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曉,許水生,趙 霖,郭慧秋,林 然
(1.哈爾濱工程大學 體育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2.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 體育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3.黑龍江東方學院 體育教研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2017年2月26日第八屆亞洲冬季運動會在日本札幌落下了帷幕。在本屆亞冬會短距離速度滑冰比賽中,中、日、韓仍然是亞洲強國。在500 m速度滑冰比賽中,中國隊取得了兩枚金牌;而在1 000m項目上中國只有一名女運動員進入到最終的決賽,但是并沒有取得獎牌,反觀韓國隊在這個項目上取得了兩金兩銀的成績。1 000m比賽過程中,中國隊選手在前半段滑行速度與韓國選手速度相差無己,甚至一度優(yōu)于韓國選手,隨著比賽的進行,運動員的體能下降,中國運動員在比賽的后半段開始出現(xiàn)降速的現(xiàn)象,最終導致比賽的失利;韓國隊員卻能在1 000m比賽后半段保持速度甚至是加快自身速度,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
體能是競技運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與運動員的技術、戰(zhàn)術以及心理素質共同影響著運動員的成績。體能會影響到運動員在比賽中技戰(zhàn)術的發(fā)揮,影響比賽成績,因此對運動員進行適當?shù)捏w能訓練已經(jīng)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田麥久[1]認為運動員的體能是運動員的基本運動能力,體能是以人體的三大功能系統(tǒng)的能量代謝活動為基礎,通過骨骼肌系統(tǒng)表現(xiàn)出來的運動能力。90年代末,荷蘭學者提出:500 m速度滑冰運動中無氧代謝的占82%,1 000m速度滑冰運動中無氧代謝也達到了67%,從這兩個數(shù)據(jù)中可以看出短距離速度滑冰項目中運動員的無氧供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陳月亮[2]等人認為運動員的血乳酸值是反應無氧代謝能力的重要性指標,運動員的血乳酸的變化能很好的反應出短距離運動的功能特征。
短距離速度滑冰比賽時運動員處于高度缺氧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屬于人體極限強度的無氧代謝。運動員的無氧代謝分為無氧強度和無氧耐力。運動員耐力的生化因素是由運動員肌肉儲存的CP的數(shù)量以及肌肉耐受乳酸的能力所決定。短距離速滑運動員腿部肌肉中的CP數(shù)量越多,肌肉的抗乳酸能力越高,因此運動員能夠在大強度運動中滑行的距離越長,運動員的速度耐力也就越好。
以中國男子速滑運動員于鳳桐、女子速滑運動員王北星為例。在2005~2006年速滑世界杯美國站比賽中,于鳳桐的500 m成績是34 s79,1 000 m成績是1min09 s16;女子運動員王北星500 m成績是37 s52,1 000m成績是1min14 s62。如果把1 000m分成2個500m來計算,中國隊運動員的平均成績都要低于自己的500m比賽成績。而韓國男運動員李奎赫500m成績是35 s08,1 000 m成績是1 min09 s40,將李奎赫的1 000m成績分成兩個500 m來算,李奎赫的平均成績要好于他的500 m成績[3]。2008年速度滑冰錦標賽1 000m比賽中,中國女子運動員王北星獲得了比賽的第6名,對運動員的比賽過程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王北星在前200m滑行速度為17 s71要比本次比賽第一名獲得者福瑞斯的18 s03快,但是在200~600m以及600~1 000m的過程中中國運動員開始出現(xiàn)了降速現(xiàn)象,王北星在此期間滑行了28 s40、31 s09,而美國選手福瑞斯則是27 s82、29 s52。對運動員的滑行時間可以看出中國運動員在比賽后程耐力不足,成績下降明顯,降速較國外運動員大。中國男子運動員也面對同樣的降速問題,在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1 000 m比賽中,王楠在前200m的時間是16 s93與第一名美國運動員戴維斯16 s73相差不大,但是在200~600 m以及600~1 000m的過程中王偉的成績是25 s41、28 s48,而戴維斯的成績是25 s28、26 s93。
通過以上的簡單分析,筆者認為中國速度滑冰隊的技術水平已經(jīng)能夠躋身于世界先進水平,尤其是短距離項目的技術水平已經(jīng)非常成熟甚至多次在國際舞臺上獲得冠軍,但是中國速度滑冰隊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運動員在比賽后半程體能下降,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降速。在500m、1 000m的比賽中,在比賽的前半程中國運動員的速度非??欤紤?zhàn)術配合非常完美,但是到了比賽的后半段運動員的速度開始減慢,甚至出現(xiàn)了動作技術變形的現(xiàn)象,最后的比賽結果可想而知。
目前,我國多數(shù)速度滑冰教練員依然使用傳統(tǒng)的訓練方法,訓練內容和方法沒有一定的科學依據(jù),在訓練中仍然遵循傳統(tǒng)的從嚴、從難、從實戰(zhàn)出發(fā)、大運動量的“三從一大”的訓練方法,不考慮運動員的實際情況,按照同一的方法進行訓練。長此以往的訓練,在短時間內運動員的成績會有一定的提升,但是也會造成運動員的運動生涯提前結束。而美國的體能訓練將生物、醫(yī)學和運動訓練緊密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運動員進行測試、診斷、糾正和優(yōu)化基本動作模式的視角出發(fā),來檢測運動員潛在傷病,教練員根據(jù)檢測結果制定合理有效的訓練方案,通過科學的方案來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從而延長運動員的運動壽命[4]?;舯颍?]認為運動“三從一大”訓練方法會造成運動員在某一個階段突出訓練某一方面的能力而其余方面的運動能力出現(xiàn)下降的局面。如,運動員的力量不行就安排力量練習,等運動員的力量上去了又發(fā)現(xiàn)運動員的耐力跟不上了,運動員又開始惡補耐力,長此下去,就出現(xiàn)了惡性循環(huán)。
中國運動員的身體條件較國外運動員的差,運動壽命相比國外運動員來看比較短,中速度滑冰運動員也不例外。許多短道速滑教練員為了使年輕運動員早早取得好成績,便不惜一切代價對運動員進行身體訓練爭取能夠在國家賽事上表現(xiàn)出眾,因此教練員能夠獲得一定的利益。吳紅[6]等在“速度滑冰運動員的體能訓練”中提出目前許多業(yè)余教練在訓練中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重視運動員的身體基礎素質的訓練,使青少年訓練過早地專項化,專項訓練比例過大,運動員在比賽中曇花一現(xiàn),甚至是中途夭折。
現(xiàn)階段速滑教練員在體能訓練過程中根據(jù)自己的意愿按照國外的體能訓練方法對運動員進行訓練,但是訓練之后并沒有很好的解決運動員的體能問題,在比賽中運動員還會出現(xiàn)比賽后半程降速的問題。王智勇[7]等人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中國許多速滑教練員對短距離速滑運動員的體能訓練中主要進行耐力的訓練,教練員們認為短距離速度滑冰運動員的比賽成績主要取決于機體的有氧能力。教練員之所以采用以上訓練手段主要是受荷蘭和挪威兩國的訓練理念的影響,這兩個國家非常重視運動員的有氧能力的訓練,在這方面的訓練上有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并且運用這些手段培養(yǎng)出了許多世界冠軍,但是這些冠軍都是長距離項目上的,而這兩個國家的短距離速滑項目成績并不理想。因此中國教練員在對短距離速滑運動員進行體能訓練時要根據(jù)項目特點以及運動員的身體情況制定訓練計劃,而不是一味的照搬優(yōu)秀、不適宜的訓練方法。
2001年到2004年,中國邀請美國體能協(xié)會來華舉辦了體能訓練的培訓;2004年到2008年,我國派體能專家到美國、德國等地進行學習,從而引進了核心力量的訓練;2009年以后,我國開始流行了核心力量訓練、功能訓練、動作模式、能量再生等訓練理念;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總結大會上,體育總局副局長蔡振華特別強調了功能訓練、核心訓練等訓練的理念和方法隊現(xiàn)代運動訓練積極影響;2011年冬訓,國家體育總局備戰(zhàn)辦從美國AP系統(tǒng)引進了功能訓練技術體系;2012年12月份,國家體育總局組織進行全國體能培訓和研討會,在會上提出了體能培訓和認證;2013年我國開始編寫《體能訓練認證課程》,擬成立中國體能訓練協(xié)會[8]。通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國的運動員的體能訓練越來越得到重視,在一些大項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提高,比如田徑隊。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不同部位的肌肉會有不同的作用,短距離速滑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需要核心力量、腿部力量和踝關節(jié)發(fā)揮著不同的功能。在速滑運動中運動員的核心力量非常重要,能夠保持運動員滑行過程中身體的穩(wěn)定性,減少不必要的體能消耗。短距離速滑運動員股四頭肌能夠維持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并且能夠為運動員提供滑跑時的能量;而脛骨前肌、股二頭肌以及半腱肌主要是維持運動員的踝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在支撐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9]。
短距離速度滑冰運動員的體能訓練包括一般性體能訓練和專門性體能訓練兩方面,速滑運動員體能訓練需要陸上訓練與冰上訓練相結合。在平時的訓練中教練員比較容易忽略陸上訓練,冰上訓練花費的時間相對較長。宋麗[10]等認為速度滑冰是一項典型的冰陸相結合的運動,在陸地上的體能訓練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11-18]速滑運動員一般性體能訓練是對運動員的身體基本素質比如速度、耐力、柔韌等進行的訓練,進一步提高運動員的身體素質,使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好于平常人的身體素質。速滑運動員的專項性訓練是對運動員進行蹬冰的力量、速度耐力和身體的靈活性等專門體能的訓練。
速滑運動要求速滑運動員擁有強勁的腿部力量,運動員腿部力量的強弱直接關系到運動員的比賽成績。高偉認為速度滑冰運動員的速滑技術要有最大蹬冰率,最大蹬冰率是由運動員的蹬冰的速度和蹬冰的力量的乘積所決定的[19],因此,速滑運動員想要在比賽過程中取得比較理想的成績,需要將運動員本身的蹬冰力量和蹬冰速度結合在一起,這兩個因素不能孤立練習。
除了最大的蹬冰率以外,空氣流動帶來的阻力和克服冰刀與比賽場地的摩擦力都會對速滑運動員滑行過程的速度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力量是速度滑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素質。
目前,短距離速滑力量訓練多采用多次數(shù)、多組數(shù)的大密度訓練。進行肩負杠鈴蹲起,教練員根據(jù)運動員的身體情況,運動員的負重為最大負重的50%,膝關節(jié)的下蹲角度在90°左右,40次×4~5組等。教練員安排運動員力量素質訓練要適宜,不同身體素質的運動員訓練量要區(qū)別對待,每周可以進行2~3的不同重量的力量訓練。每次訓練結束后,要進行不負重的調整性訓練練習,主要是為了加快運動員體能的恢復以及肌肉的增生。而且在每次力量訓練之后,教練員應該安排運動員進行10min左右的慢跑等整理活動,這樣有助于運動員消除力量訓練產(chǎn)生的疲勞和促進機體的恢復。短距離運動員力量練習中負重范圍應在60%~70%之間,每一組進行12~16次,一共進行8~10組,每組之間休息40 s左右。
短距離速度滑冰比賽中的耐力一般分為一般耐力和專項耐力,一般耐力是速滑運動員一般的身體訓練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全部的身體練習和專項身體練習所獲得;專項耐力是運動員最大限度動員技能能力克服專項負荷所產(chǎn)生的疲勞能力。運動員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是耐力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力量耐力的增加是通過輕負重和克服自身重量的多次數(shù)的訓練量,以此來提高肌肉在單位時間內的保持能力;速度耐力是運動員能夠持續(xù)保持高速運動的能力。
在對運動員進行陸上訓練時根據(jù)中國速滑運動員后半程降速的現(xiàn)象,對運動員進行后半程加速耐力跑,在練習時,要求速滑運動員在后半程采用與前半程同樣的速度或者是快于前程的速度完成訓練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運動員在比賽后半程保持住自身的速度。還可以采用逐次加速跑練習,要求運動員在跑步過程中逐漸加快跑步速度,教練員提前規(guī)定好每次的時間,這樣可以培養(yǎng)速滑運動員掌握用力的程度以及鍛煉速滑運動員的快速滑跑的能力。在進行一般性訓練之后可以采用滑板練習,每組練習1 min,一共進行10~12組,每組之間休息1min左右,運動員通過滑板練習來模擬冰上彎道的用力情況。
在冰上進行速度耐力時可以采用快速間歇的練習方法,這種練習方法是每次練習間歇的時間是固定的,當速滑運動員的機體在上一次訓練還沒完全恢復的狀態(tài)下便進行下一輪的訓練,比如10×400m,每圈35 s,間歇600m之后再一次進行訓練。也可以采用勻速練習的方法,速滑運動員進行勻速練習時,運動員要盡全力使每一次訓練的速度和恢復的時間保持相等,這就要求運動員機體疲勞時,運動員要付出更多的能量才能繼續(xù)進行勻速練習。
速度是指運動員在一定時間內移動的距離,在速滑比賽中運動員的速度能力也是取得比賽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速度素質一般分為反應、動作和位移速度這三大類。反應速度是指運動員對各種刺激反應的快慢,速滑運動員在比賽場上反應速度十分重要,從比賽初的起跑到比賽過程中超越對手甚至是面對突發(fā)狀況需要進行躲閃的動作,運動員都需要很強的反應速度。運動員通過不斷的技術訓練,提高自身的運動技能,強化自身的反應速度。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20],運動員通過不斷訓練,反應速度可以縮短11%~25%。在陸上訓練中可以采用坡路起跑的練習,訓練要在20~30m的坡路上進行,在起跑時采用與冰上相同起跑技術動作,做出迅速有力的起跑動作。在冰上可以反復進行起跑的反應練習和蹬冰速度和爆發(fā)力的練習。
動作速度寓于某一技術動作之中,在滑冰運動中動作速度是通過步幅與步頻表現(xiàn)出來的[21],因此我們認為動作速度與動作技術是不可分割的。運動員的動作速度除了與運動員的技術有關以外,還與運動員自身的條件有關,比如運動員的快肌纖維百分比、肌肉的力量以及運動員的運動條件反射的鞏固程度。在平時訓練中要對運動員的腿部肌力進行訓練,增加速滑運動員的肌肉質量,使運動員具備最快發(fā)展的最大力量的能力。在陸地上可以進行助速自行車練習,速滑運動員在教練員的指導下,進行多種“帶速”的方法,提高運動員的腿部蹬踏頻率,比如跟在高手的后面,或者是順風騎行等,來強化蹬踏的速度。在冰上可以采用運動員的最大能力的短距離速度練習,比如在20~100m的速度練習,可以提高運動員的動作速率,加快動作速度。
運動員的靈敏性是指運動員在比賽或者訓練過程中能夠迅速改變自己的體位、轉換各種動作和面對突發(fā)狀況的隨機應變能力。在速度滑冰比賽過程中,運動員有時會經(jīng)歷一些突發(fā)狀況,在面對這些突發(fā)狀況時運動員必須迅速的對眼前的狀況做出準確且具體的分析,然后根據(jù)自身的動作進行適當調節(jié),以此來減少突發(fā)狀況帶來的不良影響。如果面對突發(fā)狀況運動員沒有及時應對,運動員就會受到影響,正確的技術動作也會被破壞。如果運動員像要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擾必須進行靈敏性的訓練,提高自身的靈敏新。在平時訓練中,速滑運動員可以根據(jù)教練提供的不同信號進行啟動、快速改變方向等練習,在這個練習過程中要伴隨著小肌肉的力量練習,力量增加,運動員的動作速度會加快,同時也增加了運動員的靈敏性。
柔韌是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完成某一大幅度運動技能的能力。速滑運動員身體的柔韌性直接影響到運動員對技術動作的學習,面對高難動作技能的學習比較難以掌握,同時也會阻礙其他身體素質的發(fā)展,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對運動員造成運動損傷。速度滑冰運動員的柔韌性與運動員關節(jié)的肌腱、韌帶以及關節(jié)的張力和彈力有關。速滑運動員在訓練或者比賽時,對抗肌的柔韌性會影響運動員的動作幅度。這主要與做動作的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有關,如果運動員的對抗肌的柔韌性好,運動員就會比較順利而且輕松的完成規(guī)定動作。對運動員進行柔韌性的訓練,提高運動員的動作幅度,防止運動員產(chǎn)生不必要的運動損傷,在平時訓練時運動員可以進行屈伸練習、伸展練習或者借助瑜伽中的動作進行練習,以此來提高自身的關節(jié)柔韌性。Philippe Fait,Jean-Francois Brunelle[22]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在速滑運動員訓練周期中適當?shù)牟迦腓べび柧毞椒ǎ\動員的滑冰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是髖關節(jié)的柔韌性得到了很大的改良。
王鵬[23]等人認為速滑運動員的肌肉放松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肌肉放松能力的提高可以減少肌肉收縮時的阻力,而且放松能力的提高有助于運動員機體能量的再合成,使運動員的肌肉收縮速度和肌肉力量的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比如集體的跟隨滑跑、放松大幅度滑跑等進行肌肉放松訓練。速滑運動員在冰上運動時長時間采用蹲屈姿勢,造成了乳酸堆積。由于冰場的溫度比較低,運動員的血壓循環(huán)流動受阻,不利于運動員快速恢復身體狀態(tài),因此在一些比賽或者訓練后要安排一些陸地上的身體訓練來恢復運動員的身體,這種方法稱之為“陸地恢復性體能訓練”。這種訓練方法很好的促進運動員體內的代謝產(chǎn)物的快速清除,而且還能夠減少運動員的肌肉緊張和延遲性肌肉酸痛,同時還能夠促進運動員內分泌和免疫系統(tǒng)擾亂的恢復,從而促進運動員體內的能源物質的產(chǎn)生。短距離速滑運動員賽后的血乳酸峰值出現(xiàn)在運動后的10 min,對運動員進行陸地恢復性訓練要圍繞運動員個體乳酸閾來制定計劃并建立個體檔案,陸地恢復運動時間在15min以上[24]。運動員在進行體能訓練之后除了要進行陸地恢復性訓練之外還需要后天的營養(yǎng)進行恢復。運動員可以通過合理的飲食、營養(yǎng)保健品和中藥補劑調節(jié)運動員身體的疲勞,使運動員能夠在體能訓練之后盡快的恢復到良好體能狀態(tài)。
速度滑冰運動在中國已經(jīng)有幾十年的發(fā)展歷史,中國短距離速度滑冰運動員在教練員的指導下已經(jīng)躋身世界先進水平,但是較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因為我國運動員在比賽后半段體力下降,出現(xiàn)降速的問題。速度滑冰是一項不斷蹬冰的周期性項目,在比賽中運動員除了要有優(yōu)秀的技術、合理的戰(zhàn)術、心理素質以外還要有良好的體能。運動員的體能一部分上是運動員的身體結構有關,另一部分是后天的訓練來改變的,我國體能訓練起步較晚,許多教練員仍然采用比較傳統(tǒng)的“三從一大”或者經(jīng)驗主義對運動員進行體能訓練,沒有很好的針對運動員的自身發(fā)展情況制定相對應的訓練方案,造成了運動員付出了很多,但是最后沒有回報甚至是提前結束了運動生涯。
在信息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國應該多組織教練員了學習、掌握國外的速滑運動前沿動態(tài)并且吸收消化先進的理論和技術,選擇適合我國運動員身體條件的訓練方法進行訓練。一個國家的教練員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整個運動項目的發(fā)展水平,我國應該在速滑教練員這一方面投入一定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對教練員存在的訓練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在條件允許的條件下速滑隊配備相應的體能教練或者借助科學儀器對運動員進行訓練。在訓練過程中要教練員要根據(jù)每位運動員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對運動員的身體做好充足的保護,延長運動員的運動壽命。
[1]陳月亮,王旋,趙玉華.體能概念研究綜述[J].體育科學研究,2009(4):41-43.
[2]陳月亮,趙玉華,王旋.短距離速滑項目供能特征研究[J].冰雪運動,2009,31(2):1-5.
[3]楊大智.我國優(yōu)秀速滑短距離運動員后程降速相關因素的研究[D].哈爾濱體育學院,2012.
[4]常婧婧,施聞.對美國競技體能訓練的再認識[J].當代體育科技,2016,11:142-143.
[5]霍彬.吉林省速度滑冰運動員下肢核心力量和耐力的體能訓練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33):62-63,65.
[6]吳紅,姜淼淼.速度滑冰運動員的體能訓練[J].冰雪運動,2012,34(6):10-13.
[7]王智勇,馮文全,陳月亮.對速滑短距離項目特征的思考[J].冰雪運動,2009,31(3):13-16.
[8]袁守龍.現(xiàn)代體能訓練發(fā)展趨勢與對策[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4(1):40-43.
[9]黃達武,陳亮,王新寶,劉露,陳月亮.優(yōu)秀男子短距離速度滑冰運動員于鳳桐表面肌電的特征[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7):66-74.
[10]宋麗,安秋.高水平短距離速滑運動員陸上體能訓練探析[J].冰雪運動,2012,34(1):6-9.
[11]王石安,楊樹人,朱志強等.冰雪運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16-18.
[12]許水生,魏來,范曉明,吳月濱,關成雪,任慧瑩,王鑫剛.中國短道速滑再創(chuàng)輝煌的思考:2010~2011短道速滑世界杯長春、上海站成績分析[J].冰雪運動,2011,33(1):10-13,53.
[13]喬靖萍,王曉偉.我國女子速滑1000m比賽后程速度提高的途徑[J].冰雪運動,2011,33(4):1-4.
[14]丁俊華,董玉峰,董玉萍.短道速滑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的應用性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7):1-2,4.
[15]王力.非智力因素在速滑運動員體能訓練中的作用[J].冰雪運動,2006(2):73-74.
[16]郭旭茂,劉生,鄒曉峰.速滑運動員體能評價的研究[J].冰雪運動,2007,29(5):14-17.
[17]安秋,李穎.速度滑冰運動員專項力量訓練方法[J].冰雪運動,2011,33(6):9-11,24.
[18]張連濤,王曄,陳月亮,張麗紅,楊喜君.短道與短距離滑冰運動員體能訓練的影響因素[J].冰雪運動,2009,31(5):20-23.
[19]高偉.短距離速滑運動員體能訓練研究[J].冰雪運動,2012,34(4):6-10,26.
[20]王瑞元,蘇全生等.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343.
[21]馬國東,洪偉.我國優(yōu)秀短道速滑運動員比賽體能特征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0,02:80-81.
[22]Philippe F,Jean F B,Sebastien B C,Kenan G,Eric B.Influences ofa yoga intervention on the postural skills of the Italian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team[J].Open Access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5:23-35.
[23]王鵬,李延濤.速滑運動員肌肉放松與恢復訓練方法[J].冰雪運動,2010,32(3):5-7,21.
[24]趙文艷,常鳳,蘇和,王錦國,劉佳奇,朱志強.速滑運動員不同陸地體能恢復性有氧訓練效果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02: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