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用不著遮遮掩掩,我一直是海明威的鐵粉,至今我的書房墻壁上和辦公室一角都掛有老海的大幅頭像,每次走進去,抬頭即可仰望他:一張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臉,一張被戰(zhàn)爭和愛情磨礪得有棱有角的傷感憂郁的臉。在我多年的小說操練中,“硬漢”老海對我的幫助最大,給予我的最多。記得當年在魯院高研班學(xué)習(xí)期間,我的枕邊雖然“汗牛充棟”,但真正讓我放不下來的,是一本古老的上譯版《海明威短篇小說選》,它已默默陪伴了我二十年。是的,正是這位不打折扣的大師兼泡妞高手,幾乎手把手教會了我如何寫短篇小說。
老海眾所周知的經(jīng)驗無非“冰山理論”,只寫八分之一,讓八分之七深埋水下,所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說大多精當而高妙,通過“殘忍”的裁剪技術(shù)只為讀者呈現(xiàn)片段甚至三言兩語,其他的,有待你自己探測、填補和說明。海明威理論影響了一大撥作家,卡佛就是最著名的一位,當然還得算上老馬爾克斯和新近的巴恩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橫行的黑色偵探小說就更不用提了,全是硬邦邦的爺們兒操著老海式的腔調(diào)說話。我想說的是,把情節(jié)、故事藏起來是海明式寫作的重要方法之一,這似乎好學(xué),但并非全部,海明威的寫作實際上還包括一個更加核心卻往往被我們忽略的問題:對殘酷的隱忍不發(fā)。這已經(jīng)不是寫作技巧的問題了,而是世界觀的問題。老海的木訥、內(nèi)向和冼練往往掩飾著內(nèi)心(或小說男主角)的天真以及對殘酷世界的刻意回避(“硬漢”只是無路可退的選擇);當殘酷無以復(fù)加,老海小說的男人只能迎接死亡,《世界之都》《乞力馬扎羅雪》《殺人者》《印第安人營地》《麥康伯的短暫幸福生活》等著名篇什無一不涉及這一核心問題。這也是我崇拜老海的終極原因:以最少的文字給了你最重的分量。少即是多,你還能要求什么呢?更不用說,他的短篇小說大多如此渾然天成,如此單純及至偉大。
說半天老海,顯然有拉虎皮做大旗的意思,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這個碎片化時代寫小說,我堅持認為怎么寫仍然比寫什么重要;世界如其所是,如何表達這種所“是”,仍然是橫亙在作家面前的巨大難題。很多人避重就輕,投其所好,拈輕怕重,一味強調(diào)說這個時代寫什么肯定比怎么寫更重要,但我固執(zhí)地以為,這是作家對小說藝術(shù)的一種偷懶,一種遁詞。寫什么固然重要,但如何用最好的方式接近和完成內(nèi)容,作家必須在怎么寫上下足苦功,所謂現(xiàn)實主義并不能狹隘地理解為順著時間之線往下捋的當代故事話本,如果忽略了我們的內(nèi)心現(xiàn)實,我們的掙扎焦慮,我們對時間和事物認知的模糊性與片段性,那我們的寫作永遠是不誠實的,至少是一種躺在現(xiàn)實主義襁褓中的自慰和懈怠。這方面,??思{、喬伊斯、貝克特等大師都是好榜樣,老海又何嘗不是?
呈現(xiàn)片段乃至碎片是可行的,老海小說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殺人者》中,兩個殺手的抵達以及兩名侍者的反應(yīng)只是碎片,只有當尼克跑去向那位瑞典佬通風(fēng)報信時,小說才亮出了它的冰山一角,但瑞典佬和殺手們的過節(jié)有待讀者自己去完成,隨便你怎么天馬行空,但老海留給你的關(guān)于殘忍世界的一切已經(jīng)足夠了,尤其是當瑞典佬冷漠地拒絕了尼克的好意,背身面向墻壁之后,你的焦慮,緊張被深深的存在的無望與沮喪全面攻陷。我們赫然發(fā)現(xiàn),老海沒寫出來的,的確比寫出來的多得多。最近,我還集中閱讀了莉迪亞?戴維斯的小說,這位后現(xiàn)代高手無疑將碎片化寫作當成了自己必要的形式兼內(nèi)容,她的小說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完整的人物,甚至連老海那種娓娓道來、有頭有尾的線索也沒有了。除了碎片,什么也沒有。碎片甚至是一兩句話,然而它們居然構(gòu)成了一部小說!
暫且不論莉迪亞·戴維斯的做法是否是一種借詩歌之名而行的挑釁,但有時候,針對碎片世界的反擊,與其還原整體,毋寧以碎片抵抗碎片;當大量的碎片被整合集結(jié),它們終于勾勒了人的存在的廣闊圖景;它們對孤獨的處理竟如此的荒誕,如此的驚心動魄又如此的詩意盎然。
不如,就這么寫小說吧。因此有了這篇《不如,我們離婚吧》。我在小說中的實驗也許還不夠徹底,不夠堅決,但我好歹想試一把,試著講述兩個不相關(guān)的片段,卻直指當事人內(nèi)心。其余的,關(guān)乎夫妻間的雞毛蒜皮,就有待讀者自己聯(lián)想了——諸位多的是此類經(jīng)驗,還用我廢話嗎?而小說家,不就應(yīng)當讓作品甩掉故事的包袱直擊內(nèi)心嗎?
必須感謝老海,這篇小說也是我再次拜謁他當年位于巴黎紅衣主教路25號寓所后寫出來的,完成于我們的首屆大益國際寫作營期間。我知道它有諸多問題,存在不少缺陷,但我寫了它,為老海寫了它,而且是在法國寫的。這感覺,想想吧,別提多美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