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shù)學課程,其基本出發(fā)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這就需要我們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遵循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識結(jié)構(gòu),在教學中放慢腳步,給學生多些等待的時間和空間思考,張弛有度,慢中求快,這種等待的“慢”將會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
關(guān)鍵詞:慢教育 思想方法 實際生活
在目前的教育形勢下,更多的人追求的是快中求快,課堂上的大容量、快節(jié)奏受追捧使“慢下來”已經(jīng)成為一種奢侈。到底什么樣的教育才能卓有成效,是快餐式的教學還是張張弛有度的“慢教學”?如果慢教育是我們需要的,那么什么樣的教育才能稱為慢教育呢?
我所理解的慢教育應該是有思路的有創(chuàng)意的,讓我們的教學設(shè)計教學過程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諧起來,這個過程是一個挖掘?qū)W生智慧思考的過程。在課堂活動中杜絕滿堂灌、大容量的課堂,慢教育解放的不僅僅是學生,更是老師,當我們放慢腳步,從題海中解放出來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也會收獲很多。譬如在學習三角形的邊角關(guān)系時,在給學生們做練習時,往往會忽視一些常見的方法。[1]
例如:三角形的周長為15cm,三邊均為整數(shù),問可以圍成三角形有幾種?這個問題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直接入手,要么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要么忽略不說,其實這個時候教師要學會放慢節(jié)奏,適時引導,在數(shù)學中的分類原則就是“不重復不遺漏”,我們分析問題的角度很重要,仔細分析這個問題,還是有章可循的。我們不妨從最長邊入手,最長邊的范圍是大于等于5小于7.5,因此,最長邊只可能是5或者6或者7三種情況了,這樣討論下去答案既全面又不會遺漏。在步步引導中,分類原則和做題方法都有了收獲,一節(jié)課一道題足矣。
數(shù)學是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最緊密的學科,在很多習題中都有所體現(xiàn),但是往往學數(shù)學的人又容易鉆牛角尖,善于將問題,知識點系統(tǒng)化,缺乏變通,往往不夠靈活,缺乏靈性。例如,我在講解:“一個三角形周長是11,三邊長均為整數(shù),圍成的三角形有幾種可能性?”這一道題的時候,就犯了經(jīng)驗主義錯誤;剛開始思考這題的時候,我在想用二分法,再利用三邊關(guān)系,分類討論,后來在講解的過程中就有學生的提出,其實只需要確定最短邊即可,11除以3,最短邊一定不超過3,那么最短邊開始分析,會簡單很多了,一共會有三種情況:最短邊為3,最短邊為2,最短邊為1,最終有四種情況:3,4,4;3,5,3;2,4,5;1,5,5。這個時候我沒有打斷和否定該學生的提法,而是停下來讓全班同學都研究這個問題,就有學生建議我們可以跳出常規(guī)思維來看問題,把這道題目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
木工師傅利用一個長11米的木料,做一個三角形,那么有幾種做法?大部分的木工師傅都沒有系統(tǒng)的學過數(shù)學知識,他知道的僅僅是實際經(jīng)驗,細心的人會發(fā)現(xiàn),師傅會將木材比劃三等分,然后盡量拼到一起,那好,最短邊一定不會超過3,所以,實際經(jīng)驗告訴我們,他的做法符合數(shù)學規(guī)律,生活需要體會,用心的琢磨,不論是教學還是生活,更需要一定的新鮮血液的注入,生活需要新鮮,教學更需要變通,這節(jié)課是學生讓我在慢中有所收獲。
放松心態(tài),給學生再多些等待的時間和期待的空間。其實這種等待也是一種教學相長的過程。還記得在初三的教學中,我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個鋁制三角形框架三條邊長分別為24cm,30cm,36cm,要做一個與它相似的鋁制三角形框架,現(xiàn)有長為27cm,45cm的兩根鋁材,要求以其中的一根為一邊,從另一根上截下兩段(允許有余料)作為另外兩邊,截法有幾種。在講解這題的時候,我其實也不太確定最簡單的方法,只知道應該用分類討論思想,應該分成6種情況討。 在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先思考,然后請三位學生回答思路和互相補充解決了此題。下課后班級葉同學單獨和我交流了另外的解法,非常簡便。
本題因為考慮到要構(gòu)成一個三角形,就要想將其中一段截成兩段,那究竟截哪根呢?能否確定呢?其實是可以的,因為根據(jù)圍成三角形的三邊關(guān)系(三角形任何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我們可以知道,只有最短邊可以作為第三邊,那么只能截45cm的那根了,接著只需要將27cm固定,與原三角形進行對應比較,得出另兩邊有三種情況,最后驗證使得另兩邊的和不大于45cm.說到這思路,我很驚訝,問他為什么不舉手回答呢?他回答說,當時思考時間太短,才想到思路還沒完善。
我在想如果再多給點課堂的時間和空間,讓葉同學大膽展示他的想法,是否更有利于他本人的學習以及課堂效果呢?回答顯然是肯定。
于是在另一個班級,我受到在前一個班級教學的啟發(fā),我先讓學生討論,然后我沒有直接讓學生說,而是先分析了這題,接著拿了兩根粉筆問:怎樣才能構(gòu)成三角形?說著,我就截斷了一根,展示給學生看,問:能圍成三角形嗎?學生立馬反映出,不能!那為什么不能呢 ?“截得那根必須大于另一根長,才能圍成三角形?!睂W生脫口而出,好了,這個自然過渡到能確定哪邊長,那么這道題就迎刃而解了。我發(fā)現(xiàn)不讓學生在課堂中思考問題是很大的失敗,將會抹殺學生的智慧,我們的孩子需要鼓勵和夸獎,千萬不能讓他們的未來扼殺在我們的快餐式教學中。
學生其實是個很大的資源庫,只是往往被我們忽視了,教師真的要把課堂交給學生,要敢于交給他們,即使出錯,他們也知道問題在哪,親身經(jīng)歷才知道為什么。把課堂交給孩子,要做慢教育,必然會有思想的碰撞。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英才,只是我們?nèi)狈Φ却哪托暮陀職猓覀冃枰氖沁@樣的課堂——潤物細無聲。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李琳,1984年6月,女,漢,大學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在新課程理念下數(shù)學課堂的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