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琴
摘 要:苗族長篇敘事詩《仰阿莎》展現(xiàn)出來的審美價值正是苗族先民們通過對自然界中動物、植物、太陽、月亮等審美意象的類比想象,傳達出對樸素婚戀觀真善美統(tǒng)一的審美心理以及以婚戀自由精神價值的凸顯為審美價值的終極追求,而文化符號作為少數(shù)民族文化表現(xiàn)體,是以某一種文化形式為代表,在相應的背景中融入豐厚的象征意義。符號化過程就是文化符號和相應的背景含義演變?yōu)殡p方的相互作用與融匯。
關鍵詞:《仰阿莎》 審美價值 文化符號 傳播
一、《仰阿莎》的審美價值
《仰阿莎》是黔東南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區(qū)廣為傳唱的一首苗族長篇敘事詩,被稱為“最美麗的歌”,是苗族人民在口口相傳的神話傳說中凝結而成的詩歌形式。詩歌內容反映的是苗族古代婚姻情愛觀念,講述的是清水江畔美麗的仰阿莎姑娘“出生在清水塘,頭天都會哇哇響,第二天就會爬行在地上,第三天就會學歌來唱,第四天就會行走跟著娘,打來野菜一筐筐”;她的容貌之美博得天地萬物為之傾倒,正如詩歌描述,“膚色潤紅如梔子,鬢發(fā)柔細像蠶絲”,“眼角像那栗葉片,睫毛花蕊一樣鮮”,“嘴皮薄薄像銀圓,就像月牙掛天邊”,“臉龐好比銀鑄造,手指就像竹纖巧”;她的歌聲“好比畫眉鳥鳴唱,九千村寨在鳴響”,“阿媽聽見心舒暢”,“小伙聽見心颯颯”,她的“裝束美如錦雞翎”……于是,詩中出現(xiàn)了天地萬物爭先恐后與之“游方”的場景。最后,仰阿莎嫁給了太陽。可是婚后,太陽三天兩頭離開家,到東海邊去做生意和當理老掙錢致富。仰阿莎和家里的長工月亮在朝夕相處中暗生情愫,并逃到天邊去結合成婚。太陽得知仰阿莎背叛自己,立即從東海返回家鄉(xiāng),逼著仰阿莎的哥哥記莎與之去追尋仰阿莎。他們在天邊找到了仰阿莎和月亮,要求仰阿莎與月亮退婚復房,可是仰阿莎不愿,于是太陽和月亮便打起了一場婚姻官司,最后理老判月亮賠了太陽江山,太陽放棄了仰阿莎。
通過詩歌的形式來表達先民們的勞動場面和生活訴求,這在早期原始社會中是最平常的表現(xiàn)。民間敘事詩之所以具有審美價值并“深得民心”,大多時候并不是靠故事本身的跌宕起伏成為人們日常的“談資”,更重要的是從詩歌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意象相互交織影響從而具有一種感染性。民間敘事詩或是對混沌初開的創(chuàng)世想象,或是對英雄人物充滿幻想的崇拜,抑或是對婚姻愛情生活的理想和愿望。苗族長篇敘事詩《仰阿莎》展現(xiàn)出來的審美價值正是苗族先民們通過對自然界中動物、植物、太陽、月亮等審美意象的類比想象,傳達出對真美善統(tǒng)一的樸素婚戀觀的審美心理。
1.以真善美為內視點的審美價值標準
現(xiàn)代詩歌的審美價值標準在詩學理論研究領域,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詩學問題。艾青在《詩論》中,開篇就明確提出“真、善、美,是統(tǒng)一在先進人類共同意志里的三種表現(xiàn),詩必須是它們之間最好的聯(lián)系”。這部作為研究現(xiàn)代詩歌的重要理論著作,其“真、善、美統(tǒng)一說”得到中國眾多詩學專家、學者的認同。學者龍泉明甚至認為“這是現(xiàn)代詩學史上首次將有關詩的現(xiàn)實來源、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三者有機統(tǒng)一起來的詩觀,意義重大,它標志著新的詩歌審美時代的開始”。
著名詩歌評論家、中國新詩研究所所長蔣登科教授曾在《詩的個人性與普視性》中談論道:“詩歌的藝術取向、審美價值往往取決于詩人的藝術姿態(tài),具體說,就是對待個人和群體、內在與外在的態(tài)度問題。優(yōu)秀的詩歌往往是通過個人抒寫群體,通過內在關注外在,形成具有延展意義的普視性。”作為苗族長篇敘事詩,《仰阿莎》的出現(xiàn)就是通過人與人之間口耳相傳的方式,利用漢語作為載體來表達苗族人民這個群體在內在品質上追求真和善,在外在表現(xiàn)上向往愛與美的主題,并且一直影響著世世代代苗族兒女的審美價值觀。
在口傳詩體語言中,通過集體形式唱出來的“仰阿莎”具有美神性。在苗族人民的潛意識中,對他們的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并不是代表了社會生活中所積累的經驗“千萬條路”,也不是充滿多樣情思的“千萬首歌”。苗族的這位具有象征性存在的“仰阿莎”,表達出的是一種充滿了敬仰和崇拜的“神性”藝術姿態(tài)。
2.以婚戀自由精神價值的凸顯為審美價值的終極追求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有著自己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理念。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中指出“還必須注意到結合成一個民族的人們在精神形態(tài)上的特點。各個民族之所以不同,不僅在于他們的生活條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現(xiàn)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精神形態(tài)不同”。不可否認的是,構成“華夏文明”這一洪流的文化指向正是各民族之間共同的“審美價值”追求,即對“原始性”生命形態(tài)的精神關照,并以神話傳說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具體而言,苗族長篇敘事詩《仰阿莎》的出現(xiàn),蘊含著苗族的精神價值理念,主要表現(xiàn)為對女性追求婚戀自由精神的歌頌。
婚戀,在任何時代各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存在形式和觀念。如果不去追溯主流婚戀文化對其所產生的影響,那么苗族婚戀觀應該是最“原生態(tài)”的存在形式。當“游方”一詞還被理解為僧侶云游布道的一種方式時,在苗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它已經成為“自由戀愛”的一種表現(xiàn)?!坝畏健保f稱搖馬郎,是黔東南苗族青年男女公開的社交和娛樂活動。苗族的青年男女們往往通過“游方”這種方式,結交朋友,選擇伴侶。和想象中不一樣的是,游方不意味著隨便換人,苗族游方活動很講禮貌,毫無粗鄙浪蕩行為,體現(xiàn)著民族高尚的情操和品德。在《仰阿莎》中,仰阿莎與長工月亮的結合,事實上正是通過“游方”的形式產生共鳴的。他們在朝夕相處的日子里,用歌的形式互相表達著愛意,互相傾吐著內心的苦悶,而作為丈夫的太陽,卻為了財富,選擇了長久離開。坊間有人認為是仰阿莎不守婦道,才導致婚姻的破裂,可是,在苗族戀愛自由的觀念中,所謂的“婦道”是遵循著內心的指引,追求著個人身心的解放和自由精神所做出的選擇。
二、“仰阿莎”文化符號的傳播思考
苗族人世世代代用苗語符號思維的豐富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了一個多彩的文化象征符號世界?!堆霭⑸纷畋蝗藗兯熘驼J同。一方面,《仰阿莎》是以口頭形式流傳于苗族民間的長篇敘事詩,也是苗族人用奇特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的屬于自己民族的一部優(yōu)秀作品,是苗族傳統(tǒng)文化符號遺產之一。2008年6月7日,“仰阿莎”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于人類文化的瑰寶。另一方面,詩里面所歌頌和贊美的女神“仰阿莎”則是苗族中愛與美之神的化身?!把霭⑸钡拇嬖?,在我國民間文學敘事長詩中與漢族《木蘭辭》的“花木蘭”、蒙古族的“嘎達梅林”、彝族的“阿詩瑪”一樣影響力巨大,意義深遠。從這個意義上說,“仰阿莎”是苗族典型的文化符號。
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在主流文化的掩蓋下,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難以獲得大眾的認同和共鳴。這或許應該從文化符號的角度做一些思考。
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符號化傳播,首先要找到具有價值的核心文化符號,“仰阿莎”在苗族文化中,具有普遍的認同度,因此,更適合將其置于廣泛的多民族文化傳播環(huán)境中進行探討,如果不能打破地域限制,特色鮮明的文化符號在原有文化系統(tǒng)中也會因為差異性的消失而逐漸喪失傳播的生命力。
從詩歌中,可以了解到“仰阿莎”的故事映射到現(xiàn)實生活中,代表著苗族女性對美與愛的價值追求。她的美貌是苗族女性所崇拜和敬仰的象征,她經歷的愛情和婚姻的演變事實上暗含著苗族人對月亮誠實、勇敢、善良和勤勞品質的理想追求。根據(jù)羅蘭·巴爾特的“二級符號系統(tǒng)”理論,一個符號上升到高一層次的符號系統(tǒng)中,會產生象征性的附加價值,在這個上升的過程中,那個從先前的能指/所指關系中產生的符號成為下一個關系的能指時,內涵便產生了。在苗族人的想象中,太陽總是在白天光芒萬丈地炫耀著,用它的光芒刺痛人們仰望的雙眼;而月亮則是在黑夜給人們照亮漆黑的路,用柔和的月光給人帶來亮光和希望。這種寓意類似于在人與人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家財萬貫的有錢人總是在人們面前耀武揚威地施展著各種欺壓手段;而勤勞善良的百姓則依靠自己的勞動來豐衣足食。苗族人在月亮身上看到的并不是漢族賦予月亮冷峻無情的傳統(tǒng)意義,而更多融合了自己的生存文化背景,讓月亮成為勤勞善良的代名詞,仰阿莎最終與月亮的結合寄托了苗族人樸素的婚戀愛情觀。文化符號作為少數(shù)民族文化表現(xiàn)體,是以某一種文化形式為代表,在相應的背景中融入豐厚的象征意義。符號化過程就是文化符號和相應的背景含義演變?yōu)殡p方的相互作用與互相融匯。
參考文獻:
[1] 羅義群.苗族民間詩歌[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
[2] 李錦平.苗族語言與文化[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
[3] 朝戈金.口傳史詩詩學[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
[4] 吳一文,覃東平.苗族古歌與苗族歷史文化研究[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0.
作 者:潘 琴,貴州凱里學院人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民族文化研究。
編 輯:趙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名作欣賞·下旬刊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