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菲
(鄭州市骨科醫(yī)院,河南鄭州 450052)
常規(guī)試管凝集試驗與虎紅平板試驗對布氏桿菌病的檢出率對比研究
李 菲
(鄭州市骨科醫(yī)院,河南鄭州 450052)
常規(guī)試管凝集試驗;虎紅平板試驗;布氏桿菌?。粰z出率
布氏桿菌病也被稱為布病或波狀熱,屬于傳播途徑較多的人畜共患傳染病,該病細菌可經由皮膚接觸、消化道及呼吸道傳播,傳播速度快,各年齡段人群均可感染此病[1]。布氏桿菌病的潛伏期多為1-3周,患者早期可表現為發(fā)熱、多汗、全身疼痛等周身不適癥狀,容易與其它疾病混淆,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期。因此,早期發(fā)現、早期診斷及予以對癥治療對于布氏桿菌病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2]。目前,我國對于早期布氏桿菌病的篩查多選用常規(guī)試管凝集試驗與虎紅平板試驗,這兩種方法被認為是現場行大規(guī)模篩查時最有效的檢測手段[3]。為探究兩種檢測方法對布氏桿菌病的陽性檢出率,本研究檢測了我院傳染科收治的120例疑似布氏桿菌病患者的血清樣品,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傳染科收治的疑似布氏桿菌病患者120例,其中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51例,患者年齡15-68歲,平均(42.05±0.30)歲。納入標準:患者已持續(xù)數日甚至數周出現多汗、發(fā)熱、乏力、肌肉疼痛、周身不適等臨床表現,發(fā)病前均有家畜或家畜產品接觸史,懷疑為布氏桿菌病患者。排除標準:其它傳染性疾病患者、血液病患者、年老體弱者,以及言語溝通障礙、存在神經精神疾患、配合度較差者。本研究經我市疾病防控中心及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的內容,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分別使用常規(guī)試管凝集試驗和虎紅平板試驗檢測患者的血清樣品,本研究所使用抗原均由本市疾病防控中心下發(fā)(長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體位診斷試劑),均在有效期內。
1.2.1 常規(guī)試管凝集試驗(Standard tube agglutination test,SAT):充分稀釋血清,每份血清配備5支試管。取0.2ml被檢血清與2.3ml生理鹽水加入第一支試管中,輕微搖晃均勻后,從該試管中分別吸取0.5ml稀釋液置于第二、三支試管中,第二支試管放置一旁;向第三支試管中加入0.5ml生理鹽水混勻后,吸取0.5ml與0.5ml生理鹽水一起置于第四支試管中;再從第四支試管中吸取0.5ml稀釋液與0.5ml生理鹽水共同置于第五支試管中,從中吸取0.5ml棄去,余液用作試驗檢測。
第二至第五支試管血清稀釋度依次為1:12.5、1:25、1:50及1:100,在以上四支試管中分別加入已稀釋10倍的抗原稀釋液0.5ml(此時四支試管中血清稀釋度依次為1:25、1:50、1:100、1:200),混勻后置于37℃溫箱中,24h后觀察結果。
另取制備完成的凝集試驗標準比濁管判定凝集程度:待檢血清效價在1:50(++)以下為陰性,1:50(++)為可疑,1:100(++)以上為布病陽性。
1.2.2 虎紅平板試驗(Rose Bengal precipitation test,RBPT):分別取0.03ml被檢血清及0.03ml虎紅平板抗原置于潔凈玻片上,輕微搖晃均勻后靜置一旁,5min內觀察結果。以出現粒狀物或凝集片視為陽性(+);若無變化或液體均勻渾濁則視為陰性(-);對因外界因素導致結果無法用肉眼準確判定時,視為可疑。
1.3 觀察指標 觀察常規(guī)試管凝集試驗和虎紅平板試驗的檢測結果。所有患者均經血象檢查、細菌培養(yǎng)及其它免疫試驗,結合流行病學臨床特點確診布氏桿菌病患者實際人數,并與兩種試驗檢測結果進行對比。
1.4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種試驗方法檢測布氏桿菌抗體的結果 本次研究共檢測120份血清,常規(guī)試管凝集試驗陽性68例,陽性率為56.67%,虎紅平板試驗陽性84例,陽性率為70.00%?;⒓t平板試驗陽性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試管凝集試驗(P<0.05)。見表1:
表1 兩種試驗方法布氏桿菌檢出陽性率比較(n=120)
2.2 對比兩組陽性檢出率的準確率 本次選取的120例納入對象中,經血象檢測、細菌培養(yǎng)及免疫學檢測后,確診布氏桿菌病患者96例。SAT法符合率為70.83%(68/96),RBPT法符合率為87.50%(84/96),RBPT法符合率明顯高于SAT法(P<0.01)。見表2:
表2 兩種方法陽性檢出率的準確率
布氏桿菌病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全身性、細菌性傳染病,牲畜為其主要傳染源,人畜均可患病,人群發(fā)病年齡不均[4]。布氏桿菌病傳播速度較快,病情變化復雜,發(fā)熱、乏力、盜汗等臨床不適表現極易與其它疾病混淆,容易誤診,一旦錯過最佳發(fā)現及治療時期,未能及時控制疾病發(fā)展,將會引發(fā)極其嚴重的公眾衛(wèi)生問題[5];同時,布氏桿菌病不產生持久免疫力,即使病愈,與傳染源接觸后患者仍有再次感染的風險,因此,早期快速地確診布氏桿菌病,加強對該病的預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義[6]。
以往臨床上對懷疑為布氏桿菌病的患者多采用常規(guī)試管凝集試驗進行早期檢測,該方法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常用作布氏桿菌抗體的早期檢測,以及判定接種布氏桿菌疫苗后血清內是否含有相應抗體[7]。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fā)展,臨床上開始應用虎紅平板試驗進行布氏桿菌抗原的免疫學檢測,該方法操作簡單,敏感性強,具有一定優(yōu)勢[8]。
常規(guī)試管凝集試驗主要用于定量和半定量檢測,將一定量的的細菌抗原與一系列由生理鹽水稀釋后的血清相混合,在保溫放置24h后觀察結果,觀察受檢者血清內是否有相應抗體及效價,若效價增長4倍以上,提示該患者近期內受到過布氏桿菌感染[9]?;⒓t平板試驗是將受檢者血清與對應抗原直接混合,在較短時間內便可觀察檢測結果,同時該試驗中所應用的抗原是酸性抗原,因此具有較好的特異性,多用于急、慢性病人的檢測,對檢測人群無特殊要求,準確性較高[10-11]。
兩種檢測方法比較,常規(guī)試管凝集試驗操作較為繁瑣復雜,需要大量血清和抗原,耗時費力;同時,該方法檢測結果主要通過渾濁度和肉眼觀察,由于可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檢測結果存在一定誤差,不能達到預期估計值[12]?;⒓t平板試驗簡單易于操作,凝集現象清晰可見,裸眼便可直接觀察檢測結果,結果判斷容易,因此該檢測方法更適合于流行病學調查及大面積的布病篩查[13]。在時間上,常規(guī)試管凝集試驗檢測至少需要24h才可獲得結果,所需時間較長,容易延誤疾病的治療,且檢測成本較高;而虎紅平板試驗檢測成本低,5min之內便可觀察檢測結果,能在較短時間內確診布氏桿菌病,有利于布氏桿菌病的防控和治療[14-15]。本研究發(fā)現,虎紅平板試驗陽性檢出率、陽性符合率等均明顯高于常規(guī)試管凝集試驗,進一步證實了虎紅平板試驗對于診斷布氏桿菌病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且操作簡單易行、結果判定準確。
綜上所述,虎紅平板試驗作為一種更為準確、靈敏、快捷、特異的試驗方法,在布氏桿菌病的臨床檢測中具有更高的應用價值。但本研究納入研究的對象例數較少,為了獲得更為準確的調研結果,仍需大量采集樣本,進行更深一步的探討研究。
[1]宋耀麗,張俊杰,牛國永,等.204例布氏桿菌病實驗室檢測結果分析[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15,4(35):49-51.
[2]張麗芬,李蓮.兒童布氏桿菌病14例臨床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6,4(512):1692.
[3]何芳.小兒布氏桿菌病19例臨床分析[J].中國小兒急救醫(yī)學,2015,2(29):640-642.
[4]de Figueiredo P,Ficht TA,Rice-Ficht A,et al.Pathogenesis and immunobiology of brucellosis: review of Brucella-host interactions[J].Am J Pathol,2015,185(6): 1505-1517.
[5]何曉敏,劉靖宇.煙臺市布氏桿菌病的行為生態(tài)學調查[J].重慶醫(yī)學,2016,4(512):1683-1685.
[6]Ayala SM,Hasan DB,Celestino CA,et a1.Validation of a simple universal IELISA for the diagnosis of human brucellosis[J].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4,33(7): 1239-1246.
[7]胡桂英,馬麗,徐立青,等.三江源地區(qū)布病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5,4(25):769-771.
[8]Islam MA,Khatun MM,Werre SR,et a1.A review of Brucella seroprevalence among humans and animals in Bangladesh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epidemiology,risk factors and control opportunities [J].Vet Microbiol,2013,166(3-4):317-326.
[9]肖迪,劉梅.異甘草酸鎂輔助治療急性布氏桿菌病臨床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6,5(68):83-84.
[10]李靜,徐文健,王洛平,等.兒童布氏桿菌病臨床特征和實驗室檢查特點分析[J].北京醫(yī)學,2016,3(88):781-784.
[11]李玲,王勤,曹培義.常規(guī)試管凝集試驗與虎紅平板試驗判斷布氏桿菌病的比較[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3,2(37):1749-1750.
[12]龔玉姣,和鵬,姚細安,等.2012-2014年廣州市布魯氏菌病疑似患者血清學檢測結果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8):4119-4121.
[13]馬利君,孫喜紅,劉偉,等.自愿咨詢檢測人群布氏桿菌病感染率及相關危險因素研究[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6,4(36):1114-1116.
[14]何晶晶,趙冬梅,周珣,等.間接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與傳統(tǒng)血清學方法應用于人布魯桿菌抗體的試驗比較[J].中華地方病學雜志,2015,3(411):851-853.
[15]蘇良,歐新華,張如勝,等.虎紅平板凝集試驗檢測人血漿布氏菌抗體干擾來源分析及處理對策[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4,4(124):4486-4488,4497.
(技術方法欄目編輯:張 健)
R378.5
A
1004-6879(2017)06-0505-03
2017-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