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昵昵
京韻大鼓《丑末寅初》簡評
邵昵昵
聽京韻大鼓《丑末寅初》,空曠又悠長的樂聲響起,我腦子里出現(xiàn)了澄明的藍天、靜止的白云,還有靜悄悄的胡同上空那不時掠過的鴿群。且看:
丑末寅初日轉扶桑∕我猛抬頭∕見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它是渺渺茫茫 恍恍忽忽 密密匝匝∕直沖霄漢哪 減去了輝煌∕一輪明月朝西墜∕我聽也聽不見∕在那花鼓譙樓上∕梆兒聽不見那敲∕鐘兒聽不見那撞∕鑼兒聽不見那篩呀∕這個鈴兒聽不見那晃∕那些值更的人兒他沉睡如雷∕夢入了黃梁∥架上的金雞不住的連聲唱∕千門開 萬戶放 ∕這才驚動了行路之人急急忙忙打點著行囊∕出離了店房∕夠奔了前邊那一座村莊∥漁翁出艙解開纜∕拿起了篙 駕起了小航∕飄飄搖搖 晃里晃當∕驚動了那水中的那些鷺鷥 ∕對對鴛鴦∕是撲楞楞楞兩翅兒忙啊∕這才飛過了那揚子江∥打柴的樵夫就把這個高山上∕遙望見 山長著青云 云罩著青松∕松藏古寺 寺里隱著山僧∕僧在佛堂上 把那木魚敲得響乒乓啊他是念佛燒香∥農(nóng)夫清晨早下地∕拉過牛 套上犁∕一到南洼去耕地∕耕得是春種秋收 冬藏閉戶∕奉上那一份錢糧∥念書的學生走出了大門外∕我只見他頭戴著方巾 身穿著藍衫∕腰系絲絳 那足下蹬著福履 懷里抱著書包∕一步三搖腳步兒倉惶∕他是走進了這座書房∥繡房的佳人要早起∕我只見她面對著菱花 云飛兩鬢 那鬢上戴著鮮花∕花枝招展哪 她是俏梳妝∥牧牛童兒不住地連聲唱∕我只見他頭戴著斗笠 身披著蓑衣∕下穿水褲 那足下蹬著草鞋∕腕掛藤鞭 倒騎著牛背 ∕口橫短笛 吹的是自在逍遙∕吹出來的這個山歌兒是野調(diào)無腔∕這不越過了小溪旁∥
梆兒、鐘兒、鑼兒、鈴兒、花鼓,是和曲藝有關的東西;譙樓是過去的標志性建筑;夜間打更的人負責安全警示;在時鐘沒有普及的年代,人們靠金雞打鳴判斷起床時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漁翁出艙打漁使的是什么工具,揚子江上有鷺鷥、鴛鴦,生態(tài)和諧;高山、青松、古寺,僧人們安心念佛燒香;農(nóng)夫春種秋收、冬藏閉戶,按時交糧、遵紀守法;書生的常規(guī)裝扮是方巾、藍衫、絲絳、福履;妙齡女子對照菱花鏡,梳著當時流行的發(fā)型;牧童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倒騎牛背、口橫短笛,活脫脫中國畫中的典型形象。
丑末寅初(凌晨三點前后,喻黎明),天將亮未亮,世界開始慢慢蘇醒。人們陸續(xù)起床、梳妝打扮,該趕路的趕路、該上學的上學、該勞作的勞作,千家萬戶開始了新一天的生活。歌詞看似平淡無奇,卻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副活色生香的生活畫卷。這畫面好像真實的出現(xiàn)在眼前,卻又仿佛遠在天邊不可觸摸,如夢似幻。之所以產(chǎn)生這種感覺是因為其蒙太奇的藝術手法:借上帝之眼看到了凡人不可能看到的同一時刻世間千家的生活場景,細致入微、絲絲入扣。從這個角度說,它有些像《清明上河圖》,靜觀有時空穿越之感。
更有意思的是,不同于其他傳統(tǒng)曲藝,《丑末寅初》中沒有主人公,亦沒有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jié)。日常的生活,規(guī)律的作息,日復一日,周而復始。說來平淡,實則卻包含了世世代代老百姓最樸素的愿望:安居樂業(yè)、國泰民安。有訴求卻并不直白地表述是高明的藝術手法。仔細想一想,不免感嘆:人類歷史悠久,各種思想、主義、宗教之間矛盾重重、紛爭不斷;家國情懷、民族大義、金戈鐵馬、梟雄爭霸,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然,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古已有之的愿望,至今仍是人們奮力追求的目標,教人好不嘆息!想來古往今來書中所寫的“政通人和”、“海晏河清”、“清平盛世”是何畫面?大約就是《丑末寅初》所描繪的那么簡單吧!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曾寫過:“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薄冻竽┮酢肪褪侨绱?,說是寫境,它準確而詳盡地描繪了當時的生活;說是造境,在表面的現(xiàn)實主義之下它暗藏的是理想主義:沒有矛盾沖突,只有四境安清,人們和睦相處,動物休養(yǎng)生息。造境、寫境,二者實難分別。詞中所寫之境,鄰于理想;所造之境,又合乎自然。現(xiàn)實與理想交融,亦幻亦真?!冻竽┮酢芬詿o我之境創(chuàng)作的詞,聽者也只有靜心才能有更深切地體會。世事紛擾,關上那一扇門,沉靜在詞中所描繪的世界,我心如洗。
《丑末寅初》之美,不僅在于詞,也在于音。四胡的醇厚悠揚、三弦的回音共鳴、琵琶的婉轉撥撩、板的清脆間隙、鼓的中正節(jié)奏,不疾不徐、張弛有道,將心境調(diào)和如潺潺小溪,緩緩流淌。再配以駱玉笙先生中性、利索的嗓音,渾然天成。曲始,轉軸撥弦三兩聲,初成曲調(diào),敲定意境;曲中,時而活潑、時而松散,溫和綿延;曲終,回音震蕩、空曠幽長,余音繞梁,久而不絕。想必“娓娓道來”就是這樣的吧!
(作者系自由職業(yè)者)
責任編輯:楊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