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隋書·經籍志·史部》看古代文獻的散佚

2017-12-05 09:28潘艷蕊
名家名作 2017年2期
關鍵詞:類圖書藏書文獻

潘艷蕊

從《隋書·經籍志·史部》看古代文獻的散佚

潘艷蕊

《隋書·經籍志》史部文獻的散佚反映出隋代以前圖書的社會流通性、社會形態(tài)變遷、文字書寫變革、文獻載體的變化,是在圖書諸“厄”等強力破壞因素之外,造成古代圖書散佚的幾大主要原因。在社會形態(tài)變化、社會文化需求演變,文字書寫變革、文字載體發(fā)生質變的歷史時期,適時強化對圖書文獻的收藏整理,轉變傳統文獻信息的文字載錄形式,將圖書管理工作與時代進步相統一,是防止圖書散佚的重要手段。

文獻散佚;社會變遷;圖書管理

中國古代的戰(zhàn)亂破壞、專制禁毀等文獻諸“厄”,是造成中國古代歷史文獻不斷散佚的重要因素。[1]隋代藏書曾盛及37萬冊,是中國古代藏書豐富的時代,但在隋末初散佚嚴重[2],武德初僅剩重復相糅的藏書8萬卷[3],散佚圖書約占整個圖書總量的十之二三。從唐初編修的《隋書·經籍志》中史部圖書的存佚書目看,不僅中國古代不同部次的圖書的散佚具有不均衡的特點,而且還存在著影響圖書存佚的諸多內外原因。這是已有圖書散佚研究未曾揭示出的圖書散佚問題。

一、《隋書·經籍志》中的十三部史類圖書

《隋書·經籍志》所載史部圖書包括“正史”“古史”“雜史”等十三類。這十三類史部圖書是以如下內容為劃分依據的:

(一)正史類 是指以《史記》《漢書》為師法的歷史著作及注釋這些著作的史書,如《史記》《史記音義》《史記音》等。

(二)古史類 是依《春秋》《左傳》之體寫就的著作,如《紀年》《漢紀》《后漢紀》等。

(三)雜史類 與《春秋》《史記》《漢書》之體不同的“體制不經“之史,其內容雜有“委巷之說,迂怪妄誕,真虛莫測”的帝王之事,如《周書》《古文瑣語》《春秋前傳》等。

(四)霸史類 西晉永嘉之亂以來的割據政權史,如《趙書》《二石傳》《二石偽治時事》等。

(五)起居注類 錄紀“人君言行動止之事”的史書,如《穆天子傳》《漢獻帝起居注》《晉泰始起居注》等。

(六)舊事類 朝廷政令類圖書,如《漢武帝故事》《西京雜記》《漢魏吳蜀舊事》等。

(七)職官類 歷朝職官設置類圖書,如《漢官解詁》《漢官》《漢官儀》等。

(八)儀注類 禮儀志類圖書,如《漢舊儀》《晉新定儀注》《晉雜儀注》等。

(九)刑法類 刑法志類圖書,如《律本》《漢晉律序注》《雜律解》等。

(十)雜傳類 各類名人傳記類圖書,如《三輔決錄》《海內先賢傳》《四海耆舊傳》等。

(十一)地理類 各種地理類圖書,如《山海經》《水經》《黃圖》等。

(十二)姓氏書類 帝王、家族譜牒類圖書,如《世本王侯大夫譜》《世本》《冀州姓族譜》等。

(十三)簿錄類 目錄類圖書,如《七略別錄》《七略》《晉中經》等[4]。

《隋書·經籍志》對這十三類史部圖書的劃分,反映著隋唐之際特有的“歷史”類圖書觀。這些史部圖書記錄著隋唐之際存目圖書的散佚情況,為我們研究隋代官藏圖書的散佚現象、散佚原因提供了前提條件。

二、《隋書·經籍志》史部圖書反映的古文獻散佚特點

從《隋書·經籍志》史部圖書的存佚記載看,隋唐之際官藏圖書的散佚有兩個特點。其一是不同部次的官藏圖書的散佚具有不平衡性特點。如《隋書·經籍志》載上述史部圖書共“八百一十七部,一萬三千二百六十四卷。通計亡書,合八百七十四部,一萬六千五百五十八卷”[4],“亡書”(散佚之書)僅占全部存目圖書的6.52%,大大好于整個官藏圖書十之二三的散佚率,隋唐之際史部圖書自身的散佚率并不大。這是隋唐之際官藏圖書散佚不平衡性的特點之一。

隋代開皇(581-600)初集書、校寫工作完成之后,圖書“原本仍歸其主”[4],故民間藏書量仍然較大。隋末戰(zhàn)亂較其他末季王朝戰(zhàn)亂對社會的破壞性較小,文化發(fā)達的關中地域幾乎兵不血刃地成為唐的根據地,東都洛陽官藏圖書在戰(zhàn)亂中同樣保存完好,民間藏書的破壞程度也應相對較輕。民間藏書是在官藏圖書散佚之后,補充官府藏書的重要圖書來源。唐貞觀年間(627-649),歷任秘書監(jiān)多次收集、整理民間藏書[3],《隋書·經籍志》所見的保存相對完整的史部圖書,應是貞觀年間搜集、整理之后的史部文獻。

隋唐之際官藏史部圖書反映的古代文獻散佚不平衡性的特點之二,是史部各類圖書部次散佚比率與卷次散佚比率不同。其中正史類部數散佚16.25%,卷數散佚5.38%;雜史類部數散佚 1.37%,卷數散佚2.34%;霸史類部數散佚18.19%,卷數散佚3.18%;職官類部數散佚25%,卷次散佚22.30%;儀注類部數散佚14.49%,卷次散佚48.12%;刑法類部數散佚7.87%,卷次散佚1.93%;雜傳類部數散佚0.91%,卷次散佚14.44%;地理類部數散佚0.71%,卷次散佚0.14%;姓氏書類部數散佚22.64%,卷次散佚71.88%。[4]。

各部部數散佚比率從大到小排列次序為:職官類、姓氏類、霸史類、正史類、儀注類、刑法類、雜史類、雜傳類、地理類。卷次散佚比率從大到小排列次序為:姓氏類、儀注類、職官類、雜傳類、正史類、霸史類、雜史類、刑法類、地理類。綜合部數和卷次散佚的數據,隋唐之際散佚最多的是職官與姓氏類圖書,地理類、雜史類散佚最少。不同官藏部類圖書散佚率有高低之別,同部圖書散佚率也有相差懸殊之分,應是隋唐之際整個官藏圖書散佚的共同特點。

三、《隋書·經籍志》史部反映的古代圖書散佚之因

官藏圖書的散佚應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造成官藏圖書散佚的原因不外內因、外因兩種,外因對官藏圖書的破壞從根本上還是通過內因發(fā)揮作用的。從《隋書·經籍志》史部文獻的記載看,造成古代圖書散佚的內外因素還包括如下幾方面。

(一)社會流通性造成的古代圖書的散佚

民間藏書是對官藏圖書重要的補充與保障。在隋唐以前印刷術尚不發(fā)達或不存在印刷術的背景下,民間手寫藏書對官方藏書的保障作用是脆弱的,那些適應民間需要、民間收藏量大的圖書,在面對外力破壞的情況下的“生存率”會高些。圖書的社會流通性應是影響圖書散佚的重要的內在原因。史部圖書本身具有較強的可讀性、經世致用性,民間以及求仕者對史部文獻的收藏應較其他圖書為多,重新收集史部圖書、恢復史部圖書相對容易。

地理類圖書的實用性同樣較高,雜史類也具有“適俗性”的特點,二者的散佚率相對較低。但史部職官類圖書官方功用強,社會日用性弱,故民間收藏少,其散佚之后官方難以重集。姓氏類多是族譜類圖書。隋唐之際的族譜受門閥習尚影響較大,是當時審閥閱、定選舉、別婚姻的重要依據,但其流通性則具有較大的階層局限性,族譜類文獻的民間收藏量并不大。圖書文獻社會流通性的強弱,是影響中國古代圖書散佚差異形勢的重要的內在原因。

(二)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變遷造成的圖書散佚

特定時代產生的圖書是特定時代文化的反映,不同的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有著不同的社會文化需求,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的變遷必然導致某些舊文獻脫離新時代的需要而散佚。例如,不同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有不同的禮儀制度,這即所謂的儀注“世有制作”的發(fā)展現象,某些舊儀不適應新的社會文化所需而被消失?!端鍟そ浖尽费灾艽宥Y“典章皆具,可履而行。周衰,諸侯削除其籍?!盵4]這種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的變遷,是先秦儀注類圖書散佚的重要原因。但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的下的文化變遷,不僅包括上層禮儀制度的變遷,而且包括下層社會禮俗的演變,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儀注類圖書的散佚應是相當大的。

(三)文字改革、缺乏整理造成的圖書散佚

文字是表達圖書內容的信息載體。隨著文字使用形式的變化,原文字書寫的圖書難以識讀,圖書價值未被后人認知,加以長期未做重新抄錄、整理工作,造成史部圖書的散佚。《隋書·經籍志》史部載秦統一文字、“古書”類文獻遺散的情況,有“秦撥去古文,篇籍遺散”之說[4]。漢初雖曾大規(guī)模集書,但未見抄錄、整理圖書的工作,收到七十年后“書缺簡脫,禮壞樂崩”,令人嘆息。武帝“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盵5]秦到漢武帝的這百年余間,散佚的古文“古史”應不在少數。在秦漢之際文字書寫形式變化的背景下,其他類型的圖書的散佚形勢也當如此。

此外,在以簡牘為文獻載體的時代,若不適時整理簡牘文獻,簡牘文獻較易散亂遺失,從漢初至武帝的七十余年的圖書散佚形勢也反映了這一情況的存在。自武帝時期(前140前-前87年)至成帝時期(前32年-前7年)的五十余年后,就又出現了“書頗散亡”的現象[5]。魏晉處于從簡牘向紙質文獻轉變的階段,東晉不再使用簡牘而全部用紙做文獻載體了。但魏晉以后長期的分裂、戰(zhàn)亂,未見官府抄書、整理圖書之事,這應是魏晉以前各朝圖書散佚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由于圖書作者在同一學術問題上的紛爭,或圖書自身的質量水準較低,也是造成部分古代圖書文獻散佚的內在因素。如隋代以前學者對儀注的不同理解,各種儀注類圖書往往有多家之言,“彼此紛爭,盈篇滿牘。而后世多故,事在通變,或一時之制,非長久之道,載筆之士,刪其大綱,編于史志。而或傷于淺近,或失于未達,不能盡其旨要。遺文余事,亦多散亡?!盵4]篇卷零散、重復、瑣細,同樣導致了職官類圖書的大量散佚[4],也是古代圖書散佚的重要的內在因素。

四、結語

據《隋書·經籍志》史部圖書反映的古代圖書散佚問題看,隋代以前圖書文獻的社會流通性、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變遷、文字書寫的變革、從簡牘到紙質載體的變化,同樣是造成圖書散佚的重要原因。圖書的社會流通性、圖書自身的質量問題是圖書管理工作中的不可控要件,但在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變化、社會文化需求演變,文字書寫變革、文字載體發(fā)生質變的階段,強化對圖書文獻的收藏整理,適時轉變文字信息的載錄形式,將圖書管理工作與時代進步相統一,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圖書散佚的重要手段。

[1] 朱曉峰.談中國古代文獻散佚的原因[J].山東圖書館季刊,1999(1).

[2] 王子舟.隋代官府藏書考述[J].晉圖學刊,1988(3):95-99.

[3]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唐]魏徵、令狐德棻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5][東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圖書館)

潘艷蕊,女,1973年生,河北大學圖書館館員,主要從事圖書館及中國古代史研究。

猜你喜歡
類圖書藏書文獻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倫明藏書思想比較研究
誰是2019美國圖書市場最大黑馬?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小毛驢藏書
論科普類圖書如何借力融媒體轉型樹立精品品牌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賁園書庫”藏書樓及其藏書掠影
為生活加點“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