者在特定類型的語篇中選擇隱喻而非其他表達方式的意識形態(tài)動機(紀玉華&陳燕,2011)。通過對《一代人之聲》中的隱喻分析,我們可以在本應中立的新聞報道中發(fā)現(xiàn)西方話語生產(chǎn)者對香港人士的偏袒和對中國政府的負面情緒。因此,通過相應的認知識解,讀者應該對西方媒體的政治意圖有所防范,認清其試圖通過新聞報道推廣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目的,恪守一顆清醒而公正的愛國之心。
參考文獻:
[1]Blommaert,J.2005.Discourse:A Critical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Charteris-Black,J.2004.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NY:Palgrave Macmillan.
[3]Halliday,M.A.K.2000.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van Dijk,T. A.2001.Multidisipinary CDA: A plea for diversity[A].In Wodak,R.,Meyer M.(Eds.),Method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London:Sage,2001.
[5]紀玉華,陳 燕.批評話語分析的新方法:批評隱喻分析[A].丁建新,廖益清.批評語言學[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6]劉宇紅.隱喻的多視角研究[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
[7]武建國.批評性話語分析:爭議與討論[J].外語學刊,2015(2).
[8]孫嵐.概念隱喻的連貫性和系統(tǒng)性對英語教學的影響[J].外語學刊,2015(1).
作者簡介:
李婕昕,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郭 磊,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英美現(xiàn)代主義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