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安琪
鄭振鐸的《貓》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重點課文。創(chuàng)作于1925年,后來被收入作品集《家庭的故事》中。鄭振鐸認為“人們的最高精神的聯(lián)鎖,惟文學可以實現之”,①文學是可以表達情感的,情感溝通是可以構建全社會乃至全人類的橋梁。在《貓》一文中就是通過“我”的專制霸道,對貓的喜愛和酸辛、擔心和悵然、懷疑和憤怒,去觀照自己潛意識里并不具有平等、博愛、人道主義精神。三只貓和張媽反射的是“我”人性中的“惡”,而這種惡也是整個社會的“惡”?!敦垺氛沁@樣一篇深刻反省人性、批判人性、直視自我的散文。它堅守著“文學即是人學”的宗旨,為我們洞悉自己的心靈、進而改善自己的人性提供了示范。②
這篇文章敘述比較簡單,寫了三只貓。文章在寫三只貓時,一直有兩個人穿插其中的,那就是“我”和三妹,而且“我”和三妹對前兩只貓和第三只貓的態(tài)度也是不一致的。面對“花白的毛,很活潑”的第一只貓。三妹對這只貓的喜愛是可以直接通過文字感受到的,她經常在課后回家逗貓玩。而“我”對貓的喜愛是隱藏在字里行間的,雖然沒有直面描寫“我”對這只白貓的喜愛,但是通過文中“我坐在藤椅上看著他們,可以微笑著消耗過一二小時的光陰,那時太陽光暖暖的照著,心上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可以看出貓給“我”和三妹帶去的是一種愉悅和歡喜??墒秦堖€是死了,三妹很難過,“我”的心中也感到一縷的酸辛。
第二只黃色的小貓是三妹慫恿母親去虹口舅舅家抱回來的?!斑@只小貓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潑”它會爬樹,會抓肥大的老鼠,所以家人都特別喜歡它,甚至是向來不喜歡這只貓的張嬸也在貓丟失后連發(fā)出兩個可惜的感慨。其中關于三妹的描寫也耐人尋味的,三妹的一句“你這小貓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會亂跑呢!”為貓的丟失埋下伏筆,也點出了這只貓最后的命運。而“我”和貓之間其實是沒有建立親密關系的,文中寫道“一見我進門,便飛也似地跑進去了”由此可知,所以“我”所謂的對貓的喜愛有可能只是“我”對貓的感受,然而貓確未必是同樣喜歡“我”。然而貓還是被路過的人抱走了,三妹很不高興,而“我”感到悵然,因為它是被人抱走了,這個痛苦較前只貓之失強烈許多,痛之中還有憤怒,所以作者發(fā)出“自此,好久不養(yǎng)貓”的喟嘆。
第三只貓“毛色是花白,但是并不好看,又很瘦”,用詞色調開始變化,對這只貓的描寫都是負面的:缺乏生氣、懶惰、難看,“大家都不大喜歡它”。所以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于它也不加注意,沒有對于前幾只小貓那樣感興趣。大家都不喜歡這只貓,這只貓在家中可以說若有若無。這部分對三妹的描寫相對比較少,但確是不可或缺的,就是因為三妹的那聲“貓在這里了?!遍g接導致了這只貓的悲慘命運。貓意想不到的死了,“死在鄰家的屋脊上”。用木棒打在貓身上的痛最終成了刺在“我”我良心上的針,因為“我”的武斷和妄下斷言,自己和家人冤枉了這只不能為自己辯解的無辜的生命,然而“我”卻永遠失去了彌補的機會,“我”目睹了前兩只貓的不幸,又親手締造了第三只貓的不幸,為了不讓悲劇重演,在愧疚與痛苦中,“自此,我家永不養(yǎng)貓”。
“貓”是動物,“我”和三妹是“人”。可以這么說,當人和動物對立的時候永遠都要比人與人對立起來更能看到真實的“人性”,而且看得更真切。貓的結局其實就是一面人性反射的鏡子。但是在文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人物,那就是張媽。張媽和李媽都是“我”家的傭人,地位非常低下,就像第三只貓一樣不受喜歡。面對主人喜歡的第二只貓,張媽明顯表示出不太喜歡。但是對大家不喜歡的第三只貓,張媽卻給予了深深的同情。所以張媽會把這只貓拾進來,每天給這只貓喂飯。當妻子喜愛的鳥被咬死后,妻子將怒火撒向張媽:“張媽!你為什么不小心?”而張媽只能默默無言的去接受這些責難,她就如同這只被冤枉的貓一樣只能默默承受,不能為自己說任何辯解的話。這也是作者匠心獨具的地方,表面上寫貓的不幸,實則上又通過貓的遭遇反映當時社會對弱勢群體的忽略甚至是無形的迫害。
《貓》特意回避傳統(tǒng)的小說創(chuàng)作套路,僅敘述人和貓的故事,以貓的悲劇來展現人性的真實,從而觸發(fā)對人生哲理的思考,表達一個知識分子嚴于律己的思想感情,讓讀者在品讀作品后收獲真正的喜悟。
參考文獻:
[1]《文學旬刊宣言》(作者當為鄭振鐸),《文學旬刊》第1期,1921年5月10日。
[2]王興.動物弱小論還是人性批判論——也談鄭振鐸先生《貓》的主題思想[J].語文教學通訊.2016(02):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