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大學2014級美術學專業(yè) 張辛欣
齊齊哈爾大學2013級美術學碩士研究生 王艷華
崔昊青綠山水畫賞析
——以《千峰競秀圖》為核心
齊齊哈爾大學2014級美術學專業(yè) 張辛欣
齊齊哈爾大學2013級美術學碩士研究生 王艷華
崔昊,1978,美術學碩士,副教授,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美術學系書記、繪畫教研室主任。作品基本信息如下:
作品名稱:《千峰競秀圖》。尺寸:138cm?68cm。表現(xiàn)手法:青綠山水。材料:安徽特級凈皮生宣紙、紅星墨汁、馬利高級中國畫顏料。款識:《千峰競秀圖》青翠千峰秀,紅黃萬里秋,深山有玄因,鐘鼓一聲休。丙申仲夏崔昊畫,吳冠東詩。鈐?。捍揸簧剿ò孜模㈤e作山水(朱文)。創(chuàng)作時間:2016年四月中旬到5月中旬,實際累計用時約50小時。現(xiàn)收藏地:金禾文化。此圖是給學生做的全程示范,主要目的是針對學生專業(yè)基礎薄弱的情況,讓學生盡快實現(xiàn)畫面的完整,邊畫邊講,程序性、目的性較明顯。四平八穩(wěn)的構圖章法和層次關系推進的過程中,學生對布景、構成、造型以及虛實關系等方面一目了然。作品延續(xù)和繼承古畫,探索水墨與設色的深度結合,探索和構建時代審美。該作品畫面場景很大,刻畫細節(jié)相對較多,在藝術語言和藝術內涵方面都很有特色。
(一)構圖
該作品在構圖方面采用典型的傳統(tǒng)山水“s”形構圖取勢。構圖是使山水畫作品具有生命力和表現(xiàn)力的重要因素,即六法中說的“經營位置”,是山水畫成敗的決定性因素?!皊”形構圖中線條的轉動,正與山水畫中的“起、承、轉、合”相一致,更好的表現(xiàn)畫面中的動勢,畫面中的山從左下到右上呈“s”形蜿蜒向上,貫穿近、中、遠景?!皊”形的獨特文化地位體現(xiàn)與道家的聯(lián)系,“陰陽相生”,把哲學的概念作用到美學當中。在我們的畫面中也有虛形的“s”。畫面中虛處由云水形成的“s”形延伸向上。再來看左面山坡上有一簇茂盛的樹木,整體上呈現(xiàn)“v”字形,很開闊的把視線指向右上的山和樹。右下是水,水波是用細線勾勒很自然,像真實的江面,有一種“水光瀲滟”的感覺。左面山坡和水相接處有幾處亭臺,和樹相掩映,有詩“猶抱琵琶半遮面”,比起完全呈現(xiàn)在人眼前來說,“半遮面”顯得更有韻味。畫面上半段的中間,峻峰重疊,可謂“云中山頂,四面峻厚”,并在遠山上遍置密林。
(二)造型
畫面造型在整體具象構圖布景的前提下,對于單個物象的刻畫很嚴謹。畫面整體的藝術手法雖是兼工帶寫,但更偏向于嚴謹,工細的工筆,所以細節(jié)方面的刻畫比較注重,使得畫面局部的樹木,房屋等成為一系列看點。在山石的刻畫上,線條曲折自然,看似隨意又漫不經心,卻畫在轉折結構上。樹隨山石的層次而有層次,各層次的樹姿態(tài)生動,有大小、區(qū)直、穿插和疏密的變化,是畫面更有內容。畫面中樹的種類很多,我們可以從樹的葉子來看,遠山的樹則概括成一筆淡花青,拉開空間關系。在色彩方面,很有節(jié)奏感,冷暖交替,由近及遠,冷暖的變化也產生了虛實。
(三)筆墨
為了突出精細妍麗的畫風,作品用線較細,但也注重了傳統(tǒng)山水筆墨語言的變化和沉穩(wěn)。該濃則濃,如樹木和山石;該淡則淡,如云水;該粗則粗,如樹干和主體的山石結構;該細則細,如建筑和樹枝等。該作品的筆法在追求豐富的同時也一直想探索屬于自己的語言符號。比如畫面中近景和中景像“薏米仁”一樣白色的葉子,很有個人特色。
作品的藝術形象是根據古人山水演變而來,延續(xù)和繼承了李成、郭熙的山與樹,以及“四王”青綠山水顏色的吸收運用。藝術形象不是簡單對山石云水的刻畫而是賦予了時代的新特征和新內容。既體現(xiàn)了繼承古人的東西,同時也體現(xiàn)了時代審美的具體化符號。其畫面的藝術形象整體上追求雍容精麗的大青綠山水效果。作者創(chuàng)作完成之后友人觀后感慨而賦詩:“青翠千峰秀,紅黃萬里秋。深山有玄因,鐘鼓一聲休(吳冠東詩)”。畫面具有非常強的裝飾效果,作用石綠、花青、赭石、藤黃等色彩。這樣色彩有很強覆蓋性,色彩艷麗,使畫面產生明快的視覺效果。
【結 論】
《千峰競秀圖》在藝術形象的精細刻畫、畫面場景的深入描繪、筆墨語言的精微處理都是成就畫面看點的主體內容。誠然,作為畫家崔昊還很年輕,作品在藝術語言方面還不成熟,畫面最大的問題是造型與筆墨的協(xié)調問題,該問題具體說主要是墨法和設色法方面的矛盾對立統(tǒng)一問題,我們期待其難關的攻克。
【1】崔昊.芻議藝術評論視域下中國畫交流話語體系的構建【J】.中國文藝評論,2017(03)
【2】張辛欣,王艷華.崔昊青綠山水畫賞析——以《松濤訪友圖》為核心【J】.大慶: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沿),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