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玲
摘 要:課堂教學是教與學雙向交流的過程,有效的信息交流能促進學生知識的構建、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學數學信息交流的現(xiàn)狀,剖析了影響信息交流的成因,并提出有效交流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交流;生本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7)09B-0113-02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和諧發(fā)展的過程,也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交換、共享信息的過程。沒有有效的信息交流,就沒有真正的學習。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情感變化、個性形成都是通過信息交流來實現(xiàn)的。小學數學教學要面對全體學生,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讓學生充分地經歷傾聽與表達、模仿與嘗試、思考與探索的過程,從而能從形象感知走向理性分析。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刪減了繁、難、偏、舊的內容,增加了探索性、實踐性的內容,使數學教學回歸生活,因而,如果僅靠師講生聽的信息交流方式,學生難以獲得有效的發(fā)展。教師要改變信息交流渠道不暢通、交流方式單一、交流質量低下的問題,加強教師的引導,注重交流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問題的質量,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挖掘學生的潛力,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見解。
一、小學數學課堂信息交流的現(xiàn)狀
(一)學生無法消化過量的信息
課堂的信息既有教師的講解、板書,也有媒體的演示。在傳統(tǒng)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不是師生活動的舞臺,而成為教師一人的領地,教師主宰課堂,以自己的思維替代學生的思考。生怕學生想不到、說不好,以“注入式”教學為主,學生只能洗耳恭聽,循著教師預設的軌跡進行學習,學生偶爾提出自己的想法,卻被老師視為插嘴,要求“下課再討論”。部分教師追求的“生本課堂”是“滿堂問”,只求數量,不求質量,問題的形式單調,易使學生產生疲勞感。也有老師以多媒體“電灌”,信息刺激過多,學習強度加大,學生負擔加重,反而降低了學習效果。
(二)過于重視課前預設
課堂教學既有教師的精心預設,也有不可預測的動態(tài)生成,而生成往往源于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反饋。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思維,讓他們站在不同的觀察視角表達,從而能產生思維的碰撞。好的課堂是靈動的,不囿于預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思維方式、學習方法、表達觀點,以問題引發(fā)學生思維,讓學生打開話匣子,與老師彼此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信息交流方式單一
課堂信息交流應是多元的,既有師生之間的問答,也要有相互的質疑。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是互相傾聽與欣賞以及自我反思的過程,而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信息交流的方式是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聆聽,這種“一對多”的方式缺少學生的參與,教師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少數優(yōu)秀的學生身上,他們主導著話語權,而大部分學生只是“觀眾”,缺少交流的主動性。
(四)沒有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
部分教師只追求數學問題的表象,忽視了數學問題的思考價值,沒有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讓給學生。問題提出后,或讓學生集體回答,或將有價值的問題分解成淺層次的問題,提問過于隨意、機械,對學生缺乏有效的指導,沒有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
二、影響小學數學課堂信息交流的原因探析
(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往往被忽視,他們的興趣被忽略。小學生對各種事物具有新鮮感、好奇心,喜歡探索未知領域的內容,但他們知識貧乏,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他們對形象直觀、充滿趣味的游戲活動感興趣,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創(chuàng)設游戲、故事、操作等情境,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引發(fā)他們的主動思考。如果學生對所學內容沒有興趣,學習活動就會成為一種負擔,課堂也會變得無趣,學生不愿思考、不愿參與,就不會參與課堂的交流。
(二)不能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
數學學科具有嚴謹性、抽象性、概括性,因而數學學習是主動建構而不是被動吸收的過程,教師要引領學生通過主動思考探求本質,抓住知識點的聯(lián)系。部分教師以“一言堂”替代學生思考,缺少語言的引導、支架的構建、情景的呈現(xiàn),學生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變得少了,具體有:(1)學生缺少自主探索的熱情。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fā),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歸納、推理等活動,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部分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沒有給學生留有動手操作的機會,沒有為學生營造探究樂學的氛圍,學生缺少真切的體驗,缺少主動建構知識的經驗,獲得的只是“死知識”。(2)缺少有價值的探究問題。部分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過多、過細、過于簡單,缺少針對性,或不能聯(lián)系學生的知識背景,不能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與學生生活缺乏聯(lián)系,不能回歸學生的生活,不能關注數學的本質……這些缺少價值的問題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引發(fā)學生的真正思考。(3)教師未能為學生的思考架設橋梁。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常會有思考漫無目的、不著邊際的情況,他們茫然不知所措,教師缺乏有效的引導,學生難以找到思考的突破口,而教師沒有為學生找到阻塞之處,未為學生設置“腳手架”,學生的思維只能浮于表層,達不到一定的高度。(4)不能利用課堂反饋的信息。一些教師不善于捕捉課堂的反饋信息,對課堂的生成不予理睬,缺少正確的引導。一方面過于重視如何教,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關注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把握,沒有給生成留足空間。學生在學習中只能執(zhí)行教學預設,預設缺少彈性,課堂沒有“節(jié)外生枝”,難以生成。另一方面,教師未及時應用生成。學生提出想法之后,教師不能及時調整預設,或不予甄別,或全盤否定,不能隨機應變。教師只有及時調整教學,給課堂生成騰出空間,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課堂才會彰顯生命力。
三、促進小學數學信息交流的有效策略
(一)讓信息交流面向更多的學生
課堂的信息量非常豐富,教師要從多角度提取信息,不能依賴于自身的單打獨斗,而要依靠團隊的力量,汲取集體的智慧,學會研究分析,學會取舍信息。教師要提出有質量的問題,引發(fā)學生參與、思考、爭辯,產生思維的碰撞。如在蘇科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下冊《圖形的平移》的教學中,教師出示金魚圖、小船圖,讓學生說說它們是如何運動的?它們的運動有什么相同點、不同點?數一數,小船圖向右平移了幾格?此時,有學生數出兩艘小船之間的距離是4格,因而平移的距離就是4格,教師并未加以否定,而是通過追問的方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剛才大家在組內交流了數平移幾格的方法,誰來與大家分享一下,說說你是怎么數的?有學生說,看船帆上的一條線段,這條線段向右平移了9格,因而小船圖就向右平移9格。也有學生說是看圖上的一個點,這點向右平移了9格……接著,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確定平移距離的方法,讓學生先找出參照點,看它往哪個方向平移了幾格,那么就可以確定圖形向此方向平移了幾格。
(二)讓信息交流促進學生的數學思考
教師要關注課堂生成的信息,提問要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的思考。如在《億以內數的認識》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出一千,然后再一千一千地撥、數,直至撥到九千,提出問題:“九千加一千是多少?千位滿十要怎樣?10個一千是多少?從而引出萬這個計數單位,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認識十萬、百萬、千萬這些計數單位。
(三)讓信息交流促進學生關注數學本質
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經歷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交流中感受數學思想,感受數學文化背景,對數學學習過程產生真實的認識。
總之,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教師要改變注入式的教學行為,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信息交流,促進學生的數學思考,讓學生關注數學的本質。
參考文獻:
陳榮芳,何菊芳.小學數學交流能力培養(yǎng)的誤區(qū)與解決策略[J].教育探索,200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