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麗
西漢武陵、桂陽兩郡沿革
易 麗
本文結(jié)合傳世文獻(xiàn)與相關(guān)的出土文物資料,探討西漢期間武陵郡與桂陽郡的歷史沿革。淺析了武陵郡的置立及相關(guān)問題,重在通過分析桂陽郡所屬候國分封狀況與重大歷史事件,力求恢復(fù)桂陽郡各階段的政區(qū)原貌。
武陵郡 桂陽郡 政區(qū)沿革
《漢書?地理志》載:武陵郡,高帝置。戶三萬四千一百七十七,口十八萬五千七百五十八??h十三:索,孱陵,臨沅,沅陵,鐔成,無陽,遷陵,辰陽,酉陽,義陵,佷山,零陽,充。
(一)武陵郡之置立
武陵郡之名源于高帝,而關(guān)于武陵郡前身的問題較為復(fù)雜。一是武陵郡具體如何而置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第一、據(jù)《漢書?地理志》記載,“武陵郡,高帝置”。第二、據(jù)《后漢書?郡國志》:“武陵郡,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第三是《水經(jīng)注?沅水注》:“漢高祖二年割黔中故治為武陵郡”。即第一種是武陵郡是高帝依據(jù)當(dāng)時(shí)實(shí)際情形重新劃定轄域而置;第二種是高帝將秦昭王所置黔中郡更名為武陵郡,而轄域不變;第三種則為高帝割取黔中郡一部分為武陵郡,其轄域僅為黔中郡一部分,且不明是割具體何時(shí)之黔中郡。二是秦漢時(shí)黔中郡的轄域變遷問題及黔中郡是否存在等問題目前在學(xué)術(shù)界仍有爭議。三是關(guān)于黔中郡治所問題。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是郡治在沅陵縣,如在譚其驤現(xiàn)身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秦黔中郡的治所在沅陵縣。第二種是郡治在臨沅縣,如《湖南省志?地理志》中秦黔中郡郡治標(biāo)在臨沅縣。目前,上述多種說法雖無定論,但筆者認(rèn)為在探索武陵郡前身是黔中郡或是洞庭郡時(shí)或者轄域問題時(shí),可將治所問題結(jié)合一起考慮。
(二)武陵郡所屬侯國概況
陸梁候國:高帝九年三月(前198年)封,功臣,百三十七,武帝元鼎五年酌金免(前112年),元康四年,無曾孫酈陽秉鐸圣詔復(fù)家。長沙漢墓出土“陸糧尉印”,《漢志》武陵郡義陵縣注有“鄜梁山”,鄜與陸古音相近,陸梁侯國或在鄜梁山附近。在今湖南省黔陽縣東北。
義陵候國:《漢表》義陵侯吳郢,以長沙柱國侯,千五百戶,高帝九年九月(前198)封,功臣,位次百三十四。高后七年(前181)無后而除, 《漢志》屬武陵,今湖南溆浦縣馬田坪鄉(xiāng)梁家坡村。
沅陵候國:高后元年七月(前187),分封長沙王子吳陽為沅陵候,景帝后元三年(前141)除。1999年,湖南省文物工作者在沅陵發(fā)現(xiàn)了第一代沅陵侯吳陽的墓葬。地處在沅陵縣南,沅水南岸。
(一)桂陽郡所屬候國概況
離候國:高帝九年四月(前198)封,除國年代不詳,功臣,《漢志》無,初屬長沙內(nèi)史后改屬桂陽郡,《漢書地理志稽疑》以為在零陵郡漓水附近。
便候國:惠帝元年(前194),漢封長沙王吳芮之子吳淺為便侯?!端?jīng)?耒水注》云:“(耒水)又北過便縣之西”。酈道元注曰:“縣故惠帝封長沙王子吳淺為侯國,王莽之便屏也?!睋?jù)此,吳淺之便縣侯國即《漢志》桂陽郡之便縣,今湖南永興縣。而公布的荊州松柏漢墓簡牘中卻見有便侯國之名。荊州松柏漢墓簡牘是漢武帝早期的南郡行政文書,文書中出現(xiàn)便侯國之名,說明武帝早期便侯國地處南郡。傳世文獻(xiàn)與出土文獻(xiàn)對(duì)便侯國方位記述的有分歧,應(yīng)是便侯國曾遷入南郡。
安城候國:元光六年(前129),武帝封長沙定王子蒼為安城候,在今安成。
容陵候國:元光六年(前129),武帝封長沙定王子福為容陵侯,元鼎五年因酌金免。《漢志》容陵屬長沙郡。就容陵的地望方位來看,容陵侯國分封后當(dāng)別屬桂陽郡。元鼎五年容陵侯國除國為縣,仍屬桂陽郡。后回屬長沙郡。
路陵候國:元朔四年(前125)三月,武帝封長沙定王子劉童為路陵侯,別屬桂陽郡,元狩二年(前121)因罪自殺。路陵,《漢志》無,《水經(jīng)》:“資水出零陵郡都梁縣路山”,路山在今湖南武岡縣西南百里,路陵疑在武岡境。
攸輿候國:元朔四年三月封(前125),太初元年(前104)除,今攸縣東北,初屬桂陽郡,后遷入南陽。
茶陵候國:元朔四年(前125),武帝封長沙定王子劉?為茶陵侯,太初元年除。《漢志》茶陵屬長沙國,《漢表》注桂陽。初封別屬桂陽郡,后回屬長沙郡。
葉候國:元朔四年(前125)三月封,元鼎五年除,初屬桂陽,后屬南陽。
安眾候國:元朔四年(前125)年三月封,莽絕,初屬桂陽郡后遷南陽。
舂陵候國:元朔五年(前124)武帝分封長沙定王子劉買為舂陵侯,世代沿襲,直至王莽敗絕。元帝初元四年,徙封南陽之白水鄉(xiāng),猶以舂陵為國名。今湖南寧遠(yuǎn)縣柏家坪鎮(zhèn)柏家村東南。
安道候國:元朔五年(前124)武帝封劉恢為安道候。元鼎五年(前112)酌金免 ,遷南陽,原址疑與冷道、營道相近,在道縣境。
夫夷候國:元朔五年(前124)封劉義為敖侯,至王莽絕,今邵陽小溪市鄉(xiāng)梅州村南。后屬零陵郡。
都梁候國:元朔五年(前124)封劉定為敬侯,至王莽絕,今湖南武岡縣新東鄉(xiāng)七里橋村東。后屬零陵郡。
眾陵候國:元朔五年(前124)封劉賢為節(jié)侯,至王莽絕,在泉陵,今湖南永州市東北。五年分封后,別屬桂陽郡,元鼎六年改屬零陵郡,直到漢末未遷。
洮陽候國:元朔五年(前124),武帝封長沙定王子劉狩燕為洮陽侯,元狩六年(前117)除,《漢志》屬零陵郡。初封屬桂陽郡,似未遷。今廣西全州縣永歲鄉(xiāng)梅譚村古城。
陽山候國:初元元年(前48),元帝封長沙刺王子劉宗為陽山侯,至王莽敗絕?!稘h表》陽山侯條下注“桂陽”,而《漢志》桂陽郡有陰山侯國、陽山侯國。關(guān)于這一問題周振鶴先生已說明,此處不再贅述。陽山候國在今湖南攸縣陰山江與泮水匯合口西。
(二)桂陽郡各時(shí)期轄域復(fù)原
在元鼎六年(前111),平南越前,桂陽郡與南越以陽山關(guān)為界。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地圖使吳姓長沙國南界,亦即桂陽郡南界更加明確:西起秦漢零陵縣西南,徑靈渠,越海陽山,都龐嶺,從江永縣治南邊向東經(jīng)連縣,達(dá)秦漢陽山,穿樂昌峽,至今湘粵省界。而桂陽郡的北界則相對(duì)而言變動(dòng)較頻繁。
1、高帝始置至元光六年時(shí)期桂陽郡轄域范圍
吳氏長沙國滅后,桂陽郡收歸中央,后封劉氏長沙國于長沙郡,故劉氏長沙國與桂陽郡的邊界應(yīng)亦是桂陽郡初置時(shí)邊界。據(jù)劉氏長沙國分封的王子侯國分封情況,可知早期桂陽郡無夫夷、都梁、泉陵、洮陽、安成、容陵、路陵、茶陵、 攸輿、葉、安眾、舂陵、安道等地。按分封規(guī)律,這些地方當(dāng)為劉氏長沙國接近桂陽郡的南部地區(qū)。在這些地區(qū)以南地區(qū)有自秦代就已存在的零陵、耒陽縣,卻未有分封可見此地屬桂陽郡。因此初置時(shí)的桂陽郡的轄域大致包含零陵郡、營浦、營道、泠道、南平、桂陽、臨武、郴、便、耒陽等地。
2、武帝元光六年至元鼎六年桂陽郡轄域范圍
從元光六年至元鼎六年桂陽郡轄域轄域擴(kuò)展到最大,增長沙王子侯國十三:夫夷、都梁、泉陵、洮陽、安成、容陵、路陵、茶陵、 攸輿、葉、安眾、舂陵、安道。南越地屬漢后,桂陽郡又增加了相當(dāng)于《漢書?地理志》中曲江、湞陽、陽山、含洭、始安等縣的一片地方,郡境大大增加。
3、元鼎六年后桂陽郡轄域范圍
元鼎六年,滅南越國后,漢對(duì)桂陽郡轄域進(jìn)行調(diào)整,分泉陵、泠道以西置零陵郡,將南越國北部數(shù)縣劃入桂陽郡。這期間桂陽郡轄域當(dāng)以元光五年轄域?yàn)榛A(chǔ),出去泉陵、泠道以西地,增嶺南陽山、湞陽、含洭、曲江四縣地,另增長沙王子候國七:安成、容陵、攸輿、茶陵、安眾、葉、安道。且在初元元年前,其中安成、容陵、攸輿、茶陵四縣回屬了長沙國。
注釋:
①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cè)).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11~12.
②湖南省志編纂委員會(huì).湖南省志?地理志(上冊(cè))[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附圖一〈秦-淮漢以南諸郡〉(湖南部分).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