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軍
摘 要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是高等職業(yè)教育機械類專業(yè)的必修基礎課程,以實踐為主。該課程設計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機械設計能力和工程創(chuàng)造意識。因此,課程設計的探索與實踐研究十分必要。
關鍵詞 高職;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設計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10-0089-02
1 前言
機械設計基礎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實現動手設計能力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由此,一線教師嘗試大量課程建設探索與實踐研究。
2 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設計題目較為單一 基本上以減速器作為設計對象,每一屆的學生都做減速器的設計,除了參數不同,其他的設計步驟、工作原理都一樣。時間一長,新鮮感都沒有,教師不僅疲倦感重,而且對教學也失去創(chuàng)新,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另外,由于設計題目的數量有限,多個學生一個項目,導致抄襲現象嚴重。
學生缺乏自主設計能力 課程設計的實踐是在理論教學結束以后統(tǒng)一安排,一般要求學生在兩周內設計完成。在設計過程中,學生只要按照書本上的要求進行操作即可,指導書上對于各個設計步驟都有詳細的講解。這樣就很容易讓學生思維固定,設計內容千篇一律,操作過程模式化。學生個性化的東西沒有體現出來,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特長,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而且,由于兩周的時間較短,教師的教學任務又重,為了完成課程,教師也是有問必答、有疑必解。慢慢地,學生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哪里還有創(chuàng)新?
學生對課程設計的認識不足 很多學生都認為機械設計基礎就是一門考察課,不過是對所學知識進行串聯,意義不大,應付了事,找各種各樣的借口遲到、缺席。為了完成教師交給的項目,東拉西扯、相互抄襲,完全不在意知識的連貫性。
3 課程改革措施
為了使課程設計真正實現其教學目的,改變教學現狀,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技術型人才,針對以上課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在今后的課程設計中應采取的措施。
精心設計教學內容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除了常規(guī)的減速設計以外,應該多收集一些與機械有關的設計課題,比如縫紉機、除草機,甚至玩具車也可以作為設計對象??梢越Y合教師的科研對象進行選題,當然這些選題要以基礎性知識為主。設計的原理、結構等不應該是固定不變的,教師在提出方案設計后,由學生自主獨立設計完成,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提前布置設計任務 正常情況下,機械設計課程是在本門課結束后,用兩周的時間來設計。這時,學生對之前學過的理論知識遺忘得都差不多了,而且對于新學的知識,又可能不知道怎么應用到實際操作當中,效率降低,又要折回去復習舊的知識。但是如果教師在教學之初就提前布置設計任務,那么學生可以帶著任務學習理論知識,重難點就更突出,也可以帶著任務去觀察生活當中常見的各種機械裝置,查參考書,擬定初步的方案。這樣,學生在做課程設計的時候,就會感覺到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對學科的重視程度也會提高。
組織課程設計答辯 課程結束后,就要組織答辯。其目的一方面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督促其復習;另一方面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和口語表達能力。而答辯的內容以學生的設計方案為主。但事實是,很多院校的答辯取消或者只是象征性地走個形式,造成課程設計質量降低。因此,在以后的課程設計中一定要有答辯的過程。學生在進行答辯的時候,首先要闡述自己的設計理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通過設計報告、圖紙設計、答辯等情況綜合打分。對不及格的學生,讓其限期修改,等待下一輪答辯。
4 課程實踐研究
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再精深的理論如果不能運用于實踐當中,也是暫時沒有意義的。因此,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始終把設計和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中,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
設計思路,從簡單機械入手 教師在設置門檻的時候,要把難度降到最低,不能讓學生對設計產生恐懼和神秘的情緒,所以可以從最常見、最簡單的機械入手。比如在緒論里,教師可以發(fā)動學生在生活中找機械,通過引導,學生發(fā)現機械就在身邊,如電扇、自行車、攪拌機等。可以對這些簡單的東西加以設計,讓它們成為自己想要的東西,最后還要能用語言表述出來。
對于學生來說,一個機器的構成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執(zhí)行部件。那思路就要從簡單到復雜,環(huán)環(huán)緊扣,先從執(zhí)行部件進行設計,然后選用原動機,再就原動機和執(zhí)行部件的傳動比來設計并選擇傳動裝置,最后是輔助系統(tǒng)和控制系統(tǒng)。設計思路要始終貫穿于整個過程,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設計過程相當于學習過程,每一個步驟都目的明確、任務清晰。
思路的實踐過程 課程在緒論里不僅介紹了課程的重要性,還有一些基本的零件、構件等概念,并對簡單機械進行了拆解,讓學生對其有個初步的了解。接著學習繪制機構運動簡圖,然后從學習四桿機構出發(fā),從簡單的機械運動入手,布置設計任務。在講解四桿機構的時候,著重了解其運動特性,能轉化成為什么樣的運動形式,在現實生活中哪些物品會用到這些機構……一步一步地啟發(fā)引導學生去設計。當學生能自己做出簡單的構想和設計時,也就說明學生掌握了四桿機構的理論內容。
學完了力的設計,就要把它使用起來,因此課程增加了電動機的選用內容。學生在設定了運動機構的各種參數后,按照要求選擇電動機,進而掌握效率等概念,并對整體的機器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當在書本上看到軸承、變速箱等名詞時,就不會感覺抽象,甚至大腦里會馬上出現它的樣子,有利于學生學習接受。
電動機選擇以后,就到減速的問題,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出齒輪機構、帶傳動、鏈傳動等。齒輪要著重講解傳動比的分配、計算、選用,而那些聯系不密切的內容(如現場應用等)可以忽略,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用到實踐上。
有了齒輪、傳動比,那么要通過什么把運動和動力傳遞給齒輪呢?這時就該聯軸器出場了。齒輪靠鍵連接和軸傳遞運動和動力,而電機的運動和動力又是由聯軸器來帶動的。當零部件選擇好后,重點就是軸的設計,了解軸的結構,通過講解和改錯,了解哪些細節(jié)是需要處理的。
最后是軸承的選擇、使用年限的計算等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由學生設計,做作業(yè)就是在做機器,一個過程完成了,學習任務也就完成了,學生學起來也不吃力。
在課程改革前,學習的內容相互獨立,聯系少,課程重點不突出,學生學習的任務和目標不明確,學習知識是被動的。這樣的后果就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悶,學習效果差。而改革后,由于環(huán)環(huán)相扣,目標任務明確,學生學習起來有方向、有條理,討論熱烈、氣氛活躍。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實踐的主體是學生,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由于受到場地的限制,很多拆解的環(huán)節(jié)沒辦法操作,學生只能看,或者幾個人一起做,操作實效不是很理想。另外,在小組活動中也會有部分學生渾水摸魚,不動手、不積極。
5 結語
總之,要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其中起到關鍵的作用。為了增強機械設計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就要不斷對課程設計模型進行改革,并合理安排課程設計時間,不斷提高學生對課程的積極參與性,鍛煉其動手和動腦能力。
參考文獻
[1]石永軍.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2(11):55-56.
[2]李枳嵐,龐璐.改進《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之探討[J].中國水運:理論版,2007(1):231-2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