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聞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以及新課程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實施,在農(nóng)村中學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已成為教師的當務之急。語文是教育中的重要學科,它的基礎性和人文性不容忽視,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促進作用,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其中文言文的教學更是重中之重,但當下的文言文教學卻成了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這種現(xiàn)象值得廣大語文教師深思。要實現(xiàn)高效的文言文教學,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還要備學生,充分了解鄉(xiāng)鎮(zhèn)高中學生的學情。只有這樣,才會為文言文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文言文課堂教學才會得法、高效。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學習動機;激發(fā)與維持;高效課堂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鄉(xiāng)鎮(zhèn)高中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與維持策略的研究”(課題編號:120156307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24-0014-03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文言文的世界博大精深,異彩紛呈,猶如一座神奇的大花園。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它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認識傳統(tǒng)文化,吸收民族智慧,培植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到了高中,它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文言文逐漸成為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貴族”。但文言文并沒有憑借其“尊貴”的身份受到優(yōu)待,文言文教學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現(xiàn)象,對農(nóng)村中學的教學來說更是“事倍功微”。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文言文的閱讀教學作了說明: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從中足見高中階段語文教材對文言文教學的重視程度。
筆者認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而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因此,要解決文言文教學所面臨的難題,首先應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開始。實際上,文言文作為中國古代的書面語,的確和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存在很大差距,學生感覺不親近也是自然的。但是,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文言文傳承了中華文化遺產(chǎn),值得學生去感受、品味、鑒賞、領悟和積累。在這種尷尬的處境下,教師應為學生學習文言文提供有效的路徑和方法,讓學生融入文言文課堂學習中,以激發(fā)其學習動機。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積極營造可以讓學生沉浸其中的文言文學習氛圍,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形成一個有效的教學活動系統(tǒng)。因為學習動機產(chǎn)生于一定的誘因,而這種誘因就是以學習者獲得“自我滿足感”為前提的。學習者在獲得“自我滿足感”的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習動機,而這種持久的“自我滿足感”又讓學生的學習動機得以維持。這樣,學生在無意識中學習文言文,就會忽視其帶來的枯燥、乏味感,只將注意力聚焦在所需解決的問題上。
一、重視誦讀的作用,在輕松狀態(tài)下激發(fā)學習動機
誦讀是文言文入門的有效途徑。古語云:置之齊則齊語,置之楚則楚語。這是說,學習語言要有一個“活”的語境。文言文,是在古漢語口語的基礎上經(jīng)過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一種以簡潔、典雅為特征的書面語體,這種語體有很強的可讀性,應該貫穿整個文言文教學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應讓“讀”去打破課堂沉悶的局面,讓“讀”去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讀的形式可多種多樣,教師示范讀、帶讀,學生齊讀、接讀、分角色讀,課前導入朗讀,優(yōu)美章節(jié)選讀,相關材料推薦閱讀……例如,教學《春夜宴諸從弟桃花園序》一課時,學生知道此文是宴集序,但在讀題目時卻不知道如何停頓。于是,筆者指導學生根據(jù)題意來確定朗讀的節(jié)奏:既然是宴集序,那什么時候宴請?春夜。宴請誰?諸從弟。在哪里宴請?桃李園。什么文體?序。那朗讀的節(jié)奏就應是:春夜/宴/諸從弟/桃花園/序。
引導學生根據(jù)注解和工具書明確“從”讀(zòng),字典里解釋為“堂房親屬”而不讀(cóng)。學生在閱讀中有據(jù)可依,激發(fā)了其閱讀興趣,自主學習的動機也就隨之產(chǎn)生。在上課的時候,筆者也引導學生品讀優(yōu)美的句子,讓幾個有朗讀特質的學生自主選取優(yōu)美的句子去品讀。比如,某學生選取了“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這一句,學生悟出了文字的美,領會了句子的精髓,用瑯瑯的聲音,將溶溶的月光下,品酒、賞花、吟詩的畫面讀了出來,也讀出了兄弟之情、天倫之樂,還有李白豪邁不羈的個性。學生浮想聯(lián)翩,享受著美文的盛宴,在輕松的學習狀態(tài)下獲得了自我滿足感,激發(fā)了學習動機,積極參與學習,對語言文字進行感受、品讀、分析、鑒賞,感受作者所感受的,難以經(jīng)歷他們所經(jīng)歷的生活,獲得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充分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獲得忘我的體驗,從而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培養(yǎng)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在激發(fā)狀態(tài)下維持學習動機
新課程標準注重學生自主探究過程的參與性。教師要引導學生真正親近文本,體驗探究過程,摸索探究方法。通過自己的思考、探索、實踐等活動去獲取知識,并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的學習方式和過程。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就可以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自主探究可以通過學生課前對文本進行充分的預習來實現(xiàn),也可以在課中對教師預設問題的理解分析來實現(xiàn),還可以在課下對知識的鞏固、梳理來實現(xiàn)。同時,學生可以把自己在自主學習中有理解困難的字、詞、句等反饋給教師。這樣,學生的學習更有目的性,教師的講解也更有針對性,課堂的教學效率也就大大地提高了。
例如,教學《鴻門宴》時,大部分學生把“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譯為“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防備其他盜賊進出和意外的變故”,關鍵是沒能結合語境去揣摩文意,在這里,“出入”是偏義復詞。筆者也順勢引導學生關注一個細節(jié),就是“派遣”缺少了主語而使句子變成了省略句,根據(jù)上下文應補出主語“我”。試想,沒有學生的自主探究,教師就不會充分把握學情,給出客觀評價。講課時此處可能一帶而過,或者直接告訴學生這里“出入”是偏義復詞并直接補出主語“我”進行翻譯,這樣的教學效果就要打折扣了。endprint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學生明確了文言文的重點,就可以采用分組的方式,如分為文言重點實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等幾大塊,讓學生去課文中尋找,然后在課堂上呈現(xiàn)自主探究的成果,教師則進行點撥式地講解,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足學生時間去自主解決問題,然后提問檢查,或者讓學生質疑,共同解決難題。這樣就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記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動機被充分激發(fā)、維持,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注重課堂的實效,在掌握狀態(tài)下鞏固學習動機
1. 利用好課前10分鐘,通過聽寫反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預備鈴響之后,教師走進教室之前,學生讀書一般是盲目的,沒有針對性。如果教師強調課前10分鐘用來檢測上一節(jié)課的重點詞句,那么學生的讀書就有很明確的方向性。聽寫時,教師可以選擇以PPT(或投影)的方式呈現(xiàn),要求解釋的字詞用不同顏色的字體標注,要求翻譯的句子用橫線劃出。在聽寫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巡視關注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對個別學生解釋的不當之處要及時指出,也要留意學生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完成后,同桌進行互改并賦分,教師則根據(jù)學情再進行點撥式的講解。
例如,翻譯《段太尉逸事狀》中“邠人偷嗜暴惡者”一句時,部分學生仍然翻譯成“邠州人中那些偷嗜暴惡的人”。其實,這是定語后置句,即中心詞+定語+者的用法。這里的“者”字并不解釋為“……的人”,而是作為定語后置句的標志。這樣強調,學生就明確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印象也就更深刻了。試想,學生在自主探究時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重點,在課堂上通過翻譯文章又強化對這些重點詞句的印象,再利用課前小測更加鞏固了所學的文言文知識。這樣,學生的自主意識也就越來越強,學習習慣也就越來越好,主體地位也就越來越突出。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感意識和語境意識就會逐漸增強,也為后來的積累與運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充分掌握的狀態(tài)下,又進一步鞏固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2. 瞻前顧后,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歸納和積累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生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但記在頭腦中的知識越來越少。其實,人的大腦就像一個容器,新裝的東西越填越多,舊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少。那么,如何把過去那些零散的、破碎的記憶再拼接起來,就需要教師通過引導,在學習文言新知識的時候不忘回顧舊的知識,喚醒學生的記憶,從而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這也是教師有意識地、不斷地提醒學生,讓學生學會對文言知識點進行歸納和積累,逐漸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最終轉化為將課內的知識儲備遷移到課外的能力,進而實現(xiàn)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例如,教學《段太尉逸事狀》時,第二段末句“如太尉請”的“如”字解釋為“按照”,筆者順勢引導學生回顧“如”字的其他用法,以喚醒學生的記憶:《鴻門宴》中“殺人如恐不舉,刑人如恐不勝”的“如”字和《師說》中“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的“如”字解釋為“好像”;《鴻門宴》中的“固不如也”中的“如”字和《勸學》中“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的“如”字解釋為“及,比得上”;《鴻門宴》中“沛公起如廁”中的“如”字和《赤壁賦》中“縱一葦之所如”的“如”字解釋為“去、往”。
這樣,既引導學生積累了“如”字的4種用法,也在學習新課文的時候回顧了學過的文言文,記憶被慢慢地喚醒,印象也就越發(fā)深刻,實際上是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學生也在慢慢的積累中發(fā)現(xiàn)自己學習文言文并不是“胸無點墨腹中空”,自信心也會逐漸建立起來,那種畏難情緒也就隨之減弱。這種內在的滿足感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滿懷興趣、忘記疲勞、不斷探索,不斷達到新的目標,嘗試新的高度,學習動機得到了進一步的維持。
四、運用語法知識,總結文言現(xiàn)象,在掌握狀態(tài)下強化學習動機
針對文言文中的大量特殊現(xiàn)象,需要反復強化現(xiàn)代漢語語法知識。如要弄懂倒裝句、名詞做狀語等,前提是理解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現(xiàn)象。試想,學生分不清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詞性,弄不清主、謂、賓等句子成分,如何弄得懂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要解決這些問題,僅靠一堂課的語法知識講解是不夠的,關鍵是要在掌握狀態(tài)下善于總結,舉三反一,引導學生運用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去獲取新知識。
例如,名詞用作狀語還是用做動詞,需要通過語法知識來判斷。以蘇軾《赤壁賦》中的“東望武昌”和“ 順流而東也”為例,前一“東”字是“方位名詞用作狀語”,譯為“向東”;后一“東”字是“方位名詞用作動詞”,譯為“向東進軍”。很多學生弄不明白二者的區(qū)別,其實,運用語法知識來判斷,就知道前一“東”字是放在動詞“望”之前,起修飾作用的,是狀語;后一“東”字則需要結合整個句子補充翻譯為動詞。二者的區(qū)別就在于是否放在動詞之前。對于名詞作狀語可以明確這樣一個原則:如果動詞前出現(xiàn)了名詞,該名詞不做主語就一定作狀語。通過總結、歸納文言現(xiàn)象,讓學生有章可循、有據(jù)可依,學生獲得進一步的滿足感,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也進一步得到強化,學習的動機也就得到了進一步的維持。
五、教師另辟蹊徑,進一步深化學習動機
漢語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相比,在用字、構詞、造句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點,其內容和形式都與現(xiàn)代漢語有較大差異,尤其是與現(xiàn)在中學生的喜好和知識閱歷有“代溝”。那么,如何拉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距離,找到兩者之間的銜接點?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著手:讓學生逐漸體會到文言文并不是那樣的生澀、枯燥,它與現(xiàn)代漢語仍然“藕斷絲連”,讓學生在感受漢語魅力的同時增強對文言文的興趣。新課改注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開展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例如,教學《季氏將伐顓臾》時,對于文中的“無乃爾是過與”這一句,首先明確“是”是賓語前置的標志。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筆者將“是”的這種文言語法現(xiàn)象和現(xiàn)代漢語聯(lián)系在一起,就像馬首是瞻、唯利是圖、唯命是從、唯你是問等都是“是”的文言語法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充分體現(xiàn)。又如,講到《陳情表》文中的“慈父見背”一句時,首先明確“見+動詞”的形式,“見”應解釋為“我、我們或自己”,同樣將“見”的這種文言語法現(xiàn)象和現(xiàn)代漢語聯(lián)系在一起,就像莫見笑、莫見怪、望見諒等,都體現(xiàn)出文言語法現(xiàn)象和現(xiàn)代漢語的關聯(lián)性。endprint
眾所周知,在廣東地區(qū),方言與普通話有一定的差異,一些在粵語中被視為通俗的字詞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而在普通話中已經(jīng)不再使用。在語音、詞匯和語法這些方面,廣東話都保留了很重的古代漢語特色。
就語音、詞匯而言,“系”“睇”“佢”“幾多”等粵語常用詞都能在古漢語中找到來源。如《孔雀東南飛》中有“渠會永無緣”一句,其中的“渠”即“他”,此意不好記,其實就是粵語中的“他”,現(xiàn)代粵語寫作“佢”,“渠”即“佢”,意思、讀音都相同,這樣一來學生對這個字的理解也就深刻了。
就語法而言,粵語中有許多倒裝句,如“唔怪得”(怪不得)、“不緊要”(不要緊)、“你走先”(你先走)、“食多點”(多吃點)等都與現(xiàn)代漢語語法順序不一樣,了解這些內容對于學習文言文倒裝句有很大的幫助。在大力倡導高效課堂的今天,更應發(fā)揮語文的人文性,另辟蹊徑,巧用俗語、成語或方言,充分運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縮短學生與文言文的時空距離,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達到高效的目的。而學習動機又在不斷地激發(fā)與維持中得到更深層次的優(yōu)化。
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影響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高。教師應依據(jù)不同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靈活的教學手段和合適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鞏固、強化、深化,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不斷的維持,進而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最終目的。正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換個角度,你會發(fā)現(xiàn)文言文教學原來風景這邊獨好!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常經(jīng)營.高職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與維持[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5).
[3] 鄧鵬.心流:體驗生命的潛能與快樂[J].遠程教育,2006,(3).
[4] 李銀雁.巧用課堂及時評價,激發(fā)鄉(xiāng)鎮(zhèn)高中學生語文學習動機的策略[J].課外語文,2015,(4).
[5] 馬艷梅.基于沉浸理論的中學文言文學習動機激發(fā)策略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1,(11).
[6] 李達均.文言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中學語文,2011,(30).
(編輯:易繼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