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朗
我想圍繞文風,談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我們需要提倡什么樣的文風;第二,如何提升我們的文風。
文風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表達和修辭的問題,它涉及人的思想、學識和情趣,涉及人的思想的深度和廣度,涉及人的精神境界。中國古人常說“文如其人”,意思是一個人所寫的文字能夠真實地反映這個人的人品和精神面貌。清楚的文字反映的是一個思想清晰的人,含混的文字反映的是一個思想混亂的人,所以,一個人的文風的問題,也是這個人的文化品格和人生境界的問題。
一般人認為,“文”是一種形式,是用來為某些內(nèi)容服務的。我不太贊同這種把形式和內(nèi)容割裂的觀點。思想必定要在某種形式當中才能出現(xiàn),沒有一種可以脫離了形式的思想。孔子曾經(jīng)說過,如果沒有了皮毛上的花紋,虎、豹就無法和狗、羊區(qū)分開了。這里面有很深刻的思想,說明人的生活離不開形式的因素。我想到這么幾點:第一,好的“文”可以幫助讀者的思想變得深刻和全面。柳宗元有一篇《敵戒》,開宗明義就說:“皆知敵之仇,而不知為益之尤; 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為利之大。”接下來層層加以論證。這篇文章通篇不到二百字,從頭到尾都閃耀著辯證法的光輝,體現(xiàn)著中國思想的深度。第二,人的思想和經(jīng)驗要有“文”才能傳達出去,才能成為社會的共同財富?!拔摹边@種形式不是個人的,是全社會的文化積累的結果。一個人學習掌握“文”的過程,就是他的思想、經(jīng)驗、情感逐漸變得清晰,逐漸進入社會文化,以至進入全人類的文明積累的過程。第三, “文”照亮了人的人生意義,讓整個人生變得豐富和有情趣。孔子對“君子”的描述就是“文質(zhì)彬彬”??鬃铀f的君子,就是我們今天提倡的那種既有明晰的思想又有高雅的情趣的人。孔子還講過,“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一個人還要能夠通過“文”來跟其他人交往,這種交往是和平的、富有意義的,不是緊張的、功利的。
照我的看法,理想的文章有一種好的文風,就是簡潔、干凈、明白、通暢、有思想、有學養(yǎng)、有情趣。五四以來,有許多前輩學者的文章最能體現(xiàn)這種文風,比如胡適、馮友蘭、聞一多、朱自清、朱光潛等等,與這些人的文章不同,當下某些人的文章卻在傳播一種不好的文風,就是裝腔作勢、義瘠辭肥、自吹自擂、存心賣弄、艱深晦澀、空洞無物,以及武斷、驕橫、偏狹、刻薄、油滑、謾罵等等。這使我們感到,文風問題確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我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我們許多大學生不會寫文章,而且不重視寫文章。文章寫得簡潔干凈、明白通暢,這是寫文章的低端要求,同時也是寫文章的高端要求?,F(xiàn)在很多學生不是這樣,本來幾句話的意思,他可以寫上好幾頁。在今天的文化界、學術界有些人還有一種傾向,就是把文章寫得讓人看不懂。文章中堆砌著從外國搬來的名詞,故弄玄虛,以讓人看不懂為榮,以讓人看不懂為深刻,這已經(jīng)成為學術界的一種流行病。我曾經(jīng)對有的學生說:“你說你的文章深刻吧,但是康德、黑格爾也深刻,我還能讀得懂,你的文章我真的看不懂?!鄙蟼€世紀八十年代,我就這個問題請教過朱光潛先生,我說現(xiàn)在有些人寫的文章我真的看不懂。朱先生當時笑了笑說:“很簡單,就是他自己沒有想清楚,自己想清楚,怎么會說不明白!”我們的古人對這種現(xiàn)象有一個批評,是“以艱深文其淺陋”?!拔摹本褪钦谘诘囊馑迹闷D深的辭藻去遮掩學問的淺陋。實際上這是自欺欺人,淺陋是遮掩不住的,越要遮掩,越是會暴露出來。當然,大多數(shù)的學生以后可能是從事學術之外的工作,但仍然免不了要寫文章,所以都需要重視和加強寫文章的訓練。加強寫文章的訓練,同時也有助于培養(yǎng)清晰的思維、嚴謹?shù)淖黠L和活躍的創(chuàng)造力,這幾點,在任何一個行業(yè)當中都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條件。
下面,我談談我對如何提升文風的理解。我一直認為,要提升我們的文風,首先需要讀書,尤其需要精讀古今中外的人文經(jīng)典作品。
精讀經(jīng)典,可以培養(yǎng)人對于“文”的感知能力,這種能力是一種高雅的趣味和鑒賞力。多讀經(jīng)典著作,多讀大師的著作,經(jīng)常接觸經(jīng)典,經(jīng)常聆聽大師,可以潛移默化地把自己的趣味提上去。一個人如果老讀三四流的著作,就會被那些著作把自己框住,自己的情趣、格調(diào)、眼光、追求等等也會慢慢降低,這也是一種熏陶。大家都讀過莫泊桑的小說《項鏈》。小說女主人公為了參加婚禮(晚會),向人借了一條項鏈,結果項鏈丟了,她得賠人家。項鏈很貴。為了掙錢,她去給人洗衣服,什么活都干。她的生活環(huán)境變了,接觸的人也變了,人的性情也整個變了。過去很文雅的一個人變得可以站在大街上兩手叉著腰大聲罵人。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就是環(huán)境的影響,環(huán)境的熏陶。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于一個人的影響都極大。一個人讀的書也構成一種精神——文化環(huán)境,它也會很深地影響一個人的文化氣質(zhì)和文化品格。
我常引用梅林在《馬克思傳》中的一段話。梅林說,正如馬克思自己的主要著作都反映著整個時代一樣,他所愛好的文學家的作品也都反映著整個的時代,如埃斯庫羅斯、荷馬、但丁、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和歌德。據(jù)拉法格說,馬克思每年都要把埃斯庫羅斯的原著讀一遍,他始終都是古希臘作家的忠實的讀者,而他恨不得把當時那些教唆工人去反對古典文化的卑鄙小人揮鞭趕出學術的殿堂。這是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給我們留下的偉大傳統(tǒng)。否定經(jīng)典、糟蹋經(jīng)典是不能容忍的,反文化是不能容忍的,因為這些風氣降低了我們精神的品質(zhì),讓人生和社會的文化變得膚淺、空洞、粗鄙和暴戾。
這兩年我還經(jīng)常引用俄羅斯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的一段話。他說,他小時候,他母親要他讀《戰(zhàn)爭與和平》,并且告訴他那些段落如何寫得好。這樣,《戰(zhàn)爭與和平》就成為他的藝術品味和藝術深度的標準,“從此以后,我再也沒有辦法閱讀垃圾,它們給我以強烈的嫌惡感”。這是文化的熏陶。塔可夫斯基成為電影大師,同他從小的這種文化熏陶是不可分的?,F(xiàn)在我們?nèi)绻催^來,如果我們的青少年從小都是接觸文化垃圾,那么他就再也不能接受經(jīng)典了。
有些青年人認為,“經(jīng)典”都是一些過去的作品,已經(jīng)“過時”了,不如把有限的讀書時間用在一些針對當代人的流行的作品上面。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我們知道,在多數(shù)情況下,文章會有時代局限。很多文章經(jīng)過歷史的風吹日曬,不再吸引人了,不再激動人了。但是有的文章卻經(jīng)得住時間的風吹日曬,它們有一種超時代的價值、超歷史的美,這就是經(jīng)典。英國哲學家休謨曾經(jīng)說過:“兩千多年前在雅典和羅馬讓人喜愛的同一個荷馬,在巴黎和倫敦仍然讓人欽佩。氣候、政治、宗教和語言的所有變化,并不能遮蔽他的光輝?!苯裉欤覀冎袊艘仓饾u了解了西方的文明,也一樣欣賞荷馬、莎士比亞,同時,西方人也逐漸開始欣賞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的智慧。它們?yōu)槭裁茨軌虺綍r代呢? 因為人類生活中有一些具有共性的基本問題,人類針對這些問題也有一些基本的思考方向,另外,這些思考在用作品表達出來的時候,也有一些基本的表達規(guī)范。凡是能夠?qū)@些基本的問題、思考和表達有所貢獻的,都可以說是“經(jīng)典”的,是各個時代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閱讀這些經(jīng)典著作,就是為了吸收人類的最高智慧,使自己更快地成長起來,使自己更快地成熟起來。多讀經(jīng)典著作,經(jīng)常接觸經(jīng)典,還可以把自己的品味提上去,可以有意識地去尋找人生的意義,去追求更高、更深、更遠的東西??觳臀幕?、流行藝術不可能起到這種作用。endprint
經(jīng)典之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下來,就是因為它們的內(nèi)涵十分豐富,能夠跟每一個時代的問題形成呼應。我舉一個例子,就是《論語》。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上,沒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學家不受《論語》這本書的影響。不把這本書讀懂、讀通、讀透,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由于《論語》和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有著血肉聯(lián)系,由于歷代思想家對《論語》進行了無數(shù)的闡釋和發(fā)揮,所以《論語》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已大大超出了這本書原初的內(nèi)涵。讀《論語》,你會感受到在你的心中流過的是一條有幾千年歷史的文化長河?!墩撜Z》中當然有許多話是屬于過去時代的東西,但是有許多話今天讀起來仍然很有味道。我們隨便翻開其中的一章,請看這些話:“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在這些通暢易曉的話里,不是包含了很深的人生智慧嗎?所以,真正有意義的創(chuàng)新,一定要回歸到那些人類永恒的問題、一以貫之的思想和成熟典雅的藝術表達當中去,從中吸取養(yǎng)料,如果無視和拋棄這些寶貴的財富,完全另起一套,一定是行不通的。
閱讀經(jīng)典的最好的方式是精讀。精讀,用古人的話說就是“熟讀玩味”,也就是放慢速度,反復咀嚼,讀懂,讀通,讀透。讀懂,就是要弄清楚書中的每句話的意思,這有時也不容易。讀通,就是要融會貫通,把握它的內(nèi)在意蘊。讀透,就是把書中有價值的東西充分吸收到自己的頭腦中來。一個人要提高文化修養(yǎng),打下做人、做事的根底,必須精讀幾本書。
讀經(jīng)典著作不能太性急,不能貪多求快。熊十力先生曾經(jīng)說,過去一些名人傳記往往稱美這個人“一目十行”,其實這種人在當時不過是一個名士,很少能成就大的學問。所以讀經(jīng)典著作不能求快。相反,要靜下心來讀,要放慢速度,要充分消化,把書中有價值的東西充分地吸收到你自己的頭腦中來。像康德、黑格爾這樣一些經(jīng)典作家的著作,如果你一年能精讀兩本,我想就是很大的成績。如果堅持下去,10 年你就可以精讀20 本,20 年你就可以精讀40 本,那就了不起了,你就可以說是脫胎換骨了,人人都要對你刮目相看了。
去年,我編選出版了一本《文章選讀》,就是為了從寫文章的角度給青年人推薦一些經(jīng)典和一些好文章,提倡一種好的文風。除了中國古代的經(jīng)典,我著重強調(diào)20 世紀的經(jīng)典作品,也包括一些西方的作品,以便與我們這個時代產(chǎn)生呼應。
就學術著作來說,我推薦了聞一多、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你看聞一多的文章,那么有深度,又那么有情趣,筆墨歌舞,異彩紛呈。你看朱自清的文章,那么有學養(yǎng),又寫得那么明白通暢,如天際白云,舒卷自如。對照一下我們現(xiàn)在有些人寫學術論文,喜歡皺著眉頭,板著臉孔,文字死氣沉沉,讀者昏昏欲睡。我們要引導大學生把自己的目光轉向聞一多、朱自清這些前輩學者,要向他們學習。
我也推薦馮友蘭先生的文章。馮先生善于對討論的問題一層一層地分析,細密而不繁瑣,清晰而不空疏。朱自清先生當年就提倡大學生和高中生讀馮先生的文章。朱自清先生指出,馮先生的《新世訓》對一些重要概念的含義“逐層演繹”“精徹圓通”“極見分析的功夫”。所以他認為,“高中二三年級和大學生即使只為學習寫作,也該細讀本書”。
在藝術和審美方面,我推薦了《傅雷家書》。這是一本關于人生修養(yǎng)的難得的好書。我愿每一位中學生和每一位大學生都仔細讀一讀這本書。讀這本書,可以使我們懂得什么是愛,懂得什么是藝術,懂得一個真正有文化、有教養(yǎng)的人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境界。馮友蘭先生經(jīng)常說,中國哲學中最有價值的是關于人生境界的學說。世界是同樣的世界,人生是同樣的人生,但每個人的人生意義和人生價值并不相同。每個人的人生意義和人生價值,構成每個人的精神世界。中國人稱之為“境界”。這種精神境界,就人的心理狀態(tài)來說又稱之為“胸襟”,表現(xiàn)出來的舉止態(tài)度,就稱之為“氣象”。讀《傅雷家書》,我們可以看到傅雷的胸襟,傅雷的氣象,傅雷的境界,博大、開闊、善良、溫厚、光明、純凈、恢恢然、廣廣然、昭昭然、蕩蕩然,視其色如春陽之溫,聽其言如時雨之潤。和那種武斷、驕橫、褊狹、刻薄的所謂“名人風度”真有天壤之別。
我也推薦了介紹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兩篇文章。論莫扎特那篇指出,莫扎特的美是永遠純潔、永遠平靜、永遠像天使般溫柔的靈魂美,閃耀著圣潔的精神的光輝,論貝多芬那篇指出貝多芬啟示我們放下心靈的負擔,了解生存于這個世界的意義。我也推薦了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文章。愛因斯坦的講演和文章,總是那么簡潔,又那么深刻,并且使人感到有一種來自宇宙高處、深處的神圣性,有如巴赫的管風琴系列作品發(fā)出的雄偉聲音。素昧平生的人寫信向他詢問哲學、科學和人生,有的僅僅是希望他能“勉勵自己兒子幾句”或為某雜志寫段“格言”。他都回信,而且字字推敲,絕不敷衍。那些回信所涉及的科學、宗教、藝術見解高屋建瓴,更重要的是愛因斯坦回信時溫柔敦厚、彬彬有禮的姿態(tài),也使我們受益無窮。
當我們?nèi)ゾx經(jīng)典,通過經(jīng)典去接近那些偉大的心靈,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人類理想中的那種人格美,會被他們的籠罩百家的胸襟,光風霽月的氣象,高遠平和的精神境界所打動。金圣嘆評《水滸傳》中的阮小七,說“使人對之,齷齪銷盡”,又評李逵,說“令人讀之,油油然有好善之心,有謙抑之心,有不欺人之心,有不自薄之心”。這就是靈魂的凈化,精神境界的升華。讀愛因斯坦的文章也是這樣,在不知不覺之中,人的靈魂可以得到凈化,人的境界可以得到升華。
我希望今天的讀者都能經(jīng)常從經(jīng)典當中得到這樣的收獲,從中了解什么是好的文風,什么是有意義、有價值、有情趣的人生,并且去學會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有意義、有價值、有情趣的人生,創(chuàng)造屬于這個時代的好的文風,以至于創(chuàng)造出反映我們這個時代面貌的經(jīng)典。當然,這是一個很高的目標。不論能不能實現(xiàn),我們都要有這個志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