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桑
(重慶郵電大學國際學院 重慶 400065)
論文化軟實力視域下高校來華留學教育工作的使命
何雨桑
(重慶郵電大學國際學院 重慶 400065)
當前,來華留學教育工作進入了數量增長、質量下滑的發(fā)展瓶頸期。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不僅為來華留學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也對國際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從文化軟實力的戰(zhàn)略高度重新審視來華留學教育工作,明確其工作目標,對促進國際溝通,文化交融,借重共享,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文化軟實力;來華留學;留學教育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競爭力,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一項重要戰(zhàn)略任務。為此,以文化軟實力為觀照,重新審視來華留學教育工作,明確來華留學教育工作使命,對推進一帶一路戰(zhàn)略實施,促進國際溝通、文化交融、借重共享、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軟實力”一詞,是由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在冷戰(zhàn)后“美國衰退論”盛行的背景下,針對國際關系中最核心的概念“權力”進行反思提出的?!败泴嵙Α迸c軍事、經濟等“硬實力”不同,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手段來達己所愿的能力。軟實力來自于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約瑟夫認為,軟實力是未來競爭的重要內容,擁有強大軟實力的美國必然可以保持其霸主地位??梢?,約瑟夫的軟實力理論是在冷戰(zhàn)思維下提出的,軟實力只是其爭霸的工具。
自軟實力理論誕生以來,我國學者對其進行了諸多研究,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國國力的提升以及研究的逐漸深入,目前國內逐漸形成共同的觀點,中國軟實力的著力點在于“文化”,因此在我國稱作“文化軟實力”。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這是黨和國家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文化軟實力”的概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闡述文化軟實力理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保疤岣邍椅幕泴嵙?,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從各種表述中可以看出,中國語境下的文化軟實力的邏輯起點不是將其作為爭霸的工具,而是促進中外文化溝通對話,保障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自此,提升文化軟實力便成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重要戰(zhàn)略任務。
文化軟實力是由文化資源力+文化傳播力構成,文化資源力是一個國家文化和智慧的集中體現,包括知識體系、價值體系、教育體系、科技創(chuàng)新、國民素質等要素,是大文化概念。而文化傳播力則是這種強大文化資源在傳播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力、輻射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除了要苦練自身內功以外,還要懂得如何向外發(fā)力,即研究如何做好文化傳播工作。因為,傳播深度決定影響廣度。一個國家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取決于其內容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于是否具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
目前,學界并沒有對來華留學教育下一個準確的定義,筆者借用高等教育的定義以及《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guī)定》中對于高等學校和留學生的相關定義,以及《留學中國計劃》中對于來華留學教育事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規(guī)定,將高等學校的來華留學教育定義為:高等學校對持外國護照的外國公民進行學歷或非學歷教育,是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和知華友華愛華人士的社會活動。
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和中國國力的增強,來華留學教育已成為推進“一帶一路”戰(zhàn)略實施、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以及《留學中國計劃》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來華留學人數突破50萬,培養(yǎng)一大批知華、友華、愛華的高素質來華留學畢業(yè)生。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fā)展,我國的來華留學教育事業(yè)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留學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結構和層次日益多元,管理服務水平穩(wěn)步提升。據統計,2016年共有來自20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42,773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829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中學習。而在這樣爆發(fā)式發(fā)展的背后,多數高校的來華留學教育普遍進入了質量的提高跟不上數量的增長,規(guī)模的擴大跟不上效益的提高的發(fā)展瓶頸期。2016年10月30日,全國留學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明確要求全國各接收來華留學生的高校規(guī)范管理、提質增效,內涵發(fā)展,為加快建成“留學強國”貢獻力量。
目前,高校來華留學教育發(fā)展中普遍存在留學生規(guī)模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寬進寬出導致教學含金量較低;留學生教育管理服務中還存在諸多的漏洞等等問題。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多數高校對于來華留學教育的戰(zhàn)略地位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有的高校接收來華留學生是出于上級指派,有的則是出于經濟利益驅使,甚至有的高校將來華留學教育工作做成了為學校點綴的面子工程,在盲目追求國際學生比率中迷失了發(fā)展來華留學教育的定位。
如上所述,文化傳播力對于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據來華留學教育的定義可以看出來華留學教育具有教育開放性、文化傳播性、國際交往性的本質特征。這些特征與文化軟實力所需要的文化傳播力是相適應的。由于留學生在中國停留時間長,培養(yǎng)留學生是一種深入的公共外交;其次,留學生來到中國接受高等教育,感受中國文化氛圍,親歷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來華留學教育是跨文化傳播的最佳平臺和陣地;同時,發(fā)展來華留學擴展了中國文化的國際視野,為其注入了創(chuàng)新的視角和活力,夯實了文化軟實力的基礎,增強了中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
高校來華留學教育工作,是一種深入的公共外交,又是文化交融的重要路徑。對夯實一帶一路建設民意基礎,推進民心相通,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中國的來華留學教育一開始就帶有政治外交色彩,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批留學生就是來自東歐國家的33名留學生,并且在很長的時間內,我國接收留學生都是以亞非拉社會主義國家學生為主。進入21世紀后,尤其是在《留學中國計劃》頒布以后,來華留學教育的公共外交地位開始逐漸得到重視。 在教育部最新印發(fā)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中,明確提出教育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教育交流為沿線各國民心相通架設橋梁,人才培養(yǎng)為沿線各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提供支撐。由此可見,來華留學教育從一開始就不單純是教育領域的工作,而是與國家的大戰(zhàn)略、大方針緊密聯系在一起,具有極強的政策導向性和推動性。來華留學由于其自身的特征以及留學生在華停留時間較長,因此培養(yǎng)留學生成為了一種深入的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是一個國家為了提高本國的知名度、美譽度和認同度,由中央政府或者通過授權地方政府和其他社會部門,委托本國或者外國社會行為體通過傳播、公關、媒體等手段與國外公眾進行雙向交流,開展針對全球公眾的外交活動,以澄清信息、傳播知識、塑造價值進而更好地服務國家利益。以外國的公眾作為對象是公共外交區(qū)別于傳統外交的重要特征,而來華留學教育更是針對外國公眾中的精英群體而進行的。因此,爭取世界精英群體的好感和認同,培養(yǎng)知華、友華、愛華的意見領袖是來華留學教育重要的公共外交目標。
傳播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兩級傳播”理論,即信息的傳播將經過兩個過程,即:
可見,媒介在完成初級的信息傳播后,由意見領袖完成了傳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產生影響。能夠產生影響的傳播才能稱之為傳播力。意見領袖即是:活躍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意見、觀點或建議并對他人施加個人影響的人物。意見領袖在傳播過程中起著影響他人態(tài)度,將個人觀點變?yōu)槿后w觀點的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學生們作為群體中的精英分子,他們在華停留時間長,對中國民心社情有著深入的了解,在此媒體多元化的時代,他們就是能夠對輿論產生重要影響的意見領袖。
美國、日本、歐洲等國都高度重視留學教育在提升國家軟實力中的重要性。如:英法曾將留學教育作為維系與原殖民地關系的紐帶。德國將培養(yǎng)留學生作為開啟德國海外經濟的鑰匙。日本則將留學生教育作為改善日本戰(zhàn)后負面形象和實現政治大國的路徑選擇。1940年代,詹姆斯威廉富布賴特在游說美國政府設立富布賴特獎學金項目時曾說:“我們必須向世界提供知識精英和領袖人物,而不僅僅是面包、牛奶、資金和石油?!奔s200余名世界領袖都曾受教于于這個被稱為“特諾伊木馬”的獎學金項目, 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曾說:“對我們的國家來說,沒有比這些曾在美國接受教育的世界領導人的友誼更有價值的資產了?!?/p>
據統計,目前曾在中國留學的人士當中,有40余人在本國擔任了副部長以上職務,有近20人先后擔任駐華大使,約60人任駐華使館參贊。目前,來華留學教育的熱門學科從漢語、醫(yī)學擴展到工科、理科、管理等學科門類,各高校也紛紛認識到培養(yǎng)留學生是培養(yǎng)一大批熟悉中國相關行業(yè)標準,助推中國企業(yè)本土化落地的人才。 除此之外,各高校還應將來華留學教育工作提升到培養(yǎng)“未來領袖”的高度,塑造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和中國情懷的世界關鍵行業(yè)領導者。
長期以來,由于國情的原因,我國的國際傳播長期以來都是以對外宣傳為主,而“宣傳“(propaganda)一詞貶義較多,給人以虛假套路,強行灌輸之感。而國際傳播話語權90%由西方媒體控制,國際輿論格局基本是“西強東弱”,因此長期以來,國際上盛行各種中國威脅論,眾多誤讀中國甚至抹黑中國的言論甚囂塵上,尤其是在中國推行“一帶一路”行動中,有國外媒體甚至聲稱這只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是中國崛起后轉移過剩產能,攫取別國資源,推行其全球意志和輸出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面對眾多誤讀,如果僅僅依靠大眾傳媒一一解釋,難免陷入杯水車薪的境地。而留學生來到中國,感知中國文化,親歷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與中國人深入接觸,所謂“百聞不如一見”,沒有讓其親身經歷更好的傳播方式了。但目前來華留學這塊最佳的對外傳播平臺和陣地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
根據《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管理規(guī)定》:漢語和中國概況應當作為接受學歷教育的外國留學生的必修課。很多學校也照此要求開設了相應的課程,以及書法、剪紙、太極拳等中國文化體驗課程。但目前這些課程很多仍停留在符號式教育的層面上,重事實描述輕價值觀闡述,重外延宣傳缺乏內涵解讀。面對堆砌的中國元素,留學生們的新鮮感一過難免膩煩。同時,這種淺層次的中國文化教育,也不能讓留學生真正觸摸到中國文化這種高語境文化的深層肌理,這類課程難免陷入標簽化、符號化、臉譜化的淺薄境地。同時,在面對眾多文化背景不一的留學生時,統一使用一種傳播方式和話語體系,教育過程未體現差異性和個性化,因此收效甚微。
此外,由于多年來留管工作中淡化政治因素的影響,留學生教育管理者在工作中小心翼翼,盡量不觸碰政治、意識形態(tài)等問題,對于留學生的許多誤解、錯誤觀念也沒有及時給予解釋與指導,這實際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這種不自信直接導致了我們失去了最好的對外傳播陣地?!坝宋鹨桑叵茸孕??!敝袊伯a黨用60年的時間將一個占世界總人口1/5積貧積弱的國家轉變成為一個繁榮富強的強國,我們有什么理由不自信?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要堅持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這要求我們要有充分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充分領會黨和國家大戰(zhàn)略精神的前提下,在日常工作中自覺形成文化推廣與傳播的意識。任課教師應將文化推廣融入到平時的課程中,管理人員應在日常管理服務中體現出中國的人文精神,在學生中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和中國文化傳播教育,將人人都變成外交官和文化大使,人人都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真正用透用好來華留學這塊最佳文化推廣平臺。
來華留學生是一種寶貴的人力資源,是各國爭奪的稀缺資源。 美國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新力和國際競爭力,就是得益于對于國際優(yōu)秀人才的引入和移民紅利。吸納特定、稀缺行業(yè)的高端人才是各國對于國際人才競爭的基本特征。在全球化一體化趨勢的影響下,我國的對外開放向縱深推進,尤其是“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為推動教育的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契機。來華留學教育也成為“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重要人才和智力來源?!耙粠б宦贰睉?zhàn)略涉及到沿線65個國家和地區(qū),地緣政治復雜、宗教文化多元、政治互信不足,無論是中國企業(yè)走出去,還是國外企業(yè)引進來,都需要大量復合型、職業(yè)型、領袖型、精英型的既懂專業(yè)又懂中國文化的全方位人才。來華留學生不僅有相關的專業(yè)知識,更有語言優(yōu)勢,跨文化經驗,同時他們熟悉中國相關行業(yè)標準和中國企業(yè)文化,他們對于中國企業(yè)走出去和國外企業(yè)引進來都具有重要作用。2017年1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外交部、教育部聯合發(fā)布了《關于允許優(yōu)秀外籍高校畢業(yè)生在華就業(yè)有關事項的通知》,逐步放開了對優(yōu)秀的來華留學畢業(yè)生和外籍高端人才在華就業(yè)的限制,以優(yōu)秀的來華留學生為國家對外開放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戰(zhàn)略提供人才支撐。
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在與別的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借鑒中發(fā)展起來的,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被中斷的文明,其極強的生命力就在于對于各種文化的兼收并蓄,包容借鑒。同時,文化交流必然會帶來對自身文化的解讀、提煉、挖掘以及創(chuàng)新。要表達自己、傳播自己,不僅要加強對自身文化的解讀,同時要探索出如何讓自己的文化適合于各種不同的文化語境。每一種文化雖然都是處于不同語境下的文化,但歸根結底都是人類的文化,那么一定會具有某種共通性與普適性。傳播絕不是自說自話或自我解讀,而是要找到自身文化與他國文化的契合點,實現價值對接。因此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必須在如何打造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上下功夫,研究如何形成:中國立場、國際表達;中國故事、國際敘述的跨文化傳播的話語體系。在這樣的傳播過程中,必然會擴展中國文化的國際視野,增添文化創(chuàng)新視角,增強中國文化的韌性和生命力。
正如習總書記所說:”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币粠б宦贰睉?zhàn)略為來華留學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機,來華留學教育也為打造沿線國家成為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撐。因此,各高校在開展留學生教育的工作中,除了不斷提高教學學術質量外, 還應牢牢圍繞住國家大戰(zhàn)略方針,研究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培養(yǎng)真正知華友華愛華的優(yōu)秀來華留學生。
[1]蔣凱.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戰(zhàn)略定位:基于多因素的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0(5):17-20.
[2]王娟.高校國際化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對接——基于高校來華留學教育的研究[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6(5):64-67.
[3]范周,周潔.“一帶一路”戰(zhàn)略背景下的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7(5):40-47.
[4]沈國麟,賈敏.影響有影響力的人——開展對美公共外交應重視意見領袖的作用[J].公共外交季刊,2013(15):62-67,127.
[5]沈紅宇.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 2013.
[6]繆毓燁.公共外交視域下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
On the Miss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Vision of Cultural Soft Power
He Yusang
(Chongqing University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 China)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 in China has now entered the bottleneck stage of quality slipping with numbers growing.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one hand, provides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puts forward higher demand for talents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Therefore, it is of pragmatic significance to review the miss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 from the strategic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oft power to enhanc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exchange,mutual supporting and sharing.
Cultural soft powe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Foreign education
何雨桑(1989-),女,助教。
2017-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