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津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依據,現行歷史教材內容豐富,還增加探究題,旨在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彰顯素質教育的特色,適應了時代的要求。然而,由于農村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缺乏、教材過多的容量、專業(yè)性強的表述,導致“探究”形同虛設,加上近年來試題趨難,問題越來越“細”,越來越“活”,教師似乎都在“依卷施教”。筆者在教學中不斷遭遇“霧霾籠罩”的困境。在此,筆者結合自己在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實際(以下簡稱社會課),提出一些自己的疑問和看法。
這兩年,我們極力提倡素質教育,力求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核心素養(yǎng),可教師們卻都在埋怨學生能力“一代不如一代”,是何原因?放眼周邊,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在使出渾身解數以提高應試能力,“題海戰(zhàn)術”非但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反而愈演愈烈,我們的學生儼然成了一臺臺“學習機器”,學習興趣嚴重受挫。此外造成學習能力下降的因素還有:考零分也能畢業(yè)的學校制度,“大學生為高中生打工”的社會環(huán)境,教師因教育手段的種種限制而畏首畏尾的教育現象……部分學生的學習動力逐漸缺失,從而影響了學習能力。
一、課時容量大,知識繁雜,何以在課內落實“雙基”
心理學、教育學專家研究表明,記憶內容過多,會降低記憶效果。而歷史課每課時要識記的基礎知識,包括人物、時間、地點、地位、成就等,知識眾多而繁雜,而且?guī)缀跆焯旄拢@對于缺乏歷史知識的初中生來說,實在不便記憶。但,知識是技能的基礎,也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要儲備知識,就得“學而時習之”。
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目標,筆者再三嘗試,最終采取了如下做法:
為了面向全體學生,先引導學生根據提示找出教材重點以落實基礎;再根據時間決定拓展提升題的安排。為了節(jié)約作業(yè)評析時間,筆者力求把作業(yè)與新課合二為一,即講授新課時,把作業(yè)本中能體現“雙基”的問題,作為題材引入新課。這種方法,雖然能在講授新知的同時完成了作業(yè),免去了學生做、教師析的時間,卻減少了學生獨立作業(yè)的時間,不便于獨立思維能力的提升。
二、問題專業(yè)性強,學生不懂其意,何以提升核心素養(yǎng)
所謂核心素養(yǎng),通俗一點講,就是忘了從教材學到的、剩下來的那部分最基本的東西,即素質、能力。雖然根據課標要求,類似上述專業(yè)性強的知識,大多是不需要學生掌握的,教師本可以點到為止,無須深入。然而,近年來試題難度加大,“細”題漸增,也越來越“活”,越來越重視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綜合能力,許多問題對于大約一半的農村學生而言,簡直是不知所云。筆者認為,試題應該“活”,但不必“偏”,試題應以課標為依據,以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為基準,適當提升難度和靈活度,以便考查學生的能力獲得,促進其思維的活躍發(fā)展。對于學生難懂的、專業(yè)性強的知識,若能體現學科素養(yǎng),試題要出,教材也必須使用,否則就失去了學科特色,但教材應該給予注釋,便于學生及時查看。
三、探究時間倉促,形式單一,何以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對信息的搜集和處理能力、合作精神、探究能力,教材不僅在每課設置探究題,還在每個單元都設探究課,其中的問題不僅數量較多,難度也都遞進升級,這既為教師提供了更好設計教學程序的思路,也為學生思維的拓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更是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因此,小組合作探究已然成為目前各種公開課的寵兒??v觀這些探究形式,大多采用組內分工合作。其結果如何?一來造成了大部分學生只負責自己“分內”的事,忽視了其他問題的探究和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雖說分工可以輪流,但大部分學生喜歡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任務,幾乎不會改變;二來教師一般只給學生5分鐘左右的時間探究,還常有“快點兒”之類的催促,如此匆促,學生真的“探究”了嗎?如若不催,一課時又豈能完成教學任務?對此,筆者深有感觸。
筆者認為,根據探究課內容的廣度、深度,以及設置探究課的目的,若真要實現探究課的價值,至少得提前在周末布置此類作業(yè),由學生親自搜集信息、篩選信息、進行社會調查等,上課時由學生展示他們的實踐結果,然后學生討論、分析、組織語句、筆記、消化,如此一來,學生不僅有充裕的時間可以探究,還可以通過多樣的實踐形式提升各種能力,這樣,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到體現,探究才能有效。否則,匆忙的探究充其量只能算是“思考”。
教材是教師的教本,也是學生的學本。教學的根本標準是課標,對象是學生,我們只有把握時代脈搏,認真研究課標和學情,才能從廣度和深度上優(yōu)化教材內容,從而游刃有余地駕馭課堂,最終走出山重水復之境,探尋到合適的教學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