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摘要】初中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并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學科。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動手并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式。通過有效的方式把分組實驗融入到課堂中,既降低了課本內(nèi)容的理解難度,又提高了學習效率。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分組實驗;有效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437(2017)18-0057-02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初中物理實驗分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教師演示實驗是教師用演示的方法,結合課堂教學進行的物理學實驗,是一種直觀教學手段。學生分組實驗是以分組的形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中通過自己組織器材,小組討論完成新知識探究的實驗。對這兩種教學方式,我更注重于后者。我認為通過分組實驗的教學形式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探究的理念,對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也提供了更有效、簡便的方法,通過分組完成實驗的形式,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和思維能力,而且加強了學生團隊協(xié)作精神的養(yǎng)成,對學生以后走向社會奠定了基礎。
初中教師面對的就是一群孩子,這些孩子對學習大多數(shù)是憑喜好,有趣的課堂就喜歡,喜歡你的課堂就會喜歡這門學科。因此,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多數(shù)是注重演示實驗,通過演示實驗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次,我在講《光的直線傳播》一節(jié)內(nèi)容時,課堂上把準備得十分充分的器材在學生面前依次演示了一遍,讓光在牛奶水、玻璃磚和磷燃燒產(chǎn)生的氣體中傳播,開始學生還興致勃勃,十分好奇;但由于演示實驗的可視性畢竟有限,后來孩子們就表現(xiàn)得有點厭倦,特別是后排的同學,他們看不清楚,就更加不耐煩。課后我認真的總結了一下,把這幾個實驗改成分組實驗。下個班上課時,當同學們看到課桌上的器材時就已經(jīng)十分興奮,都躍躍欲試的樣子,而且在做實驗的過程中,他們還有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有的組發(fā)現(xiàn)玻璃磚的下邊緣還能看到一條光線(反射光線);有的組發(fā)現(xiàn)在氣體里傳播時不時會彎曲(介質(zhì)密度不均勻);有的組發(fā)現(xiàn)照在牛奶水上面的光好像截斷了(光的折射)。當大家提出這些問題時我很開心,學生在自己操作的過程中能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向教師尋求答案。對于教學而言,這些都是學生的收獲,如果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這不就是現(xiàn)在提倡的教學模式嗎?為了能夠弄清楚自己的疑問,這節(jié)課大家都聽得很仔細,效果顯著。
分組實驗在教學過程中不被廣泛的應用是因為老師覺得實驗過程會占用大量時間,擔心教學任務不能完成,其實,只要能把分組實驗按步驟合理安排好,它不但能節(jié)約很多講課過程中因抽象的問題而浪費掉的時間,而且還能一勞永逸。
首先,教師應該根據(jù)本班的實際情況對全班同學進行合理的分組。所謂合理即在分組時要注意到優(yōu)差生的搭配,男女生的搭配。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男生的動手能力普遍比女生強。
其次,為每組指定一名認真負責的組長。組長的任務就是在課前組織小組成員預習,在實驗中收集問題,并能在實驗時擔任小老師的角色,為本組同學解決一些問題。
然后,老師在整個過程中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在課前做好預習案,預習案的內(nèi)容要求學生通過預習案能夠清楚本節(jié)內(nèi)容學習的目標,知道自己在這節(jié)課中應該怎樣操作。讓學生根據(jù)預習案的引導提前做好預習準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先準備好相關的器材(最初只準備實驗需要的器材,隨著學習的深入便可準備多樣器材供學生選擇)。
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共同討論、得出結論,讓學生自己把本組實驗的原理、方法、結論進行講解,在講解過程中其他同學還可以提出疑問,或者提供更好的方法。有時候,教師也可以充當臨時學生,對小老師提出一些問題。這樣做實驗既豐富了實驗方法,又使學生活躍了起來,課堂變得輕松、有趣,以前沉悶的課堂氣氛頓時得到改善。通過這種方式,調(diào)動了各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實驗,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對優(yōu)生而言,拓廣了其知識面,加強了他們在學習方面的優(yōu)越性,使他們更優(yōu)秀;對差生而言,這種教學方式更容易接受,他們看得到、摸得著,而且整個過程中也有他們的功勞,使他們的學習地位得到肯定,內(nèi)心受到鼓舞,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也逐漸向良性的方向轉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旦被調(diào)動,接受知識的能力也就隨之提高了。
以《探究:平面鏡成像》一節(jié)為例:
教師課前給出預習案,在預習案中把實驗過程清楚展示出來。
探究一:平面鏡成的像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即平面鏡成的像是實像還是虛像?
探究二:像和物的大小關系和位置關系;
探究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
探究四:物和像的連線與平面鏡的關系。
每個探究過程都把具體的操作方法清楚展示,最后綜合實驗得出結論。
通過以上的實驗可以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
①物體在平面鏡中成像;
②像與物的大?。?/p>
③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
④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即是像與物關于平面鏡。
交流討論:
1做該實驗時,我們?yōu)槭裁催x用玻璃板而不選用平面鏡。
2兩段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物與像的關系;
3實驗中是如何確定像的位置的?。
4實驗中為什么要讓平面鏡豎直放置?。
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課堂上目的明確、過程清楚,學習效果好也不會浪費時間。
當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許多實驗不見得一定要嚴格遵守教材上提供的步驟和方法進行,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提出問題和觀點,改變實驗的步驟或工具。這樣做能更加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在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中學習,加快學習速度,提高學習效率。
通過分組實驗的探究過程,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物理科學實驗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好的學習習慣,對以后的可持續(xù)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使用這種實驗教學方法對教師的要求也相對較高,教師的工作不僅體現(xiàn)在課堂上,而更重要的是在課前預習案的精心設計和實驗器材的準備上,預習案既要簡單扼要,還要重點突出,能給學生起到真正的引導作用。其實,只要能讓學生在學習方面形成良性循環(huán),教師做這樣的工作也是一勞永逸的事。
實驗操作是一項非常嚴謹?shù)倪^程。許多實驗即使是對實驗步驟、實驗用品、實驗工具控制的非常精準也是有可能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誤差,加上學生們還在初涉實驗階段,在整個過程中難免出錯,這時候就需要教師針對各小組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的解釋和引導,給學生多些建議和鼓勵,少一些責備和輕視,甚至可以幫助個別較弱小組一起完成實驗,和學生一起尋找問題的原因,讓學生建立起對教師的信任和對待科學探究的正確心態(tài)。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