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
摘 要:將親子溝通與游戲化相結合,探討親子溝通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影響親子溝通的有文化差異,溝通頻率、代溝、目標以及溝通的方式有關,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服務,促進親子溝通。
關鍵詞:親子溝通 心理健康 游戲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0-0054-02
1 項目簡介
游戲化,是將游戲的機制運用到非游戲活動中,進而改變人的固有行為模式。本項目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游戲化手段設計親子溝通團體心理輔導項目,將游戲化理論投入實踐,將傳統(tǒng)團體心理輔導服務加以創(chuàng)新,針對現(xiàn)代家庭缺乏溝通的現(xiàn)狀,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服務,促進親子溝通,改善親子關系,促進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長。
2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根據(jù)調查,現(xiàn)今許多家庭對親子溝通缺乏重視、認知和技巧,許多青少年在缺乏溝通的環(huán)境下產生自閉、抑郁甚至更嚴重的心理問題,本項目致力于探討可以推廣實施的有效解決的方案,讓父母與孩子更好的去面對和解決溝通問題。通過青少年親子溝通游戲化團體心理輔導服務讓父母了解親子溝通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明確溝通目標,掌握溝通技巧,提升溝通質量,預防心理問題,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具備一定商業(yè)前景的服務項目。
本文著重介紹游戲化的概念、特點,以及將游戲化手段運用于團體心理輔導設計的具體操作,從提高親子溝通內容質量、改善親子關系、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三個方面入手,針對11-16歲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主要任務來設計親子溝通的具體目標,針對具體目標引入游戲化手段設計親子溝通團體心理輔導項目。
3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第一,游戲化理論更多應用于商業(yè),本項目將游戲化理論投入宇對青少年成長實踐并科學應用,是對游戲化理論的探索和發(fā)展。第二,本項目是對傳統(tǒng)團體心理輔導項目的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提高了傳統(tǒng)團體心理輔導服務的實效性、參與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第三,本項目針對11-16歲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特點,采用切實有效的方式來改善家庭質量,既是對真實生活場景的再現(xiàn),又是對即將發(fā)生問題的模擬,用分享、體驗、感受的方式,體驗成長,避免了因溝通問題導致的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
4 應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4.1 應用價值
家庭是社會的單元,良好的親子溝通更是國家安定和諧的基礎和保證,本項目旨在提高親子溝通質量,將親子溝通游戲化,使親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互相交流,以親子溝通的完成度為考察對象,對于完成度高的家庭加以獎勵,以一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來促進親子之間的交流,結合實際,更有說服力和真實性。
4.2 現(xiàn)實意義
青少年心理親子溝通團體心理輔導與游戲化設計相結合,既是對傳統(tǒng)團體心理輔導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又是對游戲化理論的探索和實踐,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第一,通過游戲化團體心理輔導項目,讓父母更懂得將教育與溝通結合在一起,讓青少年們在溝通中自我成長。第二,游戲化團體心理輔導項目解決親子溝通的頻率較低的問題,讓父母意識到溝通的重要性,增加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減少親子之間的代溝,給予青少年正能量,讓溝通更加有效。第三,游戲化團體心理輔導項目可以培養(yǎng)青少年的社會適應能力[1],讓父母將溝通與能力聯(lián)系到一起,在給予孩子物質上的滿足的同時聆聽孩子心聲。第四,把親子溝通游戲化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親子關系、豐富親子溝通內容。
5 具體內容
本項目的團體輔導方案設計主要以親子溝通內容提升、改善親子關系質量和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三面內容為主要目標,運用游戲化手段設計逐級進階的團體心理輔導服務,使親子溝通服務項目更具商業(yè)性、趣味性、操作性和科學性。
5.1 以提高溝通內容質量為目標的游戲化團體心理輔導服務設計
理論背景:研究表明,文化背景、話題選擇會產生溝通差
異。[2][3]在西方國家,人與人之間觀念較為開放,許多在我們看起來禁忌的話題信手拈來。而在東方國家,人們相對保守,大部分家長都有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將一切寄托于孩子身上,認為只有孩子成為人中龍鳳才算是過得幸福。于是父母們?yōu)榱瞬蛔尯⒆觽冚斣谄鹋芫€上,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話題都是學習學習再學習?,F(xiàn)在,很多家長面臨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的難題。好像除了學習,就和孩子沒有什么說的了,而學習又恰恰是許多孩子最不愿意提及的話題。
設計概要:在以提高溝通內容質量為目標的游戲化團體心理輔導服務設計中,我們融合性知識、性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識、禁忌話題溝通技巧、以及人際、學習等常規(guī)話題等內容作為溝通評定標準,進行場景設計和任務設計,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正確溝通行為的家庭或個人將獲得獎勵,例如,晚餐話題場景中,溝通話題比較多元的家長或溝通策略理性的孩子會在游戲進行的過程中獲得獎勵,而獎勵也是多元化甚至意想不到的,例如身份升級獎勵,孩子獲得直接與家長互換身份的獎勵等。
5.2 以改善親子關系為目標的游戲化團體心理輔導服務設計
理論背景:溝通的頻率影響親子關系,根據(jù)研究表明,父母與青少年的溝通頻率極低。[4]父母的愛很少會化為語言,而青少年對父母的默默付出很少知曉。這樣導致父母與青少年之間對彼此都不甚了解,關系慢慢變得淡漠,父母與青少年之間的隔閡將會愈來愈大。這時候溝通的重要性就展現(xiàn)出來了,親子之間和諧友好的溝通,有利于彼此的相互了解,使親子關系更加親密。
溝通的內容會影響親子關系。有些研究表明,親子之間的溝通問題之一是存在極大的代溝,父母與孩子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接受教育不同,社會渲染不同,導致親子間的思想和意見不同。[5]在溝通方面上,父母不了解年輕一代的隨性,孩子不了解父母一輩的固執(zhí),兩代人生活閱歷的不同,社會責任不同。兩者所喜歡的和所厭惡的事物不同,出現(xiàn)代溝是不可避免的。[6]溝通時不了解對方的想法和喜好,那么溝通便沒有意義。溝通是彼此心與心的交換,我們應該接納代溝的必然性、認識代溝,化解代溝,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7]endprint
溝通的目標會影響親子關系。根據(jù)研究表明,溝通可以培養(yǎng)社會適應能力,而社會適應能力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8]?,F(xiàn)在許多人都是在父母的溺愛下成長的,父母對于孩子有求必應,卻很少與其溝通。去了解孩子,去培養(yǎng)孩子堅韌的心性和強大的社會適應能力。長久以來,孩子在沒有挫折的環(huán)境下長大。成年之后步入社會,就會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喪失努力的意志和為未來拼搏的信念。
設計概要:以提親子關系為目標的游戲化團體心理輔導服務設計,我們會針對溝通的頻率、溝通的內容和溝通的目標進行游戲化操作,讓溝通頻率多、內容優(yōu)秀和目標明確的家庭更快的進階,通過游戲化設計,溝通能力弱的家庭也能獲得優(yōu)質的體驗,在游戲中獲得更大的動力和成長感,有所收獲,就像玩電子游戲的成癮機制一樣,讓人有連續(xù)不斷的參與感和幸福感、卷入程度。
5.3 以心理健康為目標的游戲化團體心理輔導服務設計
理論背景:研究表明,現(xiàn)如今親子之間溝通問題已經成為影響青少年心理的重要因素,然而有許多家庭對于溝通問題并不看重。一些研究者把親子溝通,分為鼓勵式溝通和有問題的溝通,結果發(fā)現(xiàn),鼓勵式溝通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正面影響,有問題的溝通則有負面影響。[9]
中國自古以來遵從棍棒底下出孝子,于是出現(xiàn)了許多“虎媽式教育”。輕則打罵,重則體罰。很少有父母對孩子們做的事加以贊賞。其實,適當?shù)谋頁P和鼓勵更能激發(fā)孩子的潛能和動力。根據(jù)研究表明,良好溝通是對青少年的肯定性評價,有利于青少年的發(fā)展和成長。[10]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多表揚,多鼓勵的父母與青少年能夠更為直接、更為耐心地討論相互之間的意見的不同之處,較少出現(xiàn)溝通問題。[11]
與之相反,有問題的溝通會讓青少年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自卑抑郁。[12]許多家長在溝通方面擺出高高在上的樣子,以過來人的身份全盤否定青少年的想法。長久以來,青少年會不敢表現(xiàn)自己,沒有主見,一切以父母的命令為準。這樣的青少年深受有問題的溝通的打擊,心理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
設計概要:在以心理健康為目標的游戲化團體心理輔導服務設計中,我們更多提倡正確的親子溝通以減少有問題的溝通,通過在團體心理輔導方案中運用積分、徽章、排行榜[13]等游戲元素來將對有助于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具體因子加以鼓勵,例如在團體輔導的進行過程中有家長對孩子積極的表達情緒,并且得到孩子的正面回應,我們會判定這是一次有效的溝通,會通過加入總分,貼徽章,提前進階等方式加以鼓勵;反之則加以懲罰:例如,不利于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溝通過多,比如家長在團體心理輔導游戲中責罵孩子次數(shù)過多,或者沒有得到有效回應,累計達到一定的標準則被列入“小黑屋”,家長和孩子要進行連續(xù)五分中的“擁抱”或者完成3個以上正面溝通任務才能正常進入下一階段團體心理輔導活動。
6 方案舉例
目標:性知識的應用、防范意識的加強、禁忌話題溝通技巧、性知識、性教育等。
行為:主動溝通、恰當反饋等。
角色:家長、孩子。
周期:1小時。
樂趣:幽默互動、獎勵、場景上的進階設計、參與感、突破自我。
活動時間:30分鐘
活動程序:
①將家長與孩子分為兩組,每對親子分別發(fā)放相同數(shù)字的號碼牌。
②讓家長與孩子自我介紹,讓孩子認識每一個家長。
③家長抽取號碼,去假扮陌生人接持有抽到號碼的孩子回家。
④孩子在學校等待,可自主選擇是否離開。
⑤家長成功帶走一人計一分,孩子成功拒絕一人計一分。用時越短得分越高。
討論與分享:
①當孩子在學校等待的時候,看到其他人被帶走心情如何,是否焦急?
②當發(fā)現(xiàn)被認識的人所欺騙,是否感到失落并提醒自己不再如此輕信他人?是否知道有許多受害者都是熟人作案?
③游戲結束后,計算每一組親子的得分,得分最高者給予獎勵。
④活動結束后,孩子是否對此事加強了防范意識,是否從中學習到了如何保護自己?
參考文獻:
[1] 雷靂,王爭艷,劉紅云,張雷.初中生的親子溝通及其與家庭環(huán)境系統(tǒng)和社會適應關系的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2(03).
[2] 肖群忠.孝與友愛:中西親子關系之差異[J].道德與文明,2001(02).
[3] 陳文鳳.五種親子溝通話題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J].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2007(11).
[4] 房超,方曉義.父母—青少年溝通的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3(01).
[5] 周怡.代溝現(xiàn)象的社會學研究[J].社會學研究,1994(07).
[6] 高燕龍,郭喜榮,馬碩.用唯物辯證的方法看父母與子女的代溝問題[J].才智,2015(03).
[7] 孫丹.教育學視域下初中生親子代溝研究[J].江南大學,2016(06).
[8] 張檬.中學生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與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及其關系研究.河北大學,2015(05).
[9] 安伯欣.父母教養(yǎng)方式、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2004(04).
[10] 張琳,黃喜珊,梁碧珊.關于表揚的心理學研究及其教育啟示[J].心理研究,2012(06).
[11] 雷靂,王爭艷,李宏利.親子關系與親子溝通[J].教育研究,2001(06).
[12] 吳念陽,張東昀.青少年親子關系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4(07).
[13] 尚俊杰,蕭顯勝.游戲化學習的現(xiàn)在和將來——從GCCCE 2009看游戲化學習的發(fā)展趨勢[J].遠程教育雜志,2009,(05):69-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