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治娜
高度文化自覺之上的浪漫鄉(xiāng)土情懷——《同題詩第一季:我在文山等你》賞析
韋治娜
去年出版的《文山日報·文化周刊》壯苗版《同題詩第一季:我在文山等你》(以下簡稱《同題詩第一季》),其電子版、微信版在全州文學(xué)界甚至其他各行各業(yè)被紛紛轉(zhuǎn)載、評論;產(chǎn)生如此強烈之反響,近些年來在文山并不多見。且容我以“一”這個數(shù)量詞,來解構(gòu)《同題詩第一季》之美。
讀圖時代的到來,編者往往選擇對正文起到點題、注釋、隱喻、延伸等重要作用的圖片,以達到在眾多可選篇目中脫穎而出、讓讀者留下閱讀烙印的目的?!锻}詩第一季》的題圖達到了這個目的。這是一個先發(fā)奪人的題圖,只消看它四眼,就會被它俘虜。第一眼,看到圖片橫向貫穿版面的四分之一以上,散發(fā)著的那種大氣,即便讀者正心境逼仄也能由此開闊起來。第二眼,看到取圖的視角是站于文筆塔平臺之上對文山城全貌的俯瞰,斬釘截鐵地給讀者設(shè)定了登高望遠之心理定位。第三眼,看到圖片的主角是右下角的兩個年輕人,他們以燦爛的笑顏和深情的視線擁抱著眼底之下的文山城。溫情最能感染人,讀者同樣生于斯長于斯,對于這片土地,一禁不住也想深情擁抱。第四眼,看到圖片在光與影的交織下,有大片的霞光打在兩位年輕人的笑顏上,看到霞光絢爛于無垠的天宇間,看到霞光漫罩著天宇底下欣欣向榮的文山城。盡管是黑白圖片,但讀者分明能觸摸到油畫那重金屬的質(zhì)感,能看到那霞光是如此的金色與絢爛。那金色絢爛的霞光,也打在了讀者的心上;讓讀者,就如這座城一般欣欣向榮的、滿懷深情的、登高望遠的、心境開闊的,開始了這趟美妙的詩歌之旅!
《同題詩第一季》的入選詩作共有13首,每一首都以作者名為標題,后面精心地標注出作者的原籍:有11位來自文山各縣(市),2位分別是在文山定居多年的陜西安康胡廣勝、云南宣威陳德遠。正是這樣縱橫交錯的地域構(gòu)筑,使編者得以在其間借助詩句游刃有余、淋漓盡致地演繹文山渾厚多姿、讓人應(yīng)接不暇、魅力無限、多維度的文化之美。如果,編者只是入選文山州所有縣市詩人的詩作、并標出他們的原籍;那么,這組詩依然是完整、優(yōu)美、動人的,但總覺得嚴謹了些。編者在收官之重要部位加入兩位外地籍詩人,使組詩在完整、優(yōu)美、動人的藝術(shù)效果基礎(chǔ)上,更有了旁逸斜出、錯落有致、出其不意,橫向的藝術(shù)感染力、沖擊力,且跳出了“文山人看文山”的詩歌夜郎審美框囿,橫貫了文山與全省、全國的文化交融,讓讀者更直接感知到文山文化影響之日益深遠、日益擴大,更感受到不管是本土的、還是異地的詩人,對文山這片土地以詩句來寄予的深情厚意。編者最后推出兩位在文山定居多年的外地籍詩人的原籍標注,一下子橫向縱向都拉寬拉深了。而他們詩作的加入,仿如為主體旋律增設(shè)的變奏等修飾部分,讓人回味無窮、余韻不絕。
《同題詩第一季》以周家鴻(西疇)的詩章為開篇?!澳且荒?,古疇陽風雨橋上/風華正茂的芨芨草你招過手/陽光里,你盛開的身影停留于恬淡……”這三句,讓我想起了被奉為中國自古以來最唯美四句詩“……昔我往已,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jīng)·小雅·采薇》)之前兩句。幾千年了,變的是時空,不變的是托楊柳或芨芨草欲言還休,不盡的守望之情?!叭缃瘢疫€站在橋頭,等你/在永通橋、水車橋、臥龍橋/車鳴聲劃破晨曦和靜夜,刻薄的風/吹斜了我的臉孔,只剩皺紋和白發(fā)張望”,彈指間,我們從楊柳岸從芨芨草畔的橋頭,站到文山鋼筋水泥土的、但依舊可以用來翹首遠眺的許多座橋上。時移事易,變的是場景和容顏,不變的是執(zhí)著于喧囂塵世間不舍的守望之心。
“我曾經(jīng)站在剝隘渡口/任由流水捎去問詢和祝?!本d長的水域從來都是傳遞情思的使者,那么,讓剝隘的流水托去我深沉的問詢和祝福吧??梢哉f,經(jīng)由這樣的唯美開場,《同題詩第一季》就已攝人魂魄。
《同題詩第一季》由陳德遠的詩作來完成謝幕?!瓣柟馐翘籼薜?它只涂抹風景/……/你來,我在文山等你/我要你遠離塵世的繁蕪/遠離那些逝去的憂傷/……那些流失的水,都是盤龍河的暗語/細密而溫暖”,空靈潔凈詩歌語言,緊致細微而又優(yōu)雅跳躍的走筆思維……這樣一首詩性招搖的小詩,讓人讀來如沐月華般恬靜,如面對禪境般有所頓悟。
唯美和禪意,都是對自然生命的空靈化,是中國藝術(shù)美不可言的意境,是以自然的情化為宗,是詩歌純粹的品質(zhì)所在,是詩歌高貴的血統(tǒng)之源。這樣的開篇和收束之作,無疑拔高了整組詩歌的藝術(shù)審美格調(diào)。
《同題詩第一季》是以詩性吟唱文山深蘊厚土的華美樂章,因其形象性和主體性兼?zhèn)涞乃囆g(shù)表現(xiàn)能力,使它兼具詩歌之美、繪畫之美、音樂之美。每位作者名字后標注原籍,不僅文山州八縣(市)齊全,還有兩個屬外地縣市(安康和宣威)。這樣的建筑框架,恰如中國傳統(tǒng)建筑里的隼卯結(jié)構(gòu),立起了一種穩(wěn)固、莊嚴、精巧而又富有彈性的隱性建筑形式之美。而每首詩作的風格不一,有唯美的(如周家鴻)、有活力的(如宗雪華)、有霸氣的(如袁微)、有婉約的(如王永坤)、有盟誓的(如秦啟芳)、有率性的(如林浪平)、有隨性的(如楊鳳金)、有細膩的(如劉海春)、有平靜的(如李光明)、有盛情的(如張一驍)、有周全的(如王宏愿)、有敦厚的(如胡廣勝)、有物語的(如陳德遠)。如此種種,烘托出了琳瑯滿目、紛紛揚揚、千秋各異,圍囿于“我在文山等你”這個主旨而各自美麗——似乎有幾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境界。
如以繪畫的眼來看《同題詩第一季》,那么,它就是小寫意手法的,用筆之簡,立意之豐,意趣盎然,情致顧盼,營造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繪畫意境之美。立了多少意呢?英雄的時代精神背景(周家鴻“老山叢林里那隆隆炮聲”;王宏愿“吹不醒長眠在麻栗坡烈士陵園的生命”、“老山主峰張大權(quán)的英雄雕像”);多彩的民族文化(周家鴻“學(xué)唱壯族女子祈禱的歌曲”、“捧起苗家蘆笙”;林浪平“還有壯苗瑤彝的美女/踩山舞云,吹拉彈拔/敲響銅鼓,縱情歌唱”);豐富的飲食文化(宗雪華“三七燉雞的香味”;林浪平“本土地道壯家糯米小鍋酒”、“三七汽鍋雞、馬關(guān)火燒狗肉、硯山牛湯鍋/還有文山汆肉米線、廣南燒腸/麻栗坡臘豬腳、雞樅和蜂蛹”;張一驍“紅肉條子都已做好”);獨特的地方語言文化(林浪平“在黑不溜秋的深夜里,沿著老君山的羊腸小道/跟著太陽古歌”);欣欣向榮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產(chǎn)業(yè)文化(周家鴻“百年前的一壇三七酒”;秦啟芳“三七舉起一盞盞火紅的相思”、“萬畝盛開的萬壽菊是我顧盼的眼睛”;王宏愿“滿山搖曳的八角樹”、“草果像一串串手鈴”、“子彈頭的動車”、“銀色的神鷹”);獨特的區(qū)域建筑文化(袁微“站在東山的文筆塔上”);突出的旅游文化(陳德遠“干干凈凈的普者黑湖水”;劉海春“普者黑的荷花”、“壩美的船兒”、簿竹山的云海”、“黑巴草場的青草”;王宏愿“音樂噴泉與城市的節(jié)奏一起悸動”;林浪平“青山綠水、名亭古廟、戰(zhàn)場遺址、溪澗天橋”);厚重的歷史文化(林浪平“去看看‘云南四杰’中的‘兩杰’/楚圖南和柯仲平”;胡廣勝“千年銅鼓之鄉(xiāng)、民間藝術(shù)之鄉(xiāng)、草果之鄉(xiāng)、八角之鄉(xiāng)/三七花開的地方”;王宏愿“吟頌一曲地母真經(jīng)/穿越到秦漢的句町古國”)等等。立意之美,可見一斑。
從《同題詩第一季》這組詩的每一個音節(jié)、每一個閃光的字眼,讀者其實讀到了的是兩個詞:現(xiàn)代、鄉(xiāng)土。對,這是一組現(xiàn)代鄉(xiāng)土詩。組詩做到了素材鄉(xiāng)土化、語句大眾化、抒情真摯化、情景互融化,兼具現(xiàn)代詩和鄉(xiāng)土詩的優(yōu)秀品質(zhì),是二者的融合。“風,吹在你發(fā)際/那是我的呼吸,也是大文山的呼吸/我等你。然后,我們再走,帶著文山/去你的城市/”(宗雪華)?!傲璩咳c,我一聲令下/讓所有人閉嘴/乖乖入睡。騰出一座空空的文山城來/只為等你”(袁微)“我在文山等你,并且一定/盡情履行地主之誼/為你接風洗塵”(林浪平)?!氨≈裆降脑坪?,已變幻千百回身姿/你來,才能揭開神秘的面紗/黑巴草場的青草,已更換綠色心情/你來,才能帶著綿延的腳步,鋪展開去”(劉海春)?!爸v不完的文山故事,品不完的風味小吃/贊不夠的民族風情,賞不盡的邊關(guān)美景/說不清的魅力邊城/我一來這里,就再沒離去”(胡廣勝)。13首詩,13個各異的風格,13個描寫的主題,都是源于文山這片厚土上的鄉(xiāng)村生活,詩人們隨物賦性地寄予了真摯的情感。在現(xiàn)代生活的觀照下,詩人們都不再是站在單一的視角來觀察和體會生活,也不僅僅是單純反映風土和民俗,而是從鄉(xiāng)村走向城市又從城市走向鄉(xiāng)村,是一種現(xiàn)代人的生命直覺和理性思考相融會的詩歌表達方式,更具新的藝術(shù)特征。整體看這組詩看似寫實,但又不是太實。以地方語言式的、或者雅致型的、或者內(nèi)斂型的、或者莊重型的等等此起彼伏的多種詩歌語言,抒發(fā)了文山老百姓的情感,恰到好處地歌唱和弘揚了時代的主旋律,使讀者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地受到一種啟迪和熏陶的內(nèi)化作用。同時,編者在選詩之時,注重從歷史、自然、社會、人生多個角度進行融合,使組詩整體達到了一種與人的思想性情相通、生命交感、靈氣往來的境界;使組詩充溢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暢快,讓讀者由心靈的平靜引起靈魂的震顫,超越一般情感而居于精神的深度。
《同題詩第一季》的整體風格,是浪漫主義的。它以寫實為主,有鄉(xiāng)土的眷戀,有親情的感動,有愛國的真誠,有愛情的熾熱,有歷史的沉思,總之與鄉(xiāng)土相關(guān)的各種情調(diào)精彩紛呈。詩作中有的在構(gòu)思上有奇特的想象,有的在時空中采集意象,有的在通感中尋求隱喻,有的在語詞變形中增加鮮活的形象。所以,它的集體性格,卻不是寫實的,而是浪漫的。
《同題詩第一季》所營造的這種浪漫藝術(shù)審美享受,這種使讀者受到超越一般情感而居于精神深度的文化內(nèi)含,是基于高度文化自覺之上的浪漫鄉(xiāng)土情懷。
總之,現(xiàn)代詩與鄉(xiāng)土詩的雙向融合形成了它具有文山地域標注的現(xiàn)代鄉(xiāng)土詩。我們可以以組詩中多次出現(xiàn)的“文山城”來作為編者鄉(xiāng)土情的焦點,我們又把它放在自我認識的世界上,放到全省、甚至全國民族文化的中心位置上,這樣一放就看到了這組現(xiàn)代鄉(xiāng)土詩它生命力的深度與廣度,從文化的根性上拓展開去,就達到了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圣境。它不再僅僅是文山地區(qū)的風俗習(xí)慣、神話傳說、人文著作等,而是大視野、大境界的鄉(xiāng)土,它立足高遠的、集體推陳了傳統(tǒng)鄉(xiāng)土詩歌的文化精神,建筑了文山人民精神家園的藝術(shù)圣殿。
(作者系文山州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責任編輯:萬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