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燾
[摘要]論述了在新形勢下對初中政治課教學的幾點思考:(1)突破應試教育的“包圍”走進“素質教育”;(2)突破閉卷考試的“包圍”走進開卷考試;(3)突破舊課程的“包圍”走進新課程;(4)初中政治課隨時代發(fā)展、隨社會進步,歷經多次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關鍵詞]新形勢 初中政治課教學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2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得到了迅速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改革與發(fā)展取得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特別是政治課的改革邁出了新的步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突破應試教育的“包圍”走進“素質教育”
長時期以來,政治課被簡單地理解為說教課、背誦課,傳統(tǒng)的政治教學,就是一言堂、滿堂灌,照本宣科,條條框框等教條式教學,圍繞“應試”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是一種面向少數人而忽視多數人的淘汰式的選拔教育。在這種模式下,各級各類學校在教學安排上明顯偏重智育,把學生訓成了考試機器,高分低能,心理負擔過重的現象時有發(fā)生;教師也惟升學率是從,因為只有如此,才有資格談獎金、職稱、晉級、住房等。結果呢?人的素質沒有提高,黨的教育方針也沒有真正貫徹?!吨袊逃母锖桶l(fā)展綱要》中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新的教育理念也強調指出:“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重視受教育者素質的提高,培養(yǎng)德、智、體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备母锶瞬排囵B(yǎng)模式,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這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對中小學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礎教育面臨的一項重大任務。
二、突破閉卷考試的“包圍”走進開卷考試
傳統(tǒng)的閉卷考試立足于選拔,實施選拔性教育行為,只面向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使大多數學生以失敗者的心態(tài)進入社會;閉卷考試以考試為指揮棒,只在考試能力上下工夫,重考試結果而輕教學過程,以考分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閉卷考試采取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題海戰(zhàn)術”給學生造成沉重的課業(yè)負擔,過早地卷入殘酷的社會競爭中。為克服閉卷考試的種種弊端,國家教育部門發(fā)出政治科中考改革指導意見后,對政治科考試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從而使初中政治課突破閉卷考試的“包圍”走進了開卷考試。初中政治課實行開卷考試,即考試時允許考生攜帶政治教材及相關資料進入考場,隨時查閱。要求學生運用課本中的知識、觀點、原理,聯系國際國內重點熱點問題、聯系校園生活實際以及自身的思想行為實際,充分發(fā)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分析、解決試卷中的問題。此舉措重在培養(yǎng)學生利用課本知識分析、處理社會問題的思維方法和創(chuàng)新能力。幫助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突破舊課程的“包圍”走進新課程
傳統(tǒng)的政治課教學枯燥乏味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受考核方式的束縛。在閉卷考試的形式下,考試考條條,學生背條條。學生如果對書本知識記不牢、記不準,就達不到選拔的要求,從而使學生對政治課無學習興趣而產生厭學情緒;二是內容枯燥。課文中不乏有許多遠離學生實際的“偏、難、繁、舊”的概念、原理和觀點。對這些知識原理,為了達到考核和選拔的要求,學生只能“死記硬背”。新修訂的《課程標準》,從轉變教育觀念的角度,重點刪改了原教材中“偏、難、繁、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使活動教學成了新教材最亮麗的風景:首先,活動內容豐富。新教材中的“活動”主要包括三類:課內活動、課外活動和活動課。初中課外活動共8節(jié);課內活動共26類391次;“活動課”的設置是新教材最亮麗的風景?;顒诱n是活動教學的集中體現和典型標志,它作為一種獨立的課程形態(tài)進入學科課程還是第一次,是我國課程史和教材史上的重大創(chuàng)新。其次,活動形式多樣。初中政治教材中的活動課,設置了大量新穎生動的教學活動,尤以初一教材最為典型。
為增強時代感,淡化學科體系,強化實踐環(huán)節(jié)。新教材對在社會發(fā)展常識中一向較為重要的生產觀點、階級觀點、群眾觀點、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等內容,以及有關論述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那些離我們現實太遠而且純屬理論的多數章節(jié)都被刪減了,補充了與現實結合比較緊密的、富有時代性的現實內容。而且在考核時對于簡答題、判斷說明題、分析說明題、政治小論文等實施雙開考試(開卷考試和開放性試題),鼓勵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不管知識點來自課內課外,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就行,同時對有創(chuàng)新的觀點還要加分,這無疑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一反過去初中政治課“死記硬背”課本知識的應試框架,構筑起思想政治課新的教育教學模式。
四、針對三個“突破”引發(fā)的幾點思考
1.素質教育的障礙
近幾年來,許多學校在進行素質教育的嘗試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還有前改后返的體會,但總的來說進度不快。究其原因關鍵的一條就是設有一個政府部門制定出以實施素質教育為目標的對教學管理的評價模式,這一點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大障礙。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初中政治課應從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入手。
2.開卷考試的弊端
評閱中考試卷必須選拔政教專業(yè)的、多年上畢業(yè)班的、經驗豐富的、責任心強的政治教師參加閱卷??梢?,作為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突破口,開卷考試不是素質教育的終結,而是素質教育的開端。
3.新課程的缺陷
新課程的缺陷主要體現在新教材中的活動課。新教材的一大貢獻是在理論知識學習后,適時安排活動課驗證和鞏固教學內容。但是,如何將教材中大量空洞枯燥的政治理論,通過生動活潑的活動表現出來,充分發(fā)揮實踐和活動在提高學科教學質量以及增強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中的重大作用還顯得薄弱。要提高初中政治課的教育教學質量,最終讓學生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高覺悟,就必須處理好“灌輸”與探究的關系。
作為一種學習模式,探究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如對課程探究既可從宏觀上把握課程的基本結構,也可以從微觀上大膽取舍、合理重組教材。而“灌輸”是教師把現成的結論教給學生,讓學生學會運用。就人的發(fā)展而言,“灌輸”與探究都是必要的,之所以要倡導探究,是因為過去過多的倚重于“灌輸”,把“灌輸”置于中心地位;從學生獲得知識的角度來看,通過“灌輸”獲得的是間接經驗,而通過探究獲得的是直接經驗。因而初中政治課教學應以“灌輸”為主,但應把探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1] 沈寶蓮.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鍵是觀念創(chuàng)新[J]. 思想教育研究. 2006(02)
[2] 張傳宇.試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機制[D]. 復旦大學 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