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楠
品德與生活教學中的兒童視角
◎李楠楠
現(xiàn)代教育觀認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一切教育活動的設計都應該圍繞兒童的生活與學習?!读x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本課程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lián)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兒童視角的指導教學顯得尤為重要。相對于成人視角,兒童視角在觀察、描摹事物、講述和理解事件時能夠表露出特有的思維習慣、認知方式和價值取向。兒童視角的運用,可以通過孩子們的眼光觀察和透視社會,易于揭示成人所難以體察到的生存世界的可能面貌。本文以生活體驗式課堂教學策略為例,探究如何利用兒童視角進行品德與生活的教學,構建小學品德高效課堂。
課前體驗是學生實踐活動的一部分,是課堂學習的提前介入過程。課前初步體驗呈現(xiàn)的形態(tài)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品德與生活課前體驗的有效性,筆者嘗試以游戲和活動為主,讓學生自己動手,不依靠教師的一手操辦,充分調動學生課前體驗的興趣,保證了課前體驗的效度。
如《愛惜書本和文具》一課,我原本精心設計了一套教學程序。該程序從教學設計上看,形式多樣,讓學生的手、腦、口都動起來了??墒窃趯嶋H的教學中,課堂的氣氛卻非常平淡,學生的反應也沒有預期的好。究其原因,我還是沒有真正將課前的活動交給學生做,沒有調動學生參與課前準備的積極性。為此,學生在上課時缺乏情感體驗,自然難于體會真正的情感。所以,教師應該在課前體驗中,滲透著兒童視角。
經(jīng)過這一次失敗的經(jīng)驗,我將本課重新設計:布置學生找出自己讀過的書、用過的本子和文具;選擇幾樣有破損文具和保存較好的文具;觀察父母是怎樣保管書籍的。通過準備,我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認識自己的生活,讓他們以孩子的視角學習。這樣,不僅教師能從繁重的課前準備工作中解放出來,而且學生也能在觀察、收集和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學到很多知識,產(chǎn)生一定的情感體驗。上課時,教師只要引導學生交流準備過程中的所見所感,使學生產(chǎn)生對破損書本和文具的痛惜之情。一系列活動促使學生單一的認知進一步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華。課后,教師再號召學生用課堂上交流的“金點子”來愛護愛惜書本文具,并與班隊活動相結合,定期開展自評、互評、集體評的活動,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學生在課堂中學會了生活,課程也真正做到了以生活為基礎。
教育家杜威曾說:“兒童和課程僅僅是構成一個單一的過程的兩極。正如兩點構成直線一樣,兒童現(xiàn)在的觀點以及構成各科科目的事實和真理,構成教學?!彼?,我們的課中體驗要與兒童的生活接軌,讓學生與生活不再平行,而是有一定的聯(lián)系。在課堂上,這就需要教師設計和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帶領學生經(jīng)歷從自身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進展到成人經(jīng)驗的繼續(xù)改造過程,從而將一定的成人經(jīng)驗轉化為學生經(jīng)驗。
比如,在《蘿卜白菜我愛吃》一課中,孩子通過活動知道“吃飯不應該挑食,我們需要補充各方面營養(yǎng)”的道理??墒?,在中午吃飯時,有些孩子還是不喜歡吃蔬菜。教師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品德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使得課堂教學成為“空中樓閣”。如今,新課程倡導教育要回歸生活,教師應該特別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xiàn)實生活。這種關注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學校教育要為學生的未來生活做準備;另一方面,我們的課程更重視關注怎樣去改善促進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生活。
比如,在上《從垃圾入桶開始》一課時,我給學生講授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同時結合學校垃圾分類情況,將垃圾分為字紙類、塑料類、其他類。教師將學生能夠接觸到的教育資源帶到課堂上,讓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刻。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提出“行是知之始”,這充分肯定了實踐的重要性。一節(jié)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結束,并不是探求知識、情感體驗、道德實踐的停止,而是一個新的開始。我們應該巧妙地引導學生把課堂上的學習熱情延伸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比如,《家里的我》這一課,教學目標是教育學生要孝敬父母長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來減輕家長的負擔。在課堂中,孩子們都會說出幾個自己會做的家務,可是在實際生活中,他們是否堅持做呢?教育學家贊科夫指出:讓學生們自己提出目標,擬訂行動計劃,可以產(chǎn)生一種強有力的動機,使他們去克服完成既定任務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難和障礙。于是,我開始引導學生根據(jù)家庭生活的實際情況做一些打掃房間、倒垃圾、洗碗、澆花等具體事務,讓學生自己制定家務勞動計劃表,如下:
每周做家務打掃房間倒垃圾洗碗澆花掃地拖地洗衣服其他家務次數(shù)
課后,我讓每名學生都轉給每位家長一封信,請家長指導學生學做家務,并每天對孩子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同時,我利用每周的最后一節(jié)品德與生活(社會)課,讓學生一起當評委,檢查計劃的執(zhí)行情況,并評出“勞動之星”。一周一次的反饋、交流、評比,使學生在激勵中實踐著。期末,我對學生的調查反饋得知:全班61位同學基本上能按照自己的計劃做家務。學生在日常做家務勞動中,獲得了對家庭生活的真實感受,漸漸地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
大量的教育實踐證明:緊密聯(lián)系學生實際展開教學,在課前體驗初步感悟、課中體驗深化感悟、課后踐行內化感悟中采用兒童視角,可以提升學生的認識,促進情感內化,提高行為指導的有效性。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去體驗、感受和實踐,是教學回歸兒童視角、促進知行統(tǒng)一、培養(yǎng)實踐品質、發(fā)展生活能力的基本途徑和重要保證。教師將課程、教材、教學真正轉化為兒童的視角,才能構建小學品德的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qū)臨沂朱陳小學)
(責任編輯:楊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