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平
(賓縣地方志辦公室 黑龍江 賓縣 150400)
方志撰寫:如何把確鑿的史實表述得更準確
——從所閱的兩輪志書之“表述失實句”談起
張福平
(賓縣地方志辦公室 黑龍江 賓縣 150400)
志書史實失真,有時是編纂者的文字表述能力低等諸多因素造成的,本文僅就如何把確鑿的史實表述的準確無誤,提出解決辦法:在編寫過程中,避免形體相近字詞的誤寫,使表述更符合歷史;可使用一些含糊詞語或修飾語,使表述更貼近歷史;選擇好恰當(dāng)?shù)淖衷~,使表述符合歷史;慎重使用“借代”修辭,使表述更符合歷史。
方志;撰寫;史實;表述;準確
方志,要求資料的準確性,然而無論是首輪出版的方志,亦或是二輪已經(jīng)出版的方志,回頭看一下,資料不準確(也可稱為史實失真)的問題,幾乎是每部志書都存在的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想:資料不準確,主要是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編纂者本身對資料(史實)掌握、考證的不夠詳實準確(有的史實想把握、考證詳實準確也是很難的),所以說,此種情況下,出現(xiàn)資料(史實)不準確的問題;另一方面是資料(史實)原本就是清楚、準確、無誤的,但是,在編纂過程中,由于編纂者的文字表述能力低等諸多因素而造成的資料(史實)不詳實準確(暫且稱此類句為“表述失實句”)。
本文僅就如何才能把確鑿的史實表述得詳實準確或更加貼近史實,談點拙見,以求志界共贏,并從兩輪所閱志書之“表述失實句”談起:
——首輪《某某縣志·大事記》:“1950年12月下旬,組織1359名志愿擔(dān)架隊赴朝,1951年未完成任務(wù)歸來,大隊政委李某某,大隊長黃某某”。從其勘誤表中,我知道這是個“表述失實句”,其史實是準確無爭議的:1950年,12月下旬,縣委組織1359名志愿者組成赴朝擔(dān)架隊,1951年末,完成任務(wù)歸來,大隊長叫黃某某,政委叫李某某。在編纂中,把一個“末”字,弄成“未”字,使原本確鑿的史實,弄得失實了。舉例也應(yīng)無獨有偶,二輪《某某區(qū)志》:“1993年2月17——19日,區(qū)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補選朱xx為區(qū)長,徐xx、劉五芝為省人大代表,選舉陳xx為全國人大代表”。這也是個“表述失實句”,是在編纂過程中把“劉玉芝”之“玉”誤弄成“五”,于是確鑿的史實便失實了。
從上述兩“表述失實句”看,在方志編纂過程中,要格外留心形體相近或相似的字、詞,因為形體相似或相近,誤寫的幾率就相對高一些,進而史實失實的可能性就更大些;另外,也要格外留心同音不同字、詞的誤寫的發(fā)生。還有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址及阿拉白數(shù)字也是重點要核實的。
二輪《某某市志·人民生活》:“……外出,無論年輕還是年老均乘公交車或出租車。常年吃的是大米、白面,青菜,雞、魚、肉、蛋不斷。穿著入時新穎,每個人均有幾套衣服,隨時替換,再也看不見穿戴補丁的衣服了,男女均穿軍靴警鉤……”。——對于此段敘述,我還是通過不同渠道做過認真的調(diào)查:2005年(二輪志書下限年份),該市的人們出行(指市內(nèi)出行,非指長途公共汽車遠行)有自駕車的,有騎摩托車的,還有騎自行車和電動車的,甚或還有步行的,當(dāng)然了乘公交車,打出租車是很常見的大多數(shù)人的首選。所以說,關(guān)于市內(nèi)出行的表述是極不準確的,也就是失實的記述;其次說吃的史實吧,據(jù)了解:2005年(二輪志書下限年份)該市人的餐桌主食不僅僅是大米、白面。為健康而“吃”,人們更注重玉米、小米,其他雜糧等“粗糧”的攝入,所以說,“常年吃大米、白面”一說,有失偏頗,也可以說,表述失實;再說穿戴的史實:2005年(二輪志書下限年份)時候,大家目睹的路人就有沒穿軍靴警鉤的,且不論是買不起還是不喜歡,我可以武斷地說,該市也不是人人都穿警鉤軍靴的。所以說,關(guān)于穿戴的史實之表述同樣是失實的。
方志編纂要求語言的準確性,切忌使用一些含糊的、不準確的言詞或字眼,是為了表述更加準確。但我認為這不是絕對的,有的時候,使用了含糊的詞語反而會使表述能夠更貼近史實,那么,我們就還是應(yīng)該使用一些含糊的詞語的。如,本例文可改為:外出,無論年輕還是年老,大多乘公交車或出租車;常年吃的是以大米、白面為主,青菜,雞、魚、肉、蛋,如果想吃,就不會間斷;穿著入時新穎,相當(dāng)數(shù)量的人均有幾套衣服,可以隨時更換,幾乎看不見穿戴補丁衣服的人了,部分男女以穿軍靴警鉤為榮。這里用了“大多”“為主”“相當(dāng)數(shù)量”“幾乎”“部分”等含糊詞語,使表述更貼近史實。
二輪《某某市志·公安(卷)》:“1986年,貫徹‘治安管理從嚴’的方針,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查處治安案件”。對此表述,我曾查閱過相關(guān)文件資料,“治安管理從嚴”的方針,是在1986年前就已經(jīng)是執(zhí)行著的,此引文給我的感覺是:“治安管理從嚴”始于1986年,所以說,該表述是失實的,應(yīng)該改寫為:1986年,繼續(xù)貫徹“治安管理從嚴”的方針,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查處治安案件;二輪《某某市志·人民生活(卷)》:“……唐裝盛行……”。關(guān)于“著唐裝”一事,當(dāng)年,受某電視連續(xù)劇的影響等因素,社會上少部分人,著上了“唐裝”(一種衣服的別稱),以社會閑散人員、商人居多,機關(guān)干部或教師很少著此裝,用“盛行”一詞來表述“唐裝”,是失實的。我認為應(yīng)改為:“唐裝點綴”為好。如此,能更貼近史實一些。
其實,要想把確鑿的史實表述得準確或更貼近史實,選擇準確的詞語或字眼是很關(guān)鍵的,至于如何選擇準確的詞語,編纂者的責(zé)任心和語言駕馭能力均很重要。有時還要加一些修飾、限制、補充性的詞語,才能把史實表述得準確無誤或更貼近史實。
首輪《某某縣志·地理(篇)·災(zāi)異(節(jié))》:“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xx廳(清朝時期的行政設(shè)置之一種)發(fā)大水”。據(jù)我了解:當(dāng)年,xx廳地域東西長245公里,南北寬122.5公里,面積25102.5平方公里。如此廣闊的疆域怎能同時發(fā)大水?毫無疑問,表述失實了。
借代就是換一個說法,換一個名稱。這是一種借用同本來事物密切相關(guān)的另一事物來代替本來事物的修辭手法。被代替的本來事物叫做本體,用來代替本體的另一種事物叫借體。本體與借體之間的關(guān)系是密切相關(guān),同時又互相替代的關(guān)系。這里是用xx廳代替xx廳衙署或廳城,這種概念上的置換,便導(dǎo)致表述失實了。所以說,要慎重使用借代之修辭手法,免得表述失實等錯誤的發(fā)生。
以上所云,是筆者對“表述失實句”產(chǎn)生的原因及解決辦法的點滴體會,不一定很準確,甚至有遺漏,僅供修志同仁們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