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
【摘要】在我國古代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朗讀的地位一直難以動搖,同時古代文人賢士也都把朗讀作為其走向仕途的一個捷徑。因此,從古時起朗讀作為傳統(tǒng)語文教學手段就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通過對古詩內(nèi)容的學習,讓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學會從文章中積累一定的語言材料,最終達到能夠合理運用語言和具有較強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據(jù)此,將朗讀和古詩教學有機地結合,應該成為小學古詩教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朗讀;小學;古詩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當下,在應試教育背景下,許多教師在小學古詩教學中還在單一地串講、翻譯,這對于學生學習古詩而言,過多注重古詩的字面意思,會削弱了古詩的作用。這種做法雖然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古詩與現(xiàn)代文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字詞之間的結構,學生在學習古詩字詞時通常難度較大。因此“翻譯”歷來是小學古詩教學的重頭戲。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古詩過程中,往往比較偏重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有時會逐字逐句地為學生講解,力求學生能夠“吃透”、記牢。追求“字字落實,句句清楚”,這成為小學古詩教學的“不二法門”。
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對古詩字詞的掌握能力,但是輕視了一篇古詩整體的行為布局。只注重文章的表面意思,而忽略文章整體的行文布局與思路,把一篇感情充沛的古詩分解為一段段小故事,從而減少了古詩的樂趣與吸引力。長期下去,學生對掌握古詩的要求就只停留在字詞的理解上,從而無深層次的追求。當下小學語文古詩的教學把文章字詞的理解放在了首位,而忽視了文章整體布局,老師通常要求學生掌握重點詞句的意思,并要求熟記。葉圣陶這樣評價此種教育方式,“逐字逐句把文言翻譯成現(xiàn)代語或者當?shù)胤窖跃退懔耸碌霓k法”,這種授課方式對于學生掌握古詩的內(nèi)含雖然具有較大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老師對學生傳授知識,也只是交給學生最簡單的東西,加上填鴨式教育,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對古詩完全沒有自己的了解與思考。教學方式機械化。老師填鴨式教育,學生被動接受,完全地拿來主義,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開發(fā)。長期下去,學生對古詩的掌握能力會不斷下降。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就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睂W生在進行古詩閱讀時遇到的困難多數(shù)都歸結于文字、詞匯量的匱乏,所以在古詩閱讀中要重視詞匯量的增加,而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僅僅依靠老師的課堂講解是完全不夠的,學生應在課下不斷閱讀。因此老師應當增加學生的閱讀時間,調(diào)動學生主動朗讀的積極性。實際上,教師在上課時除了要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以及閱讀機會去全面理解古詩之外,還應當在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課外文章時給予足夠的幫助。換言之,課外閱讀這個活動對于閱讀來說非常重要,是這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一般情況下,在朗讀教學時一定要“言傳身教”。主要是因為朗讀是“口耳之學”,最基本的就是口授耳聽。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傳授知識并不是讀給學生聽,學生是很難學好朗讀的。所以,教師應該以身作則,讓學生感悟到朗讀是怎么做的,才能更好地朗讀。簡單來說,在教授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平緩有力的語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進而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古詩和今天的白話文相比,學習起來有不小的難度,但它在漢語中是一種書面語言,有著廣泛的傳播范圍。直到今天,我國的現(xiàn)代漢語體系仍然使用大量的古詩詞匯,其基本語法特點也仍然為現(xiàn)代文學所沿用。其中的一些精華,在今天的現(xiàn)代漢語中,仍然閃爍著自身的光彩。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抓住這些閃光點,適當為學生進行講解,一定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的記憶。如我們今天在使用的很多成語,都發(fā)源于古代,其中大多包含著一些著名的典故,通過它可以了解到豐富的古漢語知識。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學生熟悉的成語,將其作為教學的一個切入口,不但能夠降低學生學習古詩的難度,還能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能。此外,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在成語中,還保留著古漢語的含義。所以,通過對成語進行深入解析,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加教學的趣味性。
要想提高小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教師應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如采用朗讀競賽與評價的方式,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提升學習的效果。學生總是有著較強的表現(xiàn)欲望,教師應抓住這個心理,組織全班學生參與朗讀或者背誦古詩競賽活動,通過適當?shù)脑u價和獎勵,滿足學生的自我展現(xiàn)愿望,同時,提高他們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推動文言文學習。
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班級里學生的個體情況,集中對古詩感興趣或者古詩功底比較好的學生,組成古詩學習興趣小組,進行單獨的指導。還可以組織各種類型的活動,提高其他學生參與該小組的興趣。小學語文教師應掌握班級里每個學生的實際差異,同時考慮到他們的愛好和特長,揚長避短,使每個學生的特長都能夠得到發(fā)揮和發(fā)展。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有責任繼承和發(fā)揚。當下的語文學者和教師,應重視古詩的教學,在教學方法和效率上下功夫,并將此項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一項神圣職責。朗讀是一種有效的途徑,我們應該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加以應用。但如何將兩者進行有機地結合,應該成為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張宏.探尋小學古詩教學的有效途徑——以《望廬山瀑布》古詩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2).
[2]趙洪杰.寓美育于詩歌教學中——淺談小學古詩教學的有效途徑[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0).
[3]李煥國.淺談如何在小學古詩教學中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J].學周刊,201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