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劉鐵芳教授新著《追尋生命的整全:個體成人的教育哲學闡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以下簡稱《追尋生命的整全》,該書入選2016年國家社科文庫)以教育何以關(guān)注個體成長的整體性為中心,針對當下教育的碎片化、無序化,提出了具有整體性、漸進性的整全性教育,強調(diào)以愛來喚醒個體生命的自覺、以哲學教育促成個體人格的完成,最終回到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這一人類恒久的主題,由此而廓清通往整全的教育路徑,提出了“整全性教育”一說,即“從身體出發(fā),經(jīng)由體育、美育、德育、智育的逐步展開,以愛的生長為動力,以個體生命自覺為指向,最終達成個體人格精神的完善”。可以說整全性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幫助個體實現(xiàn)生命的完整與健全,從而成就個體的德性與幸福??v觀整全性教育,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由身之健全到心之完善的上升,而構(gòu)建這一上升的要素中有三點最為重要:作為起點的“身體”,作為上升動力的“愛”,以及作為終點的“整全”。
一、身體:個體生命上升的起點
《追尋生命的整全》明確提出了回到身體的教育理念,并系統(tǒng)論證了身體在人的全面發(fā)展教育中的基礎(chǔ)性地位?!吧眢w乃是個體在世的基礎(chǔ),每個人身體的獨特性乃是標示一個人的個性之獨特性的根基”,因此個體生命成長首先直接地表現(xiàn)于“對當下個體身體之在本身的激勵與充實”。教育回歸身體就意味著教育要從身體的感受出發(fā),在正視身體需求的基礎(chǔ)上進行心智的學習,要“防止教育過早地成為以思維能力發(fā)展為中心的、單一的理智化教育”,而應“強化個人身體對個體發(fā)展與教育的整體性融入”,從而使個體“成長于自我積極的身心狀態(tài)之中”。合理的教育路徑就是“從身體與事物的相遇出發(fā),讓個體充分地感受事物,讓事物完整地顯現(xiàn)在個人的世界之中,培育個體與周遭事物的親近,以此為基礎(chǔ)引導個體去認識、分析、理解、改造事物,也即讓事物對象化”,在這個意義上“好的教育其實就是建立個體與教育事物之間的生動聯(lián)系”。
從身體出發(fā),書中繼而提出體育、美育在人的整全性發(fā)展中的優(yōu)先性。體育和美育的根本意義在于“個人身體健康而優(yōu)雅地在世的基礎(chǔ)性情態(tài)的充分喚起,增進個體身心的自由體驗”。這里的體育、美育不是指工具性意義的教育形式,而是指“提升、展現(xiàn)、充實人的健康與優(yōu)雅的生存本身”的一種生活方式。德育、智育是人的整全性教育的中心,德育奠定個體發(fā)展的方向,引導個體更好地走向他人與世界,智育培育個體發(fā)展的實際內(nèi)涵,開啟個體智識空間,提升個體理智水平,培育個體積極走向他人與世界的綜合實踐能力。體育、美育引導人求健、求美,德育、智育引導人求善、求真。健與美讓人可愛,善與真讓人可信。在體育、美育、智育、德育相互融通中培養(yǎng)“健、美、善、真”的可信與可愛彼此融通的人格樣式。可以說,人的整全性教育始于人的身體,最終又成于人的身體;始于身體自然,成于身體對諸種價值的體驗與踐行。
二、愛:個體生命上升的動力
個體經(jīng)由情感、審美、理智與德性的教育逐步從自然人、審美人、理智人生長成為道德人。無論是從時間上跨越著人之一生而言,還是對生命本身有著質(zhì)的提升而言,這始與終之間有著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一漫長過程中,個體何以能夠有足夠的力量持續(xù)地追尋整全,就成了成人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教育問題?!蹲穼ど恼芬粫岢觯皞€體發(fā)展通往整全的直接動力,來自于個體生命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自主與自覺,而個體成長自主與自覺的基礎(chǔ)正是基于身體的愛及其發(fā)展”,因而激勵、培育、引導個體健全的愛欲,便是促使個體成人的主要門徑。
“愛首先是身體性的”。伴隨個體生命的發(fā)展,愛的內(nèi)涵也會得以不斷地擴充,進而超越身體上升到普遍。這樣一個從身體之愛到普遍之愛的上升得以可能的關(guān)鍵在于友愛式的交往,也即以友愛來讓個體與周遭的世界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以避免愛欲淪為陷于個人一己性情欲望從而導致個體生命的虛空與封閉,因此愛的意義在于“讓個體真實地生活在當下,活在人與人、人與事物的生動聯(lián)系之中”,這也提示我們“教育究其深層意蘊而言,乃是人與人之間生命的濡染與精神的傳遞、創(chuàng)生,離開了這一點,則教育不復為人的教育”?!皭鄣纳仙馕吨鴤€體生命自我向上的活力與力量的充分激活,由此而使得愛成為個體不斷趨向人的更高發(fā)展的基礎(chǔ)性動力”,因而唯有點燃個體心中對于美好事物的愛欲,個體自我生命才能得以持續(xù)地創(chuàng)生與更新。
三、整全:個體生命上升的終點
“人的教化乃是以人性的臻于完善為旨歸”。面向整全,就是以人之完善狀態(tài)為理想,在朝向理想的過程中保持個體成人的開放性。問題在于,“面對復雜的世界與人生,我們每個人都注定難以免于盲人摸象的境遇”,但當人們在心中給整全留有余地,此時所摸到的腿就不僅僅是腿,而會是大象的腿。這樣一種心向整全帶來的最大的不同便在于人不會自閉于當下的淺薄與無知,不會驕傲到認為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就是事物本來的一切,也就可以避免人心的僭越,從而謙卑而又滿懷希望地生活著。面向整全的另一面就是認識自身的不完滿,通過與完善對觀,看到自身的缺陷,從而去追求完滿,成為更好的自己。因而,面向整全一定不會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環(huán)漸進的過程,在不斷地認識不完滿與追求完滿中豐盈自己的人生。
“雖然我們不足以在今天成為整全的人,雖然我們還不足以在今天踐行整全性的教育,但當我們努力追尋自我生命的整全,努力探尋整全性教育的理想之時,我們活出了我們自身的尊嚴,我們實踐了一種有尊嚴的教育”?!蹲穼ど恼芬粫]有為讀者勾勒出一個得以整全性發(fā)展的人的藍圖,而是為讀者指明了一條走向整全的路,路盡頭的風景還需讀者自己去探尋去行走才能得以發(fā)現(xiàn)。如同蘇格拉底對世人的反諷追問,其真正目的并非是要置人于難堪,而是在通過對本質(zhì)的追問來喚醒人們對生活的審慎,警醒世人要過有省察的人生。作者在文中對整全的描繪也是為個體成人提供了一種更好的可能。既然有可能性的存在,便應該勇敢去追尋。因而整全性教育的提出,一方面是厘清個體生命成長的歷程,為個體更好地成人以及成為更好的人提供一種路徑;另一方面也是為教育思考者展現(xiàn)了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人之生長具有無限的可能性,整全就是一種理想的典范。雖難以實現(xiàn),但在追求之中生命本身的高度與意義能夠得以提升,重要的是敢于去思考。
四、小結(jié):走向生命自覺
縱觀生命成長,乃是一個漸進的、累積的、不斷自我突破的過程。不同階段教育需要立足個體整全性發(fā)展的需要,開放性地設(shè)定各階段的教育目標,前后貫通,彼此呼應,建構(gòu)完整而開放的教育體系,從而“使得個體生命成長歷經(jīng)不同階段的教育形式而依然能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也即對個體生命成長問題的思考應始終置于終身發(fā)展的視野之中?!叭说恼允紫仁且粋€理想的人格狀態(tài);其次,這種狀態(tài)不是在離群索居中實現(xiàn)的,而是始終置于社會之中”。因而,對個體生命成長的思考也還應置于時代與社會的開闊境域中,以朝向他人之愛的喚起來培養(yǎng)有責任感與倫理意識的社會人。在個體成長與社會發(fā)展的相互交融中,整全性生命既能體現(xiàn)出新的時代精神,同時也能體現(xiàn)人類、民族文化精神與生命理想的代際傳承。
《追尋生命的整全》一書以對生命之完整與自由的關(guān)懷為中心,以經(jīng)典文本闡釋與情境解讀為基本方法,以古今融匯貫通的視野、細膩而敏銳的悟思、溫潤而自然滲透的文化理趣、優(yōu)美而流暢的表達,較充分而完整地呈現(xiàn)了當代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教育的愿景及其可能性。作為一種教育思考資源,此書不僅可以為當下教育理論研究的分化提供一種整合的可能,還可以為當前教育實踐中不同階段之間的斷裂提供走向內(nèi)在整合的可能。這種可能性得以成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所面對的問題都乃是人的問題,因而重新思考個體成人就是在追溯教育問題的起源,從開端處予以回應。對讀者而言,面對整全,我們不得不思考生命的不完滿,尤其要思考在有限的生命中,作為渺小個體的我們該如何生活??梢哉f,這本書的在場就是以追尋整全之呼吁來喚起個體對自身生命之自覺。而閱讀此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自我覺醒的過程,自覺以走上追尋整全之路,自覺以成人,成當下社會之人。
(劉 莉,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