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
《我的圣途》這部彝族視域下的影視藝術(shù)作品中的圣途,既指影片中美麗且神秘的布希萊托,又指影片中彝族同胞對于其宿命與信仰的不懈追索。同時,亦指代了這部影片中的心靈跋涉,與心靈遠足的那條無盡的旅途?!段业氖ネ尽返哪兄鹘鞘且晃灰妥寮浪尽吥Γ娝苤?,畢摩是彝族傳統(tǒng)歷史與文化的踵繼者和操作者,畢摩以誦經(jīng)、作法、司儀等代行天人溝通之職,既是彝族同胞的精神向?qū)?,又是彝族同胞的信仰皈依?!段业氖ネ尽芳匆砸妥瀹吥ψ鳛橹魅斯灾复缘囊妥逡曈虻纳詈褚暯?,向觀眾展現(xiàn)了一種未經(jīng)浸染的彝族原生態(tài)民族精神。
一、 彝族視域下的圣境圣途圣地
(一)彝族視域下的圣境
據(jù)我國彝族歷史文化典籍《勒俄特依》與《贊畢祖經(jīng)》等所載,我國彝族的畢摩至今已歷170多代,其歷史時空的綿延即便以每代畢摩僅30年計,整個彝族的歷史也已經(jīng)超過了5000年。[1]由此可見,彝族的確是我國較為古老的民族,同時,我國云貴川等地的考古發(fā)掘也陸續(xù)印證,大涼山的彝族同胞正是元謀后裔中的一個古老且重要的分支。電影《我的圣途》的整個創(chuàng)作與影片再現(xiàn)的歷史背景,正是置于大涼山一線。大涼山一線的雪域高原,既有壯麗的自然景色,更有戰(zhàn)天斗地的彝族同胞勤勞雙手的世代開拓,二者深度融合的人文視域蔚為壯觀?!段业氖ネ尽芬匀宋囊暯桥c彝族視域,藝術(shù)化地再現(xiàn)了大涼山彝族同胞美輪美奐的人與自然的世界。那里天光映云影,綠樹依青山,河谷育淺灘,壩上梯田如綠毯,牧童牛羊共悠閑,晨昏更是處處梟梟炊煙。
(二)彝族視域下的圣途
《我的圣途》猶如商業(yè)巨制紛擾下的一股建構(gòu)于人文審美之上的清流,這股清流以其價值信仰的崇高而圣潔如雪,其純粹的攝影不禁令人由《我的圣途》而聯(lián)想到喬伊斯的那篇述及信念與萬物之美的大作《一個人的朝圣》。以這種人文理念而言,《我的圣途》恰似一部以文學筆觸由文本修辭精雕細琢的一個民族的朝圣。事實上,真正的文藝片不應該僅僅只靠明星的幾張臉加一個故事或一些動作,真正的文藝片就應該是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流。而其實,不僅文藝片需要一股清流,整個文藝界亦需要一股清流的激蕩洗滌。《我的圣途》中的朝圣,是因為男主角自始至終都堅信圣地的存在,堅信存在著一個既沒有爭斗,又沒有彼此傷害,宛如大同社會的美好世界與美好未來。從影片最后的意象看,影片中的男主角已經(jīng)代表著彝族同胞上路了,一個上承神靈下啟蒼生的畢摩,以一顆虔誠且熾熱的心,左手棒著一朵白蓮花,右手持一把解救蒼生的水火之劍,為了信仰與理想,而踏上圣途。
(三)彝族視域下的圣地
誠然,追求信仰與理想的圣途從來都既不平坦亦非一帆風順,男主角的“圣途”亦不例外。男主角曾經(jīng)以為世界很美,沒人會流淚;曾經(jīng)以為信仰與愛不可得兼;曾經(jīng)以為愛與未來可如花開結(jié)果般自然圓滿;曾經(jīng)以為唱著安魂歌就可以休兵止戰(zhàn);曾經(jīng)以為受傷受得多的話,就可以不再心碎難安。而直至啞叔開言,男主角才知道,唯有善良合并神智,方能融合經(jīng)書、融會人天,方能以信仰之力找到圣地。表象的經(jīng)文與膚淺的朝圣則僅僅只是我的圣途的表層,開啟真正的圣途其實更需要的是在不斷的蛻變中獲得成長,在不斷的冼煉中獲得沉淀,在不斷的沖突中獲得內(nèi)心深處的花開燦爛。影片中以彝族視域全景式展視了彝族部落中的父權(quán)、神權(quán)、神明信仰,以及性別與生命的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平等,這樣的較為客觀的對一個民族的信仰的詮釋,無論從民族性,還是從更加積極的進步性意義而言,都是非常難能可貴且值得肯定的。
二、 彝族視域下的根性質(zhì)樸與雄渾
(一)彝族視域下的根性
《我的圣途》既是我國第一部針對彝族傳統(tǒng)文化追索并以畢摩為主人公的影片,同時也是我國第一部整部影片均由彝族演員出演的影片?!段业氖ネ尽芬圆⒉环睆偷囊庀?,藝術(shù)化地建構(gòu)了一個對于白色圣地孜孜以求的畢摩形象,其至死不渝的信仰渴求,即便是將其置諸于信仰的形而上層面,也殊不為過,其執(zhí)著堅忍勇毅均令人欽佩不已。正是這種由畢摩所代表著的民族人性的自覺覺他的光芒,不僅照亮了大涼山這一方水土,而也由跳脫的光影透過這部影視作品燭照人心,直擊心靈。這恐怕也是這部影片在世界各大影節(jié)影展屢獲殊榮的一個最為根本的原因所在。而反觀后現(xiàn)代的影視藝術(shù),則似乎已經(jīng)淪為一種媚俗的工業(yè)化機器,只是機械地輸出迎合觀眾口味的娛樂作品,而以工業(yè)化所矯情制出來的娛樂品顯然完全有失民族根性?!段业氖ネ尽芬黄械臇|方民族精神積淀與民族信仰底蘊,則是一種有著數(shù)千年原始宗教魅力底蘊的史詩般的根性。
(二)彝族視域下的質(zhì)樸
站在人文的高度剖析并審視《我的圣途》可以看到,在過度娛樂化世代,民族文化早已由傳統(tǒng)的文化熱點,式微為一種弱勢的視像表達。同時,我們更加痛心疾首地看到,在現(xiàn)代語境紛至沓來之際,民族精神的流逝遠比想象的要快得多,作為一種最直接的后果,顯然就是整個中華文明的隨之極劇式微,以及與世界藝術(shù)對話過程中,話語權(quán)的失之交臂。而事實上,就中華文明的底蘊而言,56個民族中的任何一個都有著遠比那些發(fā)達國家更深沉的質(zhì)樸特質(zhì),而透視發(fā)達國家的那些所謂大片,剔除其人為視效等強加于影視作品外部的炫酷表象之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顯失質(zhì)樸性的致命缺陷。而從更加宏觀的民族視角觀察,這部影視藝術(shù)作品以聚焦彝族生態(tài)族群為視點,向全球觀眾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中古老彝人的質(zhì)樸靈魂。
(三)彝族視域下的雄渾
《我的圣途》所展現(xiàn)的彝族視像無比地壯闊,無比地恢弘,以這樣的壯闊恢弘襯托一個民族的代表者,并由這個民族的代表者指代整個民族,乃至整個中華民族,是這部影片的主旨。影片中壯闊恢弘的雄偉視境,與彝族蕩氣回腸的史詩的唱作配合得可謂完美無暇。是的,在大涼山中仍然生活著這樣一群人,他們既拒絕城市的奢華,更拒絕城市化的開發(fā),他們認為過度的奢華會先腐蝕掉肉體,然后腐蝕掉靈魂。因此,他們更傾向于保有其根性、質(zhì)樸與雄渾?!段业氖ネ尽冯m然不是一部說教式影視藝術(shù)作品,但其中的意蘊深遠,即便是不懂彝語的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之中也會產(chǎn)生較深的沉浸感。尤其是影片中男主角的血與牢牢緊握著的圣器,亦再次以其雄渾向世人留下民族根性的啟示,那就是,善良與智慧的一個也不能少,才是真正圣勇的大無畏?!段业氖ネ尽芬匀宋木裨忈尡憩F(xiàn)了彝族同胞的根性內(nèi)核,從這種意義而言,《我的圣途》不啻是對彝民族的一次深刻呈現(xiàn)與深度詮解。endprint
三、 彝族視域下的信仰宿命與朝圣
(一)彝族視域下的信仰
《我的圣途》一片中的尋圣與彝族對于宿命追索的贖魂一樣,都可以歸結(jié)為一種源于其根性靈魂的深層信仰,這種根性靈魂的深層信仰更具社會研究價值。尤其是當影片中吟誦起彝族的創(chuàng)世史詩《梅葛》與《支嘎阿魯》時,更會令觀眾不由自主地想起荷馬史詩,而與荷馬史詩的難以傳衍相比,彝族的這兩部史詩恰恰是由于男主角一樣的畢摩的存在,才得以一脈傳衍得仍然較為完整。并且,已經(jīng)成為彝族同胞獨有的一種人文視角下的彌足珍貴的活化石式的文化淵藪 。[2][3]同時,彝族同胞以其所秉承著的彝族悠久文化,不斷地向“他文化”進行著反哺,透過《我的圣途》的純粹彝族視域,人們看到了一個文化系統(tǒng)與生態(tài)系統(tǒng),共生完美且和諧穩(wěn)定的彝族社會,彝族同胞內(nèi)部的爭斗終將成為歷史陳跡。
(二)彝族視域下的信仰與宿命的分野
在普遍存在著信仰弱化,甚至信仰缺失的現(xiàn)代社會中,《我的圣途》作為一股以民族情懷所表達的精神清流,是那樣的沁人心脾,影片中彝族視域鏡頭所刻劃的時代痕跡與歷史痕跡清晰辨。同時,影片中所流露出來的那種較為厚重的悲情式宿命,源于無關(guān)民族性的人性,這種厚重的悲情式宿命試圖在這部影視作品中以人文內(nèi)核詮釋一個更加真實的彝族歷史。隨著影片中彝族內(nèi)部爭斗的完結(jié),宿命的牽絆與糾纏也告一段落。至此,從影視視角而言,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彝族信仰與宿命的分野,因為,彝族視域中的宿命因素僅限于特定的歷史時空,宿命終有盡。但是,即便是宿命終將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終結(jié),而信仰精神與信仰的力量,則是與整個彝民族血肉貫通融為一體的,從這種意義而言,信仰與民族一樣,都將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永恒存在。[4]
(三)彝族視域下的信仰朝圣之旅
《我的圣途》絕不是影片中男主角——一位畢摩的一個人的圣途,而是整個數(shù)百萬彝族同胞的心靈圣途,同時,更是他們的一次信仰的朝圣之旅。影片中以俯視平視轉(zhuǎn)仰視的視角所拍攝的男主角,目光堅毅眼神堅定且執(zhí)著,仰視視角下的男主角頭上的帽飾英雄結(jié),直插云天,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男主角顯得格外英武勇毅。誠然,每個國家與民族都自有其根性靈魂,而《我的圣途》或?qū)⒊蔀橐妥逋倪@種根性靈魂的藝術(shù)烙印,同時,影片娓娓道來的故事,更能夠讓觀眾熱血沸騰,由此足見這種民族精神驅(qū)策下的信仰朝圣之旅的偉大?;蛟S《我的圣途》最終可能沒有能夠找到那“白色之馬、白色房子,著白色衣裳者”,但是朝圣永遠都將繼續(xù),而這種彝族的民族精神亦將直透蒼穹。
結(jié)語
《我的圣途》是一部兼具骨子里的震撼與奔流于熱血中的美感,交織而成的民族影視藝術(shù)作品之中不可多得的杰作。這部影視藝術(shù)作品,以其彝族視域的無窮張力,形成了一種恰似拜火民族雄鷹般血性羽翼的振翮遨翔,扶搖直上??陀^而言,相對于純粹民族題材的影視藝術(shù)作品,好萊塢式大片實質(zhì)上是一種形諸于視覺藝術(shù)的一種文化輸入與文化替代,我們更應以民族題材與其針鋒相對,讓民族精神永遠輝耀于藝術(shù)的意象之上,唯其如此,方能為民族精神插上復興與騰飛的翅膀。由《我的圣途》推而廣之,其實,每一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個圣地,每一個人都應該開啟一段屬于自己的圣途,向著自己心目中的圣地行走下去。因為,我們的圣途不僅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傳承,更是整個中華民族信念與信仰的必要堅守。
參考文獻:
[1]趙彥品.彝文宗教經(jīng)籍與崇祖信仰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32-35.
[2]楊瓊艷.彝族“支嘎阿魯”史詩誕生母題研究[D].貴陽:貴州民族大學,2016:55-58.
[3]楊道珍.彝族創(chuàng)世史詩《梅葛》的人類學闡釋[D].昆明:云南大學,2015:16-19.
[4]鄭莉.涼山彝族信仰的表達與嬗變——對畢摩儀式的經(jīng)驗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3:73-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