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婷+曹旭
《古詩十九首》的色彩是非常豐富的。如一滴濃綠,落在河里,不斷向前延伸、暈化,綠了一整幅春天的宣紙;穿著芳草一般綠羅裙的女子,正提起裙擺,涉過清清的小河,去采摘粉紅色的芙蓉花;抬頭看夜空,銀色的天河中清淺的水正“嘩嘩”作響。
《古詩十九首》中的色彩,有的是單色;有的是幾種顏色調(diào)配后的復(fù)色;有的則融入主題、意象、情感,成為深情蘊(yùn)藉的詩句,詩歌的主題、意象、情感,與色彩,更暈化在一起,形成鮮明的特色。這些具有情感的色彩,又可以分成幾類,并相互聯(lián)系,影響了后世詩歌。
一
《古詩十九首》首篇“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兩個(gè)相去萬里,隔著翳天蔽日的浮云,各在天一涯的人,籠罩在煙灰色的迷離霧靄里,霧靄又仿佛是愁緒氤氳的江上煙波。從“蕩子行不歸”到“同心而離居”,再到“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云煙萬端便隔絕了相思相望的遠(yuǎn)路——這就是《古詩十九首》感情的底色。
《詩經(jīng)》中同樣有許多描寫別離的詩歌,“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yuǎn)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伯兮》)?!对娊?jīng)》中的別離相思,往往定格在遙遙相望的畫面中,而《古詩十九首》的別離和相思則被放諸時(shí)間的長河里,遍歷四時(shí)更迭,原本一片灰暗的蒼茫霧色下,皎皎星月的照拂下,又生發(fā)了秋冬時(shí)節(jié)獨(dú)有的萋萋綠意?!稏|城高且長》的主人公,目睹了“回風(fēng)動地起,秋草萋已綠”,滿目皆是黯淡無光的秋草,由綠轉(zhuǎn)黃,行將頹??;而《冉冉孤生竹》的女主人公,卻在思念新婚遠(yuǎn)別的丈夫時(shí),恍惚覺得自己是一朵“含英揚(yáng)光輝”的蕙蘭花,如果丈夫再不回來采擷此花,她就要“將隨秋草萎”。秋冬時(shí)枯萎的秋草,灰暗衰颯,毫不起眼,卻是《古詩》中不容忽略的色彩。
《凜凜歲云暮》《孟冬寒氣至》更加正面地刻畫了離別的冬景:“凜凜歲云暮,螻蛄夕鳴悲。涼風(fēng)率已厲,游子寒無衣。”“孟冬寒氣至,北風(fēng)何慘栗?!倍鴥墒自姼杷鶎?,非是一個(gè)凝固的冬日,而是由秋轉(zhuǎn)冬之時(shí),涼風(fēng)漸厲、寒氣日盛的過程。從“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到了北風(fēng)慘栗的歲末,家中的人自然會格外思念流落在外的游子;人的心境,會受到天氣和環(huán)境的感染,寒氣侵襲,自是倍感孤獨(dú)凄苦。從年初寫到年末,往往是古人用以凸顯時(shí)間漫長的寫作手法,《詩經(jīng)》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采薇》)的方法?!豆旁娛攀住穼憽吧鷦e離”“久別離”,一直寫到“永別離”(“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道盡了人的一生。
二
吹散“生別離”的迷霧,望穿“永別離”的終途,才能看清《古詩十九首》真正的底色。
《古詩十九首》中,詩人們哀嘆生老病死之時(shí),并非都是“秋草萋已綠”的枯黃,反倒是蒼翠蓊郁的色彩:“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白楊多悲風(fēng),蕭蕭愁殺人”。松柏白楊多傍陵墓而生,松柏抗寒而經(jīng)歲長青、白楊高聳多蕭瑟悲風(fēng),比之這些歲歲長生的樹木,凡人“生年不滿百”,何其匆匆易謝。而撥開這片蔥蘢的樹色,則是比樹木更長盛不朽的、近乎永恒的存在,也是更為沉重且觸目驚心的底色,亙古不變的大地,灰白嶙峋的山石丘壑。
馬茂元先生談及《青青陵上柏》的首句:“這兩句托物起興,前者就顏色言之,后者就形體言之,都是永恒不變的。用以興起生命短暫,人不如物的感慨?!保ā豆旁娛攀壮跆健?,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明月皎夜光》中怨友薄情時(shí)有言“良無磐石固”?!豆旁娛攀住分袑ο嚓P(guān)主題的刻畫也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譬如上段所提及的“磊磊澗中石”與“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古詩十九首》把死亡直截了當(dāng)?shù)乇┞对诹巳藗兊囊曇袄?。那片荒蕪的山石大地,不僅僅是南山磐石,更是死亡的本色——與剎那之生相對的永恒之死的寫照——丘與墳?!膀?qū)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這就是死亡的本相,“奄忽隨物化”者,有情之化無情也。丘墳長存,磐石永固,也終有崩裂摧毀的一日?!豆旁娛攀住穼λ劳龅淖匪莶⑽赐A粼诖?,至于“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對死亡的終極探索,達(dá)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千秋萬載之后,有形都作無形,有什么還能見證當(dāng)初的人世百年。死亡等同于幻滅。
但是,《古詩十九首》的色彩卻沒有凝固在這片荒無人煙的大地上。即便是描繪古墓松柏被摧殘的景象,也沒有把筆觸靜止在毀滅的瞬間,而是筆鋒一轉(zhuǎn),化為“田”與“薪”。兩者皆是俗世生活最尋常的意象,是生命世代輪轉(zhuǎn)、永不止息的象征,《古詩十九首》從此處生出了新的色彩。
三
時(shí)間的流轉(zhuǎn)是從生到死,《古詩十九首》卻是向死而生地涉過人世的悠悠長道。
詩中不厭其煩地描寫了塵世間的各種欲望、情感和享樂,一切沖動而激烈的生活熱情,都生發(fā)自死亡歸化的田垅和薪火,扎根于冰冷的墳冢與土地。
漢代時(shí)求仙盛行,許多皇帝汲汲營營于尋仙問藥,以期長生不老。時(shí)人普遍沉浸在生命易逝的焦慮中無法擺脫,才不得不訴諸虛無縹緲的“長生不老”,而這份虛無縹緲的寄托終究幻滅了(如《古詩十九首》中“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人們只能把情緒的出口轉(zhuǎn)向了有限的歲月。以宴饗之樂充實(shí)生命,才不是虛度光陰。這使《古詩十九首》中一片燈紅酒綠的迷醉景象,“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dāng)及時(shí),何能待來茲”“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驅(qū)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崇峻壯麗的宮室,“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奢侈華美的吃喝用度,“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凡此種種,無不令人目眩神迷。
就在詩人們尋歡作樂的同時(shí),痛苦與憂慮卻又無處不在:“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痹凇皻g樂難具陳”的“良宴會”上感傷人生“若飆塵”。
當(dāng)刻意的尋歡作樂都無法驅(qū)散死亡帶來的焦灼,強(qiáng)烈的生命欲望在不經(jīng)意間勃發(fā)、激蕩,在《古詩十九首》中生發(fā)出新的色彩。魏晉人說“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而對中間那些掙扎在死生的時(shí)間長河里、無法齊物我齊生死的蕓蕓眾生來說,大抵是“情之所鐘,正在我輩”?!扒椤笔桥c死亡一樣無處不在、無法驅(qū)散的存在。endprint
人間既有“秋草萋已綠”的衰微,又有“青青陵上柏”“白楊何蕭蕭”的滄桑,不改的是年年自生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的新綠,在思婦寂寞的視野里抽枝拔節(jié);庭中奇樹“綠葉發(fā)華滋”,又有“芙蓉”和“芳草”相生相映,鮮妍的粉紅和青翠,一見之下,不惜涉江攀條,也要將這些美好的事物采擷珍藏,寄托一腔深情贈予遠(yuǎn)人。
從無情草木到有情生靈,《古詩十九首》更是大膽地涂抹出了麗人的美麗姿態(tài),“盈盈樓上女,皎皎當(dāng)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詩中的女子白皙素雅,如月光皎潔,而妝容鮮麗,胭脂紅粉,又似江上芙蓉,卻在春日里無限空虛,滿心思慕著一段轟轟烈烈的戀情,她既是“美”的寫照,更是“情”的化身。
《古詩十九首》中,聚散輪轉(zhuǎn),生死并存,樂景和哀情共此一心,沒有任何一種情緒獨(dú)立存在,沒有任何一行詩句指向一個(gè)方向,所有明麗和黯淡的色彩層疊錯(cuò)落、水乳交融?!短鎏鰻颗P恰穼懶浅街g遙遙相對,相望而不相聞,“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只因一句“脈脈不得語”,這“盈盈一水間”成了宇宙間最遙遠(yuǎn)的距離,永遠(yuǎn)的相望,永遠(yuǎn)的不可企及。這一刻,生命的欲望突破了時(shí)空和生死的桎梏,有如宇宙間的永生的火焰,從鴻蒙初開到天地傾覆,都在盈盈一水間長存長終。
四
《古詩十九首》通過大量的色彩描寫,塑造了一系列生動的意象,傳遞了幽深復(fù)雜的意識情緒,用色彩貫通外界事物與內(nèi)在心理,構(gòu)建出情景交融的詩歌意境,引發(fā)讀者無盡的回味聯(lián)想。使詩歌得以通過更凝練的語言表現(xiàn)出更為鮮明、深刻的意象。
《古詩十九首》中的意象,主要分為兩大類,一者是物象,詩歌在描繪自然事物的時(shí)候,通過強(qiáng)調(diào)其自有的色彩,著重凸顯事物在特殊情景中的特征。譬如同樣寫草木,《庭中有奇樹》中引發(fā)了懷人傷情的是“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的葳蕤碧色,而《東城高且長》中令詩人哀嘆時(shí)光飛逝的是“秋草萋已綠”的慘淡色澤,到了《驅(qū)車上東門》,遙映山中墓園的,則是更為凜冽幽晦的樹木——“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二者是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在高度寫實(shí)的基礎(chǔ)上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手法,直接用色彩描繪整個(gè)人物,如“盈盈樓上女,皎皎當(dāng)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這首詩并沒有細(xì)化到人物的衣著顏色、每個(gè)部位的具體形態(tài),徑直下筆點(diǎn)染了一位美麗的女子。寫“皎皎當(dāng)窗牖”,卻不點(diǎn)出“皎皎”究竟是女子的衣著素雅,還是膚色白皙,是容光明麗還是氣質(zhì)高潔,與其說描繪,不如說是呈現(xiàn)出一位光彩照人的女子,由此文氣與形象一脈相接、融匯貫通,不再是各個(gè)部位、形狀與色彩的拼接。
詩中并非完全孤立地用色彩逐個(gè)去塑造意象,同樣注重不同意象、不同色彩的內(nèi)在的關(guān)聯(lián),加以組合搭配。同樣是草木“青青”,“青青河畔草”搭配“郁郁園中柳”,“青青陵上柏”搭配“磊磊澗中石”,前者在一片春意中愈見鮮麗明亮,而后者更為蕭森凄涼。
其次,《古詩十九首》中的色彩不只是對客觀事物的刻畫,更是主觀情緒的投照,而這種投照可分為正向投照和反向投照,前者的色彩風(fēng)格與情感傾向一致,如詩人對著“秋草萋已綠”的衰敗物象感時(shí)傷世,遙望“浮云蔽白日”的慘淡景色思念游子,而后者則恰好相反,同樣是思念游子,另外兩首詩歌卻著眼于“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和“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以鮮妍青春的美景來表現(xiàn)內(nèi)心的情思愁緒,所謂樂盡悲來,或許是這樣的景象讓人懷念起過去美好的歲月,又因美景無人共賞而觸景生情,又或者是眼前好景難長,觀者不禁為時(shí)過境遷的將來憂慮不已?!度饺焦律瘛分芯蛯Υ祟惖男睦磉^程有一個(gè)連貫的描寫,“傷彼蕙蘭花,含英揚(yáng)光輝。過時(shí)而不采,將隨秋草萎”,蕙蘭盛開時(shí)明黃婀娜,女子卻為之傷懷,仿佛已經(jīng)目睹了蕙蘭秋來枯萎灰敗的樣子,而“將隨秋草萎”已經(jīng)完全脫離了對客觀事物的描寫,全然成了女子心理的投照,它不只是枯萎的花朵,更是女子惶然不安的內(nèi)心寫照。
由此,《古詩十九首》用色彩刻畫跨越了外界事物與內(nèi)心世界的鴻溝,事物的色彩觸動了人的心靈,人心七情六欲又賦予了事物鮮活靈動的色彩,情景交融的境界就是這樣被建構(gòu)起來,而情景交融的,不僅是詩歌本身,更是詩歌對讀者心靈的感染甚至沖擊。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色彩不僅傳遞了詩句自身的涵義,更引發(fā)了豐富的聯(lián)想,這聯(lián)想關(guān)聯(lián)到讀者的日常生活,又與傳統(tǒng)的文化語碼息息相關(guān)?!豆旁娛攀住返纳蕪摹帮L(fēng)”“騷”中來,如《涉江采芙蓉》中勾起詩人無限情思的芙蓉花,早已出現(xiàn)在《鄭風(fēng)·山有扶蘇》中,“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一對有情人在這樣繁花似錦的郊外幽會;而《陳風(fēng)·澤陂》中,女子望著水澤中的香蒲和芙蓉,獨(dú)自思念一位男子,“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仿佛是《古詩十九首》中那位涉江釆芙蓉的女子的前身。而《楚辭》中則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更為頻繁地采摘芙蓉、制為衣飾,以示草木之心,高潔之志。紅粉嬌艷的芙蓉花,早與美好的愛情乃至可望不可即的愛人密不可分。
《古詩十九首》的色彩在時(shí)間長河里順流而下,六朝詩乃至唐詩中,處處洇染了十九首的色彩。詩中開篇第一首,出現(xiàn)的第一種色彩是象征遠(yuǎn)行難歸的煙靄慘淡,“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而后曹植有“浮云翳日光,悲風(fēng)動地起”(《雜詩》),到了唐代,李白又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登金陵鳳凰臺》),“浮云蔽日去不返”(《答杜秀才五松見贈》),以及“自古浮云蔽白日”(薛能《漢南春望》),“浮云凄慘日微明”(李玖《噴玉泉冥會詩八首·白衣叟述甘棠館西楹詩》)。
《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選評》中,也格外提到了《明月皎夜光》,“清澈的月光照亮詩歌的每一句,為全詩抹上一層清涼凄迷的底色;所有促織、玄鳥、秋蟬,所有的鳴叫、飛翔,野草上的白露,詩人的哀怨,全部籠罩在月光透明的輕陰之下。由《詩經(jīng)·陳風(fēng)·月出》和《詩經(jīng)·小雅·大東》開啟的月意象,經(jīng)漢五言《古詩十九首》,形成重要的意象傳統(tǒng)。張九齡的《望月懷遠(yuǎn)》、杜甫的《月夜》,還有李白詩篇中的月亮,都有同樣的意象品格”(曹旭《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而上文中承接“風(fēng)”“騷”的芙蓉,象征著美好的思戀與情愛,在后世詩歌中繼續(xù)拔節(jié)發(fā)花。曹丕《秋胡行》中有“芙蓉含芳,菡萏垂榮。夕佩其英,采之遺誰”,雖是四言詩,又見楚辭遺風(fēng),而“采之遺誰”一句則多半是脫胎自“采之欲遺誰”;而南朝樂府中,采蓮思情已成了定例,“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青荷蓋淥水,芙蓉葩紅鮮。郎見欲采我,我心欲懷蓮”,“處處種芙蓉,婉轉(zhuǎn)得蓮子”。
到了唐代,芙蓉花的光彩更是伴著動人的戀情隨處可見,“菱葉縈波荷飐風(fēng),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白居易《采蓮曲》),“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已暮”(王勃《采蓮曲》),這些都是《古詩十九首》主題、意象和色彩的后嗣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