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檢察官以案釋法制度:內(nèi)涵界定、理念探究及實現(xiàn)路徑

2017-09-18 00:45:39
湖北行政學院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檢察官義務案件

胡 靜

(中共湖北省直機關工委黨校,湖北 武漢 430070)

·法學研究·

檢察官以案釋法制度:內(nèi)涵界定、理念探究及實現(xiàn)路徑

胡 靜

(中共湖北省直機關工委黨校,湖北 武漢 430070)

自檢察制度在中國確立以來,對檢察制度和檢察官職業(yè)探究的熱度從未減息。檢察官以案釋法是檢察官對所辦理案件的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和辦案程序等問題進行答疑解惑,釋法說理,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活動。檢察官以案釋法有助于樹立憲法法律權(quán)威,推動法治中國建設,回應群眾關切問題,維護社會穩(wěn)定,警示教育公職人員,預防職務犯罪。檢察官以案釋法的動作尺度僅限于展示法律適用的結(jié)果,而不存在創(chuàng)造法律的可能;檢察官以案釋法是檢察官的法定義務,但在履行該義務過程中,檢察官還應受客觀義務約束,保證對案件信息的描述應客觀、真實和準確;以案釋法最需要的是檢察官按照實際情況進行真實公示,而非指導未來案件的審理。為更好實現(xiàn)以案釋法的價值功能,檢察官在以案釋法時應保持信息公開的全面性、一致性和審慎性,并最大程度地避免信息在輸送過程中出現(xiàn)損耗或歪曲。

檢察官以案釋法;法治中國建設;實現(xiàn)路徑

一、檢察官以案釋法的內(nèi)涵界定

依據(jù)《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實行檢察官以案釋法制度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之描述,檢察官以案釋法,是指“檢察官所辦理案件的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和辦案程序等問題進行答疑解惑,釋法說理,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活動”,包括“檢察官辦案釋法和向社會公眾以案釋法”,在履行職責過程中,檢察官應當堅持“合法合規(guī)原則、及時有效原則、協(xié)同配合原則和保守秘密原則”。對于“以案釋法”內(nèi)涵的探討,本文將從五個方面進行剖析,即釋法的場合、釋法的主體、釋法的對象、釋法的目標和以案釋法的價值功能,即何時、何地釋法,誰來釋法,“釋”什么,為什么釋法以及如何釋法[1]。

(一)檢察官以案釋法的場合與主體

以案釋法的場合研究的是在什么時候、什么環(huán)境下需要進行以案釋法。對此《規(guī)定》具體列明了七種向社會公眾以案釋法的情形。

以案釋法存在于檢察機關辦理案件的過程中或者辦結(jié)案件后。偵查、審查起訴、提起公訴、依法抗訴、監(jiān)督執(zhí)行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能存在以案釋法。檢察官以案釋法都必須與具體案件緊密結(jié)合。檢察官只能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針對事實的認定、證據(jù)的搜集、案件的程序和法律適用等問題進行釋法說理;脫離個案框架、缺少具體案件作為前提的釋法說理和宣傳,都不滿足檢察官以案釋法的場合條件。

正如《規(guī)定》所指出的,檢察官以案釋法是檢察官的職責,它的實施主體是檢察官。中國檢察官承擔雙重角色,一方面是在司法領域維護社會正義,另一方面是作為國家公務員維護社會穩(wěn)定。以案釋法的主體與其場合相關,檢察官只有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作為法律職業(yè)者,才享有釋法說理的權(quán)力、承擔以案釋法的職責,檢察官及檢察機關脫離案件進行的刑事司法解釋活動,不屬于以案釋法的范疇,此時的檢察官也沒有以案釋法的權(quán)力。

(二)檢察官以案釋法的對象和目標

研究以案釋法的對象是為了明確以案釋法是在對什么進行釋明和說理。檢察官以案釋法的對象包括案件相關方及辦理過程中的重點問題。案件發(fā)生在前,檢察官介入辦案在后。案件事實的還原需要證據(jù)的輔助,依據(jù)檢察官客觀義務的要求,檢察官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需要客觀公正地搜集、篩選和采納證據(jù),遵守法定程序,并正確適用法律。

研究以案釋法的目標是為了明確為什么要以案釋法,以回答以案釋法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檢察官承辦的案件大多涉及當事人的生命、自由。對于這類基本人權(quán)的剝奪檢察官需要審慎,在維護公平正義的同時,保障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的權(quán)利,實現(xiàn)“除暴安良”、達到“勿枉勿縱的理想狀態(tài)”[2](P17),在懲治犯罪的同時,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向當事人等訴訟參與人進行釋法說理,讓訴訟參與人對案件了解和掌握更多事實認定、證據(jù)采信、程序進行和法律適用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使其對自身未來進行有依據(jù)地預估,亦能為辯護人或訴訟代理人提供獲取信息的渠道,以便更好地維護當事人的權(quán)益。除此之外,對于關系國家安全和國家財產(chǎn)的案件及全社會密切關注的案件,國民出于對國家安危和前途命運的關心,時常希望更多更快的獲取相關信息。因此,對于此類案件,應及時準確地讓群眾知曉情況,從而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猜測和虛假信息的傳播。因此,向社會公眾以案釋法確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三)檢察官以案釋法的價值功能

在《規(guī)定》中,以案釋法的目的是加強對人民檢察院辦案工作的監(jiān)督,充分保障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quán)利,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實施“誰執(zhí)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度。檢察官辦案釋法是對案件利益相關者進行釋法說理,包括七種與案件相關的釋法類型;檢查向公眾以案釋法包括六類案件,除第六條所指的“其他適合向社會公眾以案釋法的案件”之外,其他六類案件可歸結(jié)為三大類,即契合社會正義的案件、社會影響較大被廣泛關注的案件、為警示教育而進行宣傳的案件。如表1所示:

表1 以案釋法案件類型

1.樹立憲法法律權(quán)威,推動法治中國建設

如表1所示,第一類案件,即雙效合一、契合社會正義的案件,即“檢察機關正在辦理或者已經(jīng)作出處理決定,通過以案釋法有利于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弘揚法治精神,取得良好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案件”和“能夠體現(xiàn)新出臺的法律和司法解釋精神,通過以案釋法有利于闡釋和普及法律知識的案件”。我國法治建設經(jīng)過幾代法律人的努力雖已初見成效,但在法治環(huán)境優(yōu)化的過程中,依然存在干擾法律適用、懷疑法律效用、忽視法律權(quán)威等情況。這些法治負能量會侵蝕成長中的法治環(huán)境,降低群眾對法治建設的信心和期待。因此,我國法治環(huán)境優(yōu)化的過程需要法治正能量的伴隨,清除負能量,保持前進態(tài)勢。此類案件的特點在于擁有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并且與社會正義觀和價值觀相一致。將這樣的案件向社會廣而告之,有利于消減群眾對法律效用的懷疑,增強群眾對法律的信任,有助于在傳播法治正能量、驅(qū)減法治負能量的過程中鞏固憲法法律的權(quán)威。

2.回應群眾關切問題,維護社會穩(wěn)定

法治建設的目的之一在于提升群眾的法律意識,使社會成員能夠認真學習法律、正確使用法律、客觀評價法律,改變過去對法律不知曉、不了解的狀況,提升其維權(quán)意識,更新其法律知識。然而前進的過程曲折,社會成員的維權(quán)意識和法律知識的更新步伐并不完全一致,其對法律的了解不夠全面、準確,易在維權(quán)的過程中不當解讀法律。加之部分法律職業(yè)者的素質(zhì)不高、職業(yè)倫理意識不強,會出現(xiàn)當事人所獲得判決與期待的結(jié)果相左的情況。當案件涉及多人利益時,若不滿情緒在彼此之間感染和擴散,容易引發(fā)上訪或者社會群體事件。媒體對司法工作的監(jiān)督和宣傳使得此類案件極易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表1所示的第二類即為此種案件。正是由于該類案件的社會影響較大,易引發(fā)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因此,檢察官應尊重當事人的知情權(quán),并及時向其釋法說理,助其正確理解法律,緩和不滿情緒,避免“信訪不信法”的情況出現(xiàn)。同時,向社會發(fā)布案件辦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勇于接受監(jiān)督、客觀回應監(jiān)督,形成與社會成員的良性溝通,既能夠防止不當猜測和虛假信息的傳播,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又能夠防止“媒體審判”的鬧劇影響司法公正[3]。

3.警示教育公職人員,預防職務犯罪

“國家公職人員作為公共利益的維護者,是公民和公務員雙重身份的統(tǒng)一。”[4]作為國家工作人員,他們擔負著服務社會、服務群眾的職責,占有與其職務相關聯(lián)的公共資源;作為個體,其需要在家庭、社區(qū)和社會中承擔角色,每種角色的背后都有一系列的義務,夾雜著私人利益[5]。雖然國家法律法規(guī)對貪污賄賂類犯罪和瀆職類犯罪有明確的規(guī)定,但是,在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沖突之時,仍有部分公職人員忽略自己的職責和職務,將自身置于“經(jīng)濟人”的范疇,利用公共資源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漠視法律權(quán)威。職務犯罪關系到國家的財產(chǎn)和安全,其侵犯的是社會公共利益。對職務犯罪的預防和懲罰應同步進行,除了推動職業(yè)倫理建設促進職業(yè)自律外,通過社會監(jiān)督實行他律,也能夠避免和預防職務犯罪。以案釋法第三類案件,即為警示教育而進行宣傳的案件。除了法律效果之外,對這類案件的以案釋法更強調(diào)對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的追求。通過向社會公布辦案過程相關細節(jié),形成與法律法規(guī)相似的威懾作用,發(fā)布典型職務犯罪案件,結(jié)合案件進行釋法和說理,對國家工作人員進行警示和教育,使其“自我警醒”、“廉潔自律”,正確區(qū)分自身角色,面對公共利益與個人私立時避免特權(quán)思想的影響,做出正確選擇。

綜上,筆者認為,檢察官以案釋法的實施主體是檢察官,檢察官以案釋法的對象包括案件相關方及辦理過程中的重點問題,其目的是向訴訟參與人和社會公眾進行釋法說理和法治宣傳教育,價值功能是樹立憲法法律權(quán)威,推動法治中國建設,回應群眾關切問題,維護社會穩(wěn)定,警示教育公職人員,預防職務犯罪。

二、對“以案釋法”的理念探究

按照《規(guī)定》以及上文對以案釋法概念的剖析,檢察官以案釋法需要對案件有清晰、客觀的認識和公正處理,釋法說理既是法治宣傳的前期準備,又貫穿于它過程上的始終。因此,以案釋法的重心在于釋法說理,通過公正客觀、內(nèi)容充分的釋法說理,將案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傳達清楚,能夠讓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以及社會公眾對案件有準確的了解,因此,明確以案釋法的含義和實施路徑,對于以案釋法的實際效果至關重要。檢察官在履行以案釋法職責時是否需謹記檢察官客觀義務的要求,按照怎樣的標準釋法,其做出的解釋在司法實踐中具有怎樣的效力,與司法解釋的關系如何處理,回答這些問題是以案釋法的前提,解決這些疑問,是探究以案釋法實現(xiàn)路徑的關鍵。

(一)釋法尺度:客觀描述還是創(chuàng)造法律?

以案釋法是檢察官的專屬職責,在條件滿足之時,檢察官有義務結(jié)合案件的實際情況進行解釋和說明。自司法改革以來,最高檢已頒布了大量的司法解釋,為檢察官辦理案件提供依據(jù)和指導。檢察官以案釋法與檢察機關制定司法解釋在行為主體上具有重疊之處,在動作上具有相似性。因此,探究檢察官“釋法”的含義和要求,需將對二者進行比較分析。

學界對法律解釋及司法解釋相關問題,如解釋權(quán)、解釋對象,解釋效力等存在多種理解和看法,并在應然層面對司法解釋進行了修飾和形塑。筆者將立足于中國當下客觀情況,將以案釋法置于中國現(xiàn)行司法環(huán)境和法律體系之中進行研究,以期為以案釋法在當前環(huán)境中的成長成熟和發(fā)揮效用探尋發(fā)展方向和實現(xiàn)方式。我國當下的“司法解釋”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的,“凡屬于法院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解釋。凡屬于檢察院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檢察院進行解釋”①《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中進行的原則性規(guī)定。,“立法規(guī)定之粗疏、法官能力之不足、判例制度之缺位”[6]決定了中國司法解釋造法的性質(zhì),其存在意義之一在于豐富現(xiàn)存的法律體系,為司法適用提供依據(jù),以彌補成文法的缺漏。各級法院、檢察院在進行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均需要遵照相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以案釋法,雖然有“釋”的表述,但是,與司法解釋比較而言,內(nèi)涵是完全不同的。以案釋法不是法律的創(chuàng)造,不是對法律文本的理解和說明,而是對法律適用過程中關鍵環(huán)節(jié)的展示,是對法律適用結(jié)果的客觀描述和對案件辦理情況的公示、公告。司法解釋的存在和適用是以案釋法的必要條件,以案釋法的過程亦需在現(xiàn)行法律體系內(nèi)進行——該法律體系包括司法解釋。因此,以案釋法的動作尺度僅限于展示法律適用的結(jié)果,而不存在創(chuàng)造法律的可能。

(二)釋法動作:檢察官法定義務還是客觀義務?

按照文本字面的意思,“釋”可理解為闡釋、說明,即信息的傳達。向他人展示觀點、說明事理的前提是對事物有清晰、客觀的認識。對于案件關鍵環(huán)節(jié)的“釋”法,是對案件相關情況的闡釋和說明,是對案件辦理過程及其關鍵環(huán)節(jié)的客觀描述。它的前提是對案件進行全面地把握和客觀地判斷,而后不偏不倚地傳達案件相關信息。在這一點上,以案釋法與檢察官客觀義務相契合,二者具有同一的動作主體,行動均具有客觀、公正的要求。因此,將“釋法”與檢察官客觀義務結(jié)合研究,有利于準確地探求釋法的性質(zhì)和行動方向。

對于檢察官客觀義務的概念,學界已進行了細致深入的探討[7],筆者在概念上選擇學界通說[8],認為檢察官客觀義務是檢察官超越控方立場和角色限制,追訴犯罪的同時維護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權(quán)益,實現(xiàn)公平正義。檢察官客觀義務是對處于職權(quán)主義類型的訴訟構(gòu)造中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保護,主要體現(xiàn)在訴訟的過程中,審前客觀、全面的搜集證據(jù),審時可為被告的利益提起上訴或啟動再審程序[9]。檢察官客觀義務伴隨檢察官職業(yè)的主要過程,在檢察權(quán)行使和檢察職能實現(xiàn)過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中,檢察官都需要遵照客觀義務的要求,做到客觀公正、不偏不倚。以案釋法,是對案件辦理過程中關鍵環(huán)節(jié)的展示、對案件結(jié)果的客觀描述、對案件辦理情況的公示公告,它潛藏在檢察官職業(yè)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屬于檢察官的法定義務。在履行該法定義務之時,檢察官承擔的是信息傳達中介的角色。與日常的信息傳達不同,檢察官作為法律職業(yè)者和國家公務員,其輸送的信息會天然帶有國家印記和檢察機構(gòu)的立場。因此,在對案件信息釋法說理的過程中,檢察官應該審慎客觀,受到檢察官客觀義務的約束,在履行該專屬職責的過程中需要遵照檢察官客觀義務的要求,對案件信息描述應保持客觀、真實和準確。對于那些有利于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的信息也應該一并告知,不做帶情感的評論和帶傾向性的宣傳,防止輿論同情受害者而產(chǎn)生輿論審判。

(三)釋法效力:公示案件還是指導性案例?

以案釋法的目標在于向訴訟參與人和社會公眾進行釋法說理和法治宣傳教育,對案件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行公開宣布和廣而告之,使訴訟參與人和社會公眾能夠獲取案件事實、證據(jù)、程序和法律適用等方面的信息。此等信息通過檢察官這一紐帶傳輸?shù)缴鐣?,被當事人和社會大眾所知曉,便會形成公示效應,對于今后相同案件的辦理亦會產(chǎn)生指示效果。這一效果與法院指導性案例所產(chǎn)生的效果相似。指導性案例與以案釋法案件在范圍上具有重疊之處,二者皆追求法治環(huán)境的改善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那么,檢察官以案釋法究竟是對案件信息的公示,還是類似于法院的指導性案例,回答這一問題,更有利于對以案釋法價值功能進行理解,并更明確地選擇其實現(xiàn)路徑。

當檢察官將帶有國家印記和檢察機關立場的案件向社會公示后,會在全社會產(chǎn)生一種宣示效應,尤其對于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其他檢察官、律師等法律職業(yè)者,可以據(jù)此理出檢察機關對該類案件的處理思路,對于未來出現(xiàn)的同類案件在處理上會形成指引作用。因此,從這點上看,以案釋法案件的公示會附帶造法的影像,產(chǎn)生類似“同案同判”的效果[10]。但是,這種效果與指導性案例的作用是不同的。指導性案例強調(diào)對相同的案件做出相同的法律認定以及相應的肯定或否定的法律后果[11]。按照“遵循先例”的要求,先前公布的案例對未來案件的審理具有指示意義。在法律規(guī)定模糊不清或存在缺漏的前提下公布的指導案例,具有造法的作用,對于之后的相同案件,法官應遵循指導性案例做出相同的判決,以滿足“同案同判”的要求[12]。對于以案釋法,《規(guī)定》中并沒有做出此等嚴格的要求。在司法實踐中,檢察官亦不需要承擔此項工作,以案釋法的對象是“案件事實、證據(jù)、程序和法律適用”等問題。案件的事實和案件辦理的進展程度、證據(jù)的種類和搜集的過程等基本信息,最需要的是按照實際情況進行真實公示,法律適用涉及到三方主體,即檢察官、法官和當事人。法官作為裁判者決定案件的結(jié)果,檢察官和當事人都可以對法律文本進行解讀,并向法官提交其觀點,但最后的裁判是由法官做出。檢察官在履行以案釋法職責時的工作時,向社會客觀展示三方的觀點和法官適用法律所做出的判決。能夠?qū)ξ磥淼陌讣团袥Q產(chǎn)生影響和指導作用的依然是法官的審判思維和判決結(jié)果,是檢察官所傳遞的信息,而不是檢察官的行為本身。

三、檢察官以案釋法價值功能的實現(xiàn)路徑

檢察官是我國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職業(y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法律運行效果的好壞、民眾法治信心的強弱,既關系到檢察官主體能動作用的發(fā)揮和檢察職能的實現(xiàn),也關系到我國法律監(jiān)督的效果、社會正義和公平的增強,以及法治中國的建設進程[13]。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然形成、建設法治中國的愿景愈發(fā)強烈的背景下所提出的檢察官以案釋法,對于增強社會公平正義、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檢察官的法定義務和專屬職責,以案釋法的實施效果與檢察職能的實現(xiàn)程度具有正相關性。作為新生事物,它為中國檢察改革注入了新的力量。以案釋法在運作方式上存在多種可能性,也即將面臨理論界和實務界的諸多考驗。通過上文對以案釋法內(nèi)涵的研究可知,以案釋法不具有造法功能,只能客觀描述。在履行該項法定義務之時,檢察官需要遵照檢察官客觀義務的要求行動。以案釋法雖不具有指導性案例的效力,但依然對未來相同案件的審理存在影響。因此,檢察官以案釋法需要對群眾和國家工作人員形成長期、穩(wěn)定的警示和教育,遵守客觀性要求,保證所傳達信息的本原面貌,使利益相關者能夠明確知曉自身處境。

以案釋法與司法解釋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司法解釋能夠脫離具體案件而獨立存在,可做抽象的解釋,而以案釋法必須以案件為中心,在法律體系框架內(nèi)進行釋法說理,不能脫離案件而對某部法律或某個法律文本單獨進行解釋。同時,在案件的選擇上,某些政策性、口號性的倡議和法治宣傳,由于在社會上已長期存在,社會成員和國家工作人員已經(jīng)知曉,沒有必要做浪費司法資源的重復公布,而應著重對關系社會穩(wěn)定、群眾利益的案件展開以案釋法程序。

檢察官在以案釋法之時,將案件事實、證據(jù)、程序和法律使用等方面的問題向當事人或社會進行告知,這樣的告知應該是全面的,而非片段式的。片段式的部分信息容易使信息的接收者產(chǎn)生誤解和無端猜測。因此,為防止虛假信息的彌漫,檢察官應保證公示信息的全面性。全面不意味全部的案件,亦不代表案件所有信息,而應以將案件的事實和過程表達清楚為標準,審慎地選擇公布的信息。以案釋法所展示的案件雖然不具有指導性案例和司法解釋的效力,但是向社會公布后,便形成公示作用,對以后的相同案件仍然具有參考價值。因此,以案釋法所發(fā)布信息應保持連貫性和一致性。對于相同的案件,所公布的信息應該相一致相契合,避免出現(xiàn)矛盾之處[14]。一國的法律體系和司法實踐均需與基本國情和社會發(fā)展狀況相一致。以案釋法亦需要結(jié)合不斷變化的國情和司法環(huán)境,在對公布的信息進行變更時,需要經(jīng)過專業(yè)論證和謹慎的程序,充分論證案件所處的時間和環(huán)境背景,而后方可對改變后的信息進行發(fā)布。這既是維護憲法法律穩(wěn)定性和權(quán)威的需要,亦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司法公信力的需要[15]。

信息的傳達通常需要三個因素,即信息的發(fā)出者、傳達中介和信息的接受者。當某一信息脫離信息發(fā)出者進入傳達中介后,中介者可對信息傳達者的語言或動作進行推論或推測,該信息由中介者進行自我消化,中介者會以其認為最好的方式傳達給信息的接受者[16]。在信息傳達的過程中,可能因為語言、動作、不同主體對問題的理解方式等多種原因而使信息的原意被磨損、消減,甚至歪曲。因此,作為輸送信息的紐帶,中介者的作用極其重要。為避免信息在輸送過程中出現(xiàn)損耗或歪曲,中介者應探求信息發(fā)出者在發(fā)出該信息之時的意思,并按照信息的原樣進行輸送。為了將信息的破損率控制在最低,在信息傳達過程中,傳達中介應除卻自身情感和自身對該問題的理解,只傳達信息發(fā)出者的意思[17]。在履行以案釋法職責時,檢察官所要扮演的角色不是社會正義的維護者,亦不是基本人權(quán)的保護者,而只是信息的傳達者,負責將那些包裹著公平、正義的信息客觀、真實地傳達給利益相關者或社會公眾。作為案件信息的傳達中介,此時的檢察官是當事人和社會公眾了解案件真實情況的唯一渠道。因此,為了保證信息中蘊含的公平正義不被破壞或減損,檢察官在以案釋法過程中應保證語言的平實性、簡潔性和非情緒性,任何情感傾向和自身理解都應該被避免。

[1]張志銘.法律解釋概念探微[J].法學研究,1998,(5).

[2]林鈺雄.檢察官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張志銘.法院如何面對媒體報道[N].人民法院報,2014-07-29.

[4]郭小聰,聶勇浩.行政倫理:降低行政官員道德風險的有效途徑[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5]董建新.解析行政倫理[J].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2004,(3).

[6]陳興良.司法解釋功過之議[J].法學,2003,(8).

[7]龍宗智.檢察官客觀義務的基本矛盾及其應對[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

[8]萬毅.檢察官客觀義務的解釋與適用[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5,(6).

[9]龍宗智.中國法語境中的檢察官客觀義務[J].法學研究,2009,(4).

[10]韓思陽.案例指導制度反思[J].政法論叢,2015,(5).

[11]張志銘.中國法院案例指導制度價值功能之認知[J].學習與探索,2012,(3).

[12]陳景輝.同案同判:法律義務還是道德要求[J].中國檢察官,2013,(17).

[13]崔澤長,張群.構(gòu)建檢察官以案釋法制度的三點建議[J].人民檢察,2015,(7).

[14]周少華.同案同判:一個虛構(gòu)的法治神話[J].法學,2015,(11).

[15]王弘寧.媒體導向下社會輿論與司法公信力的關系研究[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6,(6).

[16]羅仁地,潘露莉.信息傳達的性質(zhì)與語言的本質(zhì)和語言的發(fā)展[J].中國語文,2002,(3).

[17]駱正林.網(wǎng)絡媒體信息傳播的法律控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責任編輯 李淑芳)

胡靜(1980—),女,湖北咸寧人,中共湖北省直機關工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法理學和經(jīng)濟法。

D920.1

A

1671-7155(2017)04-0081-05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7.04.014

2017-06-20

猜你喜歡
檢察官義務案件
一起放火案件的調(diào)查:火災案件中的“神秘來電”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36
幸福的人,有一項獨特的義務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12
“檢察官讓我重獲自由”
“左腳丟鞋”案件
學生天地(2020年2期)2020-08-25 09:03:04
三十載義務普法情
人大建設(2018年4期)2018-06-26 08:38:26
跟蹤導練(一)(4)
雙十一,單身檢察官是怎樣煉成的
方圓(2016年22期)2016-12-06 15:02:40
HD Monitor在泉廈高速拋灑物案件中的應用
“良知”的義務
3起案件 引發(fā)罪與非罪之爭
特克斯县| 前郭尔| 沂水县| 洪江市| 广宗县| 庆城县| 黄梅县| 星座| 无锡市| 增城市| 融水| 海城市| 巴南区| 柳林县| 普定县| 峨眉山市| 天峻县| 浑源县| 娱乐| 平武县| 宣恩县| 赣州市| 嘉善县| 浑源县| 甘谷县| 翼城县| 文安县| 霍城县| 丁青县| 绥芬河市| 广灵县| 临澧县| 格尔木市| 遂川县| 墨脱县| 鸡西市| 河池市| 南华县| 镇坪县| 六盘水市| 仁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