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戰(zhàn)國策》“給與”義類詞研究

2017-11-30 23:38何汝賢楊麗瑩
北方文學·上旬 2017年33期
關(guān)鍵詞:戰(zhàn)國策

何汝賢 楊麗瑩

摘要:本文以義位為分析單位,結(jié)合語義場理論,對《戰(zhàn)國策》52個“給與”類動詞進行了分析和歸納。根據(jù)詞的層級關(guān)系將其分為上位詞和下位詞兩大類,并從雙方關(guān)系、給與事物、事物所有權(quán)三個層面做進一步切分。在此基礎(chǔ)上,從詞匯學角度得出了三大特點:全為單音節(jié)詞,動詞之間可并用或換用,且在動作的虛實性和完整性上呈現(xiàn)出區(qū)別。

關(guān)鍵詞:《戰(zhàn)國策》;給與;義類詞;語義場

《戰(zhàn)國策》由西漢末年劉向編定整理,記述了戰(zhàn)國時代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也記載了各國間的政治、外交、軍事等各方面情狀。其中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換活動,特別是給與行為十分頻繁。《戰(zhàn)國策》“給與”類動詞系統(tǒng)詞匯數(shù)量很豐富,共有52詞,格局也格外復(fù)雜。

前人對此多有論述。第一類是概述性的先秦時期的雙賓結(jié)構(gòu)動詞研究,如廖振佑《先秦書面語的雙賓語動詞類型》(1990),將動詞按意義劃分為賞賜、進獻、奉送、等幾個小類;第二類是就《戰(zhàn)國策》談雙賓結(jié)構(gòu)的動詞,張先坦的《<戰(zhàn)國策>雙賓結(jié)構(gòu)動詞研究》(2003)進行了初步的分類和量化,總結(jié)出34個給與類動詞,在所選詞條和所記詞頻上與本文均有差異;第三類是辨析一對“給與”類動詞,如武振玉《先秦時期的“賞”、“賜”之別》(2009),將歷時與共時相結(jié)合,運用到了《戰(zhàn)國策》一書的相關(guān)語料。

總的來看,前人對于“給與”動詞的研究多側(cè)重于語法語用分析或同義詞辨析,動詞分類也尚處在初步階段,對義類詞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間。因此,本文將以義位為單位,結(jié)合語義場理論,構(gòu)建《戰(zhàn)國策》“給與”類動詞的語義場,并對詞匯特征進行歸納總結(jié)。

一、“給與”義類詞的界定

與,《說文·勺部》解釋為:“賜予也,一勺為與。此與與同?!苯o(gěi),《漢語大字典》的第一個義項即是“交付;給與;使對方得到”?!敖o與”類動詞自成系統(tǒng),在《戰(zhàn)國策》中特指這樣一類詞:1.存在施事和與事雙方,存在施事所施亦即與事所得的“受事”,施事主動地使受事轉(zhuǎn)移到與事的過程就由“給與”動詞表示;2.“給與”是完整的,不是只有一個方面、一個動作;3.“給與”是由施事主動發(fā)出的,不是被動的;4.以給與這個詞項為中心,以同心語義關(guān)系為基礎(chǔ),類聚為一個同心語義場。

需要注意的是,給與義類詞的義類是“詞的概括義、靜態(tài)義”,或稱理性意義,而不是語境義。因此根據(jù)《說文解字》及《漢語大字典》中對“與”、“給”的釋義,以義位為基礎(chǔ),結(jié)合給與義類詞的定義篩選,統(tǒng)計出《戰(zhàn)國策》中52個詞條,分別含有“給與、獻給、賜給、留給、借給、封給、增給”等義位。

二、給與義類詞的分布及語義場分析

(一)給與義類詞的語義場分析

根據(jù)詞的意義層級關(guān)系將52個詞分為兩大類:上位詞和下位詞。再根據(jù)詞的意義側(cè)重面將第二大類下位詞又劃分為三類:第一類側(cè)重于雙方關(guān)系,第二類側(cè)重于給與事物,第三類側(cè)重于事物所有權(quán)。本文中的歸類雖為了進一步區(qū)別,但是也會有義域相互交叉的情況。

1.第一大類:上位詞

這一類包括與(予)、致、遺1、輸、給、假2、供(共)、送、待9個詞。它們之間意義差別很小,且都屬于“給與”語義場的較高層級,義域涵蓋廣。

這類詞中,“與(予)”的使用頻率最高,共有128次,“與”在這類詞中占據(jù)了核心地位,是為核心詞,“假2”、“供(共)”“送”、“待”使用頻率較低,是為邊緣詞。

《說文·勺部》“與,賜予也,一勺為與。此與與同?!毙鞛墩f文解字注箋》:“一勺未見賜予意,當以與為正字。與者,輿之省耳。輿從①,舉以予人也。從臼者,容受之也?!笨梢姡S慎說解字形有誤,不過“與”之正字“輿”仍有給與義。在《戰(zhàn)國策》中,“與”用作連詞表并列關(guān)系的占大多數(shù),表給與的僅102例,并呈現(xiàn)以下幾個特點:

1)在施與雙方的類型方面,“與”不對兩方類型、地位高低有限制,或者說施事與事的性質(zhì)和關(guān)系,在動詞“與”上不會區(qū)別性地顯現(xiàn)出來。如:

①與秦,不若歸之大國。(《東周策·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②子之數(shù)來者,猶無與耳。(《東周策·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③魏王以國與先生,貴合于秦以伐齊。(《東周策·謂周冣曰魏王以國與先生》)

④張儀欲以漢中與楚。(《秦策一·張儀欲以漢中與楚》)

例①是周室與秦國之間,例②是西周之臣與齊國國君之間,例③是地位高的君王給地位低的臣子,例④是地位低的策士與地位高的楚王,可見“與”不區(qū)分雙方性質(zhì)也不強調(diào)雙方的地位差異。

2)在給與的事物上,“與”的受事多種多樣,涵蓋寬泛,既有具體物質(zhì)又有抽象事物,既有具指又有泛指。物品類別最主要的是土地如高都,其他還有寶物如九鼎、官職如上卿、宗廟、人口、田、金等等。如:

①王翦惡之,乃多與趙王寵臣郭開等金,使為反間。(《趙策四·秦使王翦攻趙》)

②子噲與子之國,百姓不戴,諸侯弗與。(《齊策二·韓、齊為與國》)

③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趙策三·秦圍趙之邯鄲》)

④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秦策一·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

⑤臣恐西周之與楚、韓寶,令之為己求地與東周也。(《東周策·東周與西周爭》)

⑥代曰:“公何不以高都與周?”(《西周策·雍氏之役》)

例①具體到金,例②③是抽象概念的“國家”甚至籠統(tǒng)的“所愛”,例④⑤⑥具指名詞和概括名詞皆有,體現(xiàn)出“與”在“給與”語義場里所占區(qū)域之廣。

3)在語法上,“與”可以接雙賓語,可以用介詞“以”引入受事,構(gòu)成“以某物與某對象”的句式,有時受事或與事被省略,但“與”本身仍是一個三價動詞。如:

①公何不與周地,發(fā)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韓不伐也。(《東周策·秦假道于周以伐韓》)

②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秦策一·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

③張儀欲以漢中與楚。(《秦策一·張儀欲以漢中與楚》)

④秦責賂于魏,魏不與。(《秦策四·楚魏戰(zhàn)于陘山》)

例①帶雙賓語,例②③都屬于“以(受事)與(與事)”的句式,例④由于上下文語境中已間接表明受事、與事,故受事與事均被省略。

(予)

甲骨文字形②,《說文·予部》:“推予也。象相予之形?!倍斡癫米ⅲ骸坝枧c古今字……象以手推物付之?!庇?、與雖是同一個詞的古今字,但是在《戰(zhàn)國策》中并存,故單列出來。予在語義上與“與”無甚差別,但沒有出現(xiàn)“以(受事)與(與事)”的句式,如:

①君予金三十斤。(《東周策·宮他亡西周》)

②趙背秦,不予焦、黎、牛狐。(《趙策三·秦攻趙藺離石祁拔》)

甲骨文字形③,《說文·夊部》:“送詣也。從夊從至?!薄稇?zhàn)國策》中表“給與”的“致”一共20例,在語義和語法上均有一定特點:

1)不對雙方關(guān)系和給與物品有限制。如:

①魏王因使孟卯致溫囿于周君,而許之戍也。(《西周策·犀武敗于伊闕》)

②敝邑有寶璧二雙,文馬四駟,請致之先生。(《魏策三·齊欲伐魏》)

③大王若不察臣愚計,必欲快心于趙,以致臣罪。(《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

例①是君王與君王的平等層次間的交換,例②中敝邑是對自己國家的謙呼,這句話雖出自策士之口,但仍屬于國家給士人的上對下的交易,例①②是實物,例③是抽象事物。

2)強調(diào)與事收到了物品。這與“致”的本義“送去;送到”有關(guān),需要到達對方的手里,特別是會用介詞“于”引入與事,構(gòu)成“致(受事)于(與事)”的句式,這種句式占20 例中的11例。如:

①魏王因使孟卯致溫囿于周君,而許之戍也。(《西周策·犀武敗于伊闕》)

遺1④

古文字字形⑤,《說文·辵部》:“亡也。從辵貴聲?!睍饧嫘温曌?,會物品丟失之意,是為本義。《廣雅·釋詁三》:“遺,與也?!眲t是由本義引申而來?!稘h語大字典》中“遺”字念作“wèi”時第二個義項為“給與”。共有16例,呈現(xiàn)出兩個特點:

1)和“與”等義域廣的上位詞一致,“遺1”不區(qū)分雙方關(guān)系,也不局限于某種特定物品,但在所統(tǒng)計的語料中其受事均為具體名詞而無抽象名詞。如:

①因以文繡千匹,好女百人,遺義渠君。(《秦策二·義渠君之魏》)

②魯連乃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曰……(《齊策六·燕攻齊取七十馀城》)

③昔智伯欲伐厹由,遺之大鐘,載以廣車。(《西周策·秦令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

例①是秦王給義渠君物資和美人,例②是策士給將領(lǐng)書信,例①②③均是具體可感的實物。

2)“遺1”的給與,通常是一種目的性很強的交易。施事一方往往出于某種原因或預(yù)期才給出物品,可能是把物品作為報答,如例①;更多地為了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這種“給與”表面上是慷慨贈送,實則暗藏秘密,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如例②③④:

①子之因遺蘇代百金,聽其所使。(《燕策一·燕王噲既立》)

②昔智伯欲伐厹由,遺之大鐘,載以廣車。(《西周策·秦令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

③乃遺之女樂,以亂其政……乃遺之美男,教之惡宮之奇。(《田莘之為陳軫說秦惠王》)

④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燕策三·燕太子丹質(zhì)于秦》)

例①的“因”、例②的“欲”、例③的“以”都鮮明顯現(xiàn)施事方“遺1”物的原因或期望,即便是沒有明顯寫出來的④,根據(jù)上下文也可窺探施事方的目的性。

《說文·車部》“委輸也。從車俞聲?!薄稘h語大字典》“輸”的“交出,獻納”、“捐獻”,均是本義“運送”的引申之義。有5條,如:

①宮他亡西周,之東周,盡輸西周之情于東周。(《東周策·宮他亡西周》)

②陳軫為王臣,常以國情輸楚。(《秦策一·陳軫去楚之秦》)

③軫為人臣,而常以國情輸楚。(《秦策一·陳軫去楚之秦》)

④輸飲食而待死士(《齊策五·蘇秦說齊閔王》)

例①②③都是把國情輸送給或者泄露給別國,說明在給與物品上“輸”有其特殊性。而從例④來看,“輸”的給與義還殘留著本義的痕跡,側(cè)重于送出一方,后面需接上其他動詞才能最完整地表達出和得的整個過程,是一個給與義不夠飽滿的動詞。

《玉篇·糸部》:“給,供也?!惫灿?例,如下:

①寡人之國貧,恐不能給也。(《秦策四·秦王欲見頓弱》)

②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齊策四·齊人有馮諼者》)

③與之,則無地而給之。(《趙策三·秦攻趙于長平》)

④以有盡之地,給無已之求。(《趙策三·秦攻趙于長平》)

可以看出除了例②是現(xiàn)時性行為外,其他幾例動作性均不強,特別是例④,不是實在的遞給而是較為虛化的轉(zhuǎn)移;另外,雖然有一個轉(zhuǎn)移的過程,但和“與”這樣最具代表性的“給與義”動詞相比,仍側(cè)重于“供”的施事方和動作。

其他四個詞條“假2⑥、供(共)、送、待”在書中表示給與義時,用例較少,故不詳述,如:

①蘇子曰:“請假王十年。”(《燕策二·客謂燕王曰》)

②子日日造問,供太牢,異物間進。(《燕策三·燕太子丹質(zhì)于秦》)

③李兌送蘇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黃金百鎰。(《趙策一·蘇秦說李兌》)

④輸飲食而待死士(《齊策五·蘇秦說齊閔王》)

2.第二大類:下位詞

這一類包括43個詞。根據(jù)施事與事的關(guān)系、給與事物以及給與事物的所有權(quán),又可繼續(xù)劃分為三個次語義場,均是“給與”語義場的較低層級。三個次語義場各有意義的側(cè)重,且其中不同詞的使用范圍或者說義域,也各有不同。

(1)側(cè)重于雙方關(guān)系

屬于這一次語義場的有24個詞,有地位高低和時間前后兩個小類。

首先,在地位上,可分為由低位給高位10詞和由高位給低位10詞,透過動詞一般可看出雙方等級的差異、地位的懸殊、勝負的不同。

由低到高的“獻給”類有:

甲骨文字形⑦,《說文·犬部》:“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從犬鬳聲?!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獻本祭祀奉犬牲之稱。引申請之為凡薦進之稱?!惫?9例,是“獻給”次語義場的核心詞。表現(xiàn)出以下特點:

1)雙方關(guān)系都是由低到高,可以是臣子對君王;弱國對強國;或是在政治博弈中占下風的國家對占上風的國家;還可以是某國以物品為條件來求得別國幫助,也體現(xiàn)了地位的高低。四者分別如下:

①王明日朝群臣,皆令獻其計。(《楚策二·楚襄王為太子之時》)

②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獻九鼎。(《東周策·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③楚王聞之,恐,益割地而獻之,尚恐事不成。(《齊策三·楚王死》)

④魏之所以獻長羊、王屋、洛林之地者,有意欲以下大王之兵東擊齊也。(《魏策三·芒卯謂秦王》)

2)給與物品多為土地(14例)、書(9例)、寶物(不死之藥、寶劍、駭雞之犀、白璧一雙)等等。與其他動詞比較可以得出,臣子給君王呈送奏章或計策一類“給與”義,很明顯多被“獻”一詞承擔了。如:

①王明日朝群臣,皆令獻其計。(《楚策二·楚襄王為太子之時》)

②至秦,獻書于秦王曰……(《趙策四·秦攻魏取寧邑》)

3)“獻”有很強的恭敬色彩。這與它的本義有關(guān),祭祀必然畢恭畢敬,也與它所使用的的場合有關(guān),外交辭令或者朝堂之上往往貶低自己而抬高他人,并且這種恭敬色彩也更加突出了雙方地位的差異。如:

①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獻九鼎。(《東周策·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廣韻·效韻》:“效,效力也。”在《戰(zhàn)國策》中排除通假字有39條,都表示含有敬意地呈給,而“效”的受事中有25例是土地或城邑,如:

①魏王聞之,恐,效上洛于秦。(《秦策四·楚魏戰(zhàn)于陘山》)

②效萬家之都。(《楚策一·張儀為秦破從連橫》)

③儀有愚計意效之王。(《齊策二·張儀事秦惠王》)

(効)(xiào)

《玉篇·力部》:“効,俗效字?!庇?例,如:

①不立,則曰來効賊也。(《韓策二·韓咎立為君而未定》)

(郊)(xiào)

“效”、“郊”字通,互為通假字,僅1例:

①郊鄴者,使者之罪也,卯不知也。(《魏策三·秦趙約而伐魏》)

甲骨文字形⑧,本義為向前或向上移動?!胺瞰I,送上”之義是由本義引申而來。共17例,其受事除了2例為計策外,其他不管是人還是物都為具體實物。如:

①昔者帝女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魏策二·梁王魏嬰觴諸侯于范臺》)

②人各進議于王以事。(《韓策一·魏之圍邯鄲也》)

(盡)

“盡”用作“進”的通假字表示給與,共2例,如:

①西周之寶可盡矣。(《東周策·東周與西周戰(zhàn)》)

《說文·貝部》:“賂,遺也。從貝,各聲?!惫?6例用作動詞,表示贈送物品以示好意或尊敬,且物品均為土地或名都,如:

①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秦策二·齊助楚攻秦》)

②今王割地以賂秦,以為嫪毒功,卑體以尊秦,以因嫪毒。(《魏策四·秦攻魏急》)

《漢語大字典》收入“交納;貢獻”的義項,有6例,如:

①以陽武賜弊邑,而納順子欲以解伐。(《秦策二·陘山之事》)

(內(nèi))

甲骨文字形⑨,《說文·入部》:“內(nèi),入也。從口,自外而入也?!薄稘h語大字典》“內(nèi)”念作“nà”時有“納;交入”的義項。古文字內(nèi)、納通用,作致獻義的共9例,如:

①趙以公子郚為質(zhì)于秦,而請內(nèi)焦、黎、牛狐之城,以易藺、離石、祁于秦。(《趙策三·秦攻趙藺離石祁拔》)

甲骨文字形⑩,《說文·入部》:“內(nèi)也。象從上俱下也。凡入之屬皆從入?!北玖x為由外到內(nèi),又引申為“交,交納”。共有11例,如:

①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齊策三·楚王死》)

②信君再拜受命,入言于王。(《趙策三·或謂建信》)

小篆字形!,《說文·部》:“承也。從手從廾,豐聲?!薄稄V雅·釋言》:“奉,獻也?!薄斑M獻”義是由本義引申而來。共10例,如:

①請奉社稷以事秦。(《齊策一·張儀為秦連橫說齊王》)

②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以承大王之明制。(《楚策一·蘇秦為趙合從》)

③奉以上庸六縣為湯沐邑。(《楚策二·楚懷王拘張儀》)

④軻既取圖奉之,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燕策三·燕太子丹質(zhì)于秦》)

由此可見,“奉”表給與義有三個特點:一是形象性、畫面感強,讓人聯(lián)想起雙手捧著物品的動作,即便物品不是實物,如例①的社稷,仍能引發(fā)人們對于捧給這一行為的想象;二是正是由于這個雙手捧起的動作,使得“奉”增加了恭敬謙卑的色彩;三是側(cè)重于“給”的一方和動作,沒有完全地覆蓋“給與”的整個過程??傊?,“奉”的給與義呈現(xiàn)出動作性強而側(cè)重“給”方的特點。

其他詞條還有“抱、歸2(kuì)@、薦”,如:

①抱安邑而倍秦,秦得安邑之饒。(《趙策四·五國伐秦無功》)

②與秦,不若歸之大國。(《東周策·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③登之為人也,善以微計薦中山之君久矣。(《中山策·犀首立五王》)

由高到低的“賜給”類有11個詞:

《說文·貝部》:“予也。從貝易聲?!惫灿?4例,體現(xiàn)出兩個特點:

1)在雙方關(guān)系上一般是由高到低的給與,君王對臣子,如例①;官員對民眾,如例②;但也會是外交場合上的尊他自謙之語,此時關(guān)系不一定是上對下,如例③:

①秦王目眩良久……而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鎰。(《燕策三·燕太子丹質(zhì)于秦》)

②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劵,民稱萬歲。(《齊策四·齊人有馮諼者》)

③齊以陽武賜弊邑,而納順子欲以解伐。(《秦策二·陘山之事》)

2)給與事物對于與事來說通常是某種好處,如例①②。另一種特殊情況是,君主下令臣子死,此時對臣子來說實屬噩耗,但由于古代的君臣關(guān)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從,死亡因其來自于君主于是也就成了一種“賞賜”,如例③:

①賜之上卿命而處之。(《秦策二·甘茂亡秦且之齊》)

②能相集者,賜家六金。(《趙策一·秦王謂公子他》)

③倉曰:“受命于王,賜將軍死,不赦?!保ā肚夭呶濉の男藕畛鲎摺罚?/p>

(易)

通“賜”時表示“賜給”義,僅1例:

①不如易馀糧于宋,宋王必說。(《齊策六·濮上之事》)

古文字字形#,《說文·貝部》:“賞,賜有功也。從貝尚聲?!辟p與商同源,在甲骨文中都是個酒器形,古代賞賜有功者要賜以酒宴,故用酒器“商”表示賞賜,賜給即是“賞”的本義。共出現(xiàn)10次,與其他賜給類動詞相比,“賞”無一例外都強調(diào)與事必須是有功之人,無功不受賞,如:

①秦王目眩良久。而論功賞群臣及當坐者。(《燕策三·燕太子丹質(zhì)于秦》)

《廣雅·釋詁三》:“施,予也?!惫?例,都是由上至下,具備兩個特點:

1)“施”意為給別人好處,語義上已包含施給的物品,故受事不會顯現(xiàn)出來,9例均是如此,如:

①公仲嗇于財,率曰散施。(《韓策一·顏率見公仲》)

2)“施”的受事通常比較籠統(tǒng)不具體,比較抽象不實在,如例①的好處、例②的政策:

①田單之施,將欲以取我國乎?(《齊策六·燕破齊齊破》)

②臣聞古之賢君,德行非施于海內(nèi)也……(《趙策一·趙收天下》)

例①意思是田單給人好處籠絡(luò)人心,例②猶言政策措施未達于全國。

《漢語大字典》收錄“授予,付給。后作‘授”的義項?!笆堋弊直玖x為兩手相授受,表給與義后寫作“授”。《戰(zhàn)國策》中“受”大多表示接受,表給與僅6例,如:

①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

(授)

小篆字形$,《說文·手部》:“予也。從手從受,受亦聲?!薄笆凇庇伞笆堋辨苋檠苌鴣?,共出現(xiàn)6次,受事都是政治事物,如:

①于是乃以執(zhí)珪%而授之。(《楚策四·莊辛諫楚襄王》)

②禹授益,而以啟為吏。(《燕策一·燕王噲既立》)

③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燕策二·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

赍,俗齎字。齎,《說文·貝部》:“齎,持遺也。從貝齊聲。”《廣韻·釋詁四》:“齎,送也?!惫?例,受事有土地、寶物、金、人質(zhì),如:

①是赍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燕策一·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侯》)

由高到低的“賜給”的,還有六個邊緣詞“布、散、加、為、償、問”,如:

①臣聞古之賢君,德行非施于海內(nèi)也,教順慈愛非布于萬民也……(《趙策一·趙收天下》)

②公仲嗇于財,率曰散施。(《韓策一·顏率見公仲》)

③三世積節(jié)于韓、魏,而齊之德新加與。(《秦策三·謂魏冉曰楚破》)

④王為臣賜厚矣。(《東周策·謂周冣曰魏王以國與先生》)

⑤求所以償者,閔王不肯與,軍破走。(《齊策六·齊負郭之民有狐咺者》)

⑥故寡人問子以璧,遺子以酒食,而求見子。(《趙策二·王立周紹為傅》)

其次,在雙方的時間關(guān)系上,有由前往后的動詞3個“傳、遺2、流”:

《漢語大字典》有“傳授”義項,共4例,均表示傳位或傳國家給后人,如:

①是禹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燕策一·燕王噲既立》)

遺2^

《漢語大字典》有“遺留”的義項,僅1例:

①今建國立君,澤可以遺世。(《秦策五·濮陽人呂不韋賈于邯鄲》)

《漢語大字典》收錄義項“傳布”,僅1例:

①名實純粹,澤流千世(《秦策三·蔡澤見逐于趙》)

(2)側(cè)重于給與物品

屬于這一次語義場的有4個詞,有物品性質(zhì)和物品數(shù)量兩個小類。每個屬于“給與”語義場的動詞必然都存在受事,或是寫明或是隱含,但其他動詞并不像封、資、益、分四個詞一樣,強調(diào)給與事物:它們的類型、它們的存在、它們的數(shù)量增減。

首先,在事物性質(zhì)上,有“封”和“資”兩個詞。

小篆字形&?!墩f文·土部》:“爵諸侯之土也。從之從土從寸,守其制度也。”《漢語大字典》中收錄的義項為“帝王以土地、爵位、名號賜人”。書中共54例,受事也是這三項,土地最多,爵位、名號次之,如:

①楚果封之于江南。(《齊策一·田忌亡齊而之楚》)

②封之執(zhí)圭,田六百畛。(《楚策二·威王問于莫敖子華》)

③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

《說文·貝部》:“貨也。從貝次聲?!薄稘h語大字典》中“給與;供給”,是本義的引申義。分為兩類,一是已經(jīng)隱含了受事的“資之以物”義,不寫明受事;二是寫明資助的物品。不管哪類,表給與的“資”都承襲了它的本義——“貨物、錢財?shù)目偡Q”,因而語義上強調(diào)用物品來助力他人。具體來說,物品有土地、金、兵、車、寶器、珠玉或者不寫明,共14例,如:

①翦令楚王資之以地。(《東周策·周共太子死》)

②乃資萬金,使東游韓、魏……(《秦策四·秦王欲見頓弱》)

③君資臣,臣請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韓策一·五國約而攻秦》)

其次,在物品的數(shù)量上,有“益”和“分”兩個詞。

小篆字形*,會意字,會水流器皿外之意,引申為增加,共8例,如:

①秦且益趙甲四萬人以伐齊。(《秦策二·陘山之事》)

②趙王曰:“善?!睂⒁嬷?。(《趙策三·秦攻趙平原君使人請救于魏》)

③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賞。(《秦策二·甘茂攻宜陽》)

例①是秦王增加四萬秦國士兵給趙國,例②是趙王增加土地給平原君,例③是增加自己的錢給公共的賞賜。

表示“分配;給與”有4例,如:

①田單見其寒,欲使后車分之衣。(《齊策六·燕攻齊齊破》)

(3)側(cè)重于物品所有權(quán)

屬于這一次語義場的有15個詞,分為所有權(quán)在施事或與事兩個小類。一般來說施事掌握了物品的所有權(quán),上位詞或下位詞中的雙方關(guān)系類、給與物品類語義場中的動詞均是如此。然而從語義上的側(cè)重來看,他們都不強調(diào)所有權(quán),故不屬于此語義場,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義域有交叉但語義更有側(cè)重。

首先,是事物的所有權(quán)原本在施事。共有12個詞:

假1(

《廣雅·釋詁二》:“假,借也。”然而“借”的意義既可以表“借……給”,又可以表示“從……借”,因而篩選排除后者后,得出有3例,如:

①秦假道于周以伐韓,周恐假之而惡于韓……(《東周策·秦假道于周以伐韓》)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籍,叚借為藉?!薄墩f文·艸部》:“祭藉也。一曰艸不編,狼藉。從艸耤聲?!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又為假藉之義?!惫始恰敖濉钡耐僮?,可表借給義,如:

①勝叢,叢籍我神三日;不勝叢,叢困我。(《秦策三·應(yīng)侯謂昭王》)

《說文·人部》:“假也。從人昔聲?!薄稘h語大字典》中有“把屬于自己的人、財、物暫時給別人使用”的義項。同樣也是強調(diào)所有權(quán)在施事,并和使用權(quán)分離。共2例,如:

①借臣車五乘,請為張?zhí)葡葓筅w。(《秦策五·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

《說文·言部》:“聽也。從言午聲。”本義為“應(yīng)允;認可”、后引申出“給予;奉獻”,書中共有15例,表現(xiàn)出以下四個特點:

1)因為是言語承諾無實際動作,故“許”的動作性不強。也因為已承諾把事物給對方,故而較借給義的動詞(假1、籍、借)所有權(quán)明顯在施事方,“許”的所有權(quán)開始游移,有從施事轉(zhuǎn)到與事的傾向。如:

①寡人之得來反,主墳?zāi)梗瑥?fù)群臣,歸社稷也,以東地五百里許齊。齊令使來求地,為之奈何?(《楚策二·楚襄王為太子之時》)

2)“許”突出許諾的事物具體是什么。所有語例中都出現(xiàn)了受事,沒有一例省略了物品,不是空口無憑地“許與事”。并且通常有這三種句式:許與事受事、許與事以受事、以受事許與事。如:

①不拔宜陽,韓、楚乘吾弊,國必危矣。不如許楚漢中以懽之。(《秦策二·宜陽之役馮章謂秦王》)

②楚、魏戰(zhàn)于陘山,魏許秦以上洛,以絕秦于楚。(《秦策四·楚魏戰(zhàn)于陘山》)

③樓子恐,因以上黨二十四縣許秦王。(《齊策二·秦攻趙》)

3)且許諾的物品通常為土地(占12例),其他三物為寶劍、自己的生命、百金。如:

①果使馮章許楚漢中。(《秦策二·宜陽之役馮章謂秦王》)

②輸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許戍以先人之寶劍。(《齊策三·孟嘗君出行五國》)

③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韓策二·韓傀相韓》)

④衛(wèi)客患之,乃見梧下先生,許之以百金。(《宋衛(wèi)策·衛(wèi)使客事魏》)

4)“許”帶有強烈的危機感和緊急性,如:

①不拔宜陽,韓、楚乘吾弊,國必危矣。不如許楚漢中以懽之。(《秦策二·宜陽之役馮章謂秦王》)

②楚、魏戰(zhàn)于陘山,魏許秦以上洛,以絕秦于楚。(《秦策四·楚魏戰(zhàn)于陘山》)

③樓子恐,因以上黨二十四縣許秦王。(《齊策二·秦攻趙》)

④客患之,乃見梧下先生,許之以百金。(《宋衛(wèi)策·衛(wèi)使客事魏》)

例①的“?!薄⒗诘膽?zhàn)略措施、例③的“恐”、例④的“患”,都表明“許”這類給與帶有臨時性和危機性,是迫于險峻形勢或出于戰(zhàn)略需要,不得不口頭承諾給別人實實在在的東西。

《廣韻·紙韻》:“委,屬也?!薄稘h語大字典》義項二是“隸屬;托付”。共15例,具備兩個特點:

1)在雙方關(guān)系上,不區(qū)分上下。有君主對臣子,如例①;弱國對強國,如例②;還有相當于平等關(guān)系的后宮妃子對朝廷臣子,如例③:

①先王舉國而委將軍。(《燕策二·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

②芮宋謂秦王曰:“魏委國于王,而王不受,故委國于趙也……”(《魏策四·芮松欲絕秦趙之交》)

③鄭袖曰:“愿委之于公,為之奈何?”(《楚策二·楚懷王拘張儀》)

2)給與物品均為抽象事物,國家最多(7例),還有政務(wù)(3例)、自己的事情(2例)和某個使命(1例)。國家和政務(wù)對于本國君主來說無疑是屬于自己的,如例①②;一些關(guān)系到個人命運的事情也屬私人事務(wù),個人無法實現(xiàn)時就需要拜托他人,如例③;而使命,如若施事者將它視為本人應(yīng)當完成的任務(wù),那么就是屬于自己的,也可以托付于人,如例④:

①芮宋謂秦王曰:“魏委國于王,而王不受,故委國于趙也……”(《魏策四·芮松欲絕秦趙之交》)

②西河之政,專委之子矣。(《魏策一·魏武侯于諸大夫浮于西河》)

③鄭袖曰:“愿委之于公,為之奈何?”(《楚策二·楚懷王拘張儀》)

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荊卿留意焉。(《燕策三·燕太子丹質(zhì)于秦》)

《廣韻·燭韻》:“屬,付也?!薄稘h語大字典》義項之一為“托付,委托。后作‘囑”。書中有6例,受事為政事或國家,如:

①燕、趙聞之,亦以事屬犀首。(《魏策一·陳軫為秦使于齊》)

②燕王因舉國屬子之,子之大重。(《燕策一·燕王噲既立》)

實為“讬”),《說文·言部》:“寄也。從言乇聲?!薄斗窖浴肪矶骸胺布臑橥小!币瓿鑫兄x,有4例,如:

①寡人托國于子,焉更得賢相?(《秦策二·甘茂相秦》)

②今子無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國。(《秦策五·濮陽人呂不韋賈于邯鄲》)

③雖少,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趙策四·趙太后新用事》)

例①是國事、例②均為自己、例③為兒子,故托付的事物都是抽象的,并且所有權(quán)在己。

《說文·宀部》:“讬也。從宀奇聲。”共3例,如下:

①寄怨而誅不直。(《齊策五·蘇秦說齊閔王》)

②王曰:“是何言也?固且為書而厚寄卿。”(《趙策四·樓緩將使》)

③魏王必懼,公因寄汾北以予秦為和。(《魏策三·魏太子在楚》)

例①意思是假手于人自己不主事,把原本會到自己身上的怨憤寄托給別人,從而達到不主怨的目的;例②我一定會寫信給你出使的國家,說明把重任委給你;例③是說把本國土地付與秦國。

《說文·禾部》:“禾相倚移也。從禾多聲。一曰禾名?!北玖x禾苗柔弱的樣子,后由搖晃貌引申表移動,逐漸引申出給與義,僅1例:

①陳軫曰:“請移天下之事于公?!保ā段翰咭弧り愝F為秦使于齊》)

陳軫本掌握著諸侯國國事,此時他將之委托于犀首。

歸3 _

《漢語大字典》中有一義項為“向往;歸附;歸依”,與《戰(zhàn)國策》中的1例委托義相近,如下:

①夫樊將軍困窮于天下,歸身于丹。(《秦策三·燕太子丹質(zhì)于秦》)

總的來說,委托類動詞(委、屬、托、寄、移、歸3)呈現(xiàn)出三個特點:一是與借給類、許給類相比,所有權(quán)進一步由施事轉(zhuǎn)移到與事?!敖杞o”本就強調(diào)所有權(quán)在己,只是暫時的使用權(quán)在他;“許給”則是口頭相授,所有權(quán)尚未完全交付;而“委托”就已經(jīng)把原本屬于自己的東西,托付給他人了。二是不區(qū)分雙方關(guān)系。三是給與之物較為抽象,且多為政治事務(wù)。

《說文·言部》:“相責讓。從言襄聲?!薄稘h語大字典》收錄了“把好處讓予給別人”的義項,本義為“責備”,經(jīng)傳多以為謙讓字,后引申出了讓予好處的意思。具體來說“好處”有三種,國家(即王位,共5例)、相印和百金。共7例,如:

①君何不此時歸相印,讓賢者授之。(《秦策三·蔡澤見逐于趙》)

《說文·手部》:“排也。從手隹聲?!北玖x為向外用力使物體移動,因此可以由本義引申出推給之義?!巴平o”與“讓給”有細微差別:前者的受事是壞事,而后者一般是好處;且“推”的給與義,因其由本義的動作引申而來,故形象性更強。僅1例:

①請為王推其怨于趙。(《趙策四·齊欲攻宋》)

其次,是所有權(quán)在與事,有3個詞“歸1、反、還”:

歸1+

小篆字形1,《說文·止部》:“女嫁也。從止,從婦省,聲?!逼浔玖x指女子出嫁,引申為往、依歸義,有往必有還,因而又引申為返回、歸還義。表歸還的“歸”共18 例,有兩個特點:

1)物品所有權(quán)本就在與事,如:

①叢籍其神三日。從往而求之,遂弗歸。(《秦策三·應(yīng)侯謂昭王》)

2)雖是歸還物品,但出于戰(zhàn)略選擇或因為某些原因,仍是主動而非被動地給與:

①蔡澤相秦王數(shù)月,人禍惡之。懼誅,乃謝病歸相印。(《秦策三·蔡澤見逐于趙》)

小篆字形2,《說文·又部》:“覆也。從又,廠反形?!逼浔玖x湮沒不聞,而翻轉(zhuǎn)為其常用義,歸還則是引申義之一。書中有9例,歸還的事物大多為土地(6例),如:

①反宋地,而歸楚之淮北。(《燕策一·齊伐宋》)

小篆字形3,《說文·辵部》:“復(fù)也。從辵瞏聲。”其本義為返回,后引申出歸還義。有2例,如:

①趙取周之祭地……趙乃還之。(《東周策·趙取周之祭地》)

三、給與義類詞的詞匯特征

(一)整體系統(tǒng):

1.本文搜集的給與義類詞均是單音節(jié)動詞,無復(fù)音詞,體現(xiàn)了上古漢語單音節(jié)成詞的特點;

2.同屬于給與語義場的動詞,詞義各有側(cè)重,構(gòu)成各個次語義場;

3.盡管各有側(cè)重仍有義域重合的情況,存在動詞之間可并用或換用的現(xiàn)象,并用如:

①君何不此時歸相印,讓賢者授之。(《秦策三·蔡澤見逐于趙》)

②秦三世積節(jié)于韓、魏,而齊之德新加與。(《秦策三·謂魏冉曰楚破》)

換用則如:表示由下贈土地給上時,“獻”、“效”均可;表示由上賜官職給下時,“賜”、“授”均可,等等。

(二)單個動詞:

1.許多表給與義的動詞,均由某個實在的動作引申而來,如致、輸、送、進、入等等;

2.給與的動詞雖然都表示物品在轉(zhuǎn)移這一動作,但虛實程度不一。有的偏實,特別是由實在動作引申而來的動詞,如奉,有的則偏虛,如許;

3.存在有“給”有“得”的過程,但有的動詞覆蓋得不飽滿,具有偏向性。有的動詞偏向于“給”,如奉;有的動詞偏向于“得”,如致。

四、結(jié)語

《戰(zhàn)國策》中的給與義類詞數(shù)量多,本文收錄的有52個,且各有特點。按照意義層級和可分為上位詞和下位詞,按照意義側(cè)重可分為雙方關(guān)系類、給與事物類、事物所有權(quán)類,各次語義場又可繼續(xù)細分。經(jīng)過統(tǒng)計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語義場中的動詞均為單音節(jié),相互之間可并用或換用,且在動作的虛實性和完整性上有所區(qū)別。

注釋:

①來源于《說文·廾部》。

②來源于《古文字詁林》4冊,第329頁,田予之印。

③來源于《古文字詁林》5冊,第653頁,5·384。

④“遺1”是上位詞,以示與表遺留的下位詞“遺2”的區(qū)別。

⑤來源于《古文字詁林》2冊,第423頁,遺卣。

⑥“假2”表示普通的給與,不強調(diào)所有權(quán)的轉(zhuǎn)移,因此與表借給的“假1”不同。

⑦來源于《古文字詁林》8冊,第602頁,前8·11·2。

⑧來源于《古文字詁林》2冊,第340頁,新4001。

⑨來源于《古文字詁林》5冊,第424頁,燕253。

⑩來源于《古文字詁林》5冊,第418頁,前4·29·5。

!來源于《說文·部》。

@“歸2”表示由低到高的“獻給”,與表歸還的“歸1”、表委托的“歸3”相區(qū)別。

#來源于《漢語大字典》第二版,第3888頁,佚528背。

$來源于《說文·手部》。

%或?qū)懽鳌皥?zhí)圭”,楚國的爵位名,為最高爵位。

^與上位詞“遺1”相區(qū)別。

&來源于《說文·土部》。

*來源于《說文·皿部》。

(“假1”強調(diào)事物所有權(quán),是下位詞,不同于上位詞“假2”。

)簡化字中,“託”、“托”歸并為一字,但古時二者并非一字,“托”為宋代以后的后起字,《戰(zhàn)國策》中有“託”而無“托”,本文按漢字簡化標準寫作“托”。

_“歸3”表委托,不同于歸還的“歸1”或表獻給的“歸2”。

+“歸1”表歸還給之義。

1來源于《說文·止部》。

2來源于《說文·又部》。

3來源于《說文·辵部》。

參考文獻:

[1](漢)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1963年版.

[2](漢)揚雄撰,(晉)郭璞注.方言[M].中華書局,2016.

[3]《漢語大字典》第二版,九卷本,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

[4]何建章.戰(zhàn)國策注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1.

[5]黃侃.廣韻校錄[M].中華書局,2016.

[6]李圃.古文字詁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04.

[7](梁)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M].中華書局,1987.

[8]廖振佑.先秦書面語的雙賓語動詞類型[M].郭錫良主編.古漢語論集[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0.

[9](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清)錢大昭.廣雅疏義[M].中華書局,2016.

[11](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M].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年徐氏刻民國三年補刻本.

[12](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M].中華書局,1984.

[13]武振玉.先秦時期的“賞”、“賜”之別[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14]吳崢嶸.<左傳>索取、給予、接受義類詞匯系統(tǒ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

[15]張先坦.雙賓結(jié)構(gòu)動詞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戰(zhàn)國策
高枕無憂
在層層深入中培養(yǎng)思考批判能力——以《戰(zhàn)國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學為例
《戰(zhàn)國策》引詩表現(xiàn)出的詩學意義分析
論《戰(zhàn)國策》中刺客形象折射的縱橫家思想
《戰(zhàn)國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當《戰(zhàn)國策》遇上《甄嬛傳》
《戰(zhàn)國策》所見邯鄲成語典故
《戰(zhàn)國策》中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鄭袖
硯有濃濤,貫在破理
航運電商“戰(zhàn)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