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瑜 心理咨詢師:
YOYO,小時候上學,坐在同一張課桌的兩個小朋友會畫一條線,相互約定對方不能越過這條線。雖然是年少無知的一種玩笑,這其中卻蘊含著心理學的道理,那就是人與人之間要有界限感。
在很多人看來,界限只是用來區(qū)分自己與外界的距離——所謂的外界多指家庭或親人以外的。比如,“不要與陌生人說話”,就是耳熟能詳?shù)母嬲],是很多人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寶典。在家庭內(nèi)部、親友之間,中國人的界限感幾乎等于零。父母會向子女催婚,夫妻間會要求對方坦白各種隱私,七大姑八大姨更是會“拷問”年輕人的工資收入、感情狀況、升職情況等,讓年輕人不勝其煩。
YOYO,來信中你所描述的,就是中國家庭里的一種常態(tài):母親擔心孩子不能自理,熱心去包辦家務,絲毫不顧及時間和場合;孩子對母親的付出心安理得,根本沒有一點兒被侵犯的感受。母親與孩子之間幾乎沒有界限感。
有人會覺得奇怪,一家人之間還需要界限,那豈不是顯得很生分?這恰恰是誤解。界限是個人與自身以外的邊界,有了邊界才能構(gòu)建自我認知,找到與世界最合適的距離。這種邊界不僅指家庭以外的社交關(guān)系,也包括家庭內(nèi)成員。
我舉個反例。在毫無邊界的家庭里,成員之間雖然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相互支持,產(chǎn)生強烈的歸屬感,但這是以犧牲每個成員的自我發(fā)展為代價的。一個成員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整個家庭都會出現(xiàn)連鎖反應。比如一個小孩子打噴嚏,姐姐馬上去拿紙巾,母親趕緊去拿溫度計,父親則在一旁焦慮不安。整個家庭都亂套了。
界限有助于家庭成員分離彼此,又不會割裂歸屬感。當有人需要支持時,其他成員給予合理的建議,既不包辦又不無視,讓對方有進退的余地。如果是過于私密的事情,其他成員可以后退一步,讓對方能冷靜思考,做出自我判斷。如果缺乏界限,家庭成員之間個人情感投入過多,會導致人際距離縮短,造成相互替代和干擾。嚴重的話,會使家庭缺乏角色規(guī)范和權(quán)利層級。
當然,建立界限并不是樹立壁壘。在很多關(guān)系僵化的家庭中,是由于邊界過大造成的。父母和孩子的世界相互獨立,甚至是對立,父母不愿意理解孩子的喜好,孩子也不愿感受父母的付出。這種缺乏彈性的界限,最終形成的是人際鴻溝,雖然個體有了獨立性,得到的卻是孤獨感,家庭里喪失了歸屬感。
中國家庭中界限感的距離不易把握,說到底,是自我認知的缺位。父母把自己看作孩子的保姆,子女對父母的依賴也毫無時間期限。其實,一個良性的家庭關(guān)系中,父母與孩子間是伴侶,也是朋友。他們互相陪伴,共同成長。
建立界限是對自我的保護,避免被侵犯時的焦慮,也是對家人的保護,避免他們過分付出時的疲倦。工endprint