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迪
摘要:張愛玲作為二十世紀(jì)四十年代的天才女作家,以其獨具魅力的作品吸引了眾多讀者。本文通過對張愛玲三部作品中不同女性形象的探究,揭示作者對這類女性形象所表現(xiàn)的同情和悲憫之情,并簡要論述同情的原因。
關(guān)鍵詞:張愛玲;女性形象;同情
張愛玲成名于20世紀(jì)40年代,她憑借具有跨時代魅力的作品和傳奇的人生經(jīng)歷,贏得了無數(shù)的讀者和眾多研究者的關(guān)注。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多以悲劇性的命運收場,正如于青所說:“她真實地掀開了黑夜里女性生活的殘酷畫面,在中國女性作家里,沒有一個人像張愛玲那樣以對女性的深切同情和關(guān)注去孜孜于女性凄慘、悲涼的命運的書寫?!盵1]因此,本文通過對張愛玲小說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探討張愛玲對作品中女性的同情及其成因。
一、對虛榮、軟弱女性的同情
《沉香屑—第一爐香》這篇小說講述了女主人公葛薇龍在金錢、情欲的誘惑下逐漸沉淪墮落的故事。葛薇龍原是一名普通的學(xué)生,她因留在香港讀書而寄居在富孀姑媽家。姑媽梁太太是一個終日圍繞男人打轉(zhuǎn)的交際花,她為了招蜂引蝶將葛薇龍拉入自己精心設(shè)計的圈套中。然而不到三個月,薇龍就繳械投降了。她的虛榮不僅讓她忘記了初衷,更讓她在明知姑媽圖謀不軌時,放棄做出任何拒絕和反抗。而她的軟弱則使她在面對一段沒有前途的愛情時,徹底淪為一個生活中的失敗者、精神上的傀儡。小說結(jié)尾薇龍淪落為站街女,我們感到了一種深深的悲哀。“火光一亮,在那凜冽的寒夜里,他的嘴上仿佛開了一朵橙紅色的花?;r謝了。又是寒冷和黑暗……”薇龍這朵花終是萎謝了。張愛玲運用細(xì)膩的筆法將主人公的凄涼面貌展露無遺,卻又發(fā)出了一聲嘆息?!吧菤埧岬???吹轿覀兛s小又縮小的、怯怯的愿望,我總覺得有無限的傷感?!边@句話浸潤著作家對葛薇龍深深的同情和惋惜。
二、對變態(tài)、扭曲女性的同情
《金鎖記》中的曹七巧是一個極端的人物。小戶人家的曹七巧被迫嫁給了姜家二爺——一個患有骨癆的瞎子。作為少奶奶,她因低賤的出身在家族中得不到尊重;身為人妻,她享受不到愛情的甜蜜呵護(hù),連正常的生理需求也無法得到滿足。在心理和生理的雙重重壓下,七巧一步步走向人格的扭曲,最終成為一個被金錢欲控制的瘋子。她在對金錢的追逐中逐漸扭曲了人性、甚至湮滅了天然的母性。她喪心病狂地用鴉片煙圈住了自己的兒子,用尖刻的態(tài)度折磨死了兒媳婦,也成功毀滅了女兒長安的幸福。這個角色不禁令讀者感到毛骨悚然,也讓人從心底生出鄙夷和憎惡。然而張愛玲卻認(rèn)為最可厭的人細(xì)究起來不過是個可憐人,她以一個局內(nèi)人的視角透視七巧的心理,透視她內(nèi)心對愛的渴求,反而對七巧的悲劇人生產(chǎn)生了同情和理解。
三、對無知、麻木女性的同情
張愛玲的小說中有這樣一類女性,“她們沒有鮮明清晰的面貌,原是活動在舞臺背景深處的可有可無的角色,她們沒有自己的思想行為,總是小心翼翼地討好丈夫、孩子和旁人,隨他們的思想滾動而滾動?!盵2]《鴻鸞禧》中的婁太太就是這類女性的代表。她終日為丈夫、兒女操持家務(wù)卻找不到自身的存在感,也尋不到生活的樂趣,過著日漸麻木的生活。因此她只能靠著生活里的瑣碎小事和回憶里的一點安慰來填補自己虛空的生活。張愛玲以蘸著同情的筆觸刻畫了婁太太的形象,也真實再現(xiàn)了這類普通家庭主婦最慣常的姿態(tài),不禁讓人無限嘆息又覺得無可奈何。
四、同情的原因——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張愛玲塑造的女性形象來源于生活。童年的生活讓她看到遺少、姨太太們萎靡的生活,也感受到男女地位的極度不平等;漸漸長大之后,她看到了金錢掩蓋之下人情的冷漠和愛的虛偽;在香港求學(xué)的那段日子,她看到了在半殖民地繁華浮躁的氛圍中,人們面對虛榮和情欲的軟弱無力。而那段被世人津津樂道的愛情,又讓她體會到女人在愛情里的盲目和脆弱。正因為張愛玲對人生有著深刻的體味,才會對她筆下的人物產(chǎn)生同情,才會在這同情里寄予深沉的愛。
五、結(jié)論
張愛玲常以一種清醒甚至冷酷的態(tài)度對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進(jìn)行批判和諷刺,但是她很清楚,沒有人能夠做這個世界的審判官。作者的高明,就在于她清醒地看到時代和人生的悲哀和不完整,同時又在現(xiàn)實的臟亂不堪和憂傷中發(fā)掘和體味著人生可愛的一面,從而不陷入絕望。作為讀者的我們在面對人生,面對人性的弱點時,也應(yīng)該多一點寬容和理解。
參考文獻(xiàn):
[1]于青.女奴時代的謝幕—張愛玲《傳奇》的思想論[J].安徽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1991(2).
[2]傅雷.傅雷經(jīng)典作品選[M].北京:當(dāng)代世界出版社,2007.
[3]張愛玲.張愛玲經(jīng)典小說集(全五卷)[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xué))endprint
北方文學(xué)·上旬2017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