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云飛
經(jīng)典重讀 莊周的人間與天下
——重讀《莊子》(一)
◎吉云飛
重讀 《莊子》,不是要去趕已有些烏煙瘴氣的復古潮、讀經(jīng)熱,也不只是出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溫情與敬意。而是因為,莊子的問題,很多就是我們的問題。
兩千多年前的問題怎么就變成了今天的問題呢?按北大教授李零的說法,春秋戰(zhàn)國一段是中國古代的 “現(xiàn)代化”,其歷史情境與中國近代的 “現(xiàn)代化”似曾相識。直到秦漢大一統(tǒng),完成從封建到皇權(quán)的革鼎,為中國王朝史奠基,這場大變局才算揭了過去。到今天,清帝遜位雖百余年,中國近代曲折的現(xiàn)代化進程尚未結(jié)束。
東周 “禮崩樂壞”,崩壞的是西周的禮樂??鬃右簧苡瘟袊褪侵铝τ诨謴臀髦艿闹贫?。周公之夢,正是孔子的夢。這個夢再美,無論如何回不去了,孔子是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世界很壞,未來在哪里?當時沒有人知道。莊周,一介漆園小吏,也在想這個問題。
莊子的努力,大半是徒勞,但都有品質(zhì)。
近幾年,國際思想界常提一個不算新的概念, “原始意識”,有點像莊子說的 “道樞”。當下整個世界都在急速而深刻的變動之中,太多的思想和方法在一陣喧囂后被很快證明是垃圾,一接觸現(xiàn)實就潰不成軍。同時,全球都在撕裂、在沖突,歐洲、美國全不例外,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大家誰也說服不了誰。于是, “風物長宜放眼量”,自然有人提出要從更長的時間和歷史維度,回到人類最原初和最基點的思考與共識,來把握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聽起來真熟悉,簡直像是另一個版本的 “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 (《莊子·齊物論》)。
“道樞”也好, “環(huán)中”也罷,其實都是共識瓦解后,一退再退、退無可退的結(jié)果。這種文明崩解、重組、升華的時代也孕育著全新的可能。 《莊子》這本書,就是退到絕地之后的另辟新天。
《莊子》里的 “逍遙游” “秋水”,都是選入中學課本而最為人熟知的名篇。尤其 “逍遙游”一篇,不但是全書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有得大自在的大歡喜,也是全卷第一篇。因此,人們一想起 《莊子》,便是 “逍遙”??晌覀儾粦撏?“逍遙游”的最后一句話, “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安所困苦哉!”這句從莊周生命最深處發(fā)出的黑色閃電,讓我們意識到他所謂的 “逍遙”底下有一種絕大的悲憤在涌動,里面有地火在燃燒。
古人常說, “讀其書而想見其為人”。莊周在我心里,就像魯迅 《出關(guān)》里的老子,也是一個全身心都浸透著孤獨感的老人。縱使 “形如槁木”,心卻并非若死灰,而是到底熱腸掛住這人間。想見其為人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所謂“知人論世”。要理解莊周冷眼看穿又死死掛念的那個人間,不妨從 《莊子》里 “人間世”篇的一個故事談起。
顏回去見老師孔丘,告訴他自己要到衛(wèi)國去。因為衛(wèi)國的君王暴虐專橫, “輕用其國”“輕用民死”,無辜慘死的百姓滿溝滿谷??鬃釉虒н^顏回, “治國去之,亂國就之”,要專門挑受苦人多的地方去,才能真正實現(xiàn)儒者救世的抱負。當顏回要踐行這一偉大理念時,老師卻滿懷憂懼地提醒他,這一去就是自投羅網(wǎng),恐怕免不了殺身之禍。最終,莊周借孔丘之口提出了 “心齋”的方法,認為這樣既可以保全自身,又能夠感化君王。這當然只是空想。
莊周特別喜歡假借孔子的話來表達他個人的觀點,孔子與弟子顏回的這段對話并不例外,也許這種借用是一種另類的敬重與愛惜吧。莊周所處的戰(zhàn)國,世道比孔丘在世時還要惡劣得多,孔子周游列國,雖然也曾 “困于陳蔡之間”,斷糧七天, “累累若喪家之犬”,但還不會動輒就有失去生命的危險。而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莊子·人間世》),各國嚴刑峻法,相互征伐,殺人盈野盈城??鬃拥穆?,就算是想走也走不通了。
莊周,雖然自始至終也沒有放棄對現(xiàn)實政治運行提出自己的宏大設(shè)想,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成為一個不直接介入現(xiàn)實的底層知識分子,“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莊子·繕性》)。就在這混亂的世道中,莊周固守一個邊緣的位置,別開天地,努力完成和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并最終實現(xiàn)了個人的文化抱負。
莊周所面臨的現(xiàn)實與精神困境,是前所未有的。為了集中力量以贏得兼并戰(zhàn)爭的勝利,各諸侯國法度越來越嚴苛,不斷地在強化國家和君王的權(quán)力,延續(xù)上千年的部落式和分封式民主,逐漸被中央集權(quán)所取代。在中國大地上首次出現(xiàn)了牢不可破的法網(wǎng)和空前強大的國家機器,對莊周這樣的庶民,也帶來了巨大的現(xiàn)實和精神壓力。 “百代都行秦法政”,如何與強大的國家機器相處,自此成為了歷代中國官人士庶都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于是, “痛飲酒,讀老莊”,現(xiàn)實的功業(yè)有所不順的時候,便到其中找尋慰藉。
這就是莊周身處的 “人間世”。因前所未有的壓抑痛苦,求前所未有的逍遙自在。不過,要真正理解莊周,不能只看他所處的形而下的“人間”,還要看形而上的 “天下”。
“天下之治方術(shù)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 (《莊子·天下》),面對同一個人間,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說法,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學派,而且互相詰難、各不相讓。它們才組成了莊周眼中的 “天下”。所謂 “百家爭鳴”,是求不來的,也是擋不住的,背后是社會時代的急劇變革和現(xiàn)實利益的巨大分化。其時, “道術(shù)將為天下裂” (《莊子·天下》),天下人再找不到一個都能接受的共識,而當整體性的解決方案已不再可能,身處這激蕩的思潮之中,莊周的選擇很特別。他不只是逃避,而是在奮不顧身的救世與消極無為的避世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獲得了一種巨大的張力。
當時的顯學,除了儒家,便首推墨與楊。因此,孟子會為儒家的學說不能大行于天下而憤憤不平,生氣地說 “天下之言,不歸于楊,即歸墨”。楊朱的學說,流傳下來的不多,但歷來都認為其源出于老子,其避世的理念和“輕物貴己”的主張,和莊子有相通之處。楊朱之學在后世影響不大,不用多談,更應重視的是墨家之學。不過無論楊墨,莊子都把它們視為旁道,認為其最在乎的是外在的 “得”,而非內(nèi)在的 “德”, “皆外立其德” (《莊子·胠篋》)。
對于 “救世之學”墨學和 “救世之才”墨子,莊子的評價都很高。雖然也批評墨子及其門徒?jīng)]有繼承先王之法,將從黃帝到周武王所代代相承的禮樂全部廢棄, “今墨子獨生不歌,死不服”,但不是出于祖宗之法不可變,而是擔憂他們所行的 “墨道”并非 “可久可大”之道。
像墨子這樣自奉極簡,活著的時候吃最粗陋的食物,穿麻布制成的衣服,去世了只用三寸厚的棺材,一輩子都在辛勤地為天下人奔波而不求任何回報。任何有良心的人都會贊成莊子對他的評價, “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 (《莊子·天下》)。墨子真是天下最美善的人了,魯迅在呼喚 “中國的脊梁”之時,所期盼的正是墨子式的偉大人物。在國家危難、人民困苦的時候,更是奉行 “禹道”與 “墨道”的墨家門徒們應該埋頭苦干、拼命硬干來救世扶危的時候。
但莊子也認為墨子的偉大并不能讓他的學說長久地通行天下,因為他的主張實行起來實在是太困難了。天下人雖然都無比尊重和敬仰他,但這種生活實在是使人憂苦,使人悲愁,很難推廣到全天下。違反了普通人的人性和天下人的心愿,天下人就會不堪忍受。雖然墨子他自己能夠獨自擔當,奈何天下人大都無法跟從,而背離了大部分普通百姓,離王道也就遠了。
“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 《莊子》“天下篇”里的這聲喟嘆,實在是讓人感慨。何況是充塞天下的普通人,就算是后來的墨者們,大部分也都背離了墨子的正道與初心。那些“以巨子為圣人”、 “俱誦墨經(jīng)”要繼承墨子偉大事業(yè)的墨家門徒們,很快也就四分五裂,認為自己才是墨子的嫡傳,指責對方是 “別墨”,用 “堅白之論”的空談來相互辯難。
莊子懂得墨子的偉大,愿意用最美好的語言來贊美墨子,也不諱言對墨道的悲觀。他就在不斷的思想碰撞中找尋自己的路。 “恍惚茫昧而沒有形蹤,變化莫測而沒有常規(guī),死呀生呀,與天地并存,與造化同在!芒芒昧昧到哪里去,飄飄忽忽往哪里走,包羅萬物而不知歸宿?!?(《莊子·天下》)。上古時精純合一的大道已經(jīng)被分割成無數(shù)的小術(shù),莊子也并不認為自己就獲得了道的全部,但這就是他所喜好的。
更重要的是人。要 “知人論世”,進入真的歷史不夠,還要進入真的人性。莊周的人間和天下和當時所有人都沒有什么不同,但莊子從其所好,藐詩禮,貴虛無,保身全性,并最終為自己內(nèi)心的思想找到了最合適表達的語言,“尤以文辭,陵轢諸子”, “晚周諸子莫能先也”。這里面有一個人的信念問題。哪一個時代都有其好壞兩面,就算在人類歷史群星閃爍、最大有可為的年代,真正對人類文明有所貢獻的人都是極少數(shù)。得到你的時代所能帶來的最好最新的東西,同時驅(qū)外魔斗內(nèi)鬼,不被最壞的東西所沾染,是一個關(guān)于智慧的問題,也是關(guān)于信念的問題。
在楚王 “愿以境內(nèi)累矣”的時候,莊子的回答是 “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莊子·秋水》)。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也不愿意以失去自我為代價去享受高官厚祿的尊崇,不是不想要功名富貴,而是認真地比過了,覺得不值,對不起僅有一次的個人生命。
最可貴的是,這種逍遙并不消極,而是培植出了民族更為深厚的內(nèi)在主體。莊子的逍遙和韓非的進取、孔子的救世,并不表現(xiàn)為彼此相反的向度,反而是有深層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堅定的相互支撐。司馬遷在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才會說韓非 “喜刑名法術(shù)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魯迅也自陳 “中過莊周、韓非的毒”,將莊韓并列,有真的隨便,才會有真的峻急;有真的退守,才會有真的進取。
在王朝時代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儒學可以說是一種守成之學。不是不好,只是與王朝帝制關(guān)系太深,與農(nóng)業(yè)社會綁定太緊,是我們歷史、精神和語言中那些固化了的結(jié)構(gòu)。在人類整體向網(wǎng)絡文明邁進的關(guān)鍵時刻,或許原本更加邊緣和草根的老莊、韓非等人有可能帶來更多的啟示,幫助我們真正走出過往的歷史,并搭建起新的精神家園。
尤其是莊子所提出的一整套關(guān)于如何與天地自然、與社會他人、與自我內(nèi)心相處的方法,以及如何在變動不居的時代中抵達 “應物無傷”的境界,都是極可貴的思想資源,值得好好利用、努力轉(zhuǎn)化。不過這就留待下文了。
(未完待續(xù))
(吉云飛,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責編王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